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岁月留痕

首页 > 散文 > 岁月留痕

千年古刹南华寺

作者:施金山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363      更新:2014-09-11
文/施金山

在一个绝非偶然的日子,作了一次圣地朝礼。禅宗祖庭南华寺,这座千年古刹以其空灵的凝望定格在历史的镜框,一千五百年后,依然没有一丝俗世的尘封,点点滴滴都还是那样澈澄明净。
南华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即公元502年。传说当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自广州北上,途经曹溪,“掬水饮之,香味异常”,“四顾群山,峰恋奇秀”,“宛如西天宝林山地”,遂建议就地建寺。寺庙建成后屡更其名,惟南华禅寺沿袭至今。唐仪凤二年,六祖惠能黄梅得法,驻锡曹溪,弘法三十六载。南华寺遂有“岭南禅林之冠”美誉,至尽游人不绝,香客不断。
南华寺让我萦怀的朝圣,不是其奇秀的峰峦、精妙的楼阁,而是对一种厚重文化的顶礼膜拜。在我的文化硬盘里,永久存储着一个佛缘甚重的伟大词人东坡居士。苏东坡一生命途多舛、宦海浮沉,贵贱无常、屡遭贬谪,因诗文累浊生,亦因诗文传青史。
宋哲宗绍圣元年,59岁的苏东坡再次遭贬,惠州安置。南迁路上,他拜谒了曹溪南华寺,写下了《南华寺》: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东坡居士在南华寺扣问真面,自责自己一念之差落入尘世,招来了一生忧患,老泪纵横的苏学士要用曹溪祖庭的清泉,洗尽心中对浮世的留恋。执意红尘,则乐者少而悲者多,游于物外,则无往而不乐。可惜苏轼亦已年老,大半生的际遇,文才冠天下,到头来,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尝尽一生苦头得悟此法,聊以慰藉却也开悟后人。
徽宗即位后,在海南的东坡得赦北还。归途中,东坡买了两根大竹子做肩舆,并写了一首小诗:
斫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
诗写得才情飞扬却又沧桑净幽、了无一物,可叹可敬。
东坡不是佛徒,也不是禅师,但他却把禅和人生结合得浑然一体。学士的一生,让人看到了禅在凡人生命中的巨大力量。禅宗是融入了中国智慧、被中国化了的佛教。禅宗作为宗教的一种存在形态,无时无刻不在展示其对宇宙、对生命的彻悟,对社会、对人生的关爱。爱因斯坦说过,没有科学的宗教是残疾,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我们对于佛教、对于禅宗的态度,不应该是迷信,而应该是作为一种文化,一种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予以应有的重视和研习。佛教重普度众生的博爱情怀,爱因斯坦言下的宗教,其实就是要有博爱天下的赤子之心。从这个意义上讲,瞎子远比残疾可怕。在这里,千年古刹南华寺,你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博爱,滋润万物众生而悄然无声。南华寺,像一座智慧之城,静默地端坐在曹溪之畔,无需言语,却让芸芸众生或多或少、或浅或深悟出了生命的道理——得失成败、荣辱贵贱、悲欢离合、否泰兴衰,凡此种种,终归于零……
水香知是曹溪口,眼净同看古佛衣。不向南华结香火,此身何处是真依?
这是对南华寺何等真挚的情感,这是对禅宗何等的虔诚,这是对佛教何等的皈依,浮沉无常、豪迈放旷的苏学士,也不枉一生一佛缘。
脚下曹溪去路通,登堂无复问幡风。好将钟阜临岐句,说似当年踏碓翁。
结得真身缘,了无浮云世。东坡与禅,禅味盎然。南华寺,千百年来,它用曹溪的清泉涤尽了众生尘世的苦痛,千百年后,它仍将用一花五叶的智慧点破众生明眼静心。
上一篇:妈妈
下一篇:野百合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