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纪实·历史

首页 > 小说 > 长篇小说 > 纪实·历史

第一辑(第六节:念念不忘的名字)

达娃扎西,绝对是阿里高原上的一只雄鹰。
2010年8月的一个傍晚,加木村突发洪水,阿里地区几乎所有干部职工和部队官兵都投入到这场抗洪救灾之中。漆黑的夜晚,闪烁的车灯,人们像热锅上的蚂蚁,浑身是劲却不知道往哪儿使。
有人说,达娃专员被困在河中间的沙洲上了。
人们纷纷向河边奔去。洪水更加肆虐,我乘的越野车,也淹到了车窗位置。有人指挥大家后撤,部队的大型工程车立即开上沙洲,营救沙洲上的被困人员。
抗洪现场逐渐有序,大家口耳相传。前面一个地方又决堤了,有达娃专员指挥,不会有事的,他熟悉狮泉河。
第二天上午,阿里地区在行署广场召开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哀悼仪式。常务副专员田建文主持,达娃专员讲话,并作了阿里地区抗洪救灾动员报告。哀悼仪式结束后,大家拿着铁锹、镐头、编织袋,来到戈壁滩上,加固一条沟渠。如果不加固沟渠,不远处的粮库就会受到威胁。
戈壁滩上,再一次见到了达娃专员,一个伟岸高大的藏族汉子。
这个名字,我曾多次听过。
一次,乘一辆长途汽车,在边防检查站停车检查,身份证、边防证一样都不能少。男人们下车撒尿,女人们坐在车上不动,看似无意,每一眼都盯得男人后背发烫。乘客中大部分是身着藏袍的男男女女,叽里咕噜说着我听不懂的藏语,但从他们兴奋的交谈中,知道是些愉快的事情。忽然,我听懂了一句话。
这句话是一句标准的汉语,而且不断重复。达娃专员,达娃专员。
恍惚间,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艺术殿堂。明明全是古典油画、古典音乐、古典建筑,却突兀着一幅巨大的后现代作品。这种冲击不断加大,愈演愈烈。
2011年5月底,我随地区农牧局技术干部宋品军和白玛格桑,到离地区300多公里的札达县,指导农民种植温棚蔬菜。县政府近旁的村子,叫托林村,村长叫中东。他家像众多的藏族家庭一样,不习惯锁门,一院漂亮整齐的藏式民居,大门上只插着一根小树棍。许久,才看见中东开着一辆皮卡车,尘土飞扬而来。
中东不会讲汉语,从他轻松快乐的言语中,再一次听到了后现代派的词语,达娃专员。
我不解地望着这位极具汉族风味名字,却不会讲汉语的藏族村长。中东挥一挥手,笑呵呵地乐。
白玛格桑向我翻译,村里本来没有车,是达娃专员帮忙买的,这车在村里用处很大。
我问白玛格桑,达娃专员是不是中东的亲戚。专员与村长,中间的距离真还有点远哩。
白玛格桑说,达娃专员的老家在普兰县科迦村,跟札达县一点关系也没有。
看着我不解的神情,白玛格桑告诉我,达娃专员在阿里工作三十多年,跑遍了阿里的山山水水,经常现场办公,把困难解决在田间地头,羊圈牧场,在老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加之藏族人对官场职位看得没有内地人那么重,老百姓对专员就没有距离感。
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我从普兰县城前往神山冈仁波齐。
纳木那尼雪山,巍峨圣洁,挺立在身后。前方,是蓝宝石般的圣湖玛旁雍错和鬼湖拉昂错。汽车在湖畔蜿蜒前行。忽然,眼前出现了一地新雪,从缓坡地带一直蔓延到湖水里。碧波荡漾,水天一色,水鸟竞渡,微风习习。坐在副驾驶位置的我,感觉到湖水和新雪近得能碰触到鼻尖。
屏住呼吸,紧握拳头,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司机在傍晚,不小心把车开进了冰湖里,感觉有点不妙,下车仔细观察,吓出一身冷汗。一言不发,努力镇定,掉转车头,开出冰湖,远离湖岸,方才停下车来,长出一口粗气,瘫倒在方向盘上。同车人如梦方醒,才开始后怕。
湖水潋滟,新雪清香。车在雪地上行驶,有一些滑动的感觉,车窗前放着一只黄色的小经筒,风儿吹过圣湖,吹拂得经筒缓缓转动。蓝天、碧水、飞鸟、新雪、轻轻转动的经筒。圣洁的美景没有减弱我的恐惧,呼吸反而越来越急促。紧闭双眼,不敢言语。故事中的司机是我的榜样,危难之际,镇定第一。车是普兰县政府的车,司机应该经验丰富,不会把车开进圣湖鬼湖里。
就在我几乎崩溃的时候,一阵笑声,将我从可怕的深渊拯救出来。
身后,坐着两位普兰县政府的机关干部。他们也说藏语,语言活泼,笑声阵阵。好像在说一件有趣的事,其间,夹杂着一个称谓,达娃专员。
我在笑声中松开拳头,睁开双眼。依然在碧水蓝天,白雪茫茫的大地上滑行,依然在神山圣湖之间缓慢前进,却没有了惧怕,没有了揪心。取而代之的,是广阔无垠的清风拂面,圣湖般舒缓的情怀。
达娃是月亮,扎西是吉祥。达娃扎西,吉祥的月亮,照亮夜空,驱妖降魔。
科迦村,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庄,紧邻尼泊尔,因为有千年古寺科迦寺而得名。
科迦村依着的山,是寸草不生的红褐色山峦。冬日里,白雪皑皑,巍峨壮观。绕村而过的河是孔雀河,孔雀河流过科迦村几公里,就进入尼泊尔境内了。
达娃扎西的家,坐落在村子稍高的位置,和其他村民家的房屋没有什么区别,两层白色小楼,一楼堆放杂物,二楼住人。父母高寿且健康,大部分时间,和其他老年村民一样,坐在墙边晒太阳。妹妹、妹夫种着青稞,放着牛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在炊烟袅袅的村庄漫步,在科迦寺的诵经声中思考,在经幡和桑烟中追寻。一位科迦少年,经历了多少磨难,多少历练,才成为老百姓念念不忘的名字,邻家哥哥般的亲和与爱戴。
十七岁,达娃扎西离开了科迦村,去400公里以外的地区中学师训班学习。
他像出笼的小鸟,心情愉快,展翅飞翔,欣赏到了前所未有的风光。对知识的渴求,能歌善舞的天性,开朗豪爽的性格,为他赢来了许多目光。半年以后,就担任组长、班长、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毕业的时候,已经是一名预备党员。各种奖状、荣誉证书,装满了小木箱。
地区文工团看上了他,老师认为一个人不能一辈子唱歌跳舞,希望他回普兰教书。他接受了老师的建议,但不愿意回普兰,希望去一个遥远的地方,离家越远越好。措勤县是阿里地区七个县中,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平均海拔4700米,一年中,不刮风的日子很少,夏季短暂得几乎没有。一行六位同学到了措勤,县上大概了解他的情况,把他分配到县完小当教师,其余五位同学分到了乡镇。
在完小当教师的时候,他如鱼得水,各种才能得到了极大发挥。一边教书,一边学习,汉语、藏语、音乐、美术、舞蹈,什么课都教。并且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机关没有食堂,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年轻人在一起喜欢喝酒,有时候因为醉酒打架斗殴,误了工作。县文教卫生科长赤烈塔尔沁引导大家,平时不准喝酒,周末晚上,拿出自家酿制的青稞酒,欢聚一堂,痛快畅饮。
措勤是达娃扎西的福地,事业爱情双丰收。仕途上一路绿灯,从完小教导处主任,一直当到县长,县委书记。一位高挑美丽的珞巴族姑娘,是他曾经教过的小学学生,比他小九岁。按照他的说法,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一个人一辈子只能结一次婚,自然要找最满意的。
他在回顾自己成长经历的时候,得出了一个结论:之所以成长比较顺利,是因为遇到了好政策和好领导。在他工作期间,培训学习机会比较多,曾经两次到中央党校学习,两次到自治区党校学习。在河南开封学习的时候,由于成绩优异,直接到汉族班学习。
他的热情和真诚,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信任。
多年以后,退休在拉萨颐养天年的赤烈塔尔沁,说起达娃扎西的时候,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他说,有一次,地区举行文艺调演,县上编排了好几个节目,达娃扎西是主要演员。大卡车开到七一桥旁边的红柳滩时,达娃扎西鼻子流血。没有药品,没有医生,大家不知如何是好。他则没事人一样,往鼻孔里塞一撮羊毛。找来柴禾牛粪,垒起石头,架起铝锅烧酥油茶。那一次,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好几个节目都获得了名次。
赤烈塔尔沁从措勤调到地区文化局工作以后,经常到藏北考察,为进藏先遣连驻守过的扎麻芒保立纪念碑,为野生动物拍照,积累资料。有一次,十多天没有好好洗过脸,没有吃上一口热饭的赤烈塔尔沁,从无人区来到改则,时任改则县委书记的达娃扎西,已经等了他很长时间。见到久违的老同事、老朋友,两人紧紧拥抱。
当时,达娃扎西不怎么喝酒,赤烈塔尔沁说,不就是一碗酒嘛。达娃扎西端起秧子,一饮而尽。
赤烈塔尔沁对我说,一辈子吃过很多饭,喝过很多酒,改则的那顿饭最香,达娃扎西的拥抱至今难忘。
在阿里,我也领教过达娃专员的亲和与酒风。
大家在一起吃饭,轮到一位秘书打通关,给专员敬酒的时候,高举酒杯,说一声,专员喝完,我喝半杯。
我以为听错了,哪有下属给领导这样敬酒的,这与内地迥然不同。
又一位下属给他敬酒,说了同样的话。这才相信自己的耳朵。
饭桌上,他讲起一个故事,一次从新疆回阿里的路上,遇见一辆车抛锚。过了一阵,才想起来,怕那司机受冻,脱下身上的军大衣,请一个反方向跑车的司机,把军大衣带给抛锚者。后来,遇到那位抛锚者,人家说根本就没有见到军大衣。
说起此事的时候,他哈哈大笑,然后甩出一句国骂。妈的,军大衣的口袋里还装着几百块钱哩。
达娃专员爽朗的笑声,坦荡的笑容,率真的表情,每个细胞都闪烁着迷人的魅力。
他是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开人大会的时候,从驻地前往人民大会堂的车上,一路歌声一路笑,引来许多唱和者。开始只他一人独唱,很快变成了男女对唱和大合唱。所有代表团中,西藏代表团最热闹,歌声最嘹亮,也最让人难以效仿。他们唱的大多是原汁原味的藏族歌曲。拉萨、日喀则、昌都、山南、林芝、那曲、阿里,各个地区方言不同,民歌各异,万紫千红。
达娃专员穿一件金色上衣、浅棕色藏袍,给胡锦涛总书记汇报工作的照片,感动过不少人。胡总书记、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张庆黎、达娃专员,三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有着极强的穿透力。同高原的阳光一样,不遮不掩,无拘无束,坦坦荡荡,沁人心脾。完全是几个大男人之间的笑容,与身份和地位毫无瓜葛。
自从到了西藏,发现全世界的笑脸都集中到了西藏,全世界最灿烂的笑容在阿里。无论百姓,还是官员。无论当地人,还是外来者。无论饥寒,还是饱暖,呈现给世界的,永远是坦荡无垠的笑脸。
多么快乐的人也有忧愁,多么高亢的曲调也有低音。
达娃专员说,阿里的现实依然困难重重,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匮乏,自然条件恶劣。为了留住人才,使出各种招数,就连每个乡都建了食堂、澡堂、蔬菜温棚。面临的主要工作是民生和教育。抓农牧民增收,注重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抓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抓基础设施改善,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好基础。
他说,阿里这么多人辛辛苦苦工作,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内地和西藏其他地区,还有吃不上饭的老百姓,无钱看病的人。措勤县以前没有麻醉技术,没有电,做阑尾切除手术,只能把病人捆绑在手术台上,打着手电筒,用刀硬割。一台手术下来,医生和病人都吓得半死。几年前,札达县一个病人在乡卫生院做手术,好长时间肚子还痛,到县医院检查,发现手术刀还留在肚子里。更加心酸的是,病人已经死了,医生竟然不知道,一针下去,没有反应,才发现在给死人打针。
他无限感伤地说,阿里远离拉萨和新疆叶城,有多少病人死在转院途中,翻车、非正常死亡,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我们还得努力,把阿里建成藏西中心城市。阿里一旦有条件,要建最好的医院,请最好的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让老百姓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