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山水田园

首页 > 散文 > 山水田园

圌山----生活在红尘边缘

作者:柳筱苹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194      更新:2014-07-22
文/柳筱苹

圌山,音“垂”山,土音“徐”山。传说圌山原名瑞山,秦始皇东巡途经镇江,见瑞气升腾,龙骧虎视,立即传旨将瑞字左边的“王”去掉,用“囗”将余下的“端”框起来,以免王气外泄危及万年江山,于是这座山便叫做“圌山”。
有皇帝传旨的圌山是传奇的,有缘欣赏这种传奇是幸运的,偿若更能在一个合适的季节去欣赏,那简直就可以说是幸福了。我却是在一个滂沱大雨天游圌山的,但没有想到大雨竟同圌山一起留在我的记忆中。
那天原本天气很好,听说圌山的山峰只有258米,我便特地穿了色彩鲜艳的绣花鞋美滋滋的出发了。殊料江南梅雨季节多变,那天骤逢老天变脸,雨越下越大,大得同行者都到树林中躲雨。山路很陡,没有人造的台阶,我们只有沿着前人走出的路缓缓而上,体味着圌山的山险、洞奇、景幽;寻找着分布在怪石嶙峋的高山上、隐蔽在僻静幽深的山谷中的七十二洞,我们只找到了传说中后羿射日一箭射穿的箭洞。
大约二小时我气喘嘘嘘登上山顶。雨中的圌山更显灵气,更让人诗情洋溢,古意盎然:“入静无烦恼,林间有蝉声。青松抱古寺,白塔离凡尘。”我们看到了报恩塔耸立在烟雨蒙胧之中,相传是明代吏部尚书陈观阳为了实现“万里长江第一塔”的愿望集资兴建的。也因塔像一枝巨笔矗立云霄,以鼓励后人刻苦求学攀登顶峰。伫立凝望着报恩塔,默默无语,给我更多的思索: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传递着曾经过往辉煌的一些信息,时代变迁和文化教育一直鲜活如初,只是隐藏在某个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谁告诉来者时光的存在?只有那些附着了时间痕迹的空间,是标志也好,是证明也好,报恩塔亲眼目睹了人来人往,你可以循着它们回到从前。岁月沧桑只可请时间沉淀,你我皆不过是匆匆的过客。
   圌山山青水秀,素为佛家修行的绝佳去处。极盛时期这里仅尼姑庵便有数十座,现有西林寺、东霞寺、绍隆寺、楞俨禅寺更是长年香客信众络绎不绝。我们下山随后便来到第四峰南麓的绍隆寺。绍隆寺建于宋代,清康熙将此庙改名为“灵觉禅寺”,亲书大匾,敕赐为金山分寺。走进门内看到这么一副对联:“静中观物动,闲里看人忙,无事是贵人”好一派佛家意境。再观一座座汉白玉石僧塔汇成的“塔林”景观更是惊叹不已。历代金山寺高僧圆寂后依次继葬建塔于此,清代金山寺十四位高僧均安息此处,如《中国佛教史》中提及的铁舟海大师、观心大师等高僧。铁舟海大师系康熙母亲的师傅。经考古专家考证确认的“铁舟海和尚塔铭”的篆额出自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之手。历史上原有祖师塔林300多座,可惜“文革”期间被毁无存,塔身塔幅散落在山下村边田头,后寺僧悉数从山下收集并原地原貌修复了50多座僧塔,可与河南嵩山少林寺媲美。
圌山很小,慢悠悠地看,半天也就足够;圌山很静,它处在闹市名寺金、焦两山之外,很少有人注意;圌山很美,它不事雕饰,自然天成。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有着江南其它山所不具备的雍容、大气的圌山是当下值得被关注的一个地方,当曾经的浮华与喧嚣都归于流水时,圌山,在生活在红尘边缘静静地等待着……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