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家国情怀

首页 > 散文 > 家国情怀

魂兮归来——寄给新会华侨义冢的亡灵

作者:曾燕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701      更新:2013-12-04
文/曾燕

  清明春雨潇潇,令华侨义冢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透出几分寒意,在这个缅怀先人的日子里,我伴随着新会华侨中学的学生来到黄坑华侨义冢扫墓。华侨先辈,我们来看你们了!在这个特别的节日我想说一句:祝你们节日快乐,永远安息!
  落叶归根,你们回来了,回到新会葵乡这片温暖而又濡湿的土地上,回到新会人民专为你们辟出的一片安息之所,一百多年来,这里有4处共2100穴,收留下葬了2500多个漂泊海外的无主孤魂。这些孤魂是随着一批批为了生存从19世纪起,被以“卖猪仔”的方式到美洲和东南亚一带做劳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为所在国的繁荣与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九死一生,不少华工在工作中因病及事故而客死异域。海外的漂泊,种种不公平的待遇,引发了你们强烈的思乡情绪,强化了你们传统的落叶归根思想——一个人的出生地或祖辈世居的故乡,永远都会接纳自己。当你们千辛万苦不能生着回国,却有一个宿愿,就是死了也要回国,这是你们多么坚定的赤子之心!于是,侨居地的华侨社团或当地慈善机构为完成你们魂归故里的梦想,不计烦难,不惜重资,捡拾遗骨,运回中国家乡,入土为安,圆了炎黄子孙永念故土、落叶归根、魂返家乡的梦。是的,新会这片肥沃的土地及其善良慈悲的人民以广阔的胸怀接纳了你们,让孤独漂泊海外的灵魂有个归宿,你们不再是无主孤魂,你们可以在这里安息了。因为你们,新会便有了环球独有的历史产物——华侨义冢。
  我穿行在墓地之间造访一座座墓碑,仿佛穿行在一部厚重的华侨血泪史,阅读着一幅幅辛酸华侨史的插图。俗语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在这些回到祖国怀抱的先侨墓碑上,有的刻着姓名如“李有墓”,但类似这样刻着全名的很少,就算尸骸辗转归来了,许多人都没有全名,只是带“亚”、“阿”字的名字,如“陈氏墓”、“亚香姑墓”。更有一些连姓和名都无可查考的“无名氏”墓碑便以“福德公”为标志,表明死者为男性,表示对死者的尊敬。
  在众多的“福德公”的墓碑中,有一块很特别的“福德诸公”碑,也就是说这个墓穴里长眠的不止一位无名氏,为何要合葬呢?是因尸骨混杂或不全,只好合葬吗?这不由得让我想起美国作家刘易斯在《四巨头》一书中的描述来自珠江三角洲的中国工人在内华达高山区工作生活的情况:由于在40英尺的积雪底部开挖涵洞,3000多工人过着奇怪的老鼠似的生活。随着雪在顶部山脊聚积,雪崩频繁出现,其先兆仅仅是一声雷鸣似的轰响,紧接着一瞬间,一队工人,一间棚屋,有时甚至整个营地都以令人晕眩的速度坠落到几英里之下的峡谷底部。几个月以后,他们的尸体才被发现。有时,一队遇难的工人被发现时,冻僵的手里仍紧握着铁铲和洋镐......这些屡见不鲜的群死群伤事件中又有几个人留下姓名的!然而相对于不能回来的华侨骸骨你们己属幸运,因为所有墓地收埋的只是当年漂泊海外的一部分华侨骸骨,仍有很多华侨葬于海外,多年不能归故土,他们魂归何处?
环顾四周野草萋萋,小鸟被这群中学生叽叽喳喳的声音惊吓得拍拍打着翅膀四散飞走了,到来拜祭的还有回乡探亲访友的华侨华人,有的人的样子是中国版但明显带有欧美或东南的影子,但他们身上流着中华祖先的血,他们来到这里便入乡随俗地拿着香烛、水果、点心跪在墓前拜祭,一时之间喧哗声、香火气打破了这里的寂静,惊动了长眠在这里知名和不知的华侨亡魂,呼朋唤友享用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送来的祭品,感受人间的那份特别的怀念和温暖,让远涉重洋归来的灵魂在这个忆念先人的日子不再孤独无依,而那些仍然游荡在海外的孤魂也回到祖国温暖而强大的怀抱,享受祖国的爱!华侨义冢不仅仅是一个海外华侨骸骨的归纳埋葬处,更是一个胸怀,一个灵魂的呼唤:
  魂兮归来!
上一篇:生与死
下一篇:人文之光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