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岁月留痕

首页 > 散文 > 岁月留痕

文联:花草星星

作者:杨亚杰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329      更新:2014-09-24

        当我从中国文联网上发现这条“文联记忆——纪念中国文联成立65周年”征文启事时,我的心有一种过电的感觉。“65年”时间,是一个人的多半生,想想自己,从2004年秋调入常德市文联工作,一晃竟过了十年!而我与文联相关的记忆,又哪里只有十年呢,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有幸成为文艺百花园里被园丁辛勤浇灌的花草。只是在对文艺的懵懂渴望中,我并没有对园丁和这块园地的明确认识。记得最早发表我稚嫩诗句的是文联的杂志《桃花源》,主编方存弟预言我将来会是这份杂志的骨干作者,那种信任和鼓励让我终生难忘。那份让人激动的重点作者登记表、那次念着舒婷的诗句眺望神女峰的三峡采风之行,那个由孙伟老师带着去拜见诗人未央、倾听教诲的场景,还有丁玲回到故乡的那次意义非常的座谈会……至今都记忆犹新。正值做梦的年龄,我的刚刚在心里燃起的诗的小火苗被煽得呼呼作响。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生活琐碎、工作繁忙,心中那点火苗虽然顽强地亮着,但人生之路难逃庸常主调,从1981年发表处女作以来,我的诗歌写作基本处于“抽屉状态”,每年拿出来投稿发表的只有那么几首,“诗人梦”遥不可及。直到有一天,有人问我想不想去毛泽东文学院学习?令我喜出望外,我又重新开始对文学的思考,直到有一天,有人推荐我加入省作协、担任了市作协副主席,让我对创作有了新的认识,直到又有一天,有人跟我说,文联那个地方适合你,你去那里吧,多写几部作品,让我明白了自己与诗歌和文艺有着不解的缘分。我惊喜,原来我偶尔发表的抽屉之作,还是有人喜欢的,我欣慰,原来我要让文字充满诗意的努力,还是能被人理解的,我开心,原来,我选择的以“诗”为内在追求的人生道路,还是可以走的,是条走得通的路。相比当初,窃窃在心的小火苗已然被一阵阵和暖的春风吹成了呼呼燃烧的火焰。今天回首,第一个“有人”来自文联,第二个“有人”也来自文联,而第三个“有人”则把我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文联人。我恍然了悟,原来,文联是我的路灯,文联是我的奥援,文联是我的归宿。
       其实,来文联上班之前,我并不明白文联人到底是干什么的,来文联对于我又意味着什么。我只知道,文联的人见了我们爱好文艺的人,都很亲切,就像是一家人,到了文联精神上会很轻松,那里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各门类文艺专家,这对我这个从小就爱跳舞唱歌,也爱书法绘画,当然还爱着文学的人,无疑有着强烈的诱惑。2004年9月18日,我走进了文联。那天恰逢我重病的婆婆在当天凌晨去世,这个诗人的妻子去了花山(丈夫杨昌炽长眠之地,也是传说中刘海砍樵之地),我擦干眼泪,满含悲壮,仿佛接过了前辈的重托,怀着信心,走向欢迎的笑脸。
       十年时间倏忽而过,我对文联的认识跟当初不一样了。不敢说自己的身份换作了浇灌花草的园丁,但确实有了热爱花草的园丁心态。我跟单位同事们,结合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省文联、省作协的工作部署,联络、协调、服务于文艺家协会和文艺家以及广大文艺爱好者,每年都做一件或几件有价值的事,如由本人策划并参与组织的“我心中的桃花源”全国新诗大赛及其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心中的桃花源》获奖作品集,一年一度已办到第20届的年度文学笔会,全国摄影创作基地、《民族文学》创作基地落户常德及其相关全国性展览、采风活动等等。创刊于1980年的《桃花源》杂志坚守纯文学阵地,至今已出版152期,本人一度曾兼任该杂志主编。无论办活动,还是办刊物,我体会到,文联工作的特点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如果说每一个成功的文艺家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文联人就是擦亮星星的人。
       在星星还不是那个星星的时候,文联人是火眼金睛,发现有潜质的好苗子,就煽风点火;在未来的新星们感到前途灰暗的时候,文联人就如裁缝穿针引线,把光芒和光芒缝在一起,连缀出一片明亮的天空;在星星的光芒璀璨夺目的时候,文联人就当搬运工,把光芒运送到需要的地方,有时难免还被光芒灼伤。举三个例子:一个是我身边的文联人,他叫叶建华,曾长期负责创联工作,我还没来文联的时候就是他的业余作者,前面提到的“有人”里面就有他,不知道煽风点火扶持了多少作者,他自己都记不得了,可是作者们记得,一个电话问候,一次笔会通知,一次由他联系的采访等等,不少现在小有名气的本土文艺家,多多少少都被他服务过;一个是中国文联办公厅夏朝华主任,他曾于2005年夏来常德挂职担任市委副书记,中国摄影创作基地落脚常德就是他穿针引线的结果,作为第三届中国·常德诗人节总指挥,他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什么叫对文艺家的贴心尊重,和颜悦色的指导,轻言细语的嘱托,让作为文联人的我们,倍感责任重大,使命感油然而生,他在常德时间不长,却跟常德建立了深厚友谊,直到现在,每每节假日,常德不少朋友的手机里都有着他的短信祝福,只要是到中国文联去拜望过他的常德人都记得,无论多忙,他都会亲切地把你送下楼直到大门口;还有一个就是我自己,文联的确适合我,但我却没能“多写几部作品”,我深陷服务工作的琐屑中不能自拔,为避免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一些发作品、助出名的机会面前,我把自己排除在了也想发光的星星之外。诗人梦演变为“诗意梦”,我不再把自己发表诗作、当诗人看做最重要的,而是注重营造有诗意的氛围,诗意梦扩展为“诗群梦”,我和文友们牵线搭桥,发起成立了常德市诗歌协会,鼓动打造“桃花源诗群”,诗群丛书现正出版第三辑,本人十年来出版的唯一一部作品就是列入第二辑的诗集《和一棵树说说话》。我希望常德文艺人能齐心协力建造一个以“诗”为特质的艺术世界,成为人们诗意栖居的“心中的桃花源”。在此过程中,有时我也面临选择的纠结,尝到过被轻视和误解的滋味,在沉思中我发现,大凡能够正常选拔来到文联的人多半都有一技之长,都曾有个文艺上的梦想,为什么多半的人会默默无闻呢?是放弃梦想了吗?不,不是放弃,而是对梦想作了深层的发酵,不是没有发光,而是把自己的光芒隐在了暗处,上面提到的两位文联人,就是这样的星星。星星有不同,光芒各自闪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不为曾经的选择而后悔,也会为今后的选择负责任,当初文联人怎么对待我的,我也要怎么对待他们,只是我不再忘记,这个他们里,也有我自己。
        百花园里,光芒内外,文联让我学到了很多,阳光雨露仍旧是我成长的养料,我是丛中花朵,要在这个活力四射的能量场中涵养艺术之气,向美丽靠进;文联让我感悟了很多,那些在明处和暗处发光的星星都是我的榜样,我或许做不成耀眼的星星,但一定要做星星的知音,用生命写一首发光的诗。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