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岁月留痕

首页 > 散文 > 岁月留痕

思忆家乡玉米糊

作者:金兰仁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260      更新:2017-03-06
文/金兰仁

玉米糊是我小时候的主食,是玉米粉加在开水里搅拌煮熟制成的。也许你觉得奇怪,长江中下游平原沿江丘岗湖滨地区是鱼米之乡,怎么会吃玉米糊,而且是主食呢?原来,那时候每年虽然种植两季水稻,但产量低,所产的稻谷上交公粮运到城里后所剩不多,每个家庭从生产队也就分不到多少稻谷。小孩多的人家,大米不够吃,到春天就发愁,想来想去,农民也只有在旱地上种小麦、玉米及红薯,用它们来填饱肚子。
  我家乡旱地不多,习惯性旱地作物是小麦之后种一至两季玉米,期间套种红薯。玉米和红薯易管理,单产高,又不在上交公粮或者余粮品种之列,而且玉米比红薯好保存,所以生产队和农家都把玉米作为每年种植的首选作物,于是每年就有很长时间吃玉米和红薯作为主食了,年景差的时候,要从元宵后到双抢结束,长达半年多。这段时间是农村最忙的时间,所有的人都起早贪黑在田地里劳作,食物不丰富,油水又不多,这段时间也就是农村人一年中最艰苦的日子。
  最艰苦的日子也是最有亲情的时候了。吃红薯简单,洗一洗,蒸煮都可,吃玉米就难一点。首先要将玉米磨成细粉,南方潮湿,存放困难,每次磨玉米粉的量不能超过一家三至四天的用量,时间长了,玉米粉会发霉变质,不能吃了。劳动力都到田地劳作去了,留在家里是已经不到生产队做农活的老人和学前的小孩子,或者放暑假在家的学生。磨玉米粉的时候,留在家里的老人孩子就互相帮忙了,合在一起推磨,找一个手眼灵活的孩子放料。玉米糊做法简单,将水烧开,或者同时放一些红薯片煮熟,把玉米粉均匀放在开水里不停搅动就成了。农忙时节,没有老人的家里,不会让孩子烧火做饭的,邻居家的大人会主动到家里帮忙,把玉米糊或者饭做好,把准备好的菜也炒好,嘱咐小孩子到时候给父母及哥哥姐姐送饭。
  老家门前的大樟树下,是我们几家的天然餐厅、会客厅和休息室,大人小孩在此玩耍、写作业、吃饭和小息。大樟树下吃饭时人气最旺,吃红薯反胃的饱嗝声,吃玉米糊的响亮吸吮声,吃辣椒的丝丝哈气声,小孩子的嬉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每家都一样,不管妈妈们怎么变花样,玉米糊还是主食,到了吃饭的时候,饥饿战胜了好恶,都一碗接着一碗吃玉米糊了。我的堂兄桂哥食量大,他吃玉米糊的方法独特,把嘴放在碗边缘,随着饭碗的转动,嘴里不断发出吸吮玉米糊的声音,碗刚转一圈,一碗玉米糊就没有了,大的蓝边饭碗就见底了,他的吃相成了我们几家人吃饭时候的风景,也成了他一辈子的笑话。那时候,大家嘴里吃的食材虽然不咋地,但人人心情不错,不分你我,孩子们最不安分,最活跃,时时会有小孩子问:你屋的么事菜好吃啵?好吃!就在这一问一答间,一伸筷子,人家的菜就到了问话的小孩子碗中,完全没有什么卫生、害羞的感觉,一切都是那样亲热自然。回想起来,已经有多年没有遇到这样的吃饭场景,也不知道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邻里亲情?
  我们都最忆母亲,农村的母亲们勤俭善良,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每天起早贪黑到生产队干活,除了喂奶的妈妈们可以中途回家外,其他都同男人一样出工收工。天刚刚放亮就要起床,做好早餐,喂猪饲鸡,洗衣服,服侍老人。太阳落山后才能到家,到家以后就开始做晚饭,看护小孩,准备明天食品,往往是忙到半夜都停不下来。即使这样忙碌,所有的妈妈们都在想法改善家里人生活。在家乡,都用手推石磨将玉米粒磨成粉后做成玉米糊当主食,石磨齿粗且上下磨扇咬合处间隙大,磨出来的玉米粉粒度粗,煮出来的玉米糊粒感明显,刺激食道,觉得喉咙里痒痒的,不舒服,大人小孩子都不愿意吃,但干干的玉米粒又能做什么呢?于是母亲们就利用晚间、下雨不出工或者农闲时候,变换花样,以达到尽量吃玉米但不吃玉米糊。当年妈妈们做的一些花样,在今天看来,也是觉得很丰富,是家常饭菜的精品。例如将玉米粉拌韭菜,摊成薄薄的小饼子;将玉米碎成粗粒,与大米做成混合玉米饭和粥;将玉米粉掺和米粉,发酵后做成糖糕;将玉米粉与面粉加盐,摊饼晾干后炒着当主食或菜吃;将锅中的大部分玉米糊舀出来,留下少部分,文火煎成锅巴,让家里孩子当零食吃;再就是每年大量将玉米、小麦等做“豆粑”,充当农村的面条。那时候,大家生活条件都差,气色都不大好,偶尔也会见到一些孩子脸色好又水灵可爱,那么一定是孩子的母亲手巧,粗粮细做,大人孩子吃得下粗粮,吃得饱,才长得好。
  南方人把大米作为主粮,把玉米、小麦及红薯作为粗粮,除了少量的小麦制品以外,只喜欢大米及其制成的食品,这种习惯似乎是遗传到孩子们身上。缺油的时候吃玉米和红薯,不但口感差,而且刮油水,大多数孩子都不想吃,即使吃了也吃不饱,孩子们都在长身体,营养跟不上。念书时,上下午最后一节课时,学生们一个个饥肠辘辘,肠音声声,好像有一只手在肚子里动,蝼人得很。那时候的学生,没有一个是胖娃,不会有人体重超标,梦想的生活是天天能吃到白米饭,再也不吃这玉米和红薯。
  家乡人勤劳和憨厚的品格让我们渡过那段艰苦的岁月。大人白天干活,晚上、下雨天或者农闲时节都会到河里和湖里捕捞水产品,补贴食物的不足。农村孩子成熟早,周末或放暑假时,三五成群到湖塘河汊摸鱼捞虾,钓黄鳝翻泥鳅,拣淡水蚌捉小龙虾,如果运气好的话,每天收获能够一家人吃两餐;踩野藕,挖野菜,找野瓜野果,拿回家做菜吃或者做零食吃;再就是各家各户栽种果树结的果实了,虽然说树是到户的,果实也是有主的,但一个屋场就分不大清楚了,平日里邻居见果树挂果,你摘我摘,没人计较,果实成熟采摘时,东家送一点,西家拿一点,都分掉了,小时候不担心人家有桃子,自己吃不到的事儿发生。
  经常有同事要求我:“你回家的时候,看能不能买点芡实(俗称鸡头米,刺莲)茎和藕带(藕的头部及藕与藕之间连接细茎),那是好东西,价格比猪肉高。”这些都是当时我们天天可以找到的最普通的食物,那时候农村环境好,大自然赐予我们丰富的食物,鱼虾、野果及家种的水果成为我们主食的补充,它们含高蛋白、高纤维及丰富的维生素,无意之中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现在城里人的观点,那时候人们吃得那么健康,在今天看来,当时那样清贫的生活倒成了许多人梦想的仙境了,仔细回味,有点莫名的哀愁,这不是人们在开自己的玩笑吗?只是现在已经不可能回到那时候了,今天从城市到农村,到处都有污染,经常见到毒地,人口承载力下降,没有了往日丰富的鱼虾及野果。假如说要重过那样的生活,再也找不到从前那些食物的补充,少见那样的亲情,真不知道人们还能不能坚持生活下去?
  回想往事,不都是甜蜜的,但苦涩的记忆能给我们警醒。玉米是那时候乡亲们果腹的食物,玉米糊是那时候餐桌上的主食,至今说起来,家乡人都忘不了它,还经常提起它,要感谢它,让我们渡过了饥荒,养育了一代人。有过那时候经历的人,都记得玉米糊,都记得在野外找食物的经历,都记得那段清贫的生活,都记得那时难忘的亲情。玉米糊是那个时代生活的标志,它的影子挥之不去,不断让我们想起那时候对好生活的憧憬,经常告诫我们对今天好生活的珍惜,让我们不忘本,不失根。
  
  
                  二0一四年八月
上一篇:第三口水井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