文狐网

非虚构

首页 > 非虚构

家庭聚会

作者:子初(德国)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9136      更新:2019-11-27

 

   

       我先生家有个延续了20年的传统,就是一年一度的家庭聚会,20年前他父亲家的长者们决定亲戚们每年聚会一次,包括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他们的配偶以及孩子们。这些亲戚们分布在德国各地,由于我和先生的中德婚姻,先生的女儿嫁给了丹麦人并住在哥本哈根,以及先生的侄女交了意大利男友,给这个家庭聚会又增添了些许国际化色彩。

       他们各家轮流做东,选定一个夏季的日子,一般选在某个周六,加上周五、周日的迎来送往一共三天,而做东的一家不仅要负责客人的一日三餐、酒水饮料、蛋糕点心咖啡等等,有的还会安排在当地参观游览活动,而住宿如果家里没有条件的话,则安排在附近的旅馆。如今,当年的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为人父母,他们带着配偶、孩子加入进来,自然给这个家庭聚会增添了新鲜血液。

       我第一次参加这个家庭聚会是在2010年,当时来了老少三代共26人,几位年轻人把正在交往的男女朋友也带来了,十几个年轻人坐一桌,长辈们坐一桌,好不热闹。此前因为我先生在北京工作的原因,使他缺席了两次。而这一次他是在遥远陌生的中国工作生活了三年后来参加的,尤其是还带来了新婚的中国妻子,这一切对于亲戚们来说无疑是新奇的,他们迫切地想听他的中国见闻,而他自己也非常分享他的中国经历和感受,所以这一次的聚会很自然地就成为了我先生的中国见闻“讲座”,以至于他自始至终都唱了主角,话题涉及到中国的风俗、习惯、文化、饮食、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诸多方面。

 

 

       一直以来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非常有限而且片面,往往负面报道居多,我先生很早以前就关注中国的发展,阅读了大量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和文献,因为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业务发展,他从上世纪80年代就频繁往来于中国,亲眼目睹了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的进步和成就赞赏有加,而对西方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否定持批评态度,因此他看中国的眼光与一般西方人有所不同,他尤其擅长在讲述的过程中幽默风趣地描述,他最喜欢讲的桥段就是我们在北京的结婚登记。

       我们的结婚登记并没有像很多中国人那样选择一个良辰吉日,而是随心所欲。一天早上我们忽然心血来潮,反正结婚文件早已准备妥当,索性今天就去登记吧,我们先找了个照相馆拍了张结婚照,然后来到民政局。结婚登记处的接待人员是位女士,“文件呢?”她冷冷地问道,接过我们递过去的文件,她就不再理睬我们,只顾往电脑里输入信息,我和先生都满心庄重甚至有点诚惶诚恐,而她却几乎眼皮也不抬一下,一脸冷若冰霜的表情,自顾自地一直在往电脑里录入数据,我和先生像被浇了一瓢冷水一样,我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耐心地等着她输完,偌大的屋子里没有人说话,只有她敲击电脑的声音。大约十几分钟后,她打印出两份结婚证书递给我们,紧绷的脸上还是没有一丝松动,“核对一下”,我们核对无误交给她,她说:“完了”,“完了?”我俩面面相觑,不相信似的,就这样完了?结婚登记如此人生大事,我们郑重其事地来了,仅仅十几分钟就草草了事,被她区区两句半话就打发了,这件事让他久久耿耿于怀。

       他对亲戚们说:“我们的结婚登记就这样简单地结束了,很让我失望,他们一没有问我是否愿意娶她为妻,二也没有问她是否愿意嫁给我,三没有让我们交换戒指,四也没有让我们互相接吻(哄堂大笑),总之什么也没有做,就告诉我们你们已经结婚了,噢,我真不敢相信,而且结婚登记只花了我们九元人民币,你们知道是多少欧元吗?”他比划着,做不可思议状,“九毛欧元,我就结了一个婚,从民政局出来后我们在旁边一家蛋糕店买了几块蛋糕,还要一百多元人民币呢。”他总是这样调侃、煽情地地讲述这段经历,在他们看来,只用九毛欧元就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似乎有失郑重,有趣的是当我们去德国居住地当地政府部门报告并登记结婚事实的时候,他们只需在电脑中做一个记录,记录这个德国人已经在中国正式结婚,只是一个记录程序而已,竟然收取我们40欧元,当时相当于400元人民币,我先生绘声绘色的讲述引来在场亲戚们的笑声和议论。另一个他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他第一次去香港,就被当地的接待人员请去吃鸡爪,他看着眼前的鸡爪不知从何下嘴,而对面那个人却吃得津津有味。他的中国见闻,给这次家庭聚会带来了新鲜内容,无疑成为这次家庭聚会的重头戏。

 

 

       在家庭聚会中虽说聚餐是一项重要内容,但他们并不会像我们那样在吃饭这件事上面大动干戈、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德国人来说吃什么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其乐融融地谈话聊天。有一年轮到由先生的妹妹做东,因为她家房子大,大部分来客都被安排在房子里下榻,我们被安排住在地下室一间带浴室的卧室。主人在外订了德式西餐,送餐上门,大家以自助方式用餐。在堂兄家那次,晚餐则做得很简单,每人两根烤香肠加煎鸡蛋,女客们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土豆泥,一个蔬菜沙拉,开了两个红菜罐头,仅此而已。不过轮到我家做东的那年,来了大小23口人,我如临大敌一般,中国人的好客使我信誓旦旦要把来宾的胃照顾好,还要让他们品尝到一二中餐,于是我独自一人承担下这些人几顿的餐食,外加下午咖啡和各种零食小吃,三天下来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厨房里忙乎,期间不断有客人来到厨房招呼我快去加入他们,我只能去点个卯就马上抽身回厨房继续忙碌。三天下来,客人们倒是吃得心满意足,但是先生却不十分满意,他告诉我在德国客人们会更希望女主人与他们一起吃饭聊天,分享在一起的时光,而不是放下客人不管、自顾自地在厨房里忙碌,这使我认识到中德文化的另一不同之处。

       虽说吃饭并不重要,可是有一件事情却马虎不得,那就是下午的咖啡时间。德国人喜欢喝下午咖啡,特别是有客人或朋友来访时,内容尤其丰盛。有一年家庭聚会开始的时间定于周五下午的咖啡时间,大家到齐后,首先是开香槟,大家举杯庆祝一年一聚。主人准备了草莓、蓝莓和黑森林三种口味的蛋糕,还用鲜奶制作了一大盘奶油,他们喜欢把奶油抹在蛋糕上吃。德国主妇们都能做一手漂亮地道的蛋糕,这是她们日常生活中的经常性节目,不仅仅是生日、宴请、派对时才会做。我先生告诉我他奶奶最拿手的是黑森林蛋糕,要做七层之多,一层巧克力一层樱桃这样层层叠叠上去,那味道之美妙是可以想见的。只是太麻烦了,现代人因为不胜其烦,就简化了制作程序,味道当然就不如从前了。

       另一项活动也是家庭聚会不可或缺的,就是在当地的游览参观。在堂兄汉斯家那次,他们夫妇安排了参观在科隆的美国福特汽车厂,作为汽车设计工程师汉斯在福特工作了几十年。第二天大家一起参观了科隆大教堂,晚饭后,大家又去森里散步,所有这些看似平常的活动,与亲人们一同分享时就有了一番不同寻常的意义。大家一年一度聚在一起,分享一些轻松快乐的时光。此时他们很随意,席地而坐,光了脚屋里屋外满地走。天气好时,大家在院子里草地上铺一块毯子,孩子们在上面爬来爬去玩耍,大人们晒着太阳聊天,肚子饿了就在冰箱里翻找东西,弄一大盘面包、芝士、鸡蛋、火腿端到院子里吃。在蛋糕咖啡时间里,四个大蛋糕风卷残云一扫而光,谁也不客气。晚饭后,大家又是喝酒聊天直到深夜。三天的聚会结束后,大家又各奔东西。

       亲戚当中老一辈的都退休赋闲在家,而年轻一代忙于事业、生养孩子、交男女朋友等社交活动,然而他们总是能够安排好一切,抽出时间从德国各地赶来参加每年的家庭聚会,最远的从丹麦哥本哈根往返驱车1400多公里,足见这份亲情在他们心中的分量。每一次的相聚,气氛总是那样的融洽、温馨,虽然老一辈的已经老去,新的一代又为这个家庭注入活力,新老交替,年轻的一代努力维系家族、维系亲情,血浓于水,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我看到了德国人重家庭、重亲情、传承传统的一面。(本文主编昔月) 

 

作者简介:魏青,笔名子初,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会员,撰稿人/专栏作者,78届北京航空学院电子工程系学生,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访问学者。早年先后在日本、美国、加拿大学习、工作和生活多年,近年旅居德国并开始写作,著有散文集《德国故事》,在国内外刊物发表作品70多万字,包括中国《世界博览》、《读者》、《作家世界》杂志、澳门原创小说协会会刊《故事》及德国《华商报》、《欧洲新报》等,其中在中国期刊发行量排名第一的《读者》以及国家百种重点期刊之一的《世界博览》上发表的作品达11万字。作品被选入《我的四十年》丛书《四十年来家国》、《当代优秀华文文学作品选》、《故乡是中国——海外华人作家散文精选》、《共和国的公民们》、《2018年度散文精选》、《走进德国》等书籍。2019年5月荣获“蝶恋花杯”(国际)华人文学大赛散文随笔类一等奖和三等奖。 

查看详情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