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家国情怀

首页 > 散文 > 家国情怀

故土在召唤

作者:金兰仁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980      更新:2016-12-31
文/金兰仁

家乡位于长江中游湖滨地区湖岔子里,距长江和浔阳古城不到十公里。小湖,垄田,埂地,树林,村庄,房舍,远远看来,家乡的地形起伏有致,宽窄有韵,是美丽的江南水乡。即使在长江沿岸,如此好的自然条件村庄是不多见的,她与风调雨顺的气候,勤劳俭朴的村民一道,构成幅幅美丽的画卷:春天朦胧的水面,夏天碧绿的田野,秋日斑斓的原野及金色的稻浪,冬天银鳞翻滚的湖塘,是鱼米之乡。然而,近年来,这景色在悄然地变化着,有向好的一面,也有褪色的痕迹。前些年,有人春节回家后写文章,描述当今农村的怪现象,初看感到陌生,认为也许是个案,但仔细思索,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家乡也在不知不觉发生变化,也带给家乡人许多愁绪。
  隔壁堂哥每每看见我,口中都会念叨着:“怪事,村里没有人愿意当组长(生产队长),不得了哦”。堂哥憨厚又耿直,读书少,爱说实话,大家评价他是“说话不过脑”。说话不过脑有好处,除了描述性语句差火候以外,说的都是事实。生产队长是个苦差事,义务做事,没有工资,只有少许补贴。不是吏,更不是官,是为村民协调、办事的人,是村庄里的牵头人。不管从那个角度说,是少不得的岗位,但就是这样紧要的岗位缺少人。
  生产队长的岗位性质决定了其领导村民用的是艺术而不是科学及权威。因此,当生产队长要具备较高的素质,例如,要得到村民的拥戴和尊敬,身体要好,人要热心,一句话大家要听你的。邻里间的口角要调解,村里好处要分配,上面任务要落实,而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用强权能达到的,因为队长没有权威,只能用公平、平常的心及自己的示范才能与大家协商一致。说到当队长的好处,就是村民朴素的感激,办喜事时请你,办大实事时请教你,不过生产队长本人是不能忘记随礼的,不然就被认为是“不讲理”。其实,这按城里人的精明,是不划算的,一顿饭花掉两张随礼,用这钱买什么不好?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对当队长不感兴趣了。估计主要是钱闹的。细细想来,当队长除了外表风光,又有什么呢?没有收入,家里儿子娶媳妇、盖房子都要花钱,钱只有自己出去赚,窝在家里能来钱?现在政策到位了,村民时时都与外界沟通,个性增强,利益观变强了,村中的事儿不好管了,得罪人的事不好干了。特别是上级时有分配的事儿不接地气,不好落实。大家不愿意干的活儿,吸引力自然就小,选不出大家倾心的队长,矬子里选出的将军或者勉强请来的和尚是不得力的,据说有的生产队长经常出去赚钱了,一年回家几次,哪里还会很好履职。家不可一日无主,村不可一日无头,没有头儿,许多事办不好。现在,村里几乎没有能力组织开展一些群体性的、义务性的工作。
  今年是长江流域大水年份,水位很高。中途记挂家中亲人,回家几次,看到家乡的人或在地里干活,或休息,或打麻将,近湖的稻田任洪水淹没,不理解,问发小说:“怎么都在家里,不去大堤抗洪呢?”
  他们像是看陌生人一样打量着我,说:“抗洪,每天给多少钱?不给钱哪个会去呢?平日都没有人管,现在也不管别人了。”
  他们的话语里流露出有许多的不理解、不畅和无奈。其实,他们都很善良,当年都是生产队好劳力,筑坝引水,抢收抢种,防洪抢险,个个不孬。现在包产到户,自己找饭吃,法律以内的事,基本是自生自灭,平日里没有人管理,社会管理最后的几百米毛细血管不太畅通了。没有集体资产,没有抵抗风险能力,上下联系不畅,乡规民约无形地取代政策规定,乡民价值观摇摆不定,个人利益感增强,个人及集体办不成大事,也处理不好应急的事。在他们心里,除了自己小家温暖以外,更渴望有人理解他们,有人带着他们奔好日子。回想当年千人水利会战,万人修筑公路,全民动员抓土匪景象,他们能不激动和留恋?当然,今天发展了,机械化操作,不需要这么多的人,不要这么大的场面,但问题是已经淡薄了国人引以自豪的,外国人担心的集体主义精神,试想,如果真到了需要的哪天,短时间能组织起来吗?
  秋天回家,最知道家里的现状了。村里少量田地撂荒了,其中生长的野草可与人比肩,据说其它村更严重。已经很少见人来人往的秋忙景象,不少的孩子随父母在外乡读书了,几位邻居说,以前的秋天就是这些“死崽”的天堂,枣树上的枣儿,玉米地里的杆儿,没几天都要吃光,现在呢?黄黄的橙子,落在树下一遍,梨子哦,野果哦,到处都是,吃不了只有拿到街上去卖或者烂在树上,而他们在外,还要花钱买,买的东西还没有家里产的好。
  这一切都是因为人口减少造成的。其实,村里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还是很快的,但是常住在村里的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一是外出打工的人不回家了,在外成家生子,二是家虽然安家在村里,但在外做工,每年大多数时间在外面,许多年轻人已经不会干农活了。人口无质量地减少,不良后果慢慢显现了。老人,妇女及孩子在家,无力按时节耕种田地,田地撂荒,实际保有耕地数减少,几年不耕种的田地很快退化为荒山湖滩;年轻人不会农耕技术,或不愿意种田耕地,传统的农技将要失传了,木雕,竹编以及小食品制作后继无人;长时间不住人的房子慢慢倒塌,晒场慢慢剥离,景象破败;远望美丽绿野,赏心悦目,但走近看,路已经不是路了,路旁小草过人,走路只能拨开野草慢慢摸索向前,眼前景象,让人五味杂陈。
  是哦,美丽是人创造出来的,没有了创造美丽的人,美丽将不会长久,农耕文化在今天受到了强烈冲击,农耕文明成就的美丽在今天有些黯然。我很担心,就是眼前的这一切美景,数代人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会悄无声息地流逝了,今天所见是最后的辉煌。
  往日的辉煌一定会褪色,但只要及时更新美丽就不会让人担忧。总体看好,部分堪忧是村里现在的境况,村民靠自己难以克服转换时期的困难,因此,不理想的面貌还是呈现在眼前。原来的生活必需品自给自足,现在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要买,而且比城里价格高。近湖许多圩堤内已经放水进堤,大片农田因水淹没而消失,形成的水域变成养鱼之地,而且由专业户承包,上面收钱。少得可怜未承包水面,没有办法承载大量居民捕鱼,于是,与城里人无异,村民吃鱼就得花钱买。劳动力每年外出,常驻家中的妇孺老幼无力坚持一年三熟种植习惯,撂季抛荒是常事,田地实际利用率下降,少数人将田地无偿送给人租种,只为保住地力而不荒芜,部分村民要买进粮食,浪费了大地给我们的恩赐。饲养种猪母猪要身强力壮,劳力少了,散户中饲养的种猪母猪存栏数大幅下降,猪崽价格畸高,农民开始不养猪了,要不了多久,往年冬日家家户户杀年猪、晒腊肉的景象就会消失了。而且农村变革也给城里人带来了阵痛,郊区都起高楼了,买不到经济实惠又安全的蔬菜及肉食,粮食从外地调入,经常担心转基因及农药残留,有宝贝的家里,整天为孩子的奶粉弄得筋疲力尽。什么都是工业化生产,吃到嘴里都是相同的味道,想起来都觉得狼狈和无奈!
  从先人的墓志铭及家谱得知,大约300年前,祖先搬至家乡,繁衍生息。直到抗战结束时,家乡还是古木参天,人烟稀少的滨湖小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家乡发展到极致,垄和埂都开垦成水田旱地,房舍晒场沿着垄埂蜿蜒,热闹异常,人气很旺,县里最早考上的大学生就是村里的娃。九十年代末期,特别是九八洪水之后,人口减少,田地撂荒。应该说,工业化及城镇化是造成目前乡村萧条景象的主因,是正常的。但是处在这进程中的乡民,惊喜与彷徨,高兴与忧愁情绪不断交织,不知所措,没有人引导他们如何应对,没有人告诉他们如何适应,本应是对传统的扬弃,最后发展到抛弃,不但失掉物质的发展机会,也失掉许多精神食粮。
  每到岁末,家乡难得热闹。在外的做工的人们,陆续回家,带着外面赚来的钱做房子。在我家乡,一栋房子大约是二十万左右,是年轻夫妻近十年的积蓄,不做房子是不行的,如果没有房子,儿子娶不到媳妇。近年,兴起在城里为儿子媳妇购房,每处房产要四十万元左右,要举全家之力了。村里男女结婚的日子常在冬春两季的春节前后。如果娶媳妇,除房子外,彩礼和办喜事花销至少在十到二十万元,向上就没有顶了。其实,私下里,与我同岁的家人说起日子,也是唏嘘不已。现在农村与城里的花销相差无几了,人就像是掉在洪水里一样,只有随波逐流,哪天扛不住了,就沉到水底了,建不了房子,讨不到媳妇。以前,乡,村及生产队年年念叨,乡下人听话,做事有谱,即使有钱,也不会敞开花,大家日子过得很滋润。在家种田地,不外出做工,也能过好日子,如果勤劳,摸鱼捞虾,做手艺等,日子就会过得“飞跑”。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的有钱人都把钱贴在脸上走路,没有钱的人挣断裤带子也要充好汉,结果攀比风愈演愈烈,喜事越办越大,花销越来越多,村民心中的苦水不知道向谁说是好。
  以前,每年元宵节前后是农闲时间,村民或娱乐或做着农事准备,现在变了,看到的是另一种忙碌。年轻人利用在家的短暂时日,修房子,翻地,买化肥,恨不得把家里整年的家务都做好。年轻的母亲更是搂着小儿不放手,为的是年底回家孩子能亲热地叫声妈。父母们尽其所有,准备干菜、腊货等能携带的物品,让孩子带到工作地方,减少开支,增加营养。这种忙碌与勤劳无关,与过年的气氛格格不入,怎么看都心酸。
  忙碌的背后是分别。也不知道从哪年开始,年初八或元宵节赋予了分别的内涵。初七晚餐及元宵节家宴,是家人短暂团聚中的离别聚会。自此以后,至少半年,甚至多年才能相聚,欢声中藏着凄凉,笑语中难掩心酸。大家都不愿意离开家乡,都记得“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如果不出去,起楼娶媳妇的钱从哪里来,赡养父母,教育孩子的钱从哪里来?如果在家干农活,拼死拼活顶多只能糊住一家人的嘴巴,可是日常的人情礼节怎么办?人长期离开家里,家里一切只有留给年迈的父母孩子,担心又怎么样?只有听天命,顺其自然了。自己热爱的土地无法富足自己,只能背井离乡出外讨生活。田园荒芜胡不归?只因身为形役,奚惆怅独伤悲!
  其实,家乡距城里很近,陆路及水路都只有十公里左右,高速公路、铁路在村旁通过,应该说是受现代文明影响最大的地方,大家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明华丽转身成现代乡村文明。所有的村庄变成江阴市华西村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土地变成工厂也是不可能的,但在大规模城镇化的时代,现代文明之风早日吹到广大农村是切实可行的,建成卫生,整洁,便利及舒适的生活环境,村民不必离开故土,能用自己的辛劳养活自己,过上自足的幸福生活。
  要实现华丽转身,关键还是人。我曾经一万次有着不切实际的想法,幻想家乡人听从生养自己故乡热土的召唤,回到自己家乡,建设自己家园。梦到有知识、有水平的年轻人回村任组长及村长,村民不再大规模外出做工,建成了农场及旅游设施,恢复了水利设施,统一规划村民房屋,修缮了户与户之间道路,科学化种植开始了,家乡美景华丽转身,变成了梦中的花园:田地阡陌,树木成林,房舍整齐,道路蜿蜒,家家忙碌,户户生机,城里人想将户口转到农村,村里网店散布,绿色有机农产品供不应求,城里来的大家及大咖居住在村内,静谧中显生机,绿色中现人气。
  虽然是梦,但可以实现,只不过是实现梦想的时间长短罢了。许多积极因素在逐步推进,村民有医保了,村村通公路串起了自然村,国家免征农业税了,居民点也有初步规划的痕迹,村民建房也请人设计了,做出来的房屋样式堪比城里的别墅等等。不久前,在同城的堂弟兴奋地告诉我,农村慢慢将会吃香,已经普查了各家房子、宅基地及土地,城里人在悄悄打听和收购农村旧房,外出的村民纷纷回家建房,有的村庄里开始建设农家乐,家里看不上眼的蔬菜,在城里都是绿色食品,城里可以卖高价。也可能是逐步推进的原因吧,迄今,乡村毛细血管里的血液流动还是不畅,集体主义的精神照样被雪藏,乡村陋习依然顽固。也许时间会解决一切的,然而,我还是期待着这一天早点到来:家乡自然美丽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实现美丽的转身和升华,让城里人羡慕咱乡下人!

                  二0一六年十二月
  
上一篇:泸州有数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