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岁月留痕

首页 > 散文 > 岁月留痕

古今之辩

作者:金兰仁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4266      更新:2019-10-15

       假日,相约回访多年前参加修建的(湖北省黄梅县五祖寺至县城)公路现状,再到五祖寺。意料之外,经“鄂旅集团”投巨资整修后,五祖寺(又称东山寺)已经华丽转身为四星级风景名胜区。广场宽阔,山门宏伟。佛寺建筑群,依山势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四大主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真身殿,依山势高低建于中轴线上,方丈室、经堂、斋堂等依附两旁。殿宇建筑,层次分明,斗拱交错,金碧辉煌,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殿宇、庵堂和亭台、楼、阁共一千余间。其中,五祖弘忍讲经台、白莲池、钵盂石、洗手池、六祖坠腰石、五祖寺玉印、飞虹桥、六株古稀青檀等国宝级文物,得到很好保护。

       五祖寺,原名东山寺,亦称东山禅寺,建于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至今已经1300多年。论其规模,不及近在咫尺的净土宗祖庭庐山东林寺宏大,论其历史也不及禅宗一脉的河南嵩山少林寺悠久。然而,建寺之后,先后出了百余位高僧,每年香客数以万计,文人骚客留下许多诗篇。数次被皇家册封,宋英宗御书“天下祖庭”,宋徽宗题写“天下禅林”,并改寺名为“东山五祖寺”,简称五祖寺。

       所有之一切,得益于弘忍禅师及慧能禅师二人的修行。佛教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圆寂后,弘忍禅师(公元601—675年,今湖北省黄梅县濯港人)继任,因门徒众多,于四祖修行的黄梅县双峰山以东的黄梅县冯茂山植树建殿,另建道场,取名东山寺,其禅法被称为东山法门。弘忍法师提倡“农”“禅”并举,融传统文化于禅,把修禅与日常生活合二为一,影响深远。弘忍禅师培养的许多弟子,均是日后的禅宗大师,他们禅精竭力,光大禅宗,徒众遍天下。也因此,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感叹道:“中国的禅宗无不出自黄梅,五祖寺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源地”。

       唐代编撰的“楞伽师资记”一书,记载弘忍“十大门徒”为神秀、智诜、惠藏、玄约、老安、法如、慧(惠)能、智德、义方、玄赜,其中又以神秀与慧能最为突出。其中,慧能(亦称惠能,公元638—713年)禅师如“横空出世”,成为禅宗弟子有很大的偶然。慧能俗姓卢,原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随被贬父亲迁至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为平民。二十四岁,父逝,家贫寒,目不识丁,靠卖柴养母为生。某日,闻听人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豁然大悟。得知“经”自蕲州黄梅县东山禅寺来,遂发心修学禅宗。获客商十两银子、安置老母后,于唐咸亨三年离开广东北上湖北黄梅东山寺,拜弘忍为师,边当杂役边听课修行。

       弘忍禅师的独特选人方法及慧能禅师的出众智慧促成了禅宗衣钵传承及开枝散叶,也开启了千年之辩的首页。寺内讲坛墙壁上雕刻的故事说,弘忍禅师以“自性”为题,用“偈慧者胜”的独特方法寻觅法嗣。当时,已升任寺院上座的神秀和尚作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认为“我”本身就是一棵菩提树,心如明镜,只要经常内省反思,防微杜渐,就能保持内心明净如初。慧能却另有见解,口传并请人代书于寺墙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认为佛性人人皆有,不要妄想执着,自可明心见性,自证菩提。然而,弘忍欣赏慧能之偈,赞赏其境界,于深夜秘密为其开宗就法并传衣钵。

       随即,弘忍示意慧能连夜南归,以免不测。《坛经》记载,夜送慧能到江州(今九江)欲渡江时,弘忍准备划船驾舟,慧能推脱说:“迷时靠师渡,悟时要自度”,显示慧能独特个性。弘忍回寺三天后才普告全寺门人:“正法已经南传”。而慧能为逃避争夺“继位权”的对立派追杀,长期辗转流徙于岭南四会、怀集等地,过着隐居生活。慧能潜心修行十五年后,认为弘法时机已到,参加广州法性寺(今日光孝寺)观光法会。用其论风幡的禅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折服该寺主持(印宗)。遂被请升座说法,并奉其为师,在该寺从事传教活动。慧能也亮出衣钵,正式受戒为僧。次年,住持韶州(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开讲佛法三十余年,悉心传道,不应皇诏,弘法不辍,编纂《坛经》。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以传统文化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秘籍,创立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宗。延和元年(公元712年),返归新兴故居(国恩寺)定居,翌年圆寂,年七十六岁。在其门下,得法弟子有四十三人,著名者有菏泽神会、青原行思、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之后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南岳怀让以后形成临济、沩仰二宗。临济在宋代分为黄龙、杨岐二派,被合称为“五家七宗”,应验了禅宗初祖达摩“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

       慧能走后,神秀在江陵当阳山玉泉寺等地大开禅法,四海僧俗闻风而至,声名远播。唐(周)武则天闻其盛名,于公元700年遣使迎至洛阳,召至长安道场,并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尉氏县建报恩寺,以旌其德。弘忍圆寂后百年里,神秀的“渐悟”主张是禅学主流法门。

       可是,禅宗渐悟与顿悟之争没有停歇。慧能逝世后,南北两宗对立日益激烈,直至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69年)滑台之辩(滑台大云寺无遮大会)后,神会被朝庭正式立为七祖,慧能被追认为六祖,南宗一脉遂获正统地位。自此,顿悟成为往后一千二百多年禅学之正宗法门,曹溪“顿教”被学禅者视为正宗禅法,北宗渐趋衰落。

       神秀与慧能之争核心在于“佛”是已经存在某些人心中还是人人有“佛”性,换句话说,相信“佛”是从外衣钵传承,“坐禅习定”“住心看净”?还是“佛”不外来,人人有“佛”,“不假他求”“但明自心”?后来,被总结成“渐悟”“顿悟”之争,“悟”的都是“成佛之法门”,即“解脱”之方法。神秀禅师追求“渐悟”,是循序渐进的修行,讲究勤奋;慧能禅师追求“顿悟”,是见性成佛的修行,讲究慧根。一个追求兢兢业业,一个笃信“慧自天生”。从用人上看,神秀讲究按部就班,而慧能认可“不拘一格选人才”。然而,当时慧能“禅”的意义有了升华,从以往禅定修行转化成一种在人心深处、贯穿于百姓日常生活的体悟,其反对权威、怀疑传统精神及唯我独尊的主观精神力量,曾在历史上启迪过不少进步思想家和后人。

       如果撇去神秀与慧能争辩“法嗣”谁正谁偏的问题,仅仅从习佛的方法上理解,渐悟与顿悟是统一的,不矛盾。不是每位“苦读经书,苦做功课”的僧人都能成就大德高僧。又有哪位得道高僧不是“苦读经书、苦做功课”而成?慧能做偈,有其智慧的火花,尔后获得“尊称六祖、南宗被扬”等殊荣,应是其数十载“悉心传道,弘法不辍”的结果。《六祖坛经顿渐品第八》记载,师(六祖)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然(神)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岁月如梭,千年过去,然而神秀与慧能之辩,影响犹存。人们谈起佛门“渐悟”与“顿悟”之争时,还津津乐道,众说纷纭。许多人还撇去佛学,撇去情怀,从方法论角度潜心研究“渐修顿悟”“渐修渐悟”“顿悟渐修”,哪种最可能,得出的莫衷一是,议论纷纷。如今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渐悟”与“顿悟”之争,不证自明。然而,正是由于人类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过程中,不同思想的争辩、不同理念碰撞的小火花,为后来人直接或间接证明,没有经过艰苦努力而来的“顿悟”不可靠,惟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累“渐悟”才是正道;百般努力,不轻言放弃,向往“顿悟”,追逐“顿悟”,才是永远的真理!

         二〇一九年夏

上一篇:寒露
下一篇:蝉趣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