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家国情怀

首页 > 散文 > 家国情怀

陶瓷的味道

作者:傅玉丽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789      更新:2019-10-27

      恰如春光明媚的时刻,知道大地回春,田野泛绿万物生长。可不到田野,不能说出田野的味道一样。对于陶瓷来说,只有站在她的面前,只有安静地伫立,才可嗅到她的味道。
       到了田野,味道在心中萦绕,却一时很难说明白。相反,她——陶瓷的味道却在那安静伫立的时刻丝丝钻入了心里。
沿河设窑,因窑利市,因市建镇——景德镇的每一件陶瓷艺术品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那么的拥有个性。初看,满眼的陶瓷艺术品让人眼花缭乱、目不睱接。再看,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恰似一个个安静、灵动的精灵,是最不能乱了心气的。人不觉会变得安静起来,脚步也轻轻,说话也轻轻地了,生怕惊扰了一份美丽、一种氛围似的。
       只能凝视,只能轻轻抚摸。这种凝视与抚摸,是一种情不自禁,是一种不由自主。
       因为眼前的陶瓷作品,实在太让人失声、哑然。
       这是泥土做的吗?
       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能将两者相连。却不得不惊讶于她的出生。她就是出生于泥土——瓷泥,就是泥土,最普通的泥土,来自大地,来自脚下,出自山中,却是真正的泥土,不引人注目的泥土。在烧制前,陶瓷模具,看上去就是土头土脑的,完全呈现泥土的色泽与样子。进窑烧制后,如同魔术,瓷泥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女大十八变一般,成了眼前的精美瓷器。
       高岭土,就是全世界对瓷土的称呼,这是景德镇的骄傲。因为此土,改变了景德镇陶瓷的烧制效果,成就了青花瓷的美名。
       就是这来自大地卑微、普通的泥土让陶瓷永远拥有了泥腥的土味儿,本质自然、朴实、硬气。
       谁都知道,没有水,泥和不了,成不了胚。没有胚,也自然没有陶瓷了。淘泥、练泥、揉泥,没有一项离得了水。“造瓷首需泥土,淘练尤在精纯”,比如揉泥,就是将泥与水融合在一起,瓷土要千搓万揉,揉至无气泡,有韧性才算揉好。这要考验陶瓷工人的力气和耐心。整个过程如此重复如此细腻,工人揉得那么细心、起劲,一遍又一遍。比妇女揉面还要细致、精心。瓷土在手下,完全就不再是没有生命的泥土,不觉中注入了他们的心血和体力,而成了能食用的东西一样,具有了强烈的感性色彩。此前瓷土的挑选,更是仔细,头天砸碎浸于桶中,泡成泥浆,次日才能精淘,比淘米还细心,直淘得没有一点细料为止……
       此时,瓷土与水的融合,牵出了陶瓷作品的水灵、湿润、飘逸。
       瓷土成胚,一次次离不了水的点缀。拉胚时还得用手沾水;利胚时,要胚的湿度正好,不干不湿,对水的要求更高。胚制成后,还得晾晒,似乎与水无关了,却要晾得正好——不干不湿,与水还是不能割舍。
       想想陶瓷身上飘荡的水灵灵的气息吧,恁是那般园润、滋润、水润,活脱脱一个古书里的狐狸精似的,摄人魂魄。
      “泥做火烧,关键在窑”。做陶瓷离不开烧窑,“满窑昼夜火冲天,火眼金睛看碧烟”,这是景德镇当年曾经制陶烧窑的情景:将泥与水结合的瓷胚放在窑中烧制,一把窑火,点石成金一般,几翻烧制,出来的东西完全脱胎换骨。火的灸热、浓烈、摇曳与泥、水的清凉、柔韧一碰撞,便彻底改变了瓷胚原先灰头土脸的模样,冷却后出窑一看,眼前真是奇迹的出现,比任何的魔术都让人惊叹。
       陶瓷只能凝视,或轻轻抚摸,那稍有闪失一摔即碎,一碰即裂的性子,还有那摔碎时清脆无比的声音,都见出火的性情来。清新、雅致无比的陶瓷艺术品,让火在身上定格了,有让人难忘的火的味道。
       从一块泥,到精美的瓷,走过的路太远太远,以至于我们会忘记了她的前身。最不可思议的是,再精美的陶瓷,也不会让人有拒人千里之感。青花,听听这名字,多像邻家的女孩。再一看传说,青花料原来就是青花姑娘采来的,她为了心爱的人,进山采料,最后付出了生命。青花已融进了她的精气和魂魄。仅一个名字,就透出了多么朴素、纯洁、可爱,同时又接地气,有着人间烟火的味道。 
       如果说,玉是石头中的自然仙子。陶瓷已为自然与人工相融的仙子。只是因为有了人的关怀、倾心倾力,陶瓷即便如普通邻家女孩,比如这个青花,也不能渎玩。东北人一声“翠花,上酸菜——”,喊得亲切、随意。而陶瓷就不同,不能叫“青花,上酸菜——”。因为她虽随和,却雅致,脱俗,虽为邻家女,却不能肆意乱开玩笑。
       每个站在陶瓷艺术品前的人,都不敢造次。且不论工艺、手段、技术、造型等差异,所有的陶瓷作品都有着一种令人屏息的感觉,让人心生怜意,顿感尘俗气消散。同时又不似金、银、或其他东西的高傲、冷漠,她有着最为质朴、亲切的感觉,有着生活与人生的味道。只要我们站得远一点、高一点、内心静一点,悠一点,都会嗅到.。
       从泥到瓷,如此的变幻,却原来没有让我们对她望而生畏。日用陶瓷每日生活在我们中间,与我们天天相处,一天也离不了。艺术陶瓷,如花瓶等小物件也进入了生活。不论是身居展厅的陶瓷艺术品,还是身边的陶瓷物件,身上依然散发着亲切、质朴的气息,这是其他艺术品不具备的。陶瓷艺术,非拒人千里,而是让人想轻轻拥入怀里的感觉。让人感叹自然的造化,惊叹人工的传奇。
       景德镇是没有形状的,既不方,也不园,更不像其他中国的小镇说出个什么有意味的形状来。一切都是沿着昌江来发展的。因为最初的陶瓷就是在江边烧制的,然后依着昌江建出了城镇。在陶瓷的生产中,窑里的砖很热,还被孩子们冬天捧在手里取暖。烧了多遍的窑砖没有用了,就用来能建房子、修墙。至于打碎的碎瓷片,也不是一无是处,还可以用来修墙,嵌在里面,不仅当砖,还增添了另一种意味。连烧窑烧坏了的产品——窑渣,也用来修护坡墙、窑砖路。从前镇上的孩子,在昌江边上,都玩过一种游戏。他们用捡来的别人丢掉的碗,相互撞击,看谁的厉害,谁撞出的声音清脆、响亮。如果仔细听听,他们的欢乐的叫声、陶瓷碗撞破时的清脆声似乎仍在江边回响。
       在今天的景德镇前街,短短的一条街两边,如果细心留意,会在那林立的店铺边,发现竟然嵌满了小弄堂。名字各异,从祥集下弄到祥集上弄,从老当铺下弄到才当铺上弄,从迎瑞下弄到迎瑞上弄……,只要停下来,抬头看看,或轻轻走进去瞧瞧,那一条条逼仄、幽深的弄堂里,窑砖、窑渣不时可见,过去窑工的生活情景似乎重入眼前。这个时候,陶瓷丝丝缕缕的市俗瓷味儿,便会直冲鼻子。
       还有一条红店街——专门的画瓷之街,仅居繁华的珠山西路背面,却是另一个世界一般,如此相隔、安静、充满了柔和、清新、高雅、脱俗的感觉。
        这所有的一切,也许就是陶瓷的味道使然吧。

上一篇:香蕉人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