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岁月留痕

首页 > 散文 > 岁月留痕

同窗情 散文缘 

作者:金科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644      更新:2014-06-09
  
文/金科

任启亮和我是在恢复高考之后的1978年,同时考进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现为淮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那年母校中文系共招收了八十多名学生,分成两个班,我在一班,启亮在二班。想来是不同班的缘故吧,加上他又是淮北本地人,节假日里常常回家,记忆中,同窗四载,我们之间好像都没有说过几句话。大学毕业,启亮被分到了北京,我则去了成都,天各一方,彼此也未曾通过音讯。
  大约是在大学毕业七、八年之后吧,我去北京出差,恰好住在离启亮家不远的地方,就和他联系上了。他热情地邀请我去他家里作客,又同去游了鲁迅故居。知道我喜爱音乐,还特意陪我去听了场音乐会。正是在京城那几天的接触中,我们才相互有了些了解。也才知道,尽管毕业多年,又都在机关工作,我俩居然初衷未改,依然热爱文学,工作之余都喜读书写作,而且尤爱散文。这一共同的业余爱好,使得我们之间一下便有了许多共同语言,相见恨晚,相谈甚欢。就在北京我住的那家小旅馆里,我们相互勉励,并立下誓言:此生争取出本散文集来。
  正是因了这散文的缘分,使得我和启亮的同窗之情也日渐浓了起来,此后便不断音问,也相互关注着各自的散文。当我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看见署名任启亮的散文后,为之欣喜,拜读之后便给他打去电话,说说感觉,谈谈看法。以后,我又陆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散文》等报刊杂志上见到了他的散文。一次外出公干,住在宾馆里难以成眠,就索性开了电视。未料竟在中央电视台的《子午书简》栏目里,看到了正在播放启亮的散文,这下好了,让我兴奋得更加彻夜难眠了。
  说来惭愧,我的散文虽然发表过不少,但多是在地方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偶尔在京城的报上露过几次脸,还是承蒙启亮推荐的。有次他推荐给北京某报发表了我的一篇散文,出现了没有署名的疏漏,启亮竟像是自己犯了错似的,不但向我致歉,还亲手剪贴了合适的字样,将我的名字细心地粘贴上去,又复印了好几份寄来给我。
  就在我临近不惑之年的时候,成都的巴金文学院为我编辑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微风斜雨》。启亮收到书后,很快打来祝贺的电话。我问他何时也出集子?他说虽然一直在写,但却写得不多,还不够出本散文集的。
  启亮写得不多的原因,他虽然未说,但我深知那是工作太忙的缘故。他是农家子弟,又非名校出生,在人才济济的中央机关打拼,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或许是应了那句“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的老话,启亮的仕途先是遭遇曲折,渐渐地却也光明起来。真可谓后来居上,平步青云,直至上到了高官行列。自然,官做越大,也是愈加繁忙的。这点我也是深有体会的。自己在单位里不过是个芝麻小官,却也常常忙的昏天黑地,身心疲惫。回到家里,往往是既无心力,更无心境去写什么散文了。我那第二本散文集《人在他乡》,写写停停,总共才写了十来万字,却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启亮的无奈和苦衷,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我第三本长篇散文集《乡贤》问世之后,母校文学院为我开了一个散文研讨会,启亮也赶来为我捧场。他在会上感叹道:我现在写散文是远远赶不上金科了。我则回他一句,说你那个官位今生我是望尘莫及了,但是写散文倒是没有什么先来后到的。你现在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只是厚积薄发而已吧。话虽这样说,但我还是时常敲打着他:抓紧时间,力争在退休之前出本散文集。
  近几年,为援助四川的灾后重建和筹备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启亮时来成都。尽管每次都来去匆匆,他却尽可能地推掉一些应酬,约我谈谈散文。今年春天,他又来成都,一见面就高兴地告诉我,他的散文集快要出版了。我丝毫不觉意外,说了一句,我俩二十多年前的相约,终于双双实现了。
  到了夏天,一些大学的老师和同学在沈阳小聚,启亮携来了他的散文集。他对我说,我在这本书的后记里还提到你了呢。我赶忙翻到后记,果见启亮为我写了一笔:“大学同学中,四川小有名气的散文家金科,对我更是关注有加,每有文章发表,他都能发现,并打来电话鼓励。”我自然很是高兴,笑说部长同志亲自为我打广告了。启亮却很认真地说,你可要多提提意见啊!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启亮次日便匆匆飞回北京了。随后几日,我仍随老师和同学一行继续在东北、内蒙观光游览,看了一路风景,也看了启亮的这本名为《一路风景》的散文集。
  以前只是零零散散、断断续续地看过启亮的散文,这次算是全面而系统地通读了。不由发现,启亮的散文和我走的竟是同一条路子,就是所谓的传统散文。
  我是一直在坚守着传统散文的。我总觉得,不论潮流如何花样翻新,不管时代怎样日新月异,那朴实无华,真诚自然,坦露心灵的传统散文之花,依然都会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因为她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更是中华民族散文的根脉。无需杞人忧天,在散文的百花园里,自会有她的一席之地。特别是在当今虚伪成风,浮躁不安的社会里,传统散文就更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了。果不其然,《人民日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纷纷发表了《一路风景》的书评,母校学报也开辟了名家专栏,研讨启亮的散文。一时间,好评如潮。我将这些书评都一一收藏起来,留作纪念。
  金秋时节,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在成都隆重召开,数千华商相聚,各路嘉宾如云,盛况空前。启亮作为大会的主要负责人,我在各大媒体上见他忙得不亦乐乎,心想,这次他可能不会有时间见我了。不想,临近半夜,他还打来电话,约我一见,说是很想听听我对他散文集的意见。
  这次成都夜谈,启亮和我都想了想,时间一晃,大学毕业都三十多年了。当年同学中,至今还在坚持写散文的,好像就剩下我们俩了。于是我俩不禁认真地反思起来:在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时代中,在四处充满种种诱惑的花花世界里,我们是否还值得将那宝贵的时光投放在这散文上面?思来想去,还是不忍割舍。最后,我俩只好用那阿Q精神自我宽慰起来:人生在世,总得要有点业余爱好。而古今中外,读书写作也还称得上是人生的高雅之事。况且,我俩的散文写到今天,还多多少少赢得了社会和读者的认可……
  既然如此,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古塬哀鸣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