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作家及评论家对《花落红尘》的评论

作者: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649      更新:2013-10-18
何建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出版社社长):
《花落红尘》这部长篇小说,是经过作者自己积累多年的生活感受体验创作出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家出版社之所以出这么厚一本书,完全是看市场的情况出,已经是第二版了。这部处女作能够在短时期内有两个版出版是非常不容易的。作为一个70后年轻女作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成果。
这部作品中,作家以自己特有细腻的敏感,描绘了四位女主人公成长经历,反映了某种生活真实,可以说作品内容是非常丰富、充实,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作品肯定了人物的积极进取的态度,那种战胜困难的勇气,特别肯定了四位主人公之间的真挚感情,他们相亲相爱,互相鼓舞和帮助,显示出难得的人间温情,难能可贵是作品在表现真诚的友情的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价值倾向,这种倾向只表现出主人公蓝琳追求理想的肯定,也表现了对浮于金钱的否定,还表现了官场潜规则的批评,这对那种重贫富轻荣辱做了一个鲜明对比。
我对素红不是太熟悉,但是从作品中我能够感觉到,她所写的人物命运,从她自己经历的身上,和她身边人的身上发生过的那些事,应该说给作者内心留下比较深的印象。所以一个作家熟悉自己的生活,从中提炼出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价值,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作家创作的基本途径。
我想一个青年作家在从事文学创作,能不能够有一个成功的效果,可能这个效果是可喜的,就是曾经生活感受的东西写出来,我觉得对于一个年轻作家来说非常重要。
   
雷达(著名评论家,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此评论文章已发表在人民日报)
  《花落红尘》不是无病呻吟,附庸风雅之作,也不是浅薄、媚俗的言情小说。它的作者是一名女书法家,此前出过散文和诗集,这是她的长篇的处女作,这本书虽然是处女作,她也准备了多年,是作者痛切的人生体验的外化,还有生命的体验。
因为我注意她后记一段话是这么说,她说我在走路的时候想她们,吃饭的时候想她们,睡觉的时候想她们,她们哭我也哭,她们难受我也难受,想过这条路应该怎么走,应该怎么结束,走不下去吗?我要放弃了吗?想着我们有关的点点滴滴,在离去的时候一并把它带走。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她写作有点走火入魔,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她的全身心地投入,甚至有点走火入魔,这个时候即使她的技术不是非常成熟,她也会写出非常感人的故事。
   她写成长、写爱情、写友情,写悲欢离合,它以五个山村女孩的成长为线索,通过她们的锦绣前程,实际上是很不幸的命运,使其在这个欲望化的世界,使她们对人生有了根本意义的困惑,所以它是一个找不到答案的悲歌。
  但是我们任何一个在座的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难道都找到答案了吗?我就没有找到答案。我觉得她后面的结局确实有点悲,这个悲我觉得写得对,它是一个悲歌,这是一个写情之作,她们或者为名、为利、为权,里面有很多感人的地方,浓郁的情感戏是它的特点。
   我觉得李素红善感多愁,诗情多思,对很多人生问题苦苦逼问,小说很感人。
这部又是写群相的小说,写一两个人物好写,同时写到面貌各异,对一个成熟小说家也很难做到。李素红的四个人物给我们留下印象,不是因为她有多高的技巧,是因为这几个人物活在她心中好多年,尤其是蓝琳,写得非常精彩。
   当然,我很重视小说写的童年,乡村生活的部分,我觉得它漾溢着江南乡土气息,对话写得不错。你比如猪和大黄牛被毒死,还有王斌装死,大家学着哭丧这个场面,比如蓝琳拔萝卜被抓,蓝琳学汽车,这是很精彩的。这里面写到她卖冰棍,蓝琳比较泼辣,其他几个人根本喊不出声,这部分是写乡土的部分,我过去更熟悉的是咱们西部的乡土,它这个江南乡土有特点。
  李素红是书法家,事业上是非常成功的,我觉得不得了,我觉得她的成功是和小说有很大关系,不是那种娇滴滴的。
当然整部书的重点还是思索在爱、性、人生上,我觉得看这个书我是感觉到我们的爱情观,我们的人生观,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太不一样了。我看到这本书我想起我读过一首诗,就是《爱情进行曲》“把花朵当杯,斟上美酒,往心坎,浇上几杯,哪个不会?爱情啊,不是花,不是酒!爱情是旭日边并排的激浪,爱情是冰原上搀扶的战友”——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诗人吟哦的“爱情进行曲”,即在当时也不大为人所知,却突显着那个时代对爱情的典型理解。今天,当我们翻开这部《花落红尘》时,怎不产生恍若隔世之感?我觉得写得挺棒,但是我觉得他当时的价值观就是这么简单,这么单纯,是一个政治化的时代,至少当时对爱情的理解,是和阶级性联系在一起,是和革命联系在一起,革命加爱情,是这样,是那个时代。现在这个时代进入一个比较迷乱的时代,那个时代对人性有很大的遏制,但是今天,在李素红笔下,几个人物都有爱情,而到蓝琳和秦峰,晨依,景菲后来也被审查了。
  所以她写了迷失,如果她写得很轻浅,很廉价,一个个得到了满足,得到很大的幸福,我觉得这不是每个人的真实。当然我们今天的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心灵上面遇到的东西很多,就这个问题上她写出了真实。她没有回避事实,比如她推出了大量的女性的、对人生价值的观点,比如突出的是芙蓉!芙蓉很有才,最后成为有什么钱就挣什么钱,有什么乐子找什么乐子,人生如此短暂,何不及时行乐,这不光是芙蓉的观点。还有无聊的人说无聊的话,做无聊的事,然后无聊的死去。很多话说得很棒。
   我比较欣赏这部作品,是有一种激情,对青春、爱,对人性的探索。另外这个作者本身,对人生的寻根究底、思索,我觉得这点也是值得肯定的,就是对人生的理想和希望。
另外这本写了江南乡村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的生活,我觉得那段生活是鲜活的,特别是写到当今70后的青年女性她们遭遇的时代,道德冲突期间,她们人生到什么程度,她没有加以掩饰、改写,原封不动地拿出来了,所以这是非常真实的。

白描(鲁迅文学学院常务副院长):
  开始读《花落红尘》的时候,进入比较难,难的是作家从人物童年进入,谁他爸,谁他爸,比较乱,不断地要往前翻,这些人弄不清,后来读着读着读下去,有点收不住了,对这个书的情节深深吸引住了。
  现在通常认为写苦难,写遭遇,写我们心灵深处的一些创伤,都没五六十年代作家他们写得好,写得深刻一些,因为他们有很深的生活感受。那么出生于七十年代的年轻作家,写自己同龄的一帮小孩,写那种乡村生活,写那种经历,写那种心灵的记忆却很少。
  这些乡村生活画面给我是全新的感受,其中有些我看得确实身上很激灵。这五个女孩的关系非常奇妙。你有时欺负我,我有时欺负我,搅着大人的关系,但是大人的事是大人的事,小孩的事是小孩的事,那种社会教育背景下,文化氛围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有这样的特点,我让你干什么事就要干什么事。突然写的是孩子之间的事情,但是把我们带到那种时代氛围里面去,这种生命个体,基于最开头是什么样的基点,这种往后就是给这些孩子们怎么发展带来一些悬念。
往下看的时候我深深地被吸引住,尤其是救文娟一家,孩子们求几个大人救他们的时候,我相信那是真实的,作者没有杜撰,而作者描写这一段,我们读者也相信这是真实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这五六个女孩的关系,最后变成四个小孩的关系。还有一个很回味的东西,这四个女孩她们各自成长的经历,她们在社会上看待周边生活的眼光,她们和周边复杂的关系所形成的这种情感波澜等等。
当她们眼光投向周边的社会的时候,她们各个目光都非常复杂,除了蓝琳稍微单纯一点,她们甚至都抱着一种警惕性,和周边都有摩擦的东西。但是四个女孩彼此目光凝视的时候,落到彼此身上又一直那么清纯,这种关系很难处理,四个人非常单纯,非常感人,这种不知道是作者有意还是无意的,我觉得这点处理是非常好的。
她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打算!她们彼此心心相印,彼此牵挂,有情有义,写得很感人。我有点感觉和雷达很类似,前半部分非常清新,但是前半部分作者的感受,是她童年阶段非常独特的感受。
   但是后面的,大人之间发生的东西,她们学生时代,比如说蓝琳宁可伤害自己来劝说她的好朋友晨依,从金色歌舞厅出来,那段也非常感人,后半段包括景菲和韩书记的关系,这个东西尽管比较吸引人,但是我们好像目前在社会上,在各种餐桌边上,我们看到都是这类东西,非常现实。
  但是人物总体命运走向,这四个孩子让我们思考很多,抱定信念,不舍不弃。像蓝琳,有自己思想,有自己能力;像晨依,非常有艺术天分,又很单纯,但是又被侮辱、损害;像景菲,芙蓉是从小长成的性格,很让人琢磨。
这个小说很好读,一口气能读下去,所以我看现在已经印了两万多册,这是让专业作家比较羡慕的,有它的道理。我们是职业读者,我们老从技术的角度,从典型性的刻划程度,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对它的要求比较多。但是我知道一般读者读这么轻松的,我们读纸制媒体的这种小说,很轻松,同时也应该引起思考。这是作者第一部长篇小说,我觉得拿捏得还可以,真不错,没有硬伤,很流畅,人物发展没有疙瘩的东西。

王必胜(著名评论家,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花落红尘》确实好看,因为好看所以把速度加快。这部小说我有三点概括,温度、密度、纯度。
温度!小说因为写成长,写童年、少儿期、人际关系、人情冷暖,这个很难得。因为现在小说都是所谓回溯历史,写成长命运的也有,但是纯正地写人物关系的比较少见,或者不是着落的重点。《花落红尘》首先是设置的四个或者是五个人物关系,从少年到学生,最后踏入生活,始终是在四个人的关系中表现。其中有一些社会遭际,这种人情的冷暖,我觉得前半部分着眼于这个。
我觉得这些东西写出了纯真的友情,这部作品让我们在滚滚红尘还能感受到有这么一种温情。
   纯度!我觉得它是纯文学的东西,现在有的小说为了发行,为了市场,有的时候不太纯粹。这个不太纯粹,除了故事情节设置方面以外,小说的手法的写作当中也引用一些很多世俗的东西,文献的东西,像读天书,又像读历史。而《花落红尘》是真正从人物的命运出发,细节的推演,还原为小说。我觉得这个长篇当中,文学的纯粹性,我还是看好。
厚度!这是我很欣赏的。最近我讨论过很多小说,有时候小说在设置人物关系,人物命运,大开大合,在逻辑方面缺少考虑,另外就是在理论方面的阐释。政治小说、官场小说产生以后,有意无意对日常化的小说稍微有一些淡化。而这本书里的情节我觉得至少,我们看到它不是一种内说性的,像我们曾经提出过有些小说,他注重描写,注重的不是叙述。但是在这种生活衍生的东西,即便是到歌厅里的生活情节,是在十年八年前都见到过,但是我觉得这种生活的展示比较有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厚重。
这个小说,因为它的人物,我觉得不是靠作家耳提面命地去塑造。李素红处理得非常好,有些很到位。因为这个小说主要的角度,是从少女的视角看待男人,这个分量很重,几个人经常提到男人是什么,男人不懂女人的心。比如说还有关于人生过程的,我觉得这些处理上,在故事情节推展中经常用这样的议论,加深了对社会哲理性的描绘和把握,我觉得这个也是它的所长。
其中一个章节一页都在议论,我真不知道她是第一次写小说。小说对人情世故的议论,带有一定的深层的思考。我想她特别爱研究一些哲学问题,已经上升到一种理论化程度,我很欣赏。
所以我说她在年轻人关系的描绘和把握上,是有温度的,在文学把握上还是比较纯粹的,在生活展示上也很好。
我觉得这是一部不要忽略的小说,作为70后新生代的作家里面,我觉得她的文笔比较好,技术上还要提高,议论还比较到位。

何西来(著名评论家):
《花落红尘》这部小说,从一定的角度上来讲,是一部诗意很浓的长篇小说.诗呢,被称为文学中的眼,被称为文学中的文学,不仅是长篇小说,我认为所有的好的,上境界、上档次的作品,只要是艺术作品,都应当有诗,有诗意。如果没有,绝不是高档次。
读画,画中要有诗,诗,诗中有画。而且你看那些美学家,理论家,在论诗的时候,常常诗跟画在一起。所以呢在中国的文化中间,这个书跟诗是联系在一起,书法是跟诗联系在一起。
唐朝有一个叫郑迁,做广文博士,杜甫的好朋友,官做得不大,日子过得不好,杜甫常说广文先生官独冷,郑广先生号称有三绝,诗、书、画,以画见长的也有,但是做到三绝,在开元年间好像只有他,有诗为证。
所以我觉得,我读这个小说的时候,可以从这些方面看它的诗,诗情、诗意、诗才。
我觉得整个作品,是由情感作为推动的,这是一个高见。为什么我想到诗呢?我读的时候有这个感受。诗是要靠情感推动的,光是说理不行,光是议论也不行,不能成为诗,议论当中要带入作者的情感,这个时候才有诗。
在这部作品当中特别引起我共鸣的,我觉得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前面一些章节,从童年切入,从一个少女的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来看她们之间的关系,在回忆当中,对旧的情感的一种幻想。人最初感受世界,感受周围关系的,实际上就是诗,用诗性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世界。所以我觉得非常动人,非常动情,写得非常纯净的。当然后面这些也是延续着后头,但是我觉得前面很重要。
另外一个,作者在叙述过程当中带着情感去写,然后在作品当中还有大段大段的抒情,不是简单的议论,他是带着情感情绪的一些警句。总体来讲,她的情绪多少带着一点感伤,带有一点不是老年的感伤,比如说到我们这个年龄,人情老易悲,容易有伤感的情绪,但是她不是,她是年轻的忧郁和感伤,我们也是年轻的时候过来的,这种东西特别受感动,你比如说读纳兰幸得的词就会有这种感受,你读李商隐的诗也会有这种感受。
我觉得带有一点年轻的,或者比较年轻的忧郁、感伤,这样一种感情是最易于提升为诗的。这种感情,因为文娟她们一家死得比较早,实际上是四个,再回过头看的时候,都有一种很深沉的感受,有一种咏叹,而这种都是和诗情有关的。
我觉得这个作品当中,特别是童年的这部分,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非常纯净的,刚才必胜专门码出来三度之一有一个纯度,我想他讲的可能就是我所讲的纯净。具有痛心的童年,人们最初接触这个世界,接触很多问题的时候所产生的,那样一种情感、情绪的波澜。
如果看她的书法,应当能够读出诗情来。中国的书法艺术和书法文化,我觉得和这点有关,看她的书法作品,无论是写的小的,和这个长的,看起来还是有一定的训练和一定功力的。这里面有共通的东西。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正。前两者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先天的禀赋,就是说没有这种能力,没有这种感觉,没有这种才分,别吃这碗饭。有的人画画,写小说,写了一辈子,真正从我们眼光来看还没有入门,我看有的画家画了五六十岁了,而且很勤勉,就是不行,不是重复别人,就是重复自己,连构图都很难构出新意。
   写作也是这样,写作需要才能,你不承认这一点是不行的,在同样的环境中生活,有的人就能弄出来。我觉得《花落红尘》虽是一个长篇小说处女作,就某些局部来说,我觉得还是老练。比如说诗意感受能力,同样睁开眼睛,看到这个对象,有的人感受出来就是诗,写出来就是诗,你感受半天看不出来。
  所以我觉得看这本书,除了欣赏她给我们呈现的审美的佳作之外,我觉得人的才能是可以作为鉴赏对象的。看了李素红这本书,又看了她的书法作品,我觉得她是一个有诗人气质,能够睁开诗意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来看自己,来书写自己生命历程的一本书,是她生命的一个歌吟。

孙德全(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
  我跟素红相识于2009年5月,四川地震一周年。当时中国作协组织一个灾后重建的一个采访,当时这个团走到广元的青川县。青川是非常重的一个灾区,叫东河口,东河口的灾情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山沟,里面四个自然村,几分钟时间,四个自然村瞬间被掩埋。
当时李素红在震后没有多长时间就只身来到这个地方,因为我们这个团到了青川县,到了东河口,我说这叫什么,叫红光乡,我说这名字不好。当时就是突然红光一发,原来照片上有一条河流,有一座桥,桥上有辆汽车,当时瞬间把四个村子掩埋,像这个屋子这么大的石头从几公里外飞来,那公共汽车像铁皮一样包着石头往下滚。
那天是基金会去了,给那儿的中小学建图书室,后来中午吃饭在木板房,县委书记说,还有一个志愿者叫李素红,在去年地震的时候她置身来到这里,然后采访,然后到中小学给学生做心理救治,她也是志愿者,她也采访一些志愿者,而且采访当时的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战士,非常辛苦,他说住在帐篷里面,晚上下大雨,把鞋都漂起来,他们基本睡在水里。
当时因为我们中国作协,地震的时候,分四个团,我跟一个团,离青川20多公里的地方。当时四川地震最大一次余震,是在28号最大一次地震,震中就发生在她所待的地方,是6.4级。我离她那个地方20公里的地方,当时正好跟着几个人,刚采访了一个中学校长,在帐蓬里面。因为他们那儿地震先有声音,跟拉警报器一样,从山里面传出来的声音,特别大,接着就是地震,老百姓四处奔逃,我们也站不住。当地的文联主席说你们几个人抱住,然后我们几个人抱在一起,蹲在地上。那个县城两边都是很高的山,石头就往下滚,烟尘就起来了,也是很恐怖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离震中20多公里,但是李素红就在最震中的地方,可想而知。所以县委书记一说我当时一震,当时她一个人跑到这个地方来,她得有多大的奋不顾身的精神。我当时特别受感动,跟县委书记说我要见见这个人,县委书记把她引过来,因为前面一年她来这儿采访,出一本散文集叫《樱桃红了》,还根据这个情况录成歌,弄成光盘,送给这儿的中小学生,当时我看了真的挺受感动。
因为你只有在那个时候前一年你身处这个地方,然后第二年才会有更切身的体会,所以一路上我看了她的书,一路上我给文艺报写了篇文章叫《樱桃正红》,因为那个村子产樱桃,外面打工的孩子,樱桃红的时候回来了,村子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他们的命运就是四处流浪。
她当时写的主题是樱桃红了,国家为灾后重建投入非常大,希望他们回来。她这个主题也非常好,所以看了以后确实受感动,我们的采访就这一路四五天时间,我们给文艺报写了篇《樱桃正红》介绍李素红。

胡平(著名评论家,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看了《花落红尘》我简单说几点感受,一点是现在小说有两种大的风格;一是传统作家写小说的方式,比较沉稳,比较内敛的这样一种风格。
现在还有另一拨作家,年轻作家,所谓新锐作家,他们的小说呢,大部分改变了写实主义的写作方式,明快的、激情的,这两种小说占我们两种读者,后者读者更大量。
第二,就农村题材来讲,这个作品有一小半是农村题材,这个我看也比较新鲜。就是说传统写作农村题材,风格也发生改变,一般的农村题材的方言,农民的语言,农村的节奏,都是比较鲜明的。但是这个作品呢,写农村那部分读的时候,情绪不是,语言是普通话,没有方言,我们一个年轻作家写都市比较多的,但是年轻作家写农村又写到都市,都市和农村的语言风格也是一样的,这是它的特点,我觉得也可以。有时候不一定农村题材要有方言支撑,因为南方的农村方言即使写出来,也会有好多人看不懂。
再一个,这个小说封面上写得:如果有一天没有了亲情,我会等待爱情,如果这一生失去了爱情,我会寻找友情,如果什么都没有了,我会悄悄地离去了。一般我们认为,友情是不如爱情,爱情是不如亲情的,这个作者倒过来了,开始写亲情,亲情有点失败,然后写爱情,写那么多爱情也都失败了,只有友情是牢固的,这个很有意思,有一定的时代感。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写另外一种小说,友情不如爱情,爱情不如亲情,但是她这种有她自己的生活逻辑,所以也算是它的一个特点。
我们所谓纯文学很少写友情的,很少看到一部长篇小说写友情的力量,但是读者还是需要这些东西,有些是人类基本情感,有些是发展性情感,纯文学喜欢写发展性情感,但是基本情感谁来满足这个?现在一些网络作家都在写这个,因为需求量大,我们如果都去写发展性情感,就不适合群众的需要。
这本书一些细节写得很好,还是投入了充分的感情写这个作品,应该说作为处女作来讲,写得相当好,作为长篇小说的结构来说还不错,是个长篇小说的结构,大样没有问题,作为头一次写作是没有问题。

阎晶明(著名评论家,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这个小说,作者的初衷和写作用意程度非常真诚,而且达到了目的。我比较奇特一点,因为所谓正统的小说界,一般都是按题材划分,她是写乡村的,她是写城市的。这本书看上去是一个年轻的女作家,又是一个时尚的包装,但是打开一看是一个乡村的故事,这个是一个比较奇异的事,后来写到城市里面,这个和人物命运有关。
在这上面还是显示出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现在看很多人写的城市小说,其实他删去了自己的很多童年、出生,仿佛他生下来就是在城市里打拼过来的。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从一个小山村,小地方,慢慢经过上学、工作,逐渐地成为红尘中的一个人,这一点,它的记录价值还是确实比较高的,应该说作者写得还是比较真诚的。刚才有位专家说,作者在情字上面用得非常有力道,所以它不是一个在我们文学圈里的写作,完全是个人欲望表达的体现,这种写作在今天还是有特殊的意义。
当然评价一个作品还是要有一个定位,她这个作品放在哪个位置上来谈,再谈她的优缺点,我觉得这样对作者更加有价值。就是凭这些血和热承认她。或者谁不是高楼顶尖,他就是一挫泥土,但是中国最需要这样的人。我觉得她的写作不管这一套,就是把我想写的写出来,爱看不看,爱文学不文学,我觉得这点很好。

叶梅(著名评论家,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我觉得这本书是饱含了真情的女性话语,刚才老师、评论家都说了她的真情,我也有同感,这个真情来自于真诚和真实,她这本书特别放开在写,我觉得无论是李素红这个人,她本身在她的成长经历中,和她作文,包括她的书法,包括她的打拼,可能在她性格中,都有一种比较能够放得开的一种性格。
这本书,我觉得是目前我读到的在女性话语比较放得开,比较具有真情,比较能够跟当今、当下的女性的生存状态相吻合的这么一部书,而且很多经历,很多思考,我觉得还特别有意思。这本书它实际上是写了几个乡村女子,最后成为城市的、都市的女性的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个变化的过程也有非常强烈、鲜明的时代印记。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量的城镇、乡村的接合部,逐渐地变化为城市,那么相当一部分农村人,过去我们称之为农民的人,但是现在成为了城市人。
这一群乡村女孩,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群人,就是过去她们实际上是农村的孩子,是乡村的孩子,所以在她们身上更多地带有底层,带有这个社会最基本的改变的那些元素,而这些人是特别容易受损害,受侮辱,而这群人又特别地愿意打拼,愿意跟这个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在很多滚滚红尘当中,实际上砸烂红尘碾作泥,这个在作者笔下不止一次提到过,我愿意化作尘埃,轻轻地来,轻轻地去,当我没有亲情的时候,我愿意有爱情,爱情没有了愿意有友情。这个时代的烙印是打下我们70后特别能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变迁,同时更深刻打在女性这个群体上。
作为女性,她的很多感受我有同感,比方她说,一个优秀的男人,他成功之后,面前面对的可能是鲜花和掌声,但是一个优秀的女人,她成功之后可能要面临很多的诽谤和嫉妒。
还有一个男人的心,品尝一个女人的时候,这个女人常常为男人痴迷,他说男人常常品尝女人,吃几口,酸酸的,但是心通常没有碰到。而男人实际上像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剥到最后实际上是没有心的。这种非常强烈的、鲜明的女性意识,也可以说是女性的主体意识在这部小说里面表现得非常强烈,那么它的主人公,这些女性,对于爱情,对于友情,对于亲情的追求是纯净的,是善良的,是美好的,甚至是做了小三,甚至被别人破坏了家庭,她转过来了说的情感,仍然是对至善至美的追求。
而笔下的男性,十个有九个都是虚伪的,自私的,特别是在情感方面是自私的、虚伪的。打个电话给韩俊,蓝琳打电话,韩俊在和别人欢歌笑语的时候,说,啊,小王啊,下周一你给我打电话吧,后来到外面说刚才老婆在我旁边。就是她笔下很多男性虚伪、自私、浮躁的,而且以这种享乐至上的目前一种喧嚣的世态之中的形形色色,把男性很丑恶的东西写得非常充分的。
作为一个女性读者,我读来,我觉得还是有酣暢淋漓之感,确实,因为她放得很开,对男性虚伪的批判确实觉得很过瘾。换句话说,在李素红的追求中,实际上仍然叙述着崇尚爱情的至善至美,有这种美的感觉在里面,这是非常宝贵的,也是作家,刚才德全介绍半天,做这种慈善事业也好,对美的这种追求还是比较鲜明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作家在今后写作中,对生活的认识和把握,或许还可以更超越一些,不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所有男性和女性截然鲜明地比较,这个时代不光是女性,带给男性有同样的困惑和迷失,都是我们共同面对的,所有的错误都要男性担待,这个是不太公平的。所以这是李素红所具备的一腔真情,就是她非常坦白的,非常直白的,把自己的想法袒露出来,但是我希望她今后的写作能够超越仅仅是从女性的角度去思考花落花开。

张陵(文艺报副主编):
  这个书读下来有一个很强烈的印象,我觉得这个作者不大会写小说,但是她又写了部好小说。这虽然是个小说,但是作者她散文的才能好像比小说家的才能要更突出一些,给我主观是这两个印象。为什么说她不大会写小说呢,这本书里面其实不讲究小说的章法。她从农村一直写到城市,完全沿着自然的生命的历程来推进,完全是这样的东西,她就一股脑给你。她讲到农村的故事,讲着讲着转了,这个事情没有讲完,转到别的地方去,别的讲一通,又回来了,这种不经雕饰地讲下来。所以你觉得故事容量不是很大,但是它会很长。实际上,如果对一个小说要求来说,你会觉得小说比较生,但是你会觉得生活的质地非常强烈。完全是从生活里的感受,这种真正来自于生活的一种品味,一种感受,一种描述,这在其他的小说,在技术性非常强的小说里非常少。
为什么我觉得它的散文色彩更浓一点,这些都是散文的材料,小说家要运用这些材料的时候不是这样运用,这是一个。如果小说家在运用这些材料的时候,他不会讲究章法,实际上叙事的这种节奏。可它不是按照一二三四五进行推进的,所以你读下来会特别有意思,感觉我还没有看完呢,一下到别的地方了。
第二,为什么感觉像是散文一样,它有很多东西,刚才德全介绍说,她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女性的心,从小说里面可以看出来,她对人物命运的安排不狠。对于小说家来说,像芙蓉这个人物的命运会推到极致,这个人物的价值观一个是对抗,被这个社会培育出来的价值观,这个人物的命运会非常惨,作者写的时候不是推到极致。这种命运,好像不是经过构思,好像完全是经过个人体验写出来的。
但是这个小说由于它的真实,出现了别的小说没有的细节,这是这个小说最宝贵的地方。比如她写农村的女孩子,我是农村的男孩子,对女孩子生活不太了解,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其中有很多细节,比如写芙蓉,芙蓉这个女孩子家里非常穷,你看她和她父亲的关系,写到她屋子里有种恶臭,你说她不是小说家,完全是小说的氛围。
另外写蓝琳掉到粪坑里去,吃了很多屎,她不是小说家,笔法也挺狠的,这种东西在一般写作当中,可能会回避这些东西,但是她完全给端出来。这种读下来,我老觉得进到红尘当中的生活细节不是太多了,因为跟许许多多走到这个时代的男男女女比较雷同。
但是这里头有一段写得非常精彩,就是她在读书的时候,可能还是初中的时候,她去帮她母亲还债,怎么还?赌博,农村赌博风很盛,但是一个农村女孩子跑到赌场赌博,非常有意思。而且这个细节,以前她掉到粪坑里,而且被父亲打,非常坚强的女孩子,不管有意无意,使这个人物一下丰满起来。
咱们读那个细节,赌博的过程非常坚定,出手非常坚定,她感觉到非常干脆,男人们赌不过她。她一次一次赌博,很奇怪,每次都赢钱,这个身上有一种神性在里头。不管怎么说,她那种坚定、干脆、大方,对这个女孩子后来成为一个大作家,后来这个人物生病了,按照人物发展性格来说,让她就是写得太长了,赶紧把她结束,生个病吧。但是这个人的个性基础非常好,里面暗含的文学性其实是其他作品所没有;而且这个细节非常好,我没有看到过女孩子怎么去赌博的描写。对一个小说,不要被技巧绑架,学习一下怎么掌握这些小说的细节节奏,人物怎么塑造。像蓝琳这种性格,她变成这样一种人,我觉得这个人的性格还没有完成。

杜卫东(小说选刊社长):
因为这几年编小说选刊,有一个比较强烈的感受,就是时下的中短篇小说,在语言上存在一个通病,一个是寡淡,缺少韵律,人物语言和叙事语言都不够好。
我觉得这本小说语言很简洁,很干净,跟我读时下小说的感觉,语言更好驾驭,写得比较精致。语言是构成小说非常重要的元素,语言如果不过关的话,无论这个小说立意、结构再好,也不能构成一个优秀的小说。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这部《花落红尘》,整部小说呈现出诗化的倾向,诗化的语言有两种写作路径,或者向古典诗词靠拢,从传统诗词当中提取营养,其特点就是精致、典雅,但是有时候用力过猛的话,会给人一种雕琢、造作的感受。
另外一种,就是向现代诗意境靠拢,不过分地追求某一句地推敲,而是追求语言的诗意,这种语言单看某个词不是特别明显,但是通观全篇之后,却可以感受到诗情扑面而来。
感觉小说两者还是很兼备的,追求一种语言诗意的表述。我觉得作者有这样语言的支撑,她在文学创作路上会走得更远,我就简单讲这些。

施战军(著名评论家,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这部小说写得挺好看,让人怀念大学的时候情感类的小说,像琼瑶、亦舒。但是这部长篇又增加复杂的元素,首先是成长的元素,成长和世情,和一般的情爱小说多出了分量。
这里面主要是讲了成长的红尘路。通过四五个女孩子,四姐妹,她们不同的路向,五种成长的路向,最后归于我们作者对于女性命运的一种体恤,世情就像一个万花筒,从乡村到城市,不同层次的身份比较暧昧的人,一直到手里握着很多金钱、权力的,所以是世情的万花筒。同时,写了阳光想照耀它,但是又落入到暗淡。
这个名字叫《花落红尘》,如果是一个古典小说的话,名字应该叫《欺花记》,就是欺负花朵。这部书里面为了说明这种观点,增加了很多外在的抒情,关于小说的文学叙述。除了这四个姐妹的主人公之外,还有一个作者的叙述。把握着所有的女人、男人,主要体恤是女性。这种情况下,她更多的是从外面打量她这样一个视角,所以抒情、议论比较多,而人物自发、自维性的表述相对来说不够充分,直说的判断性的那种感受、语言。刚才有的老师说它是哲理,等等,这样的东西确实有点多了。另外对话确实有点多了,而且有些对话看起来特别大胆,比如说人生只是一个欺骗过程的一大段,确实特别大胆。
这个小说一直在琢磨,它一方面表达了体恤,另一方面对人生的悲观的判断,使这个书有一种内在价值上的张力,我们读的时候可以同意她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和作者进行辩论,我觉得可能因为这样,有这样的空间在,所以这本书才会有这么多读者,有这么大的印书。如果她全顺着所谓的业内人士的观点去写,按照那种揣摩去写的话,这个小说的成色就不是这样子了,阅读的劲头可能就没那么大了。
但是整体来说这本书是非常雅致的,文字也非常雅致,作者一直是非常坚定地维护女性的尊严感,就感觉像是维护了这个社会的尊严感。可以说这本书是好读的,同时也提出了问题,能够给读者辩论机会的书。

兴安(著名评论家,凤凰传媒出版集团伊力出版社总编):
  李素红不是我们熟知的一个女作家,但是读了这个《花落红尘》我很惊讶,据说她是搞书法和公司,她的写作几乎都是在业余。我想起了文坛外高手的一句话,我不敢说李素红的小说已经达到了多么的高度,至少说她的小说有活力,作者她的人物和时代是割裂不开的,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
最近都在谈中国经验。我从李素红小说里看到中国经验下最时代的东西,不像文坛里的有些作家,自说自恋。我近几年读到一些作家的作品,像湖北的阿曼、湖南的雨燕,他们都是文坛外的人,但是他们都给人思考。我认为当我们蜂拥推崇某些作家的时候,是不是遮蔽了一些同样优秀的作家,他们承担着中国文学的没落。
李素红是个陌生的名字,让我对当今社会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女性文学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人物!蓝琳、晨依、景菲等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她们从乡土中来又归入乡土,首先我说的所谓熟悉,就是我们可以预见她们共同命运,她们所思所想所为,她们离我们那么近,似乎生活在我们身边。陌生的是几个女孩子丰富、多样、曲折、鲜活的人生,在这五个女孩身上,可以说涵盖了中国女性所有的命运和结局。
第二,就是女性意识的新发展!我们知道当代女性文学,一直以强调性别意识、身份角色为书写的理论根基,她们对立面往往是男性,以及以男性为主导的夫权社会,但是这些引导在当代逐渐弱化。而不少女作家一直坚守着女权主义写作,不过是想象大于现实的虚假化写作。而《花落红尘》里面,并没有把男人作为假想敌,而是触及更冷酷的现实,是金钱社会和富权社会。小说无论从开始的赌博,到后来因为赌博而发生的一切,文娟的自杀,景菲做小三,晨依到夜总会,所以说赌博是几个女孩子命运的开端,同时预示着她们的未来的走向。
景菲的婚姻,晨依的小三梦想,都无法自己左右,结果被这个金钱主导的时代而粉碎,金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我们这么痛苦,正如小说里的一句话,没钱能让人变成鬼,有钱能让鬼变成人。在这里面她不同于以往小说家对性别的批判,而是着重于对社会的批判,对这个社会的金钱、权贵,对他们本质的贪欲的批判。但当芙蓉要报复已经落魄的前夫的时候,景菲劝她要谅解,她为我们还原了女性内心最柔软的东西,一种女性的博大。

丁东(著名学者、评论家):
  很多人讲这部小说的主题是成长,但是这个成长过程正好是中国转型的过程.小说几个主人公,都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本人好像也是七十年代出生的,那么七十年代到现在正好是中国这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我们看这几个主人公的命运,看小说故事过程,实际上它的背景就是中国转型的过程。
我现在主要研究历史,而且主要研究当代史,所以我就要以我对历史的研究作为一个参照来读这个小说,我觉得这个小说,跟我对历史的感受基本还是吻合的,这样我觉得这个作者是真诚的。
这个转型就是说,当然它包括几个方面,城市化过程、中国市场化过程,过去穷,现在走向小康,但是实际上,它还有一个纬度,就是作家最应该关心的,就是人的纬度,我们这个转型过程,人怎么样?人性怎么样?这方面呢,我觉得这个作者的感受是非常敏锐和真诚的,就是说在这个转型过程当中,人性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尤其是作者作为一个女性,这个小说当中集中地表现了女性付出的代价。
这个小说不光是这几个主人公,包括这个小说里所有的女性几乎个个都是悲剧,当然这个悲剧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有的是一路成功,最后悲剧;有的是在农村这个环境里沉沦,自生自灭。刚才好多评论家说小说里乡村的生活很有诗意,我觉得这个诗意要两面看,一个是对童年的表现,另一个对70年代农村的生活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光是穷困,还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触目惊心。那个时代穷也不好,以后在转型过程当中富起来了,但是在另面人性又异化了,又失去了很多东西。
尤其他表现这里面女性付出的代价。我觉得它这里面写了很多,小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包括性方面受到的伤害,成年以后随着中国转型,进入了市场经济,有了房地产,有了歌厅、舞厅这一套东西,又一套异化的东西。
我觉得作者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就是说这个女性在性方面受到的伤害,感情方面受到的伤害,爱情、婚姻方面受到的伤害特别敏感,所以她表现得淋漓尽致,到最后没有一个人得到圆满的结局,这个我觉得就是这个小说最有价值的地方,我们转型可以在某些方面,刚才其他人讲到中国模式,现在有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不要拿幸福感作为纬度,如果以幸福感来评价,实际上问题很大的。
当然小说家不需要像历史学家、政治家从宏观角度去回答问题,他可以从个体去进行追问,我非常欣赏的就是这个方面。
当然很多专家也讲到,这个小说技术上不是很成熟,但是我觉得这个小说有个好处在哪儿,就是他这个细节密度特别大。本来我不知道这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她可以把自己生活经验当中所有感动的东西,毫不吝惜全部投入,这是最能够打动人的。也可能作者再写第二部、第三部技术更加好,但是细节是否这么密接,我觉得这就是问题。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很多作家,就是他成名的第一部是最好的,以后技术上圆熟了,真正感动人的地方稀释了,所以虽然技术不成熟,可能是一个优点。

  汪国真(著名诗人):
  因为在座的都是小说家,主要是小说评论家,大家都是很专业的,从专业的角度各位评论家都谈过了,因为我主要是搞诗歌创作,另外也从事一些书画和音乐方面的创作,所以对李素红也挺熟悉的,也认识很多年了,也算是最早接触到这部小说的人之一。
  李素红给我整体印象是一个才女。从她的诗歌、书法、绘画,偶尔还作过曲,所以她是一个复合型人才。我觉得一个人同时具备这样几种才能不太容易,至少表明她是很有追求的一个人。另外,她除了做这个之外,她在商业上也很有建树,做得也很成功。
  读完《花落红尘》,应该说我还是很喜欢她的这部小说,喜欢什么呢?首先我喜欢这部小说的语言,因为我长期从事诗歌创作,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比较敏感的,语言能不能打动我,感染我,让我喜欢往下读。因为李素红在写这部小说之前,曾经创作过许多诗歌作品,所以在语言上是训练有素。她的小说里面有很多诗意化语言,有些还有很多哲理化,比如说:“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只有我们坦然面对。”“在我年轻的时候,耀眼别人的是我的青春我美丽,在我年老的时候,是我的才华和成就。”这个小说中常常出现这样的语言,就提升了这本书的品格和格调,这是第一点。
其次作为小说来讲,我当时读大学中文系,老师经常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小说,要塑造人物,所以小说《花落红尘》比较好地塑造了人物,它通过故事,通过情节,塑造了蓝琳、晨依、景菲不同人物的性格,那么这些人物性格影响了人物的命运,小说在叙事,讲故事过程中给予我们思考。再一个,这个小说还有很浓郁的生活气息,我没有就这部小说跟李素红深聊过,但是我感觉这部小说有李素红和她周围朋友的影子,由于这个小说是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读来会感到亲切、自然,感同身受,使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沉浸在作家营造的氛围之中。
李素红在小说领域还是一个新人,那么她的书现在是第二版,能够出版以后很快再版,今天又请来了很多重量级的评论家来评论她的小说,我觉得她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我希望李素红通过这个作品研讨会,通过作家发表的意见,在她新的作品中,能够发扬她这部作品中的优点,能够不断地在她薄弱环节提高,能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