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山水田园

首页 > 散文 > 山水田园

宁化游

作者:刘春英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16256      更新:2025-03-06

       假期,受朋友之约,前往三明宁化。

       我们一路观山赏景到了宁化,丰盛的客家菜系纯色香味天然。

       大家下午的目的地是湖村镇巫坊村的“天鹅洞”。宁化“天鹅洞”因坐落于湖村天鹅山和洞内钟乳石,如同天鹅般美丽而得名,是岩溶奇观国家级地质公园“天鹅洞”群风景。天鹅洞是洞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溶洞之一,分为上中下3层、前后7个洞厅和49个主要景点。由天鹅洞、神风洞地下河、大慈岩、客家风景园、山涧一线天等近百个风貌各异的溶洞组成。有“中国东南地区罕见的洞群世界”和“神州第一地质奇观”之称。

       我们走进原生态森林,一路空气清新,似乎能感觉到每一个毛孔张开大口地吮吸着天然氧份,路边一些野生中草药,让我们增长了一些认识。

       我们来到天鹅洞,清凉湿润的岩洞气息沁人心脾,可谓是真正的地下天然空调。

       我们往里走,洞内钟乳累累,石笋林立,峰峦重叠,岩溶造型奇特精巧、种类繁多。不愧是“福建省首屈一指地下岩溶艺术博物馆”。

       走了几步一瞧,美称园顶仙帐南,挂得非常巧妙。当地导游说“园顶仙帐”是桂林芦笛岩独有;天鹅洞府中的仙天帐,据地质学家论断:天鹅洞是武夷山的“芦笛岩”。

       突然,我们眼前一亮,是一座观音殿堂——大慈岩。洞中巨型观音佛像,佛光神影,烟雾缭绕,如佛国仙境,这融岩溶景观与佛教信仰于一体的洞天福地。这是“福建省内之最。”

       再走几步看见一座“七层佛塔”。前有双狮据守,下面是无底洞。可谓是一座奇异塔,这叫七层宝塔。

       抬头一看,高处一泻而下气势磅礴的石瀑,那精巧玲珑如精雕细琢而成的石珊瑚,还有石松参天的陡峭山峰,天鹅洞处处奇景,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来到了神风洞地下河。这是深藏于天鹅洞山下的地下长河,据说是中国仅有的水中石林。胆小的我观水色估深,不敢上船,在导游的经验之谈以及同行的鼓励下,鼓足勇气,行舟探秘,泛舟河内,感觉河道幽深迷离,缥缈神秘,河中宽处如浩瀚西湖,窄处幽暗蜿蜒曲折、奇险的又如长江三峡,让人惊心动魄,又感人间仙境,时偶我们感觉豁然开朗。由于我们那组划船技术不高,大家又投入于欣赏洞中景色和拍照,船不断地撞到岩石,我们的船在磕碰中进退,似山重水复疑无路,眼前一亮,宽敞明亮,又似柳暗花明又一村。洞中到处都是岩石奇观,那伫立于河面上的水中石林,成群成片,规模宏大,倒映河中,造型各异,如鸟似兽,如人似物,千姿百态。行船中手可以触摸到光滑如玉的石林。抬头仰望,河穹挂满钟乳石,如漫天繁星;俯首观水,七彩石林倒映水中,如龙宫仙境,更似“海上桂林”的越南下龙湾。       

       我们走进客家风情园,园子掩映在青山绿林间,路旁的奇石怪树,形如天然的盆景。那粗壮的根系扎入巨石缝隙中,显示了客家人顽强而旺盛的客家精神。步入石屏洞的洞厅,一排钟乳石像屏风一样把洞厅隔成前厅和后厅。这里客家风情古朴浓郁,客家擂茶展示、客家民俗饰物展览等。

       我们走到通天寨。这里如世外桃源,眼前一片大好荷花园,延绵的莲田里,美丽的荷花竞相开放,大家置身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中。我们走进农家小院,品尝了主人做的客家小菜,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走进江西赣州市石城县千年古村——大畲村。眼前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客家民俗保存完好,尤其是典型的客家古民居——南庐屋以其规模宏大,据说石城县是首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农家小院门口围着剥莲子的妇女和小孩,一筐筐的莲子如一筐筐的黑珍珠。我们走在千年古驿道,穿行在白墙黛瓦与阡陌交通之间,欣赏着莲乡田园风光,沉醉在徜徉的莲海。   

       大家登上灵台山。灵台山位于闽西北清流县县长校镇东侧,是客家人聚居的发源地——世称“客家摇篮”的宁化、连城、长汀之中心枢纽。灵台圣山属武夷山脉分支,南靠连城冠豸山,北近宁化客家祠堂及天鹅洞,西接长汀母亲河。

       灵台山还被誉为“客家祖山”和“客家发源地”,与武夷山、冠豸山合称“南豸、北夷、灵台心”。灵台山周边地域成为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摇篮区、中转站、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的聚居地。灵台山因定光大佛而闻名,是世界最高的客家定光古佛。坐落于福建省清流县灵台圣山之巅。导游说:“早上看灵台山是最漂亮的。”我站在台前眺望着连绵景秀的远山,遐想着清晨雾海的奇观。可以想象清晨的灵台山一定是海天一色,海潮无边,云海变幻,如天女散花;惊涛拍岸;如千堆积雪;我沉浸在自己的畅想意境中,如置身于仙境。

       我们来到石壁镇石壁客家祖地。同行朋友们不想再走,我比较好奇,解说员只好带我一人前行。这里是全球客家人的祭祖圣地和朝圣中心,是世界客家祖籍地、客家文化与民系发祥地、世界客属祈福圣地。我独自慢行细看历史文化图片介绍,深深被南征北战中坎坷不平、荆棘载途的古人先辈震撼和感动,以及被那些关心客家祖籍的领导,以及那些为客家祖籍地历史文化的钻研付出努力的前辈和工作人员深深地打动。

       我才知道,原来石壁人原本是中原汉人,从东晋开始,受战乱、饥荒、兵灾,以及政府的奖掖政策、外地经济渗透等影响,大批中原汉人举家南迁。唐宋时期,南迁汉人一度汇聚石壁,蔚为壮观。久之,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福建宁化县城西的石壁镇石礕村遂成客家祖地,是客家人的摇篮,有“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之谓。宁化县的客家文化不仅深厚,而且具有深远影响。每年秋季举行的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万人次前来寻根谒祖,传承祭祀文化,这里成为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的重要平台。

       此外也了解到,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是全体客家人的总家庙,内供奉有214姓先祖神位。2011年,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确认了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

       石壁客家祖地展现着客家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      宁化县隶属于福建省三明市,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麓,东邻明溪、清流县,西毗江西省石城、广昌县南接长汀县,北界建宁县,是福建通往江西省的一大要冲。

        宁化在隋唐时期便初有开发,“开山伐木,泛筏于吴”,沟通了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文化往来。正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所以,自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南迁汉人源源不断地聚集拢来,特别在唐末至两宋间,客家先民溯抚河、赣江高度聚集于宁化及其石壁地区。在这里休养生息,拓荒垦殖,建家立业。他们以其传统优势文化和生产技术,同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连结地区(亦称三江之源)的原住居民相互融合,在宋代,创造出盛极一时的繁荣景象,宣告汉民族一支新的民系—客家民系的诞生。

       在宋代,聚居在宁化及其石壁客家先民有150姓以上,人口达11万之众。唐朝末年,在宁化便诞生了汀州府的第一位进士。历史上宁化共50名进士,唐末至南宋便有30名,《嘉庆重修—统志》所载汀洲唐宋二代人物共11人,其中宁化人5名,若以唐至北宋计算,宁化人物则占62.5%,北宋“靖康之难”后,宰相詹学传携眷来到宁化石壁设馆讲学,著名理学家朱熹前来拜他为师,充分说明了客家崇文重教的传统,也说明当时教育之兴盛。正是宁化及石壁的特殊历史,她早就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关注。

       宁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客家习俗)之乡”。早在新石器时期,宁化便有了印纹陶文化。少数民族畲民的祖先也留下高辛文化。及至西晋永嘉之后,中原的优秀文化随客家辗转南迁而陆续传入,直接影响和促进当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形成较为独特的客家方言、民间文艺、风俗习惯和传统意识,产生了客家文化。宁化县的名字“宁靖归化”意味着平静和归顺,体现了其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宁化县不但是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21个原中央苏区重点县之一,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起点县之一,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宁化进行过革命实践活动。1930年1月,著名的古田会议后,毛泽东率部途经宁化时,曾写下光辉的词章《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宁化县的这些历史和文化特色,为凝聚海内外客家界共识、助推两岸融合发展、促进港澳台侨文经交流、推动宁化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客家文化“名片式”的地标建筑。

       宁化游,让我饱览了天然奇特绝美,感受到了这里的安宁和宁静,也深刻认识到了宁化的历史渊源,了解了宁化在古今长河中凝集的文化。它以其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和历史地位著称,还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上一篇:没有了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