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美术品读

首页 > 评谈 > 美术品读

笔墨须从中上古史中寻求突破

作者:中原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629      更新:2013-07-07
——在圆明园笔墨座谈会上的发言

文/中原(艺术史学者、文艺评论家)

笔墨问题是个老话题,当然也是新话题,要看怎么谈。我以为,笔墨的问题不是从中国的山水画、文人画诞生之后才开始的,而是在中国的上古时期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所以这几年我把功夫下在了中古的艺术史之前,也就是说魏晋以前至中国的上古时期。我觉得这一段时期的艺术恰恰是为我们所忽略的。

我们都知道,中国笔墨艺术的巅峰是中古的宋元时期,这也是中国精英文人艺术的滥觞期,但是中国大陆的艺术史论家往往把笔墨局限于宋元以降的精英文人画范畴,我认为这是对中国艺术史的一种错觉,我认为中国的笔墨还应该往前回溯。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中国的笔墨艺术在宋元时期能达到这么一个巅峰,它是怎么来的?中国笔墨艺术影响、波及到了哪里?它又受到了哪些元素的影响?这些年我还在研究中亚艺术、印度艺术以及古希腊的艺术,以及他们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我觉得从中国的汉代到宋元时代,东西方的艺术交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汉魏晋唐之间,中国的艺术更多受到了印度艺术、中亚艺术和西域艺术的影响,而印度的佛教造像艺术又受到了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不管是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其实都在追求线条。对线条的追求是东西方古典艺术的共同旨归。只不过东方艺术的线条与西方艺术的线条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但是在最终的本质上还是一样的。我认为,古希腊的雕塑,西方古典主义的艺术,中国最精妙的线条艺术还要在汉代以前来找。比如秦代的陶佣(如西安兵马俑),这可看作是中国早期造型艺术(雕塑?)的巅峰之作,它在写实性上,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在写意性上,超过了后来的宋元!当然,它也是世界线条艺术的巅峰之作;再如商周的青铜器铭文艺术,这是中国绘画和书法的雏形,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美术对线条和写意化特征的追求。这些是中国笔墨和线条艺术的源头。

我们知道,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最大不同是中国艺术是写意的。写意的精神当然高于写实。但中国的写意艺术不是产生于宋元明清,而是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很发达了。中国很多早期的岩画里就已经有很多写意化的元素了。今天有些书法人试图从岩画中汲取书法的元素,就是用岩画的形式来写书法,但是都不太成功,因为他们把书法完全美术化了,成了一种文字画,这是一个误区,但这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要在中国艺术的源头去寻找灵感。早期的岩画艺术,不管是表现动物之间的争斗场面还是表现人类的战争场面,它的很多线条都特别的简洁明朗,并善于用夸张的手法,尤其是有些表现生殖崇拜的岩画,硕大的生殖器,表现了人类早期对生命意识的一种崇拜与渴望,这是一种原始的欲望,这种原始的欲望在艺术表现上更加具有夸张性和想象力,这种高度的想象力甚至可以与古希腊古埃及的艺术媲美,有些非常具有抽象化、符号化的特征,当这些岩画越来越抽象化、符号化的时候,它们就需要用一种更加符号化的形式来表现它们内在的更高层次的含义,这就是文字艺术了,也就是书法的雏形。所以,书法从某种程度来说,是美术形式的抽象化和写意化,是线条的高度抽象化和写意化。

那么中国的笔墨艺术如何拓展?我觉得如果仅仅是盯住宋元明清,如果我们每天都去临摹范宽,临摹黄公望,临摹赵孟頫、董其昌,那么我觉得我们仍然很难达到一个高度,或者说很难跳出窠臼。现在学画画的人都会去学南北宗的几个代表性画家,但是学来学去,都步入程式化了,包括今天有很多学齐白石黄宾虹的,但很少有真正得其神的。中国这么好的文人艺术在今天画家的笔下却变成了一种程式化的东西,我觉得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传承,而是一种倒退!所以,笔墨的拓展还应该从源头上去找。中国的传统是无穷无尽的,传统不仅仅是一条线,传统有很多条线,传统本身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去年我两次去新疆,我就发现新疆的一些山水形态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皴法里是完全找不到的,新疆的很多地貌是雅丹地貌,这种雅丹地貌,是经过漫长的风沙对泥土的侵蚀和冲刷之后自然形成的,尤其是罗布泊,在几万年以前是大海,后来在楼兰和鄯善王国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汉魏时期)是绿洲和湖泊,到了隋唐时期,也就是玄奘西行取经的时候,已经全是流沙了,但是罗布泊有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所以它孕育了伟大的罗布泊文明和楼兰文明,从而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累,但是后来由于塔里木河断流和孔雀河改道,最后就形成了现在的大大小小的湖泊和盐碱地结合的形式,这种盐碱地,它是由一个一个隆起的沙包构成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一种天然的皴法,它的线条是非常分明的!新疆的山水真是比画里的山水还要美,那么这些东西我们要怎么去表现呢?我觉得单靠从宋元绘画里去吸取元素肯定是不够的!除此之外,新疆、甘肃、西藏发掘出土的大量石窟寺壁画和佛教造像,它的笔墨和线条风格也与中土地区的绘画风格迥然不同,与中土地区的绘画相比,它融合了更多的元素,既有中原的画风,也有西域本土的画风,还有印度佛教和中亚艺术的风格,甚至还有古希腊雕塑的风格,我们甚至从西域佛教绘画里还能找到裸体艺术,我觉得这些在传统的文人画中都是找不到的。

所以今天我们提倡“文人画”是可以的,但是“文人画”本身就是个局限。今天我们标榜的文人画是对古代文人画的一种简单的嫁接,还没有达到精神上的高度,甚至差得很远很远!我们不是把古人的东西照搬下来,我们学再多苏东坡也永远不是苏东坡。苏东坡是不可以学的,你学也学不会。在书画界,今天有些年轻人的技法很到位,但再仔细看,没有自己的情感,全是表皮的,那不叫艺术,那叫临摹,或者叫仿制。而且他们学的仅仅是王羲之的一个帖,或者王羲之一个帖里的几个简单的技法。今天的书法界,很多年轻人就靠反复模仿一个帖就可以入展甚至是获奖,并堂而皇之地进入著名书家的行列,这种方式作为混饭吃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作为艺术肯定是不行的。

我最几年一直在研究东西方艺术的变迁,我要找到中国的绘画的源头是从哪里来?它受到了什么的影响?他的横向和纵向是如何延展的?比如中国的人物画从哪里来?除了受早期的岩画和刻画符号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什么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了宗教绘画的影响,尤其是佛教绘画的影响,那么佛教艺术起源于古印度。所以,要画好中国人物画,我觉得你如果不研究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和宗教壁画的话,那么是很难得其精髓的。中国晋唐时期的很多人物画家本身都不是中原人,而是西域人,比如尉迟乙僧,他本身就是于阗人,他创立了于阗画派,那么这个于阗画风对中原的人物画就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可见那个时候东西方的交往就已经非常的频繁了。而于阗画派本身又受到了印度佛教艺术、叙利亚绘画以及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影响,它的元素是混杂的多元的。从这个也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经典艺术的诞生,它的来源都不是单一的。我们说王羲之影响了当时北朝的书风,其实恰恰相反,是北朝书风影响了王羲之,那么王羲之又反过来影响了其他的书风,而中原北朝书风又受西域书风的影响,当然西域书风也受到了中原书风的影响,这都是相互的。王羲之本身的笔法来源就是多元的。王羲之之所以能形成今体,关键在于他糅合了当时的章草体、隶书体、简牍体和墓志体几种笔法特征,从而形成了今体,也就是说,东晋行书的形成我觉得也有几百年的时间。西北发现的很多文书和简牍,我们甚至很难说用哪一种书体能概括。

所以我觉得一个画家,一个艺术家,一个书法家,视野不能太狭隘,要有一种广阔的多元的包容的视野。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和文化人,要同时具备两种精神:一是批判的精神,一是包容的精神。这两点看似对立,其实是可以统一的。没有批判的精神就很有难卓绝的艺术眼光,没有包容的情怀,就可能寓于一隅,很难有超越和突破。中国的绘画,笔墨要发展要突破要提升,我们至少要做到这一点:广阔的胸怀,开阔的视野,批判的精神。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