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杂文时空

首页 > 评谈 > 杂文时空

白描:开创当代紫砂的文人时代

作者:张瑞田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17751      更新:2021-10-13

 

 
       熟知未必真知,品味紫砂壶有年,只是在浅层次停留,不理解紫砂文化更深一层的意义。最近观赏了作家、学者、文学教育家、玉石鉴定家、收藏家、书法家白描先生与一批紫砂大师合作的紫砂壶作品,眼睛亮起来,那些精湛的紫砂壶经过白描的“点染”,渐渐有了韵味,有了深度,有了想象的空间。

       白描是如何“点染”的?作为著名作家,也是当代有影响的文人,白描根据自己的欣赏趣味,选择一批符合自己审美标准的紫砂壶进行再创作。白描根据紫砂壶的器型、泥料、风格、制作方式,或者根据紫砂壶创作者的特点,有的放矢,以不同的书体,把一些有人生况味的格言、联语、诗句,巧妙地刻在紫砂壶上,赋予紫砂壶新的文化内涵,进而丰富紫砂壶的审美价值。这其中,有的是由他操刀上阵,亲工刻绘,更多的是他的书法由专业刻壶人士刻绘完成,无论哪种,都显示出极高的造诣。白描是作家、学者,古典文学修养深厚,不管是在先贤著作中所选择的韵语格言,还是自己的有感而发,刻在紫砂壶上的文字,让人振作,让人冥想,让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身心陶醉。白描也是当代文人书法家的代表人物,书风典雅,笔调温润,气质内敛,深得观众和读者的喜爱。白描把这样一种书风、这样一种笔调,这样一种内蕴,从宣纸转移到紫砂壶上,轻抒深刻,缓疾腾挪,依然具有传统书法的魅力。同时,紫砂壶的器型,经过精心的镌刻,与不同的文辞、书体巧妙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的艺术魅力。显然,经过文人“点染”的紫砂壶,有了新的风采和新的气息。

 

 

       白描与宜兴紫砂艺术家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当下中国是少见的,他正在致力开创当代紫砂的文人时代。他以作家的禀赋和学者的素养,以玉石鉴定家的美学眼光,以对多门类艺术的深厚功底,以对紫砂文化的本质感知,把当代紫砂艺术进行实质性提升,在设计制作、形象塑造、文化润色、主题开掘等方面有了新的创造和突破。
       其实,白描对紫砂文化的喜爱,有着清晰的历史传承。优秀的紫砂壶作品,庶几出自文人之手。或者可以这样讲,紫砂文化的勃兴,与文人关系紧密。“青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徐渭的性情就有紫砂陪伴。的确,文人进入紫砂壶的制作过程,既提升了紫砂壶的工艺,也产生了品牌价值。文人有社会影响,他们的文章书画被世人拥趸,他们的行为举止,也是社会教养的体现。基于此,文人从对紫砂文化的喜爱,到参与紫砂壶的制作,催生了紫砂文化的繁荣。其中的优秀代表就是乾隆至嘉庆年间的陈鸿寿,又称陈曼生。对清朝艺术史略知一二的人对陈鸿寿不会陌生,这位集诗书画印一身的文人,与紫砂艺人合作,设计创作的“石瓢壶、井栏壶、合欢壶、周盘壶、横云壶、南瓜提梁壶、石铫提梁壶”等“曼生十八式”,创新和拓展了紫砂壶艺术的新疆域。“曼生十八式”从陈鸿寿的人生体验出发,有生活体验,有艺术灵感,有对现实的遐想,有对自己的省悟,是多重文化视域和多重艺术想象力的直接反应,因而优美、多情,深挚、沉郁,直抵人心。“曼生十八式”是文人另外的语言和形象,是紫砂历史中重要的存在。

       进入二十一世纪,白描来了。他带着对先贤的敬仰,对紫砂文化独特的感受,对紫砂壶创作的强烈愿望,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尝试。他把自己的人生积累和文化修养,以及他的诗文创作和书法艺术的造诣倾力奉献出来,以极大的真诚,表达自己对紫砂文化的倾慕,对新时代紫砂艺术的信心。在白描的这批作品里,有由他选料并监制的“紫玉十八品”和“花中四君子”,每把壶上画龙点睛的题刻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珍品,令人惊艳。我相信,进入紫砂艺术领域的白描,也许会在不远的将来,构思、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白描十八式”。

 

作者简介:张瑞田,1963年生于吉林市。曾在《上海文学》《读书》《中国作家》《文学自由谈》《人民日报》《文汇报》《书法》《中国书法》《美术报》等报刊发表三百余篇文化散文、随笔、书画评论。近年,先后在《文艺报》《中华读书报》《美文》《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等报刊开设散文、随笔专栏。散文、随笔作品多次被选入年度随笔、散文专集。《“二王”何以滥觞》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出版散文、随笔集《探险亚马逊》《百札馆闲记》《百札馆三记》《忧伤的野马》《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等十余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