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家国情怀

首页 > 散文 > 家国情怀

洪水的印记

作者:刘显沐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358      更新:2016-08-22
文/刘显沐

家乡是长江沿线城市,而且地处长江的中下游,是典型的“豆腐腰”地段,以前与武汉、荆州、岳阳等城市一样,经常为水患发愁。沿江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与洪水,与自然斗争的历史,面对周期性出现的洪水,沿江人就是不服输,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今九江市域,遍布的长江干堤、鄱阳湖堤防、内湖堤防及防汛排涝工程保护着九江城市发展和住居在这里的市民免于水患,基本排除了洪涝灾害。与洪水相关联的九江锁江楼和九江抗洪广场以文化景点身影,记录家乡人们过去及现在与洪水抗争的历史。
说起九江锁江楼,大家就知道建楼者的心思了。古时九江,又称江州,建于长江南岸,虽然江北的长江故道不像今天这样用坝围住,江南支流可直接通到长江,江水通道畅通,但是周期性涨水还是淹没江边码头,低处民宅。长江洪水经常肆虐民众,水患孳龙经常祸害百姓,回龙矶段江岸突起跃出江面30余米,流水至此漩转激湍,常有行船在此处遭难,明代九江郡守吴秀应乡民要求,在离长江仅三米远的回龙矶上建锁江楼和塔,祈求于神灵,永保风调雨顺。
锁江楼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三年(公元1558年),历时十八年才竣工。由锁江楼(江天锁钥楼)、文峰塔(即回龙塔)以及四条铁牛等建筑组成。它们立于长江之滨四百多年,没有给九江人去掉天灾,更没有给九江人避开人祸,反而与九江人一道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8月7日深夜,九江发生地震,是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地动山摇,江边岩基石崩溃,锁江楼及两条铁牛坠入江中,锁江楼塔和另两条铁牛幸存。清代乾隆年间,重建锁江楼,增建观鱼轩,而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与清军在九江激战,楼塔与两条铁牛遭炮火,铁牛与楼又一次被毁,唯锁江楼塔孑然屹立于长江边的回龙矶上。1938年6月,侵华日军溯江西上,见锁江楼塔傲然而立,连发重炮轰击。锁江楼塔中炮数处,留下了三个弹孔,其中两处弹洞直径达3.5米,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塔顶距塔中心线偏离75.5公分,依然昂立在浔阳江头,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塔工匠的非凡技艺。
锁江楼是人们对上天的乞求,是锁不住孽龙,也避免不了人祸,依靠自己才能战胜洪水,锁江楼只能作为历史见证。现在看到的是几经修建的结果,已经丝毫没有了旧时建楼的气氛了,倒是成了古城的靓丽景点了。1986年修葺和1998年纠偏加固锁江楼塔,2003年修复观鱼轩,重建锁江楼。这些建筑沿江分布,位于滨江路和长江岸线之间,形成一个东西长约440米,南北宽不过70米的景区。
锁江楼景区大门是一副高约六米的中式门楼,楹联写道:“百荻波光当岸绕,黄梅山色过江来”,横批直接表述建塔的初衷“塔影锁江”。东行百余步,就到达观鱼轩了,它是一座不大的两层回廊式建筑,高约10米,沿江而设,它的回廊与锁江楼塔下的廊棚一道,构成观江景的江边走廊,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涛涛的江水,垂钓的渔人,来往的舟船,远能看江北的炊烟,近能闻江水涛声,如果你愿意在此饮茶品酒,静静听廊外花开,最能体会到闹市中的幽静了。
自廊棚绕塔基可以直接到达锁江楼。为仿明建筑,高约26米,外三内四层,九脊层顶,龙檐飞翔,黛瓦朱栏,四面回廊。底层为近似正方形,四角凹进,大厅中壁上悬挂着国内最大的青花瓷壁画——《浔阳八景》,大厅内现为特产超市;二楼较首层面积小,四壁悬挂着九江古塔介绍资料;三楼由正厅和回廊组成,九江风景名胜图片占满大厅,四周回廊则是观景的好去处;四楼由一间小厅和北侧观景回廊组成,可以观江景。
锁江楼塔位于景区中央,自塔底小院、观鱼轩或锁江楼都有台阶到达。锁江楼塔又叫文峰塔,因建在回龙矶上,别称回龙塔。锁江楼塔为石雕砖结构,青砖砌身,石凿拱顶六面锥状,共有七层,高三十五米。每层塔的翘角檐边都悬一铜质风铃。全部建筑为古代青色厚砖砌成,极为坚固。每层檐口,为石刻斗拱,塔内壁画有小型空龛及远眺拱门,塔内各层有梯可上塔顶远眺。登上塔顶拱门,人们完全把对洪水害怕、敬畏丢在脑后,看到的只是眼前美景:北瞰远山渺黛,南视古城幽雅,仰观蓝空蔚媚,俯看浔江波粼,“望中吴楚穷千里,楼下波涛聚九江”。
与锁江楼不同,来到九江抗洪广场,你看到的是一片肃穆和动人景象,你会对子弟兵致以崇高的敬意,你会为人类征服的自然能力表示钦佩。
这里记录着九江人,乃至中华民族最难忘的1998年。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时,千千万万的九江人及来支援的兄弟姐妹一道,日夜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然而,自然的力量还是太大了,悲剧还是发生了,8月7日13时50分,汹涌的长江洪水在江西省九江市浔阳西路的4至5号闸口冲破长江大堤,很快撕开一个60米长的豁口,倾刻间九江市西部城区被水淹没,全城有灭顶之险。靠近缺口的城西居民,在政府组织下,有序撤离祖辈居住的家园,大人孩子,满脸惊慌与无奈,我伫立在不远堤坝上,看看自己沾满泥印汗渍的衣衫,感到无助、无奈和悲愤。
古城浔阳告急,京九铁路告急。危急之时,中央政府和同胞们给了九江人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子弟兵奋不顾身,英勇抢险,经连续46个小时的团结、协同和拼搏,终于化险为夷,堵住缺口,保住浔阳古城和京九大动脉,创造了中国抗洪史上的奇迹。
抗洪抢险中涌现出来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永远铭记这惊心动魄、催人奋进的动人历史一幕,永远坚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于是在决堤旧址上兴建了占地万余平方米“九八抗洪广场”。
九江抗洪纪念广场是目前我国第一个以抗洪为主题的纪念广场,建于2005-2006年。广场占地1.9万平方米,广场内设置抗洪纪念馆、抗洪纪念碑、抗洪纪念群雕等建筑物。抗洪纪念馆的外形被设计成当年立下汗马功劳、被凿沉堵口的“甲21025号驳船”的形状,墙壁上浮雕,再现了当年惊心动魄的堵口情景:咆哮的洪水,宽大的缺口,砥柱的驳船;汗水与江水满面的战士,泥水与雨水满身的将军,不屈的人民,可爱的军队。
广场的中央,矗立着抗洪纪念碑,碑高19.98米,碑身四周由花岗岩拼接成“1998”字样,纪念“1998”这个特定的年份;碑基座高0.9米,设有6级花岗石踏步,寓意着子弟兵6天艰辛堵口。
当年决口处已经被广场北侧宽大的长江大堤所取代,坚固的防浪墙随大坝蜿蜒,大坝斜坡上自然生长着的花草,已经看不到当年洪水来临时的紧张气氛,如果不是身后抗洪广场提醒,很难想象当年在这里上演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了。锻炼的人们,巡堤值班人员,参观的游人,都会在这里停留。倚靠着防浪墙,可以看江水之浩淼,听涛声之悠长,放眼江北,绿色田园与红色民居在天边混合成五彩祥云,沿江而眺,上游白色的长江二桥,下游灰色长江一桥在阳光下熠熠发光,细细听来,不远的街道上响起喇叭声和叫卖声,此时的你会感到自己身处一条沿江静谧的、宽阔的马路上,全然忘记脚下的这块土地就是是曾经改写中国抗洪史的地方。
有了1998年的经历,再加之钢筋水泥大坝,快速发展累积的经济实力,面对洪水,不感到可怕。今年虽然又是一个长江大汛的年份,现在已是处暑节气了,已经过了大汛时间,我们又一次骄傲地对世人说,我们又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家园。骄傲之余,放眼防洪堤,下望江水,遗憾之意还是不时涌上心头,是传说中的龙王嫉妒人们的美好生活,还是人类触怒了温柔的江水,给了沿江人们世代相传的防洪大事?我们最大的期盼就是长江不再发威,不再经常从事全民动员式防汛。
记得读书的时候,老师总是告诫我们,水要有通道,最高洪水位线以下地段不能建设永久性建筑物,人不能居住。挡住水的通道,物要受损,人要吃亏。后来发现,许多地方为了自己生活暂时的舒适,忘记了这浅显的道理,于是江岸垒起高高的拦水坝,坝内高楼大厦,莺歌燕舞,忘记了水流需要合适的路径;湖岸一推再推,湖中建起住宅公园,鸟语花香,忘记了湖泊的缓冲作用。违抗自然规律一定会受到惩罚,降雨量均衡时候,偶尔高水位,只是吓唬水边居民,等到厄尔尼诺(El Niño)现象和拉尼娜(La Niña)现象增强时,降雨时间与降雨量空前集中,温柔、美丽的江水就开始惩罚拦路的人和物,给地方、城市和家庭带来巨大的、无法忘却的伤害。
中国新闻网2016年7月14日消息至今还在我的眼前不断闪现:“今晨7:00左右,随着一声炮响,湖北梁子湖流域牛山湖破垸蓄洪,湖水从梁子湖缓缓流向牛山湖,梁子湖永久性退垸还湖。梁子湖为湖北第二大湖泊,破垸分洪后,两湖变一湖,面积将达到370多平方公里,原来的牛山湖可以承担梁子湖5000万立方米水量,实施爆破后,水位出现下降,十分钟下降了近12厘米。”
这应该是人们治水理念更新的标志,人们从乞求自然,征服自然到尊崇自然,预示着我们将逐步结束千百年来从祖先继承而来的防汛大业,降服桀骜不驯的巨龙,让曾经咆哮的江水在我们身边缓缓地、平静地流淌,不再给人类灾难,不再给古城以烙印,锁江楼和抗洪广场永久成为历史的记忆。人们将会循水路,尊自然,建设家园,把今天用于防洪防涝的资源,用于明天的建设,家乡将会更加美丽,更加宜人!

二0一六年八月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