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如歌年华》宛如一幅细腻的时代长卷,在作者陈玉兰老师的笔下以知识青年下乡为切入点徐徐展开,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的青春岁月与人生历程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青春、爱情、友情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探讨。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1974年的夏天,一群高中毕业生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到农村接受劳动锻炼。对于这些从未接触过农活的青年学生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成长为坚强、独立的个体,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困难。
除了劳动生活,作者还描写了知青们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文艺宣传队的唱歌跳舞、制作黑板报等活动,为艰苦的农村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书中还穿插着少男少女们之间暗生的爱慕情愫。这些情感线索贯穿全书,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其中,四个好姐妹的命运轨迹尤为引人注目。她们虽然文化底子不同、家庭出身不同,但在知青下乡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友谊的力量,让她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随着知青时间的结束,书中的人物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比如花小溪,她如同还未绽放的花朵一般,短暂的生命戛然而止;涂燕、赵杏楠和余然则先后嫁人;女主自己去读大学继续深造,后来也嫁给了知青下乡时结识的朋友。这种命运的落差与变迁,深刻地体现出时代浪潮对个人命运有着巨大影响。女主婚后的生活看似一直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苦难潜藏其中。在退休后,她遭遇了老公出轨的打击。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出人意料,大学时相爱却被迫分离的同学海东方的出现,给她带来了温暖和关爱。两人在暮年相互陪伴,找到了属于他们的幸福。这种人生的起伏与转变,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无常,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除此之外,书中最开始对田间耕作场景的描写也堪称一大亮点。这对于没有接触过农活的八零后、甚至七零后来说,如此细致的描写更像一种科普,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窗户。比如如何犁地,如何种玉米、山药,何为“搭背儿”等等。其中,玉米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最令我感到惊叹!
“男知青们则跟着场长镐玉米,村里人叫镐棒子。他们拿着镰刀,从地头开始,顺着垄一根一根把玉米秆放倒。女知青们跟在后边,把割倒的玉米秆一根一根整齐地攒在一起,半垄地一堆。等一块地的玉米全放倒了,我们再从头打捆,把女知青攒的堆每堆捆成两捆,捆完后都码放在地头聚齐,我们拿着竹筐跟着场长把玉米秆的玉米一个个掰下来,脸上总会被玉米叶子划出一道一道的红痕,出点汗钻心的疼。刚扒了皮的玉米摸上去软软的,像一层皮膜下包着一汪水,只是煮着最好吃。等晒上几天,就变得硬硬的,再煮了吃就咬不动了。玉米棒晒干,这时候就要把挂晒的玉米摘下来,坐在一起,搓苞米,把两根玉米横着绞在一起搓动,玉米粒就脱落下来,搓完粒的玉米骨子堆在一边,这个可以烧火。玉米粒还要再晒,要不然放不住,易发霉,就全糟蹋了。刨去玉米棒的玉米秆堆成一个玉米秆垛,送到知青食堂,做饭的时候拿它烧火。有的玉米秆交到大队去,切碎了冬天是牲口的口粮。”
这段文字不仅让我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更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玉米种子依靠水、土地和阳光长出成倍的玉米,长高的玉米杆,最后成为柴火把玉米煮熟。这是一粒种子的生命轮回,也是人生的轮回。大地给予了我们生存的一切,而我们却常常因欲望而忽视了这些最宝贵的生命资源,那就是水、土地和阳光。这也正如书中的故事一般,虽然一代人的青春就此落幕,但却又步入了“闺蜜抱团养老”这一展新的人生阶段。
当然,这本书也并非十全十美。书中存在的错别字及个别语句不通顺的问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体验。但是瑕不掩瑜,它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依然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欣赏。作者陈玉兰老师的描写功底深厚,她用细腻的文字描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生活场景,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喜怒哀乐。这种写作技巧和能力,对于写作经验还不丰富的“小”作者们来说,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追忆如歌年华》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个人回忆的书,更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的史诗。它让我们了解到了知识青年下乡这段历史,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同时,它也通过对人生起伏和命运无常的描写,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岁月如歌,青春易逝,但那些曾经的经历和感悟,却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这本书还让我们明白,无论生活给予我们怎样的挑战和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像一粒种子一样,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顽强地生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作者简介:李凌非,笔名鬼目,保定市作家协会理事,保定市竞秀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呢喃部落零基础网文小说写作创始人,婚姻家庭情感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三级。2002年获全国散文诗歌大赛三等奖,同年同河北大学教授联名出书《小故事,大道理》。曾出版长篇小说《命中注定遇见你》《知情重几重》,并发表多篇散文于各大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