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山水田园

首页 > 散文 > 山水田园

我心中的桃花源

作者:杨亚杰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330      更新:2013-11-20

        那天是2008年9月6日,星期六,办公室窗外小河漾着细碎的涟漪,细叶在树干上静静地绿着。我参与组织举办的“我心中的桃花源”全国新诗大赛已经揭晓,大赛评委与部分获奖诗人以及特邀嘉宾就要出席即将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常德诗人节颁奖活动了,脑海里有关常德诗歌的人和事,意象纷纭,翻卷而来,那些我所敬仰的、喜欢的诗人,那些激励过我的熟悉而亲切的诗句,在眼前一一浮现。在筹备新诗大赛的过程中,不止一个人问我,你写诗了吗?但我每次都在心里说,我是在用“我”的方式写我心中的“桃花源”呢。那么,这个“我”心中的“桃花源”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于是我写下了一份名为“我心中的桃花源”的发言提纲,梳理了自己凌乱的思绪。后来便据此在第四届诗人节诗歌座谈会上发言。
       那是9月16日上午,芷园宾馆芷兰楼圆形会议室里,诗人云集,灵光闪耀,置身其中的我感慨万千。
       我说,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因为我心中的桃花源是尊崇诗人的桃花源。它为诗人过节,把诗人尊为上宾,中国常德诗人节已经举办到第四届,常德的诗人和到常德来的诗人越来越多了。“我心中的桃花源”这个命题在我心里已经藏了好些年了,找到合适的方式让全国诗人参与思索、以诗的方式给予诠释,是我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我特别感谢我所置身的这个好环境,有诗人节,有让我们出点子的机会,有领导的重视、理解和支持。
       我说我心中的桃花源是热爱诗歌的桃花源。常德有爱诗的传统。远的不说,只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建设的世界上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中国常德诗墙就够了,那是个历时十年得以建成、直到现在仍在修整完善的大工程啊;常德有着成千上万喜欢吟诗作词的诗词学会会员,有多个诗词之乡和诗教先进单位,开展着各种各样的诗歌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中华诗词之市。这里更是孕育诗人的桃花源。师祖屈原在这里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朗州司马刘禹锡在这里抒发“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豪情,李白在这里写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词《菩萨蛮》……。这里孕育了不少诗人,旧诗诗人有唐李群玉,明江盈科,清黄道让、清末民初易顺鼎,新诗诗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写抒情长诗的易君左、新月派诗人刘梦苇,四十年代有写《十月的歌》的战士诗人陈辉、五十年代有写《祖国,我回来了》的未央,还有后来荣获首届中国诗歌学会诗人奖的大诗人昌耀,在《诗刊》和《星星》等刊发表作品的诗人有八十年代初的饮可、于沙、胡的清、肖汉初、王农鸣、汪筱玲等,九十年代有戴奇林、黄修林、周碧华、解黎晴等,进入本世纪,常德新诗诗人越来越多,此次大赛获奖的本土诗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是龚道国、谈雅丽、邓朝晖、刘双红、李富军、张天夫、张奇汉、宋庆莲、杨拓夫、唐益红。还有“新湘语”代表诗人庄宗伟,网络、纸媒两栖新秀丁香花开、掩帘听雨等等,不胜枚举。
       我说我心中的桃花源还是催发诗情的桃花源。常德有浓厚的诗歌创作氛围,能遇到好的诗和诗人,并对人产生重大影响。以我自己为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在常德师专读书,从争相传阅的民刊《今天》和国刊《诗刊》上较早地接触到舒婷、北岛、顾城那批朦胧诗人的诗歌,让我的自我意识和审美需求觉醒,开始寻求诗意人生,在当时地区文联举行的文学笔会上认识未央、饮可,知晓彭燕郊、朱健等诗人,开始萌发对诗歌的热爱,得到是诗人同时也是主编的方存弟老师的鼓励,让我的诗歌习作在当时创刊不久并全国发行的《桃花源》文学杂志上发表,开始了我的诗歌创作之路,我相信常德很多作者都有和我相似的经历。成没成为诗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文学的熏陶,焕发了诗情,懂得了追求。这奠定了我热爱目前工作的基础,角色变了,我还是我,我希望我的工作能让更多像当年的我一样的人能够读到好的作品,遇到好的诗人,有了好的作品能够找到合适的发表平台,当然,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社会已经信息化,网络、博客使人们有了更加广阔的交流空间和表达渠道,文联和地方杂志的作用显然在变化或者说在弱化,但社会的发展并不会取消事物的存在,只会带来事物价值提升的契机,要看你怎样适应这个发展、怎样抓住契机,让它向你所希望的方向转化了。而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就是诗情勃发的缘由所在。于是,我心中的桃花源更是营造诗意的桃花源。这里的诗人能够大有作为,如果说广义的诗人能够涵盖艺术家和一切在把生活艺术化的人的话,我们这里的诗人能当宣传部长、文化局长,文联主席,画家能当人大主任,,书法家能当市委秘书长、县委书记、县长,摄影家还当市委书记……是这样的一些人满怀诗意在各行各业干着平凡的工作,创造着不凡的业绩,就是这样的一些决策者在抓“工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常德”的创建,我们的生活不越来越诗意、越来越美才怪呢;这里的一切都趋向诗一般的亮丽。
       不用说,我心中的桃花源当然是美丽神奇的桃花源。常德被誉为“桃花源里的城市”,这里确实有一个已经存在好多年的风景名胜地桃花源,它就在常德境内桃源县,距常德市仅43公里,它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多重意义上的吻合,从古到今不断有人来此寻觅、考证、参观,甚至朝圣,唐朝李白、王维、韩愈,宋代王安石、苏轼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传诵久远的美好诗篇,人间仙境桃花源声名远播,今天的桃花源会越来越美,将催生更多更好的诗文千古流传。最后我说,我心中的桃花源不是与世隔绝的、静止不动的虚幻之所,而是动态发展的、和谐美好的理想世界,就像我在新诗大赛策划书里表述的:“桃花源” 是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且能赋予崭新时代意义的概念,也是我市的特色文化品牌。作为理想社会的象征,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集“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人生、和谐身心”于一体的崭新内涵。这次诗赛万首诗作实际上对此作了全方位的诗意阐释,特别是被编入《“我心中的桃花源”全国新诗大赛作品精选》的200多首诗作阐释得更是精彩,它们细致而富于创意地丰富了“桃花源”的内涵,该诗集由叶延滨作序,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接下来的第五届中国·常德诗人节及以后的文化活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愿 “德行天下,和谐奋进”的常德精神在诗意里发扬光大。
       2010年1月26日下午,常德市人大文承保、赵正乐、赵娜莲一行领导专程来到常德市文联,召开“文化名城”建设座谈会,表明是受市委卿渐伟书记的委托,特地征求各文艺家协会负责人意见的,常德创建“文化名城”,到底应打什么牌?本人与会发言,提出构建“桃花源诗世界”的命题,“桃花源”是思想内容上的定位,“诗”是艺术质量上的追求,“世界”是空间概念。也就是说,要举全市之力,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广泛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营养,各文艺门类都围绕这个命题,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创造各自的品牌,以常德特色凸显常德特质,以常德品牌凝成常德符号,以常德文化品牌构成常德标识系统,比如常德的名家、名作、名刊、名报、名网……,这些标识将把湖南常德的名声带到更高更远,将引来更多关注的目光,来感受“桃花源”的美丽风光和别样诗意。“桃花源诗世界”不仅仅是不断发展着的现实图景,还将是进入中国文化艺术史册的不朽篇章。这就是我心中的桃花源!

上一篇:遍地黄花
下一篇:沅江棹歌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