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亲情悠悠

首页 > 散文 > 亲情悠悠

梿枷声声记在心

作者:金兰仁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4277      更新:2018-10-17

   正当秋收季节,看到堂哥打梿枷为豆荚脱壳时,还是有点吃惊。如今,不说听到欢快的梿枷声,就是“梿枷”一物,已经鲜为人知了。可在当年,梿枷(声)可是夏、秋收季节里丰收的脚步声,是乡亲们生活的鼓点,也是亲人们生活的希望。

   连枷本是家乡的一种农具,可随着社会的变革,已经成为稀罕物了。梿枷由梿枷柄和梿枷板两部分组成,结构简单,一目了然。因梿枷板成小扇形,似散开的布裙,乡亲又称“梿裙”。梿枷柄由比虎口略细的老毛竹做成,长5尺有余,在毛竹的顶部剖开并留下一半,在火上慢烤弯曲扎紧固定,形成一个四指围的圆洞。一根长约尺许的方木上,一端削圆做轴,另一端等间距凿出5-6个寸宽的方形孔,将长约尺半,厚约两分的老竹片固定到方木的孔中,再用竹篾或铁丝将几块竹片编成上小下大的栅板。将方木上的轴插入梿枷柄上的圆洞,一副梿枷就装配成了。

   在家乡,使用梿枷叫“打梿枷”。打梿枷如同游泳,会的一点不难,不会的就窘态百出。其实,要领很简单,紧紧握住手柄,将位于手柄平面下方的梿枷板,顺势甩动,抬高梿枷至最高位置时,梿枷板与手柄成直角,然后趁势放低梿枷,梿枷板随之转动,砸到地面时,恰好梿枷板与地面平行,落在秸秆上。就是这一抡一压、枷板起落之间,谷物豆子就会从穗上或荚内脱落出来。

   解放前,家乡人形容某人很富时就说:“收割黄豆时,十几把梿枷打了××天”。可见,梿枷是一种适合农耕时代小集体劳作使用的工具。儿时,家乡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脱粒工具就那么几样。农家自种的绿豆、豇豆量少,用手工搙或捻就成。水稻脱粒,多是用“下小上大”的方形禾盆,“撘(摔)谷”脱粒。很少用牛拉石磙或碌碡,原因是稻场均为黏土地基,牛蹄踩踏容易起灰砂,而混入土及砂子的果实难分选。梿枷脱粒力度正好,不伤场地和作物果实,可以小规模组织人力突击抢收,从而梿枷就成了规模不大的集体脱粒首选工具了。

   家乡的男人也会打梿枷,但打梿枷的姿势怎么都不如女人好看。女人身姿柔软,节奏感强,随着梿枷转动,起伏有致,婀娜里透着坚韧。每到收割季,生产队仓库前的稻场,就会堆满待脱粒的黄豆,麦子等秸秆。女人们上工时,用羊杈均匀摊开要脱粒的秸秆,途中不停翻晒,待到作物被太阳晒焦后,就开始打梿枷脱粒了。那场面,现在想起来都很壮观。几十个女人,排成几行,对着相向打,或靠背相背分开打。刚开始,有点嘈杂,慢慢步调一致了,甚至不同排的女人都能做到动作上的协调了,那声音,排山倒海,响彻天空。那身姿,一起一落,曼妙美丽。群聚的女人,个个好强,手脚慢的使出全身力气,身体弱的咬牙跟上。一圈下来,汗如雨下,而且连续打,只能在两轮打梿枷之间的翻晒间隙,才能喝口水,喘口气。临近中午,阳光充足,是打梿枷的好机会,可毒阳似火,高温如蒸,女人们劳作辛苦程度不亚于肩挑手提的男人。

   然而,尽管打梿枷辛苦,但是女人,特别是已经持家的女人认为是最幸福的活儿,因为“开梿”意味着到手的收获。几轮打梿枷之后,用羊杈、木耙将打过的秸秆运到稻场旁堆集起来做柴火或牛饲料。将留下的稻谷或豆子颗粒用扫把、锹收拢成堆以便分选。一般首选风车风选。没有风车时,就用锹、竹兜及簸箕迎风扬选。即使有风车,如果数量不多,女人们更喜欢扬谷(豆)。扬谷(豆)时,灰飞草离,当谷子自渣草中蹦出来时,女人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扬着扬着,便唤起了风,“喔,呵溜溜!”恰如神曲,美妙异常。记忆中,每当此时,风儿都会听使唤,顺意阵阵吹来,而且风力随着呼声的高低而变化,扬选的豆子比风车选的还干净!

   后来,到过很多地区,也能看到过打梿枷的场面。原来,梿枷很普及,全国都有。至早,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就使用梿枷打麦。宋朝范成大《石湖集 秋日田园杂诗》里有“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到天明”的诗句,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里对梿枷也有专门的记述,可见梿枷是国人使用几千年的农具,只不过是在如今的大变革时期才被淘汰。

   少时,知道“梿”是表示材质和连续拍打的意思,至于枷,则是“加杖于柄头,以过穗而出其谷也”。当时很羡慕电影里的联合收割机,心想哪天机器能进家乡,家乡人就不用如此辛苦劳作了。可是,如今梿枷、禾盆和石碾等农具淡出人们视线,但小地小田的丘岗地貌及小家单户耕作方式并没有改变,当年的梦想尚未成真,而且大量劳力外出,不少田地抛荒。如今,回看家乡冷清萧条景象,自然十分怀念当年“噗噗”的梿枷声和旧日稻菽满畈、春绿秋黄、热闹祥和的模样。当然,现时所见是转型时期的过渡景象,很快就会消去,只是内心十分期待,梦想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二0一八年秋

上一篇:小北成长记
下一篇:怀念妈泽璎珞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