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美术品读

首页 > 评谈 > 美术品读

感受达利(外一篇)

作者:顾艳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6829      更新:2015-09-25

       我认识达利已经很多年,那是通过画册扉页上的照片,辨别这个西班牙人嘴唇上长有两片上翘的硬胡须形象。我们神交已久。那座耗时四十年才建成的达利博物馆,是我最近在电视上才看到的。它确实气派恢宏不凡,是达利生前看它一点点的砌盖起来的。只是达利未能目睹它最后的辉煌落成,于1989年去世了。
       地处西班牙费格海斯的达利博物馆,仿佛是画家毕生追求的超现实主义最为成功的划时代作品。它不像巴赛罗纳的毕加索博物馆,拥挤在破败的幽巷中,显得那么的仄逼、龌龊、颓败。而达利博物馆围地四公顷的高墙壁垒被刷上一层铁锈色的红粉,在落霞的玫瑰色光影下,它格外亮丽而又神秘。尤其上面点缀着一堆堆似蜗牛面包状的土黄色装饰品,像一对对超尘绝寰的眼睛,令人琢磨不透。然而博物馆毕竟是埋葬达利生命和艺术的巨大石椁。它孤零零突兀于四周低矮的旧式楼宇之中,难免有些落寞。
       说起达利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有一种解释是:达利的作品,其创作灵感来自于弗洛伊德的临床“梦析”诊断——潜意识。为此弗洛伊德对画家的这种形象上的理解持以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然而,雄辩的理式的科学理论,毕竟不能阻止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出笼,它激起世界画坛的巨大震荡,是本世纪最为广泛的、也是最为罕见的艺术现象。它的怪诞、荒唐和不可理喻的独特绘画表现方法,对当代的电影、戏剧、小说、诗歌、音乐、建筑等文化艺术影响深远。因此,评论家们讥喻画家达利是一个疯子时,又不得不承认他是二十世纪最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大师。
       《面包》是达利1941年的作品,也是他在创作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幅画。这幅画灰褐色的背景衬托一张占有整个画面四分之一的桌子,画中央的桌角上,一个盛装扳开半片面包的藤篮。它精致细腻,玲珑的画面洋溢着一种不可名状的静态之美。不容置疑,达利的艺术始终遵循他自己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差不多到了近似疯狂的程度。
       达利1945年做了一件可爱的事,他创作了一幅70X80CM尺寸的毕加索肖像。当时毕加索正名声大作,他却把他丑化成女巫婆,它的形象象征着美丽诱惑世俗的罪恶。达利是勇敢的,他敢于表明自己的艺术形式,挑战统治欧罗巴大陆、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艺术泰斗毕加索的霸主地位。
       公元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达利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在诠释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时,显得极为摄人心魄。比如在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画面常常流露出扑朔迷离的、畸形怪诞的美感。而这种美感在他魔幻般地娴熟处理二维空间的画布上,提供非现实存在的梦幻。因此,他的作品激起了许多巴黎珠宝商的兴趣。达利为此设计过不少金银手饰工艺品,还有不少现代装置艺术品。
       感受达利,达利给我的感觉是荒唐的、怪诞的,他随心所欲,毫无任何思想上的掣肘,也不追求“主义”或哲学意义、思想价值。但谁又能说他的绘画作品没有思想呢?!


想起毕加索


       毕加索1881年生于西班牙南部的加泰罗尼亚,那地区曾经出过好几位风格怪异的艺术家和建筑家。毕加索的父亲是个没有才气的图画老师,不过毕加索自幼耳濡目染喜欢画画。开始的时候毕加索在马德里学习,受古典主义的朴实画风影响,一丝不苟地写实。但一早就梦想到艺术之都的巴黎,寻求发展。1900年10月,他终于如愿以偿。初到巴黎的时候,他比一个流浪汉更糟糕,身上一个铜板也没有,住在超现实主义诗人雅各(Marjacob)小小的房间里。那间房只有一张床,生活虽然贫困,但他却相信逆境可以磨炼人生。当时他的绘画生涯正处于蓝色时期,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的象征,曾经风靡一时,尤其在巴塞罗那。于是毕加索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他很快感染了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的画风,三四年里几乎玩尽了所有的技法。
       毕加索那时候与一群艺术家,在一起过着一种毫无秩序随便玩笑的日子,直到有一天,死了他最好的一个朋友
CASAGEMAS,他作了一幅关于他的朋友下葬的画,“有人死了,躺倒地上着白衣,有人跪,有人泣,有人忧伤,有人沉默,云上站着一群人,应该是天使的,大多却是妓女……”从此以后他的画作有一种怀旧的感觉,他常画一些老人、乞讨者和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东西。1907年,毕加索在画坛上来了一次大“造反”。他画了一张裸体浴女图,名为《阿维侬姑娘》。这群裸女线条简单,粗糙,在立体主义的风格下,透出一种暴戾的挑衅。这幅画无疑是将美术创造,一掌推回到最原始的出发点。自从文艺复兴以来,模仿客观世界的规则给一下子敲得粉碎了。
       应该说毕加索带着十足的信心来搞这场“政变”的。与此同时,这幅作品也把作者内心的粗暴、在艺术上的招摇撞骗暴露无遗。然而这幅宣战式的作品,使他从此名声大噪。于是他生前死后都富可敌国,还有一长串女人,以她们的青春、美貌、痛苦、屈辱来为他的成功铺路。
       毕加索一生有过七个女子,其中两个妻子五个情人。她们都先后成为他的肖像画的模特儿,然而这七个女人当中没有谁跟他有过快乐。在他身边活着的女人,也不容易。他为人粗暴、寡情、自私、一毛不拔。离婚的妻子,分手的情人,休想从他那里带走一张画。他的画坊里面充满了女人的哀怨、痛苦和压抑。那些青春旺盛的美人儿,备受他利用,剥夺,人生的精华都被夺走了,精神都给魇住了,压碎了。
       然而毕加索就在女人们的痛苦中,真正形成了他自己的画作风格。1937年,他开始特别注重表情的提炼,不同的方向与不同的角度,并在画上自由地考虑他想考虑的问题。像孩子似的,他又开始了从自身的感觉出发去看世界。他把他的世界变成了真正的立体,既能从右面看,又能从左面看。他抛弃整体,局部地表现一切,开始了顽童似的很近看人的方式。像马戏里的小丑,他玩尽了各种形式后,突然找到了自己的形式。自喻为强壮的雄性的牛,几乎在每一个画面里用各种方法破坏女性象征的马。他这种心态在画里表现得很极端,产生了矛盾。“MLNOTAUROMACHY”里牛杀马的同时,旁边立着个小女孩,右手持花,左手举灯,冷静而无辜的样子像极了当时的毕加索。
       毕加索是天才画家,也是美术杀手。他首先把一切都敲得支离破碎,再把它们重新整合,给它们所谓的新生命。毕加索也是一个女人的杀手,他把她们的青春、美貌、精神捣得粉碎,然后在画布上随意地、错乱地将她们重新结合。所以,他虽然创造了艺术,但他摧毁了现实生活中的女人;让作为女人的我愤恨。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