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陈彦玲‖三件小事读蒋殊

作者:蒋殊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19032      更新:2020-10-23

 

01 小发言,大态度


  初识蒋殊,在百花盛开时,是在近30层楼顶的空中四合院。
  花下,是由电视媒体人徐文胜老师牵头发起的“山西传媒十年”论坛。
  院中,是因文化而来的百余人。
  那一天,头顶上阳光艳照,院子里文彩飞扬,标致极了。
  媒体人、写作者、编书者、文化传承者……整个上午,论文化谈得咚咚咚作响,响得震天。
  开场时,忽然安静下来的那一刻,还有些不适应。
  我的眼睛,此时此刻除了讲坛,还想到别的地方去看看(人人落座后,我才能有四处张望的能力)。也许是记者出身的缘故吧,喜欢搜索与发现,热衷在扫视与凝视之间,似乎是我的特点。
  作为论坛上同时发言人的我和她,就那么在不经意间、眼神交错了一下,我瞬间被她吸引:她太像我的一个女友了,但仔细再看,她更多了书生气和女生气。
  书生气,是因她讲话时的小声有序和对话时的敏锐聪颖;
  女生气,是因她着一件浅蓝色长裙,上面的印花像极了她爱的蜀葵。
  带着对外貌神态的打量,我开始好奇,她是谁?会有怎样的发言?发言的声音是否也如外貌?发言的内容是否会有含量?
  我的思绪瞬间跟着“她”游离了。
  忽然,有人唤我,说该我发言了。本来是想踏踏实实等她(先发言),现在也好,我发言结束就可以安安心心地“审”她了。
  我俩中间隔了两人,很快,轮她了。
  我在台下,她在台上。那一刻我看到,她在我眼里,外形和内在是统一的:书生气、女生气仍然十足:语言缓慢优美、神态温婉贤淑。不仅如此,她还又多了一种刚才我没觉察的气息:那是发言者“一丝不苟,不容懈怠”的极度认真。
  这种会,我们平日里参加的很多,也见过很多敷衍了事的发言。
  她的发言,一看就不是应付差事的:从自我出发,向文学和抒写在不懈努力;从自身做起,有态度和观点在相左前行……她的简短发言,让我再一次记住了台上的她。
  这一次,在她的精湛简洁中,我从小发言中读到了大态度。在“小发言呈现出的大态度”里,让我记住了她的名字和职业,她叫蒋殊,是一名作家。

 


 与蒋殊初见(左为陈彦玲)

 

 02 小文章,大情感


  大概因为我是编辑的缘故,一听到作家二字就会极其上心。
  作为编辑,我当时打交道的作家几乎全是山西省以外的,对山西的作家和作品,了解并不多。
  认识蒋殊之后,忽然开始关注山西作家了。我经常说,当相识来临的时候,无论是偶然还是必然,作为当事的两方,其实是说不清楚的。事后想来,不管机缘巧合还是有意寻找,总之,“心想事成”的力量总是强大无比的。
  自从“开始关注山西籍作家蒋殊”的念头萌生之后,我经常会在报纸上或者朋友圈看到有关她的介绍或者有关她新作的讯息。
  就这么巧,那段时间,无意就看到蒋殊的一篇“小散文”,荣获了2017年度散文一等奖,作品题目是《一碗饭,一条命》。
  在这篇小散文中,我看到了一位作家的大情感:
  ……
  日本人进村如家常便饭。父亲才不到两岁,他一次又一次,与我的大姑姑一边一个惊恐地坐进我爷爷的挑担,慌乱地从家中奔向大山里。
  那个午后,人们像往常一样跑向大山深处。可是半路上,曾祖父却改变了主意:“你们先走,我回去把那碗和子饭喝了。”我一遍遍想,我的曾祖父,在嘱咐过儿子啥也不要顾忌之后,为什么还要回头喝那一碗和子饭?
  人群中,他勇士一般反其道,逆风而跑,逆流而奔。向着家,向着锅台,向着一碗和子饭,他极速奔跑。……他大步流星,带着对小米的疼惜,向着家,冲刺。他一定是刚刚从地头回到家,跑出去又万般不舍那碗来不及端起的和子饭,也或许,隔三岔五的奔命,让他觉得依然可以侥幸一次。总之,那个时刻,一碗和子饭的诱惑胜过生命的威胁。
  他如愿,赶在日本人之前,端起那碗和子饭。
  多么喷香的一碗和子饭啊,就是他一路奔向的那个味道,就是老伴手里的味道,就是灶台边温暖的味道,就是儿孙们簇拥的味道,更是饥肠辘辘胃里急需的味道。
  可是,一饮而尽的姿势的他,被日本人堵在屋里。他或许更希望,喝在嘴里的,是一碗浓烈的酒。
  肠胃的惬意,戛然而止。我的曾祖父,他不慌不忙,就在日本人面前,从容喝完那碗和子饭,如饮酒一般酣畅。之后,他摔碎那只给了他最后温暖的碗……
  爷爷们发现他时,不沾一粒米的瓷片们,碎裂在他的腿边。曾祖父千疮百孔的身体,浸泡在自己的鲜血里……
  在她笔下,抒写出一种劳动人民淳朴至极的热爱!那是用生命换来对粮食的不舍与热爱!这种文学抒写,是那么毫无掩饰的朴实着,这种朴实,老百姓才有,愿意抒写老百姓生活的码字人才有,能与百姓、土地情感相通的作家才有!这位作家的名字,就叫蒋殊。
  从此,蒋殊的名字,我开始更加关注,而且作为编辑,我萌生了与她合作的念头,因为,我发现我喜欢上了她和她的文字。
  这一次,在她的字里行间,我从小散文中读到了大情感。

 

03 小行走,大担当

 

  见过许多的作家,听到许多的定义,“有担当”这三个字的给予,并不稀奇。而“有担当”究竟如何定义?值得身为编辑的我不断理解更新。
  又过了一短时间,同时作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的我和蒋殊,作为“作代会”代表,一同外出开会。那一次,我们俩独处的时间超过了6天。
  于是,在编辑的我与作家的她的交谈中,她的工作经历、写作经历、出版近况、抒写方向等等,无话不谈,经常彻夜。
  我对她,开始熟识起来。
  她的情感让我看到,她是真心愿意抒写与重大题材有关的内容;
  她的担当更提示我,她能尽心竭力抒写与国家历史紧密相连的作品。
  于是,在她已出版图书《重回1937》的基础上,我们联手,策划、创作出了《再回1949》。《再回1949》无论从书名的确定还是内容的策划,我都试图延续蒋殊所长,我知道,延续的绝不仅仅是一位作者跃然纸上的些许文字,更有职业精神的写作担当。
  作为一名出版策划人,我也会被常常发问,问我的各种初衷。
  记得有一次,一位记者问过我,可以策划的山西作家有很多,你为什么偏偏看中蒋殊?我的回答是:她会写、她能写、更重要的是她发自内心的愿意写。就纯粹的写作而言,“发自内心”这四个字,我认为对于作家至关重要。
  我对她的这一点评价,毫不违心。
  这一点,在我和她又一次联手的新作《沁源1942》中再一次体现。
  《沁源1942》是蒋殊的新作,出版方是我父亲陈宇华先生创立的山西经济出版社。我是出版策划人。
  为了能为这本书做足出版、宣传、营销、推广等一系列活动,我用周末一天半的时间,陪蒋殊第9次采写“风骨沁源”。
  一天半马不停蹄地行走,让我再次对“书生气、女生气、有责任、有情感”的蒋殊,继续深读!
  这一次,她的心力与体力让我吃了一惊,同时我也真正口服与心服了!
  “来过沁源很多次,每一次内心都是很敬重的……谁能想到,山西沁源从1942年到1944年底,将近两年半的时间里,约计40万的沁源人里,没有出过一个叛徒!中国人特有的不屈气概在沁源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太原到沁源的路又远又不平坦,但一路上,听着蒋殊的讲述,不但不觉着远,心里也平坦多了。
  不觉得远,是因为我的家人与沁水一脉密不可分;
  心中平坦,是被沁源英雄的抗日气概振奋惊骇!
  随行的,还有为《沁源1942》配图的专业摄影师,他是一位男士,他常常遥遥领先;可“女生蒋殊”一步不落,而且一不留神就走在了一行人的前面,一边走,一边为摄影师导航、介绍、讲解、建议…….
  在阳光的直射下,我仿佛看见,那一天的光源,就一直照在她脸上,还投射出一行字——我会写、我能写、我发自内心地愿意写,抒写山西热土,抒写风骨沁源……
  因为山路太崎岖,不常走路的我,尽管拄着“自制拐杖”,还是会偶尔停歇。有几次,我实在走不动了,留在山下,而她,似乎毫无疲倦、或者说不容自己疲倦地继续往前走,远远地,我看着高岗上、哨树旁的她,特别想说:写吧,用你的微薄力量和盛大情感,努力让家乡的精神闪亮在文学作品中吧!
  这一次,在一天半的小行走里,我看见了山西本土作家的大担当!

 

陪蒋殊行走沁源

 

  三件小事,读过蒋殊,我对她更加熟识了。不仅熟识她的人,更熟识了她的精神!
  曾经,从《一碗饭,一条命》,到《重回1937》,到《再回1949》,我看到蒋殊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字工作者,以中国故事的样态用心抒写:国家有着宏大的历史,民族有着不朽的精神。
  如今,在《沁源1942》,我又看到蒋殊作为一名朴实的本土创作者、以山西故事的样态用力昭示:历史不应忘记,精神应该永存!
  三读蒋殊之后,我能从内心真正体味出好作家的用心。
  对蒋殊,我想说:作为文学编辑,我喜欢你;作为出版人,我期待你;作为好友,我祝福你!你是山西本土作家的榜样,你,当之无愧!

         本文刊发于《山西晚报》2020年10月23日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