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家国情怀

首页 > 散文 > 家国情怀

梦圆大山共享时

作者:谢鸣凤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868      更新:2016-06-27
记者/谢鸣凤

科学实验证明,食物能给人带来幸福感。套用当前流行于朋友圈的话来说,就是——胃里和心里,总有一个是满的。从出走福建大山,到落户从化良口高山,辗转千里的张武盛用了二十多年的光阴。路上的故事渐渐淡忘,唯独对儿时那一啖鲜美的菌香念念不忘。

为味蕾再追一次梦

如果不是那次偶然的机会来到良口,已过不惑之年的张武盛也料想不到,原来自己是那么“嘴馋”。
望着良口那郁郁葱葱的高山,张武盛的思念却飘向了千里之外的福建,占据了年少所有旧时光的茵香更是不请自来。
由于出生在在食用菌之乡,从小就在菇棚里闻着菌香、看着大人忙碌的背影长大。每次跟大人屁股后忙前忙后,一起种植,一起收获;亲眼看着小蘑菇从接种、到破土而出、进而茁壮成长,心中的兴奋与喜悦是无法言语!正如每当农忙完后,父母亲手烹煮的一锅菌汤,那藏在味蕾里的鲜与美是无法言语的!
原来是这生动而具体的童年记忆,令自己念念不忘。既然童年回不去了,那找回童年的味道总该有办法吧?!张武盛萌生了让食用菌文化在良口这片美丽土地破土育芽的想法。
可四十多岁再来创业谈何容易?上有八旬父母,下有待哺幼婴,既无法像刚出校门的年轻人一样,有大把的青春和精力去尝试、去浪费、去允许失败;更无法像资本宏厚的实业家一样,随便砸一个子公司,就有一班人马跑市场、研发新品。
身家资本有限,年龄精力折腾有限。张武盛被梦想呼唤着,又被现实鞭打着,是义无反顾的去实现梦想呢?还是安逸地甘于现状?正当自己被梦想被一东西搞得患得患失时,一直默默关爱着自己的家人却异口同声地鼓励他:再闯一闯吧!
于是,张武盛踏上了追梦的新征程。
为收集分析不同位置的土质和水质,张武盛一有空就只身徒步天堂山,一撮土一瓢水地都珍惜地揣在身上;为体验山里的湿度与温差,他干脆就在山上搭个帐篷过夜,每一个时段的数据都用心记录在本上。
就这样,经过将近一年的徒步大山、风餐风宿露,张武盛在山上建立了灵芝仿野生环境种植实验基地,反复进行野生灵芝的自然生态种植试验。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考察跟布局,最终选取了良口村一所成人培训学校作为食用菌的研发基地。

梦里处处见真情

为什么把基地选在村里的成人培训学校呢?张武盛给出的答案也是浓浓的人情味:“想利用培训学校的自身优势,为良口村培育出更多的新型农业技术人才。”
由于还跟多个高校签订了实习生培训计划,张武盛希望通过学校途径把仿野生菌种植技术、野生有机蔬菜,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原生态产业链这一系列技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若产业顺利发展,还可以为周边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后期的生产、加工输送更多的人才。”张武盛在布局计划里,永远烙上了儿时全家大小共同为鲜菌忙前忙后的快乐情景。
创业大计看似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一个个拦路虎也扑面而来,其中最大的难题是手头上可用的流动资金严重不足。 怎么办?靠借,不是办法,靠赊,更不是自己的风格。张武盛
作出了沉痛的决定,就是从自己原有的产业中做出一些调整,用一物置换一物的方法卖掉原有设备,终于把菇菌培植所需的设备购置齐全,并在学校前面的一片空地上盖起菇菌种植大棚。
大棚建成后,张武盛请来了几个村民来帮忙,从开荒破土,到打桩种树,大家忙得不亦乐乎!那景象,令他又忆起了儿时跟着大人屁股后面忙前忙后的情景。
几个月后,张武盛蘑菇培植终于初见成效了。由于在产业布局时,张武盛就利用学校本身的建筑特点,在旁边开了一间非常简陋的菇菌食用体验餐厅。说是简陋,是因为除了桌椅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
可别小看这间只有桌椅两三丁的餐厅,它在张武盛整个产业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创业初期,产品从基地到餐桌,再到包装外销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餐厅来打开销路的。菌类美食吸引了不少慕名前来试吃的游客,并借他们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地打开了销路。
藏于深山的菌肥鲜美逐渐为外界所识,无论是本土还是广州的主流媒体,都先后前来做了4期专题访问。仿野生菌种植产业也得到了当地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外界的反响热烈,令张武盛深受鼓励!这时,他想到的,是如何进而回馈社会、帮助青年就业、带动当地农民收益等等实质问题。

天公不美圆梦难

正当张武盛欣喜地目睹自己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着时,老天爷却给了他狠狠的一记耳光!那是2013年8月16日的晚上,大雨滂沱,正当村民准备休息时,一场毫无征兆的洪水像猛虎般冲进了食用菌培植基地,瞬间把基地卷走淹没。顷刻之间化作乌的,是无数个日夜付出的心血,以及实打实两百多万的投入!
洪水来临时,张武盛正站在学校4楼的走廊上,眼睁睁的目睹着自己的基地被毁灭却无能为力,心如刀割……第二天,洪水退去后,张武盛强迫着自己,拖着沉重的脚步重回一趟灾后现场,心里再一次滴血——灾后的残局惨不忍睹,蘑菇袋七零八落,洪水掠过的地面留下挟带各类垃圾的淤泥,泥浆厚得能深深没过膝盖。
面对老天爷开的那么大的玩笑,张武盛失落过,悲观过,就是从来没有放弃过。强迫自己面对现实后,不服输的张武盛选择再次从零开始,带领基地员工们一铁锹一扫帚地清理残局,一大伙人整整花了半个多月才把灾后现场整理清楚。这边厢张武盛力尽最快的速度来恢复生产,那边厢村委也带来了好消息——当地政府部门不但十分关注受自然灾害的基地,还积极按政策给予补助支持。
政府部门的的关切扶持,对摩拳擦掌重振旗鼓的张武盛来言,无疑是雪中送炭。一心只想把健康养生的食用菌文化传承下去,想通过食用菌产业链带动周边农副产品发展,带动村民一起致富的张武盛愈挫愈勇,又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基地里,带领村民继续往前走。
灾后重建工作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环节,就是对菌种的保护杀菌工作。由于条件有限,灾后的产量一直达不到标准,而且出现量低质差趋势。张武盛知道,要迈过这道难关,就必须从根本上去解决蘑菇的质量问题。经过不断地取样、检测,不断地去实验、学习、交流,终于在无数次尝试中,张武盛掌握了提高产量和质量的方式方法。

地利人和共圆梦

除了产品质量外,市场需求也是张武盛团队们考虑最多的地方。为丰富农家乐体验餐厅的供应品种,张武盛决定大胆尝试,在培育棚中规划出比较合适的地方种植野生蔬菜,以满足餐厅的实际需求。那究竟种什么野生蔬菜呢?同样没有答案的张武盛决定重回老家,向福建大山要答案。把老家能找到的野菜、养生食材统统带回良口。
面对从大山深处“请来”的贵客,张武盛与团队们万般珍惜,逐一用心开发,去试验。所有食用良品,张武盛只给出唯一一条标准,就是既要适应良口的生态环境,又要具备良好的食用价值。就这样,张武盛与团队逐个攻克,终于研发出独特的品种,并适应市场推出反响不错的菜式。其中杭白菊就是一个很成功的移植品种。
随着产品的研发成功,如何做好市场供应才是关键。为了帮助周边村民提高经济收入,张武盛向村民提供菜种和技术,并约定定产定量的回收产品,这等于是给村民吃了一剂定心丸,村民又多了一份收入,从而大大增强了种植的积极性。基地+农户的合约形式,构造了张武盛的农业立体生态产业链。
从偶遇良口,到毅然落户良口,张武盛已然全身心地投入到食用菌发展事业中。从最初产量不高,到现在的规模生产;从当时的“科技饭堂”到现在的“野菇粮农庄”,张武盛始终坚信,用心付出终有所获!目前,张武盛已经把食用菌基地深入发展到良口各个村落,不少村民已经信心满满地开始试种植推广的食用菌和野生有机蔬菜。立体生态农业产业链俨然走上设想中的轨道。
由于初心不变,所有眼前的一切,正如张武盛自己所设想,所希望的那样,既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又能利用当地的生态条件,有计划地发展绿色农业;既可以带动村民致富,同时也可以为自己积累财富。

已过不惑之年的张武盛依然是大山中的孩子,他留在大山里是为了追寻儿时的梦想。当梦想实现了,他却发现了比实现梦想更有意义的是,他一个人的梦,圆了更多人的梦……
下一篇:松石赞歌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