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岁月留痕

首页 > 散文 > 岁月留痕

满清王朝的脚印

作者:金兰仁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712      更新:2016-11-14
文/金兰仁

沈阳的满清遗迹很多,之前也去过多次,像沈阳故宫,清东陵及北陵,但仅仅是在脑海里有个印象,究其缘由还是对满清的认识。历史课本里的许多史实让人气愤:“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留发就留头”,特别是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清王朝抵不住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感情上讲,三万万汉族儿女,居然被不足百万的塞外游牧民族奴役长达三百年之久,这是何等的耻辱!
  当然,这是典型狭隘的大汉族主义。从满清进入关内开始,汉族就以强大的亲和力与满族融合,满族至今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不过,今天回想起来,我们还不得不佩服满族的智慧与勇气。应该说满族建立清朝,大军入关,是因为明朝的腐朽及汉人的分崩离析所致,满族之所以“蛇吞象”得以成功,也是“物竞天则,适者生存”法则的具体体现。起码在当时,这个民族踩到了时代的鼓点,顺历史潮流而动,沈阳的故宫,清东陵及北陵就是这个民族向关内进军的足印。
  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其中的建筑都是艺术精品。昭陵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及“前朝后寝”等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安排在它的两侧,体现皇权至高无上,同时,展现了庄严、肃穆及统一等美学效应。
  陵区四周设有红、白、青三种颜色界桩,其南面还备有挡众木(又叫拒马木)。陵区形状为南北展布的带状。陵区最南端是四座下马碑,一对华表和一对石狮,它们分别立在道路的两旁。石狮之北建有神桥。神桥之西原有涤品井一眼。神桥往北为石牌坊。石牌坊东侧东跨院是皇帝更衣亭和静房(厕所),西侧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馔造房。
  石牌坊以北是陵寝正门—正红门,此门周围是环绕陵区的朱红围墙,又叫“风水墙”。正红门内有一条南北笔直的石路叫“神道”,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成对相向而立的擎天柱,石狮,石獬豸,石麒麟,石马,石骆驼及石象。再往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圣德碑亭一座。碑亭两侧有“朝房”,东朝房是存放仪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备制膳食和果品之所。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正门称为“隆恩门”,城门上有楼,俗称“五凤楼”。方城正中是隆恩殿,两侧有配殿和配楼。配楼俗名“晾果楼”,晾晒祭祀用果品之处。
  隆恩殿后有二柱门和石祭台,再后是券门,券门顶端有大明楼,步入券门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两侧有“蹬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后是宝城、宝顶,宝顶之内为地宫。宝城之后是人工堆起的陵山——“隆业山”。另在陵寝西侧、与宝顶遥遥相对还有一组建筑叫“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园寝”,是安葬太宗众妃的莹地。除此之外,在陵寝东西两翼各三里许有陪葬墓,左侧有武勋王杨古里墓及奶妈坟,右侧有贞臣敦达里及安达里殉葬墓。这种以功臣陪葬的形式是古代陵寝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如果你来过昭陵,就会发现许多不同寻常的事。陵寝正门大红门东侧约100米左右,是一间硬山式青砖布瓦的小蛇神庙,供奉有蛇神的牌位,据说是附近看到红蛇,求蛇神保佑陵寝;隆恩殿的中路台阶下面摆放着一对石狮,雌狮在左,雄狮在右,肯定是有意为之,其中有我们不知道的讲究;隆恩殿的正门檐下,铺就了一块长六尺,宽三尺的翡翠石,把如此之大的一块翡翠作为砖石放在地面上实在是够奢侈;隆恩殿后有二柱门的望天吼身上都锁有铁链,是石兽长期受日月精华成了精,要锁住?与清朝其它陵寝相比,清昭陵的方城内却多了东西配楼,是为了昭示清太宗为建立大清王朝做出的丰功伟绩,显示清太宗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以示与其他帝王陵寝的区别?
  乾隆皇帝诠释陵寝名称就是仿效唐太宗李世民的“唐昭陵”,也许解释了清昭陵内许多与其它清朝陵寝不同的地方。清朝12帝,前6位续写辉煌帝业至极限,后6位败落江山至灭亡,为世人痛恨。从历史意义上说,皇太极作为清朝开国第一帝,他的杰出才能和文治武功可与历史上任何一位创业之君相比。最初,随父统一女真各部,工于心计的他,在众人推崇下,“辞再三,久之乃许”,成为大汗。不久就称帝改号,开始了清朝的几百年统治;施反间计除掉了明蓟辽督师袁崇焕,推进封建化的改革,打击、削弱分权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仿照明制,逐步建立国家统治机构,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国家权力;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屡败朝鲜,四处结盟,统一漠南。从做人的角度看,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多尔衮三人以凶残在历史上留名,每到一地,只要遇到抵抗,破城得地之后不分军民,不论参加抵抗与否,全部屠杀或掠取为奴婢。皇太极亲自三次深入畿辅、山东等地的屠杀抢掠,凶悍残忍著称关内外。
  自古皇帝多风流,皇太极的痴情在历代帝王中也是少见的。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家族是满清的盟友,成为幸运家族也就没有什么悬疑的了,但同姓姑侄三人共事一夫,世上少见。姑姑居中宫,享“椒房之尊”;继娶二侄女为“永福官庄妃”;两人都无后,又娶大侄女海兰珠誉“东宫大福晋”,仅次于皇后,位居四妃之首。也就是这个叫海兰珠的女人支撑了皇太极的后半生,丧夫的成熟女人,最懂日夜征战男儿心思,再加之为皇太极生下皇子,无以复加的宠信就不足为奇了。然而,世事无常,皇子不到两岁就殁了,将父母从巅峰拉到深渊。海兰珠终日泪洗面,不日染重病,纵有爱怜她的皇太极及厚赐财物,年仅33岁的海兰珠还是撒手人寰,诀了郎君。千呼万唤,唤不回爱妃,壮年的皇太极精神崩溃,身体萎靡,难以自拔地思念,魂牵梦绕的混沌,于两年后丢下自己创建的基业,撒手归西。看似是爱情故事,其实是在昭示天下,面对上天,不管你身份贵贱,人是多么地渺小,是多么地无奈,即使你是自命天子的皇帝,又能如何呢?
  据说,清朝昭陵祭祖有规矩,有大祭、小祭和皇帝东巡致祭等等,其中,仅小祭一项每年要举办二十多次。祭礼频繁,祭品丰奢,兴师动众,损耗巨大。临离开时,问工作人员是否见到满族后裔来祭祖,她摇头道:“没有见过,到北陵公园玩的人多,来陵寝的少,你看沈阳市满大街的人,能看出那些是满族呢?”也是,满族进关,貌似征服了汉人为主的中原大地,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自己不知不觉地被同化和融合。我们设想清军当年不入关,一直与汉族王朝和平共处,那么今天满族就不会被融合,那今天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满清王朝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有在昭陵这样的地方还能看到满清王朝的足印,正是这脚印在时刻提醒世人,中华民族的顽强、自立和包容的特性是无敌的,是任何人所征服不了的!
  
  
                 
                 二0一六年八月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