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这世界的名字叫美

作者:郭严隶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258      更新:2014-03-22
——读秦锦丽新作散文集《月满乡心》

文/郭严隶

捧《月满乡心》在手,确认自己何以会与锦丽为友了。
与锦丽的友谊,开始于她的散文《东北看秋》。那是2010年秋天,在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高研班学习,开学不久,一天,锦丽拿这篇刚作成的文章给我看,是她去东北参加会议,回来的乘兴之作。我被开篇一句打动:“出北京,过锦州、沈阳、长春、哈尔滨,一路扬长,我到东北看秋。”好一股气势!为女性文字所不易见。兴致盎然读下去,自觉相遇了一篇潇洒文章。它予人的突出感觉确是“潇洒”,不扭捏作态,不脂粉矫情,不琐屑零碎,追问关于土地和粮食的大命题。“看秋”不是看那漫山红叶遍地菊花一空明月风光景色的绮丽浪漫,是看东北大地独自铺陈着的广袤丰饶的田野 ——“被红的高粱,绿的大豆,黄的谷穗,大片大片褪绿成白的包谷,喧闹成丰收的大舞台。”
似乎是告诉人们,何以她长路奔赴,来到这遥远陌生的土地,迥然不同的风物里独独被田野和庄稼吸引,她说起了自己的故乡,自己的童年。她的家乡地处土地贫瘠的黄河岸边,她又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结束不久,饱受了饥饿之苦。——道出自己看到东北平原大片大片成熟的庄稼时感生巨大兴奋和震撼的缘故。阐述引发的思索:“虽然我们早已告别吃饭用粮票穿衣用布票点灯用油票供不应求的年代,再不用为吃饱肚子发愁了,但有限的土地要养活十三亿甚至更多的人口,粮食二字永远是我们的心头之重。纵然我们可以飞游太空,但不能从太空带回一粒米、一根菜;就是黄金、珠宝、钞票再多,终究要靠土地里生长的粮食和菜蔬活着。中国人用世界十五分之一的土地养育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光东北凭借自己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光热条件,每年向国家提供占全国三分之一多的商品粮,我们怎能不感谢这片肥畴沃野的恩泽!”
便切题了:感恩。由重要的粮食感恩生长了它们的土地,“文人墨客们喜欢把土地比作母亲。不错,肥沃的东北大平原正是养育了我们的衣食父母。我去东北看秋,即是对衣食父母的一次膜拜和探望!”
现在,要说,大气,不仅是文章语言的呈示了,更是它的内涵。作者的东北看秋,是探望和膜拜衣食父母——被誉为“米粮仓”的东北平原沃野,是个关乎人类生存冷峻深刻思考下的责任行为。大气,在这里成为“担当”的同义词。
散文集把这一篇放在首位,我是赞成的,它在锦丽的作品中具有代表性。这一辑共16篇,总名“山海行吟”。其中每一篇都包着个沉硬的核,让人在阅读之际不仅获得山光水色美丽风景的乐享,更随作者的思绪而进入超越一己之得具有普遍关怀意义的沉思追问。比如《古怪的河灯》,到了凤凰古镇,徜徉沱江岸边,为得寻觅四年前使自己“游览的心情更加芜杂起来”,执意要卖给自己河灯的那个留守儿童的记忆。“既想见到他,又希望见不到他。……盼望他合了自己心愿(曾许给八朵莲花灯的心愿),——像一只凤凰,从沱江边拍翅而起,飞回校园,飞向广阔的人生。”
《寻找一条河》,沿充满孤独和诱惑,每一粒沙子中都包含了神奇传说的著名古丝绸之路西行,是为去寻找在阔大荒野中滋养了一片显示生命痕迹的胡杨林的暗河,终而让读者一起体味了那寻之不得的失落和惆怅,“如今,那条河哪里去了?……我像一个战败的士兵,呆立在沙砾地上,握了两手软弱的失望。远处的村庄迁徙了,屋舍附近是残垣断壁,昔日的田畦依稀可见,只是上面很久没长过庄稼了。……皆因那条河消失了。”
这是沉重的生态与环境保护问题,是现下直逼人面关乎全球性人类生存危机的重大思索与追问。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都热衷于环境,热衷于行走,热衷于摄影,热衷于漫无边际地思考。面对戈壁独特生命的启示,我们只有仰视。想要把不屈、敬畏这些有形和无形的东西都定格在图片中。”这可是锦丽对自己的解说?她要告诉人们,你须思考,发出自己的金石之声,以证明你是活着。
近些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程度提高,广泛兴起旅游热,如果人们都能似锦丽这样且行且思,把自己的行走山水变成文化跋涉,旅游的意义就真的存在了。
锦丽也让人看见她女性的细腻温婉体贴,那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份份感人至深的情意,这由她第二辑总题“黄水歌谣”的25篇文章体现,尽呈她对于乡情、亲情、友情等等故土亲朋情谊的眷恋珍惜。这辑打头一篇是《淡淡娘香》,也是在高研班时就读了的,读出一怀苍茫和惆怅。母亲病逝后16年,父亲迎来继母,这是发乎本能从感情上排斥的,深感伤心之际,手足几个“统一口径,叫她姨妈”。从此,陷入矛盾之中,无数次“按下父亲的号码又压掉电话。”怅然难言。对曾经在文革批斗中失忆过,又遭中年丧妻之厄的父亲晚年的凄惶孤寂,是心疼体谅的,只是感情上,接受不了。
终于由父亲打来的电话事情有了改变,父亲说“家里来了个做饭的,终于把我解放了。”“十几年了,父亲自己做饭做怕了,又不愿意跟弟弟们一起过,也是两难”。这是听了父亲的话,“我”长长舒了一口气的原因,“父亲终于可以吃口现成饭了!”
就这一叹,孝顺女儿的形象跃然纸上,纵是心有千千结,只要父亲能得安生,可以顺应,不计的。就这么样,爱得以撑开,宽了,大了。之前的排斥继母,其实也是这爱的缘故,那是人性中固有的私窄所起作用。开始努力地建设和培养与姨妈的感情。春节临近,一番心理斗争后,决定回老家跟父亲和继母一起过年。归途中,不免生出期待,“陕北有个说法:姨妈怀里闻娘香。我能从这个姨妈怀里闻到娘香吗?”遗憾地,这期望落空了。“姨妈长相干瘦,性情寡淡,言语极少。有两次,我想靠近她,就像从前抵在母亲身上,说东说西。姨妈却连忙给我递过来一只枕头让我靠上。这个动作一下扑灭了我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热情。”却最终靠自己的努力渴望得慰,年前夕,“我”领着继母到县城的洗浴中心去洗澡,细心给她搓背而予她感动。洗完澡,领她去修剪头发。看她头发花白,不惜花费而给她焗了黑油,再次予她感动。“可能在小县城里,这么大年龄的老太太没人焗油,多用廉价的染发水。女老板有些惊奇地问,这是你姑娘?姨妈抬头看着我,底气十足地回答道:‘嗯,是我家姑娘。’”
便是由这句话,“我”闻到了淡淡娘香。
锦丽告诉我们,她靠自己的爱赢得了爱。大凡散文里,总写着一个人物,便是作者自己。这个理念,由锦丽的笔做了很好演绎。《淡淡娘香》用恬淡素净的笔触勾勒了一个靠自己淳厚、朴实、宽善的天性而终于化却千缠百绕满心纠结,敞开了胸怀的女子,用自己的懂事成全了老父亲和继母的晚年幸福。
随后的两篇《山巅一棵树》和《二丑叔》,在这个意思上予以加强,《山巅一棵树》写尽了父亲鳏居的寂寞孤苦,让人知道这位历尽沧桑的老人迎娶晚老伴的顺人性合人情。《二丑叔》力呈一个被儿女阻扰了再婚而导致与幸福擦肩而过的两个人毕生的凄楚悲哀。这几篇散文,锦丽以沉实细巧的笔致让人看到散文刻划人物直比小说之功的妙好。
第三辑总名“花开无期”的18篇文章,乍看不似前两辑各有鲜明主题,这些文章是闲逸的,随兴的,顺手拈来的。逐一细读罢,却也看到它们紧紧裹着一个核,那便是“美的发现”,每一篇文章都通过对生活中人和事的陈述而让人看到美的光辉。仍旧以打头一篇为有代表性,那年,“我”初识黄河奇石,饶有兴趣,在一个雪天,与友人一起去张秀菊老师家赏石,众多天然美石中,被一方小石头抓住眼球,大呼:看,弟子在向老师认错。这一眼,被主人称是石缘。告辞时,竟得舍爱相赠,揣石而归。珍惜地,给这方“高不过手掌之宽,宽不及手掌之长”的“师徒石”配了文字,放置在写字桌左上方。这意境深远的小石头便成为“我”的座右铭,每每凝视它,就想起小学课本上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老子,及“药王”孙思邈虚心拜两位山姑为师以学制药的故事,从而要求自己学习他们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勇于自纠的求知上进精神,坚定勤能补拙的信念。最后说“这是一方智石,它启迪我,面对恩师,或求教或认错,长拜不愧。”
小小一块石头,由锦丽的眼睛和心灵,成为美德教育的载体。她自己受着这教育,并让所有幸遇这篇文章的人一同获益。这个情形是锦丽的人生常态了,几乎她走到到哪里,美便在哪里出现,似珍珠样闪闪发光于山水自然和人们的生活。《朝拜生命高地》中,在病房里由一位病友儿女的行为,看到孝顺美德;《绕不过的棣花》由去拜访清风街,而体悟贾平凹老师的作品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贡献;《花开无期》由居民楼公共阳台上一些盆栽花卉的生机盎然看到一位独自默默挑着一付生活重担,却无私地为大家献出帮助令人尊敬的女性的美德。
统观三辑文章,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真情自现。锦丽以自己的走笔告诉人们,为文章者,须有一份真性情。只须托出一腔真情,便任凭繁华简朴,都是上乘。这是为文先为人的古老道理罢。行走茫茫红尘,真性情得来不易,那是一份“道不可须臾离”式的恒久卓绝修炼。文学从本质上,只跟心灵有关,第一要下的是心灵功夫,这上面要是差了,文字可以不用看,不会有大境界。这是我不着眼关于语言、技巧之类的缘故,思想境界之外,尽是末梢。或者,正如那句“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的老话,只要具备了心灵境界,这些会自在其中,比如锦丽的语言:“一年四季更多的日子,高山之上,只有父亲和他的树。父亲乐时,绕着树,又浇又淤,又修又剪。烦闷时,到树中走一走,坐一坐,看一看树的绿意,听一听树叶的喧哗,心里就轻松亮堂多了。”多么朴实,就是直话直说,却是多么美!人,事,理,情,都有了,生的寂寞与热爱被传达得淋漓尽致,让人眼睛触到文字,心中感到温暖和伤悲。文学的终极意义,就是这样地唤起人之感情,人,只要有了感情,就会有思索,就可以不至于悖离“人”这个字了。锦丽是怀着对父亲深深的爱而下笔,才有这样的文字。而这样深的亲情只会生出于干净纯粹的心灵。
我尝想,锦丽所以成为这样,或者跟她生长在陕北大地有关? 那是一块最具母爱范式的土地,举凡敦厚、忍耐、克俭、勤谨,诸般美德都突出而足量地蕴备着,大地母亲把她的品性毫不保留地传给了自己的女儿。
热爱文学就是热爱善和希望,这个理念也由锦丽充分演绎,关于何以会执着于写作?她这样回答:“写作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发现、感受到的一切美好,表达出来,渲染开来,洇染出更大一片美好。通过自己的文字,让读者获得眼目到心灵的喜悦。”她很好地概括了自己的艺术人生。用自己细敏善爱的心,灵秀的笔不停地洇着,勤奋地染着,让美好由她所到达的地方,所立足之处花香一样弥漫开,传送四面八方。
什么样的女人是真美女?我说,是锦丽这样以心灵和笔触花朵一样昼夜吐散芬芳给世界香和美的生命。因为这样的一些生命的存在和努力,这世界的名字叫美。
感谢锦丽,如此优美地努力和存在着,使与她相似的人在这世间不孤独。
2013.3.2

郭严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高研班学员。现居北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浮途》(上、下卷)《十步莲花》《锁沙》《畏果》;中短篇小说集《红草莓•蓝草莓》;散文集《春天的禅意》;长篇纪实散文《和春天一起来到映秀》。曾获首届全国优秀民族图书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