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爱与爱的“接力”

作者:文剑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57238      更新:2018-11-02

 

爱与爱的“接力” 
 

       周大新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人民文学》2018年第1期刊发)是写意老龄生活的一部作品,它以文学的方式来探讨防老与养老这个人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在题材上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小说的情节很曲折,折射出的人间真情却充沛感人。它主要讲述了高龄丧偶的退休法官萧伯伯与学历不高、为爱情来北京做护工的农村姑娘钟笑漾之间由雇佣关系上升为亲情关系的伦理故事,告诉人们,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愿的事情,爱却能应对一切难关。
       小说吸引人的一个方面是对老龄心理的准确把握。比如萧伯伯这个形象,他少年习武、身怀绝技,走上法官岗位后,勇于和社会上的不法行为作斗争,是业内标杆式的人物。可他依然会老去,他能斗得过恶人,却斗不过衰老。当然,他由衰到老还经历了一系列生理与心理的变化过程,它被作家刻画的清晰到位。73岁的萧伯伯给人最大的印象是很不服老,而且排斥老。不满女儿为他请护工、精心染发驻颜、像年轻人一样喝酒,甚至,因女儿和女婿翻脸,女儿女婿搬离开他的住处后,他想找老伴重新组建家庭,证明自己的能力,顺道向女婿发发威。他也很敏感,年轻人对他的尊老行为,他怒目相对,视为不敬与挑衅,有点倔强蛮横,不过,这可以理解,忌讳老、拒绝老,是因为他不愿接受老龄的事实,这是老年人普遍具有的心理。
       与姬姨婚恋失败的原因出自他的身体,生理功能的衰退是老龄的正常现象,这成了萧伯伯接受老的一个思想开端。体质的下滑丝毫未损害他的意识,认识到老后,他首要做的是与老这个事实展开拉锯战,故此,他没有选择颐养天年,而是树立起了雄心壮志,试图完成300万字三卷本法学著作的书写,这是萧伯伯的“野心”之举。他知道死亡总会来临,学术著作却是他生命在人文领域的无限延续,由此,他与老抗衡的核心要义也就由长久地活着转到活出意义这个层面来,强调自己的有用。可是,生活总暗藏着“风浪”,突发的疾病中断了他的创作理想,使他由认识老变为极力地对抗老。身体状况的持续恶化引发了他对老的异常重视和警惕,急切的防老之心蒙蔽了他的基本判断力,只要是延年益寿的法子,他都不惜重金求购,被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欺骗也就不足为奇了。骗术迟早都要被揭穿的,萧伯伯的醒悟时刻也是他对长寿期待失望的时刻,不过,由笑漾发起的长寿村之行让他明白,持有一颗平常心的重要性。淡然的面对生活,才能从容地看待生死。
       萧伯伯接受老并承认老,是在女儿遭罹情感叛变抑郁去世、笑漾经历情感波折以后的事情了。他由反感拄拐到安心于轮椅上的生活,让读者看到一个人老去的无奈和晚景的悲凉。中年丧妻、晚年丧女,人生最大的不幸全都降临到萧伯伯头上,然而,人间有悲愁,更有爱,笑漾代替了女儿馨馨后,萧伯伯的养老问题有了着落。这个选择实属被动,然而,衰迈的萧伯伯得到了精心照料与亲情关爱。
      小说感人的一个方面是营造了爱遇上爱的亲情氛围,弘扬了人间有爱这个主题。比如钟笑漾这个人,她在作家笔下是以爱的使者形象出现的。她因爱而来。只身一人来北京闯荡的勇气来自爱情,在萧伯伯家能安心地长久做护工,是为接济读研究生的男朋友,这使她在馨馨不断“加码”的护理要求面前妥协与让步。馨馨随同丈夫去美国后,萧伯伯托付给了她一人,她额外承担了本该由馨馨履行的赡养义务,这挤占了她的大部分时间,对于处对象的年轻人,能做到这点实属难得。馨馨陷入情感纠葛三年未回国,她也就三年未回家,尽心伺候萧伯伯。当然,馨馨的爱是她坚守护工岗位的重要保证。馨馨将无力照顾父亲的愧疚转化为对她的物质弥补和情感抚慰,不停的给加薪、视她为亲妹妹,这无意间把她往女儿的角色位置上推进了一步,雇佣关系由此笼罩上了一层情感色彩,体现了爱的传递与“接力”。
       馨馨去世,萧伯伯的养老难题摆在笑漾面前。一边是与自己毫无血缘、且陪护合同即要到期的服务对象,一边要面对临近的婚期和未来生活规划,她思想上的动摇是情理中的事。馨馨留给她的遗愿是一道选择题,接受与否全由她来决定,接受的条件是对父亲隐瞒自己去世的消息、二十年不能涨薪、服侍父亲到终老。这个条件大多护工不愿接受,包括笑漾。
是爱最终留下了笑漾。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措手不及,爱情美梦破灭了,希望随之破灭。更令她不安的是未婚先孕的事情,她不知何去何从,想与负心汉同归于尽。是萧伯伯拯救了她。首先制止了她的报复行为,救了三条命,阻止了一次激情犯罪,其次,萧伯伯收留待产的笑漾,产后像父亲般照顾,为这对母子一改素日的暴躁脾气,爱使她身心康复,她铭记恩情,再其次,儿子的户口问题,是萧伯伯委曲求全、不畏人言的与她办了假结婚而得到解决的,脑出血是外人对他“婚姻”不了解后的嘲讽导致,也成了压垮他身体机能的“最后一根稻草”,至此,各种老年顽疾开始无情地向他袭来,她自认有愧于他,要回报他,最后,意外得知女儿去世的打击与疾病的折磨,让萧伯伯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决定自杀前,为笑漾母子的幸福,他起草了离婚协议,并写遗嘱将房产留给她们,爱彻底感化了她,从此,她和儿子真正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全身心融入到这个家庭中来。
       爱遇上爱可以演绎人间最美的幸福。因为爱,笑漾告别过去,走上了新的人生旅途。因为爱,她断然阻止了萧伯伯的轻生计划。因为爱,她动用了馨馨离婚分割所得的、专为用来支付自己护工的这笔费用,不惜任何代价,治疗萧伯伯的诸种疾患。因为爱,萧伯伯得了老年痴呆后,她“宁可信其有”地牢牢抱住一丝道听来的希望,一人去吕梁山青阳峰道观为他求医问药。因为爱,她顶着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以敏感的身体部位作药引,执着地唤醒萧伯伯萎缩大脑里残存的旧时记忆。更是因为爱,让她无视未婚夫对她以双乳治疗萧伯伯的误会。爱的给予者往往也是爱的享有者。萧伯伯输给了衰老,却赢得了爱。笑漾错失了宝贵的婚姻机会,却得到了良心的安然、生活的安稳。人间有爱,逆境才不再可怕。
       小说让人深思的一个方面是对养老问题的本质探讨。人都会老去,青春的列车最终会停靠在衰老的站台,所以,养老问题值得思考。个体生命真正的成熟或许从认真思考人会死去开始,可以说,关心养老就是关爱我们共同的未来。其实,长寿渴望与生命有限的矛盾,也是人类的千古遗憾。这部小说以公园的老年健康讲座形式构建故事,为当今文学的叙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与可能,当然,也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这种叙事结构暗含了作家对长寿在科技角度的诗意展望,人类寿限的遗憾在这里被科技所实现,它代表了人类对生命刻度的无限遐想与向往。
然而,生命的遗憾并不是生命的悲哀,生命有限,它才显得更为珍惜和充满意义。所以,养老问题最后还是要落在现实角度去关照的。作家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萧伯伯这个失去妻女的老人与护工的亲情伦理故事,提供了养老的一个成功案例。这个案例虽不具有普遍性、代表性,但它揭示了养老问题的关键,爱的给予。
       社会上家庭保姆虐待老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去养老院目前依然是很多老年人不愿接受的选择,比如作品中的萧伯伯就不爱去这种地方。尽管一些价格不菲的养老院设施条件很好,就是普通的养老院也确实能为老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与便利,但是,它只是扮演了老年人避难所、收容所的角色,而不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幸福港湾。在这里,老年人只是被服务或被接纳的对象,而不是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到来”,没有爱的存在,幸福便无法企及。作家极力寻找着养老的最佳方式,无外乎社会的和家庭的,家庭养老问题依旧属于社会养老的范畴,它以家庭伦理洞见社会价值,是社会文明化进程中的应有之义。老有所养是情感问题、伦理问题,也是道德判断,是人性的表征。每个人都在襁褓中沐浴爱,在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获取爱,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付出爱,最后,在风烛残年的老境中呼唤并索取爱。生命的任何阶段都离不开爱的滋养,生命的来路与归途是一场爱的轮回,爱与爱的“接力”。
       老年人的生命也是别样的风景,生命的晚景更需要尊严与爱意。生命的挽歌因爱的在场,可以演变为生命的序曲,落日的黄昏因爱的礼遇,可以生发出晚霞的斑斓绚丽。爱不变,情将不移。当然,作家用爱的眼光与视线探讨老年问题,并鼓励多种养老方式。养老院养老的模式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它也是社会化养老的大势所趋。人心的善意可以被激发、被塑造乃至被培养,这包括老年人及子女,也包括养老的服务者,双方都需要本着爱的愿望,彼此给予心灵的“照亮”。以此观之,爱是智慧,爱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石,爱是万法之源。
      小说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是萧馨馨这个形象的塑造。可以说,馨馨的离去直接推动了这部小说的发展,也让萧伯伯的养老成为棘手问题。如果馨馨健在,萧伯伯可能会和大多老人一样,在女儿的爱里慢慢终老,尽享天伦。美的逝去总是令人痛心。馨馨是美的化身,倾注了作家强烈的情感。她在作品中出场不多,可她的故事无一不与爱有关,她挂念的心至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父亲,甚至在她去世前,也不忘妥善安排父亲的身后之事。她不仅容貌美、气质佳,而且修养好,学识高,她很懂事,在父亲和丈夫的矛盾中,她极力周全,她很明理,为了丈夫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与前途,她很宽容,几次流产导致难以受孕,也并未真心埋怨丈夫,她是有尊严的女人,即便与丈夫离婚,也能全身退出,留给对方一个坚强的“背影”,一个人勇敢地承担了所有。
       不同人眼里有着不同的萧馨馨,对于读者,她的离去是美好的破碎,令人叹息。对于失独家庭,她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也因她的离去,失独群体的心灵创伤与情感焦虑被更多人所理解与体会。对作家而言,馨馨是自己塑造的文学形象,也带有自己爱的影子。作家满怀感情,也控制着感情,灾难无情地向人们袭来,爱却是超拔之力。由此,我们自然会想到作家的另一部作品《安魂》,这部作品是作家与天国里儿子的对话集,在父子情深的境遇中,作家悟透了生死,化悲痛为爱的守候。在《天黑得很慢》里,爱延续着,不过,它不再是作家的个人之爱,而是众爱,由一己之思上升到众人之思,他冷静地、泛爱地与失独群体站在了一起,互相安慰,彼此取暖,让陷在悲痛漩涡中的人们走出来,心灵不再孤独。这是作家的境界,是《天黑得很慢》这部作品的格局。
       背负沉痛者往往会与失望为伍,会质疑命运,而睿智坚强者会选择自度而度人,会将苦痛凝结为光明的火把,让风雨同舟者看到希望。周大新老师以笔春风化雨,他的善心让“伤口开出花朵”,这是文学的温度,也是人性的温度。向温暖人的文学致敬。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