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读《追忆如歌年华》有感

作者:单秋荣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4110      更新:2025-03-04

       近日,陈玉兰老师的《追忆如歌年华》与读者见面,可喜可贺。

       作者善于发现美,发现爱,歌颂爱,带给读者丝丝缕缕的温馨。读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一种对生活、人生、家庭、亲人的无限挚爱,这是一本温暖而又有情缘的书。

       这本书前前后后包括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仿佛是一股清泉流进我的心田,每一个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心灵的共鸣。《追忆如歌年华》全书分二十三章组成,每章中的故事无不萦绕着一个“爱”字述说着,而她又通过热情,阐述着自己和同学们一件件有趣的故事。故事从知青生活开始,至到年老退休。比如作者讲到1974年7月16日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也是她们高中毕业下乡的日子,是华北大平原麦收开镰的日子,几天的忙碌,旷野已不见麦浪的踪影,满载麦捆的拖拉机、马车、架子车、小拉车,奔跑在田间小路上,尘土飞扬,打麦场上人欢马叫,笑声一片。那情那景那热闹,仿佛我也亲临现场。作者通过描述种玉米、间苗、浇水的繁忙场景,让读者又看到了热火朝天收玉米的经历,煮玉米芬芳,啃玉米的香甜。春天种红薯埋得深浅杂乱,秋收红薯寥寥无几,后来经过猴瞎掰的指导,得以挖出更多的红薯,当作者分了一百斤红薯,把红薯拉回家中时,享受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全家人都很高兴。

       当我看到新管理员将每人一个鸡蛋放在大家的手中时,男知青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囫囵吞下去,梗着脖子噎得喘不过气来;女知青们轻轻剥掉那层薄如蝉翼的滑皮,慢慢地用手掰着一小块一小块把清晰的蛋白送进嘴里,最后再吃掉最有营养的蛋黄,慢慢享受着口中的余香。这一点我深有体会,那个年头能吃上一个煮鸡蛋可是最幸福的事了,有的农村人养了一辈子鸡也没有享受过吃鸡蛋的味道。

       作者告诫我们:有一种人,你把他们当亲人,她们把你当外人,为了私利其实亲戚也有不讲道理之时,为了自己的私利,几个小姑子拿房子与赡养问题要挟余然的老婆婆,几个小姑子竟然给活着的婆婆搭灵棚,而后二姑子已被小叔子的儿子打得满脸是血,四个女儿的家人二十多人围在小叔子院子的围墙骂骂咧咧,这是一次不寻常的有预谋、有准备的财产抢夺大战。在利益面前,他们不顾及亲情,总有一种人,你对她们越好,她们就把你当成傻子,伤害你,欺负你。只有寻求法律帮助,才能得以满意的解决,亲戚间也好,兄弟间也罢,他们见不得你比他们过得好。正如律师王姐所说:“当你对别人有用时,人性就是善良的,当你对别人没有用时,人性就是自私的,当你触碰别人的利益时,人性就是恶毒的。”

       作者对爱情的描述是那么淋漓尽致。错的人早晚会走散,对的人迟早会相逢……这些话让人听后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作者写的都是保定人的事,是自己身边的事,是自己熟悉的事。城中村的改造,适应了城市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拆迁改造就像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重塑着城市的面貌。有的人从市区帅府胡同灰砖瓦房四合院最东面黑暗处搬出,到红砖搭建的小棚子,直到一栋栋返迁大楼成功竣工,每一处家园,都播洒下现代城市的美丽,彰显着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

       阅读这部厚厚的文学作品,不难看出作者文笔朴素清新,篇篇亲切,回味悠长。所有文字,从“我”出发,从心出发,因亲历而真诚可感,有温度、有筋骨,有情怀。它既是片段的“私人史”,也是作者几十年每一个坚实脚印的描摹,更是每一个历史细节的见证。总之,这本书的生活气息浓厚,是我非常喜欢读的一本书。

 

      作者简介:单秋荣,保定市作家协会会员,保定市竞秀区作家协会会员,一个喜欢文学,喜欢写作的人。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