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家国情怀

首页 > 散文 > 家国情怀

苦难:从井底托起太阳

作者:苏伟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16211      更新:2013-12-06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
       今夜,依然是冷月当空,洒下一地的清辉,像一面硕大无比的镜子,镶嵌在沉沉入眠的大地上,白昼的喧闹悄然隐去,深夜静如潭水。
       今夜,我暂停写我的父亲,转而写别人的父亲,我们共同的父亲。
       这是一个善良的心灵,沧桑而孤独;这是一颗美丽的灵魂,柔情而凄怆!
       事件的主人公姓王,人们管他叫王先生,具体什么名,我不得而知,记者在报道中也未说明。王先生是北京怀柔一农村的农民,现在朝阳区将台西路干着擦洗车辆的活计,以挣得养家糊口所必需的工资。
       在百里外离家很远的地方,王先生辛苦劳累,在车辆清洗工的职位上一干就是数十年。寒冬时节,冰冷刺骨,王先生穿着一双塑料长筒靴,衣服上沾满泥巴,袖口湿漉漉的,依稀可见一层薄薄的冻冰,上衣口袋揣着几块脏兮兮的抹布,一脸疲惫不堪的样子。他在争抢着干活。
       王先生为了省钱,节衣缩食,供给三个上学的孩子(两个女儿上高中,一个儿子上初中),果断地放弃了租房的打算,一头扎进旷野废墟中的这口干井,在漆黑潮湿,阳光很难照临的井底,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二十载春秋,从三十三岁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一日日熬至五十三岁银丝爬上鬓角,渐入老年的岁月。怪不得有人惊呼道:“今日中国,竟然还有人住在井中,井中人之啊!”
      “你为何要这样?”《新京报》记者问王先生。对此,王先生的答复简洁明了,他说:“家里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妻子在家照顾孩子,我便出门打工。房租越来越贵,最简陋的平房一月少说也得三百元,支付不起,我就来这住了。”记者又问道:“你觉得苦吗?”“我并不觉得苦,穷人有穷人的命,既然挣不过命去,那就只能苦干了。”王先生说。
        孩子永远在最温暖、最安全的地方,在妈妈的身边,“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 三鲜馅,有人(她) 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歌曲《母亲》) 。但为了这一切,父亲吞下了多少委屈,咽下了多少辛酸,历经了多少磨难,承受了多少屈辱!春天里百花开,秋天里落叶黄,岀门打工的人,流浪在外头,生病时,谁来给他沏热茶?想家时,谁为他把这眼角的泪水擦?受伤时,谁来把暖心窝窝的话儿向他说?父亲真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再苦再累不张口……”(歌曲《父亲》) 。
       王先生是伟大的父亲,三个孩子的父亲,我们共同的父亲。王先生在井底积蓄能量,倾注全力,挣扎着从黑暗的地下,托起生命的太阳,光芒照亮心田,真情播洒禾苗,大爱滋养灵魂!
      “我恨那懦怯的理想主义,它只教人不去注视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弱点。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热爱世界” (罗曼·罗兰《米开朗琪罗传》) 。
       王先生的经历和作为,实乃一种英雄主义:他扎根生活,直面世界的真面目,从不回避苦难,而是热爱苦难,积极创造活着的意义。
       这种扎根生活,直面世界的真面目,热爱苦难,积极创造活着的意义的英雄主义,凝聚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奉献精神;凝聚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的老黄牛精神;凝聚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的牺牲精神;凝聚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王先生是中国底层苦难农民的生动写照,普天下所有父亲的典型代表,大变革时代自我奋斗者的真实缩影。可谓:民族的脊梁,国家的希望。
       向王先生致敬!
       向伟大的父亲致敬!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