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山水田园

首页 > 散文 > 山水田园

四季音乐课

作者:陈万仕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243      更新:2015-05-26
文/陈万仕

有人说: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我们是自然的儿女。
有人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我们是音乐的常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苏轼的这首诗,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古人以“元亨利贞”四字对应“春夏秋冬”四季,他们跟着四季走,顺着四季忙,循着“春发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存、生活,真准、真美。现在的世界,是经济社会、文化社会、信息社会; 现在的日子,是传统与现在同行,快节奏与慢生活并存。而且,坐高铁、开空调、玩微信、搞网购成为一种生活状态,生活的方式显得多样,生活的味道似乎又变得平淡。一年四季,尝不到酸甜苦辣,记不住亲朋妯娌,分不清春夏秋冬。其实,人生就是一次修行,每个人都是学生,每天都需要聆听。美国有个盲人作家说到:“世界上最好的和最美的东西,是看不到也摸不着的……它们只能被心灵感受到”。天下的科学、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教育、艺术,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生,都可分享。万物有灵,且善且美。人在江湖,江湖就是课堂,万物为师,视听为用,年年岁岁虽相似,四季聆听各不同。

踏春寻曲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漫山遍野随处可见。春天的课堂,给人最大的感觉是清新、温暖和生机。过完年,人们都会有那种盼春到来的心情,都会推开门窗,走到户外,看春天的来临:有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有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你们看,迎面而来的是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你们听,耳边响起的是清脆的鸟语、闹春的乐章。春天万物生长的歌声,是对生活本身的一种礼赞。
古人讲:一年之计在于春。翻开历史的长卷,古人以古乐十二律对应十二月之节气,可见日月的运行、季节的转换、物象的差异与生活的规律息息相关。从艺术的本质来讲,音乐是属于春天的,她跟着万事万物的变化一起律动,充满欢乐,充满生机。春天,站在窗前听雨,滴滴答答,淅淅沥沥,是梦?是画?是诗?是歌?自己在问自己,思绪任凭飞舞。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季的这些节气走进大众生活,走到东西南北,踩高跷,扭秧歌,舞狮子,跑旱船,逛庙会,看花市,寻春,探春,闹春,都延续着各地的习俗和文化。每年的一月、二月、三月,人们看天光看星辰推断时间,看花看草看鸟归判断气候,赶时令赶季节尝美食,随季随温穿衣服……大自然都在为人类做准备。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春天,无论是童年、青年、壮年、老年,或者是学生、老师、白领、老板、艺人、商人……各自都在播种,各自都在等待,各自都在春天的舞台。
杨万里有诗云:“桃李深酣日,池塘浅试春。霁辉摇远水,新暖软游人。”谁到春天都会有感而发,古人对春天有自己的说法:古乐中,正月对太簇。太簇正声为商,故称“金奏赞阳出滞”。二月对夹钟。夹是左右相持,钟为礼乐之器,夹钟是指阴阳相杂、相持之声。三月对姑洗。班固解释:“姑者,故也;洗者,鲜也,言万物皆去故就其新,莫不鲜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你是春天的使者,走在乡间的小路,吹起《百鸟朝凤》的唢呐曲,可以听到布谷鸟、鹁鸪鸟、小燕子、黄雀、画眉、百灵鸟、黄腊嘴等叫声,仿佛进入朝阳初升的生动意境,风吹新绿草牙坼,雨洒轻黄柳条湿(白居易)。你是妙龄的少女,走到春天的江岸边,弹起《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赢夏赏乐

过了谷雨,就立夏。文人惜春,农人迎夏。西北的夏天,一碧千里,大漠孤烟,苍茫云海,黄沙莽莽,长河落日,赤日炎炎,古道摇响,苍凉壮美,“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故事经久流传。江南的夏天,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像是一串串音符,唤醒了夏日的人们,唤醒人们的夏日。岭南的夏天,兰花、百合花、木槿、龙胆、荷花、六月雪、牵牛花、美人蕉、石竹等,百花争艳,既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 苏轼),又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这边风景独好,或散步,或登山,或游泳,或舞蹈,一切皆从容。
村舍外,古城旁,找个好去处,去避暑、去纳凉。雷鸣、蛙声、鸟叫、蝉唱,它们是夏日最潮流的音乐,只要你能够静下心来,就能听懂夏天独特的内涵。夏日里的晴天,是一首钢琴奏鸣曲。炙热的骄阳下,知了在倾唱、小狗在急喘、小鱼在翻跳……,“吱吱吱、哧哧哧、扑通扑通……组成一首绝妙的钢琴曲。夏日的雨声,是一首管弦交响曲。轰隆隆的雷声,噼劈啪啪的雨滴声,哗哗哗的流水声,咕咚咕咚的喝水声……尽情演奏着愉悦交响乐。夏日的夜晚,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池塘里的青蛙在呱呱呱,角落里的蚊子在嗡嗡嗡,乡村里的家犬汪汪汪……恰似小提琴声清晰悠扬。白居易有首夏诗说得好;“林薄蚊未生,池静蛙未鸣。景长天气好,竟日和且清。春禽余弄在,夏木新荫成。兀尔水边坐,修然桥上行。”夏天,古人不仅有好诗,也有好音律,真的了不起:四月对中吕,纯阳之时,对应的却是阴律。“万物尽旅而西行也。”五月对蕤宾。《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六月对“林钟”。谷风布气,万物出长;萌庶长养,华顺茂成。夏天,是一个激情四射的季节,给人的印象是那么热情、奔腾和豪放。如果你有幸到桂林,可以游两江四湖,可以看印象刘三姐,千万也别忘参加山水音乐节,伴随着动人的歌声,你会如痴如醉,这个节最潮最前卫,最乐最激情,最炫最时尚。如果有时间约几个朋友登鼎湖山,游蝴蝶谷,看飞流瀑布,品天然氧吧,听山水音乐会,与山、与水、与草、与花和谐相处,组成一道风景;与诗、与歌、与琴、与棋相互成趣,构建一种文明。夏日的意义,古典与时尚同在,自然与人文携行。劳动节到来,人们的心中就会飞出《五月的鲜花》、《我们走在大路上》、《青春之歌》的旋律;步入六月的殿堂,随处可听到《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让我们荡起双浆》、《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歌声。这歌声中有乐观有自信,催人奋进。听老人讲,春争日,夏争时。每个人心中只要有信仰,生活就会有方向,浑身就会有力量。正如美国音乐人鲍勃·迪伦所说,“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道路,才配称作是大丈夫?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才能安眠于沙滩?……一个人要抬头看多少次,才能见蓝天?……一座山峰屹立多久,才会被冲刷入海?那些人要活多少年,才能最终获得自由?……”。
立夏看夏,尽管天气很热,世界很躁,其中却有一件东西永远好,那便是青春、热血。人在天地间,云在天上飞,是待下的雨;水在地上流,是待升的云。天越看越高,水越流越低。修身之道,见贤思齐,求知若饥,虚心如愚。每个真正的人,都有自己干事创业的季节,他们需要无限的空间、无限的热情和无限的岁月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人生如爬坡,脚下踩着两样东西,或山或水,或阴或阳,登山放歌阅古今,踏水吟曲闻高低,四季更替有玄机,智慧隐在季节里。夏日犹如半山亭,人生旅途须前行,愿君到此寸进步,半途而废事无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月夜听秋

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的诗人们都有悲秋的传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让人悄然进入秋天的夜晚,也成一种悲怆的壮美;“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陆机),让人感到天凉好个秋的情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苏轼的眼里,从人、月对立过度到人、月融合。实质上还是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的诗里,透出的是轻漫中闲静的心态。时至霜降,春草、夏花、秋叶……此时多已消失,成为记忆。河流消瘦,原野见素抱朴,只剩下高山成为大地上的风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下,断肠人在天涯。”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图画中,人们那种怀乡思家的情绪就会从心底弥漫开来。苏轼在黄州期间,曾两次游览城外的赤壁,并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天地之间,物各有美,物各有主。此时,苏轼感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大家知道,秋天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春天的播种未必都能在秋天有收获,就如同我们青春时的梦想也未必都能实现,种与收、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总是在心里变化。人到中年,激情经过岁月的洗涤之后,沉淀下来的更多的是清静和淡定,特别是我辈至情至性之人。“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老来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说的就是个中道理。其实,你要了解秋天,必须懂得春天和夏天,它是生命的过程,它是成功的途径。换句话说,秋天的收获,意味着对春天、对夏天成长的反省和感悟。在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看来,秋天的一切收获都藏着一个秘密。托尔斯泰五岁时,大哥尼古拉告诉他一个秘密:只要把这个秘密解开,世界上就不再有贫穷、疾病和仇恨。他又说这个秘密已经写在一根小绿棒上,绿棒就埋在小山涧旁的路边。这个小绿棒的故事,令五岁的托尔斯泰神往不已,找寻绿棒是托尔斯泰年幼时最热衷的冒险游戏。他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传说中的绿棒,死后也被安葬在那片树林里。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人们也说,秋天还是一个和声的季节。在古乐的十二律中,七月对应“夷则”,孟秋产生“夷则”。夷是白茅嫩牙,则是规则。八月对应“南吕”,仲秋产生“南吕”,“南”为任,“吕”是称。九月对应“无射”,季秋产生“无射”。“射”是激发,“阴与阳相荡,火与风相射”。说到秋季,欧阳修的《秋声赋》最耐人寻味,诗人问童子:“这是什么声音呀?你去看看。”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场,声在树间。”童子回答道。人到中年,生命也到了秋天,常常也会寻找一些阳光,一点温暖,给人生一些慰籍。姜夔在《过垂虹》中抒怀:“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萧。曲中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杜牧在《寄扬州韩绰判官》感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到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两首描写箫声雅韵的佳篇,堪称双壁,很可一读。秋季,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时此刻,唱起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就会看到月光之下,一片宁静,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一位聪明美丽的阿妹,望着天上的明月一样晶莹皎洁的阿哥,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把她对阿哥的一片爱慕之情倾注在那优美清新的旋律之中。那悠扬动人的歌声,带着深厚的情意,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居住的地方。江南小城,八月丹桂飘香,此情此景,年轻的青年男女就会被“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香,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的江苏民歌《茉莉花》迷住。

冬眠曲藏

时至立冬,万物收藏。天在高处,却以阳光照万物;水在低处,却时时滋养生灵;春夏秋冬,美其各美,每天都在路上,或过眼云烟,或与世长存。东方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方人也有同样的追求:“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在我们身上,生与死,醒与梦,老与少,都始终是同一的东西。后者变化了,就成为前者;前者再变化,又成为后者。”“醒着的人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世界,然而在睡梦中人人各有自己的世界”。德国作曲家维尔瓦第的世界与众不同,他的《四季》藏在小提琴协奏曲里。华人的四季也不一样,藏在《二十四节令鼓》中,被马来西亚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漂洋过海,享誉世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间每天都是童年。人的生命有限,人文时间有社会时间,可称之为“世道”;人文时间有个人时间,被称之为“人心”。个人时间,又可分为生理时间、心理时间和灵性时间。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自觉自悟,协同进化。
季节更替,养即生,生即养。古人说:四季有风,春风自下升上,风筝于是能轻扬;夏风横行空中,风就从树梢游过;秋风自上而下,落叶由此飘飞;冬风着地而行,触到人间疾苦,于是吼地生寒。古人还说:冬对应五行中的水,水是万物之源。天九地十,天生水,地为母。水为平准,才在五行中排第一,冬之大地重新孕育,乃调整水平的过程。古人也说:十月对“应钟”,钟是动,应阳而动,但尚在潜藏。十一月对“黄钟”,黄钟雄浑,乃基础音。钟是聚,黄钟的意思,是阳气聚于黄泉之下,准备迎春。十二月对“大吕”。十二律中,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古人云:“吕者,拒也,旅抑拒难之也”。祈祷天地能通。从春到夏到秋到冬,四时自然成岁。冬天永远创造新的形体,现在有的从前不曾有过;曾经出现的将永远不再来。万象皆新,又终古如初。生活其实很简单,只不过是历史的一瞬间,我们生活在她的世界里,四季她没有语言,也没有文字,可是能创造无数的生命和希望,也可使人得到无数的欢乐和满足。即使到了冬天,雪花也会唱起动听的歌:“我像一朵雪花天上来,总想飘进你的情怀,可是你的心扉紧缩不开,让我在外孤独徘徊;我像一片秋叶在飘零,多想汇入你的大海,可是你的眼里写着无奈,把我的爱侵入浓浓悲哀;难道我像雪花一朵雪花,不能获得阳光炽热的爱,难道我像秋叶一片秋叶,不能获得春天纯真的爱,你可知道雪花坚贞的向往,就是化作水珠也渴望着爱,你可知道秋叶不懈的追求,就是化作泥土也追寻着爱。”飞雪盼望的是春天,歌声滋润的是心灵。音乐对人生来讲,是精神的高地,是灵魂的故乡。
四季是人类的课堂,广阔的校园里,有无数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音乐家、艺术家以及有共同爱好的人,他们谈笑风生,有思有想,有雕有刻,有讲有听,有弹有唱,把爱写在大地上。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人生踩着两个车轮,或太阳或月亮;世间只有两个人,或男人或女人;一代代人复归为泥土,又一代代人诞生,人类就这么有滋有味地生生不息。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不能忘记新春的爆竹声、清明的祭祀礼、中秋的赏月夜、重阳的菊花酒、除夕的年夜饭,遗忘或失传这些生活的细节和情趣,就会割裂传统。没有文化的滋养,满世界的日子都会浮躁不安。天时,地利,人和,生活是个善讲自己故事的好手。人的一切都在四季中,四季的一切却在人心里。人生是一首四季命运交响曲,它是自然的、和谐的、快乐的,也是逐渐的、渐渐的、循序渐进的。问世间,情何物,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