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岁月留痕

首页 > 散文 > 岁月留痕

在严台,倾听一曲瓷茶恋歌

作者:傅玉丽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4923      更新:2018-10-30

 
       白色小巧的瓷杯里,浮红的汤色更显红艳,透着一层清亮,像一幅对比强烈的油画。一股细腻温润,浓郁芳香的味道缓缓升起,和着吹拂而过的春风,仿佛坐拥山色滴翠、群壑万千,如握住时间的指针,沉寂、安然之中,顿时有种翩然出世之感。
      说香,并不完全对。那味应为茶之韵味,一种悠远、沉厚、余味无穷的味道。

       一千多年前,是否那位商人也被此味道吸引?
       数百年前,是否汤显祖也被它打动?
       ……
       天祥茶号里,坐满了饮茶的人。
       春风阵阵,想必所有饮茶人都闻到了这种味道,感觉到了一份幽深和恬静。和进入严台村时一样。

       4月8日,走进浮梁严台村,如同走进了一片绿意。这里三面环山,村前一道小溪流过。小溪静流,连溪中簇簇小鱼都在默默地游动。村口几株树木,不时飞落下片片落叶,带着闪烁的阳光,落入地下,和掠过的鸟儿一起,更增添了村子的安静、沉寂之感。

       村前但见一石桥横跨于小溪之上。桥为廊桥,上有顶,很宽,两边可坐人。桥下,溪水中冲刷着一块大石,泛起些微波澜。
        村口“严台锁钥”四个字,就像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一道暗语,道出了村庄的设置,从此处进,还得从此处出,村里60多条街巷拥挤、弯曲,如同迷宫,一般人难以走出。居浮梁县之偏地,村左右前方皆为山,严台何以如此设计?

       小小的村子就像嵌在山中,马上就要被周围的山岭和绿色淹没了一般,人在村中,远离尘嚣,不知不觉便萌生出隐逸之感。所以当离开村子,融入春意不远,抬头见到“天祥茶号”字样 ,不觉快步走进,叫上了茶水。
       手中的这杯浮红茶,汤色饱满,缕缕香气溢出,茶水在瓷杯里,一红一白、一动一静间,一曲瓷茶之恋的情歌,竟款款而至,弥漫开来。
       这栋两层房屋为“天祥茶号博物馆”。屋子四处十分宽敞,一楼一壁的瓷板画,一字排开,用颜色秞烧成的瓷板上,有人物、有文字,将浮红茶采摘、萎调、揉捻、发酵、烘焙过程一一绘制而出。画下,一字排开放置的是木制或竹制的茶筛、竹篓、竹筐等采茶、装茶、制茶等的用具。
       二楼辟为浮红历史展厅和茶室两间。进门处即为天祥茶号的历史展示。好大一块金色奖章挂于正中,其下是一台木制揉茶机,和两个大大的竹茶筐。周边墙上写满文字,一边介绍着景德镇陶瓷,一边介绍着浮梁茶叶的历史,最重要的篇章,是天祥茶号当年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的介绍与照片等资料。

       除了金质奖章,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照片:同在1915年,景德镇陶瓷大师王大凡的瓷板画《富贵寿考》也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照片为王大凡后代与天祥号后人的合影。
       在这里,陶瓷与茶叶,彼此辉映,光彩照人。
      “浮梁”之名由来,按当地人说法,意思是水里浮起的木梁,说的是此地溪水雨水洪水多、林木繁盛。对浮梁,更多的人只知它现在为江西景德镇市的一个县。却不知景德镇以前还叫昌南镇时,是属于浮梁县管辖的。只是当景德镇陶瓷出名,声名远扬之时,发生奇特变化,最后浮梁的声名倒渐渐隐于其后了。
       但是,高岭土却是在浮梁县发现的。昌南镇,即后来的景德镇制瓷历史因为有了这珍贵的瓷土,才得以华丽转身。使整个陶瓷业化俗为雅,让原来“只供粗俗使用”的当地瓷器成了艺术品,并以陶瓷立镇,立名。从元代开始,三个朝代的皇帝在镇上建官窑,生产御用陶瓷用品,景德镇的陶瓷技艺也达到了空前高度。
       景德镇虽以瓷器闻名于世,如追根溯源,浮梁才是真正景德镇陶瓷的发源之地。

       想起此前在严台村前的情景:广场上搭了台子,下面聚焦了不少人,正在进行“浮梁红茶,印象严台”推介活动。村口小杂货店的老板说,平时这里很安静,人也很少来。就是周六周日才会有一些人来。今天要采新茶了,也是一个庆典。
景德镇的陶瓷、浮梁的茶叶,恰如花开两朵,其深植的土壤,是这里的山岭和水脉。浮梁现存一座五品县衙,远远高于其他县衙的七品,其原因就在于此。

      而说到浮梁茶,不由得立即想起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琵琶行》。其中的“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这里所说的浮梁,指的就是脚下的土地。此句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样深入人心。从诗中寻觅史迹,可见浮梁茶业,在唐代已经非常兴旺。再想到诗人在仕途困顿中,吟出的千古绝唱,算是无意间为浮梁茶做了最持久、经典的广告。
       其实,浮梁最早从汉晋时代这里就开始种茶,品种众多。在唐代,“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当时茶叶产量进入全国前列。南宋时,与湖州、杭州一同成为江南三大茶叶集散地。历史上除了白居易,还有另一位大文豪与浮梁有关。他就是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他曾应浮梁县令之邀,来浮梁讲学。到浮梁后,他写下了著名的《浮梁县新作讲堂赋》,“浮梁之茗,闻于天下;惟清惟馨,系其揉者。浮梁之瓷,莹如水玉;亦系其钧,水候是足。”在赋中。他不吝笔墨,对浮梁之茶与瓷,都给予直接点赞。
       两文人无意与有意笔墨,都足以见出,瓷、茶之间,早已生情,缠绵绯恻良久。
       偏居一隅,山岭幽深,气候适宜……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浮梁严台仍有4个茶庄,1940年销售功夫红茶还达到1124担。村子设计或与其富庶有关?现在这里有16万亩茶园,已成为全国62个重点采茶区之一。

       1915年,浮梁茶又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天祥茶号出产的红茶——浮红,和如今的国酒贵州茅台一样,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天祥茶号,即由严台村江资甫父亲江流芳组建。

       想到手里握着的这份红润、清亮、芳香,正是天祥茶号生产的浮红。茶尚未入口,心里已禁不住柔软起来,那袅袅升起的茶香,似让人先吸入了百年前的那份况味。

       这里的山水不仅催生了陶瓷,也养育了好茶啊。
       严台,听说和浮梁众多叫溪的乡村一样,原来的名字叫严溪。改名严台,是为了纪念东汉时高风亮节的著名隐士严子陵。
       严子陵,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为少时好友。刘秀建立政权,当上皇帝后,严子陵却多次拒绝出山,在浙江桐庐县富春山隐居。刘秀后来又屡次来请他,他便离开桐庐,沿富春江而行,最终到了严溪,过着耕种垂钓生活。
       听村人说,严台村口那座石头廊桥,便是他怀念家乡,而取名为富春桥的。村右武云山、村左富春山,都是他起的。还说,村前溪水中的那块大石头,就是他垂钓之处。严子陵的钓鱼台——严台之名就此而来。
       其实,这些说法都无法考证,但又都不显重要。山好、水好、茶好,当然适合隐士居住了,隐士哪有不喜饮茶的,饮茶成为习惯本也是佛教进入后开始的。我国西汉时期,饮茶已经萌芽了,严子陵或可来过,或没来过,可隐士与茶本都为内敛、清和、归于内心的,自然能达成相互的青睐。严台村状如树叶,可能就是一片茶叶啊。
      今日来严台村,人们既是慕浮梁茶而来,也为睹隐士遗韵而至。而到天祥茶号,能品到当年的天祥号浮红,感觉自是一般独特。

       茶,本为药用,后为饮品,再后成为趣味,成为茶道,不能不说茶具也功不可没。从前贵族有过用玉、用金作茶具的,那是少数人的享受。百姓是无缘的,有粗瓷大碗已不错了。
       而自从景德镇陶瓷做成茶具后,饮茶方式发生了巨变。上至贵族,下至平民,实现了平等。就像现在,除了极少人用紫砂、玻璃等茶具,用的最多的还是陶瓷。
       一只青花瓷杯里,一泓茶水在杯中荡漾变化,一片片茶叶渐次伸展开来,或红、或绿,色泽浓淡相宜,显得那么养眼养心,就先把人的心轻轻抓住了。再轻举而起,轻轻吹拂去水面的茶叶,低头浅浅啜上一口,手中的瓷杯与杯中的茶叶、茶汤便分不清了彼此,仿佛人与茶成一个整体,将饮茶变得风雅、文化起来,从中更悟出佛、道精神,禅茶一味,哲学意味涌出,上了层楼。
       浮红茶采摘时要使芽叶完整,在手中不可紧捏;放置茶篮中不可紧压,以免芽叶破碎,指甲也不能碰到嫩芽,以免影响茶叶的品相,需集中精力,只采摘一芽一叶……泡时,一遍遍等待;饮时,有整套茶道礼义,一口口品味,不可牛饮。其中的精细、远离粗俗之感,不是与景德镇瓷器一样?景德镇瓷器精致、轻巧,极易破碎,一旦破碎内里又尖锐无比,也不容用粗力、大力,其工艺超群,也在那巧夺天工的72道烧制过程呢。
      当瓷、茶紧紧相恋,两者相互辉映:缕缕茶香之中,手中的瓷杯有了份量,茶香也更加浓郁可人。

      4月8日,正是当地百亩百年茶树开山的日子。它表示对山神、茶神的敬重,也表示随着春风到来,一批新茶即将上市。
     “开山喽——”。
       在进行完郑重、严肃的仪式之后,天祥茶号功夫红茶的传承人站在高高的山岭,面朝百亩百年茶树,凝神吸气,挺胸抬头,从心底喊出了这三个字,声音浑厚,高亢。紧随其后,一群身着青花图案衣服、头戴青花图案头巾的采茶女孩,一齐仰头向山,面树,樱唇开启,发出了同样的喊声,声音尖润、划过开际。
       一时间,似引得满山岭的绿色颤动,生发出一种蓬勃的回应,顿感满身的青葱、滋润。
 

上一篇:平安无事
下一篇:老地方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