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作家眼中的人类动物伴侣

作者:顾艳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12343      更新:2014-10-01

       近读蒋子丹《动物档案》和《一只蚂蚁领着我走》两书,突然让我的思绪拉回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中国学界出现过一些热点,譬如:“人文精神寻思”讨论、“学术规范”讨论,以及“市民社会”研究等;文坛更是热闹纷繁,私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小女人散文等层出不穷。然而回想起来却是没发现有关“保护动物”的讨论,直至二十一世纪初也没发现在学界或者在社会上出现“保护动物”的热点。蒋子丹这两部有关保护动物的书,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缺。
       《动物档案》以《楔子:妈妈留给我一只猫》一文,引出全书每一只流浪伤残小动物被救助前后与人类的故事。这些流浪伤残小动物之所以能被救助,全在于张吕萍女士耗费经商所得的数百万家财,创办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民间小动物收容基地——北京市人与动物环保科普中心。但作者并非为张吕萍女士写传,而是通过书中救助各种不同类型的狗与猫,反映出动物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生态失衡,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问题。
       全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和人与动物的心灵为视点,阐释猫和狗这些人类的动物伴侣与主人的款款深情,以及它们尽忠职守、死而后已的场面。086号球球,一只白色小京巴狗被主人遗弃到救助;再到主人一家三口围着小狗哭成一团,最后球球因思念主人忧郁而死。在这则小故事里,人与小动物的情感,一波三折,由浅入深,非常感人。134号阿桂,一只漂亮的大麦町犬。它的主人是一位流行歌手,一曲蹿红之后拥有房子、车子、化妆师、经纪人;阿桂之前有京巴毛毛,阿桂之后有金丹库贝等;但其结局同样被遗弃。作者在描述它们时,特别重视心理描写:“阿桂一看就明白了,金丹库贝跟自己一样,好日子没过上一年,就被主人抛弃了。到底是同命相怜,阿桂立刻忘了昔日的过节儿,兴奋地冲着库贝大叫。库贝一愣,抬头看见了圈网里的阿桂,被愤慨扭曲的脸上,呈现出非常的惊讶,还忙不迭地回应了两声,仿佛在问,咦,你怎么也在这儿?”
        对动物的心理描写很有意思,感情可以转化为冲动、冲动转化为意志行为,而意志行为所指向的客体又成为观念的来源。这使我想起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Lectures on human and Animal Psychology)一书第23讲中说:“动物心理学的研究可从两种不同的观点来加以探讨。我们可以从一种心灵的比较生理学(cmpparative physiology)概念出发,它是机体世界中心理生活的一种普遍发展史。然而,对动物的观察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人类是唯一作为动物发展阶段中最高的发展阶段被考察的。或者,我们也可以把人类心理学作为调查的主要目标。但是,动物的心理生活的表现也应加以考虑,因为动物的心理生活能使人类意识的演进更清楚地显示出来。”
        045号锛锛,是一条六岁的黑色大丹犬。它和女主人,以及一只叫咪咪的藏獒形成三个主角,其人与动物的心理被作者写得淋漓尽致又荡气回肠。单身女主人因为寂寞,把锛锛抱回家时才刚刚断奶。谁知仅半年时间,它就蹿成了身高和体重都超过了主人的大型犬;使其温顺的性格有了一副吓人的模样,让邻居们见了恐慌;更由于“无证”,女主人晚上遛狗的时间一改再改;终因出于无奈,只得把它送到张吕萍的动物收容基地犬舍。但女主人就像把“孩子”入托那样,每到双休日就会煮上一大盆牛肉,炒上一大盘炒饼送去犒劳锛锛。作者写到这里笔锋一转,一只独享优待的狗会处在孤立地位。藏獒咪咪和锛锛的仇恨,正是由此而开始。
       惊险的一幕终于发生了。当藏獒咪咪用爪子拨开铁链子,追上遛达的锛锛和女主人时,一场殊死的搏斗开始了。平时胆小的锛锛,表现出为救主人而决一死战的决心;而女主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将它一把推进了放杂物的小屋;与此同时,藏獒咪咪尖利无比的牙锋咬掉了女主人小腿肚子上的一块肉。当女主人伤愈后再去看锛锛,人与动物或者说动物与人的情感,都已达到了生死之交的高度。最后女主人给六岁的锛锛过生日,让它撑得一命呜呼。锛锛死后,女主人依然带上好吃的去动物收容基地喂其他大型狗,但藏獒咪咪一口不吃,还用一种轻蔑的眼神看着它的同伴。按心理学的说法,这就是情感(feeling)与意志(will)的联结,情感可以看作赋予意志的一种心理状态。作者通过情感与意志,把锛锛和藏獒咪咪的动物心理刻划得细腻、灵动而传神。
       《一只蚂蚁领着我走》一书,所讲也是动物世界,但显然超出了流浪伤残小动物被救助前后与人类的故事。其涉及的动物品种包括了大象、兔子等,动物与社会的碰撞在作者笔下,欢喜与凄凉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巴黎街头孤独的老妇与狗,让你想起玛格丽特•杜拉斯苍老的容颜;而火车轮子下为救自己的小狗停止心跳的北京女人,却让多嘴多舌的网友集体沉默了。作者提出了许多个假如,是对女人为狗而死后所面临的沉默和恶毒谩骂言。其实人处在特定的环境中,由感官刺激会落入意识的阈限以下;而听觉刺激与突然发生的视觉印象,又顿时让最小的知觉量值下降至零。因此遛狗的北京女人,在瞬间救狗的举措便不难理解;狗如同她的孩子一样。遗憾的是,她的知觉量值在危险时刻下降为零,这就是莫大的悲哀了。
       比之《动物档案》的故事,该书有几篇表达作家立场的文章,其理论颇具厚度和说服力。作者在《悭啬的人道》一文中,一方面谴责某县将五万多只狗在几天内斩尽杀绝;另一方面倡导对动物的人道主义关怀。我想将动物纳入人类道德关怀的范畴,并不等于动物获得了道德上的主体地位,应该是可以存在的。动物非物,但动物是一种特殊的物。在民法上自罗马法以来,对物的划分历来就有普通物与特殊物、可交易物与不可交易物的区别。对动物的人道主义关怀,也就是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将其列入特殊物的范畴加以保护。
       然而蒋子丹作为作家热爱动物、研究动物;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地进入动物世界,揭示人与动物最隐秘的心路历程;那么尽管手头采访材料不少,也不过是躯壳非灵魂也。好在蒋子丹在《楔子:妈妈留给我一只猫》一文中,已说得十分明白。那只与她生活了近二十年的老白猫,就是她进入动物世界的契机。这里面有动物的灵性和神性,更有母亲冥冥之中的幽魂。
另外,那只在作者笔下颇具传奇色彩的龟,是当年作者买给病重的母亲四只龟中唯一的幸存着。母亲去世后,作者送给了同事老郑。十多年过去了,它已长到当年的三四倍之大,并且能像猫和狗一样听从主人的招唤表演节目;更神奇的是,它居然还认识作者这个老主人;并且恩将仇报地把嘴巴张了张,仿佛是一种怒吼。
       书中不少神奇的动物呼之欲出,连蚂蚁也不放过。作者说:“蚂蚁是地球上最微小最容易被轻视的动物之一,本书楔子一节所记载的那天晚上,我的所作所为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可是,蚂蚁研究专家的观察表明,蚂蚁与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惊人一致,它们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分工、互助协作甚至于信息交流,哪一样都像是在模拟人类。”小小蚂蚁竟有着与人类一样的生存结构,这说明人类在很多方面是向动物学习的。
       如果说在《动物档案》里,张吕萍女士耗费经商所得的数百万家财,创办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民间小动物收容基地——北京市人与动物环保科普中心;那么在《一只蚂蚁领着我走》里,英国人谢罗便臣女士放弃了香港的舒适生活,却到中国内地创办了亚洲基金及黑雄救助中心。在我看来,作者笔下这两位都是有信仰和力量的女人。谢罗便臣女士为拯救黑雄,与张吕萍女士一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还终年在外奔波,为亚洲基金募集善款高达一百多万美金。
       黑雄救助中心的黑雄,来自一些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养熊场。作者现场考察,身临其境地这么写道:“为了长期抽取它们的胆汁出售,饲主将长达十八公分的粗陋金属导管植入它们的胆囊,或以‘无管引流’方法在它们腹部制造出从不愈合的创口。慢性炎症的感染,使这些创口不断流出伴着脓和血的胆汁。黑熊长年累月被囚禁在铁笼里,因剧烈而持久的挣扎遍体鳞伤,也因完全不能活动导致脚掌干裂,趾甲嵌入掌内。为了抽取胆汁的方便与安全,有的熊被人刻意剁去了爪趾,拔掉了牙齿。”这是非常惨烈的景象。作者所揭示的,也正是每一个有爱心的公民都不愿意看见的事实。
       在我的阅读感觉中,蒋子丹所写的这两部有关动物的书,并没有浮在表面做些介绍,而是以一种观察人与动物生存世相的特殊眼光,对动物、对社会、对人性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当然这两部著作值得称道的地方,决不是只此一点。写动物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和理论,再加上作者对人物和动物的心灵剖析,使之全书栩栩如生又浑然一体。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