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读闫逶迤散文集《少年滋味》
文/真启
偶尔读到文友朋友圈,知道保定市竞秀区作协主席闫逶迤老师完成了一部散文集——《少年滋味》,阴错阳差,好长时间总也没得到。越是得不到越是想,最后,硬生生地从他手中讨出一本。关于这本书,好评不断,等自己读过此书后,也生出些许感觉,不吐不快,因是在大家读过以后,甚至是以后的以后,用上个“也”字,显示是个后来者。
这是作者的一部散文集,所写时间跨度有几十年,内容从衣食住行无所不包,人物从亲人、朋友、同事无不顾及,可以看作是半生心路历程的写照。由于作者本身是资深媒体人,行文讲究,篇章精悍,造语新颖,可以当作中小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特别是对生命历程片断的展示,生动有趣,读来如心灵泛舟,徜徉艺海,倍觉舒畅。散文和诗歌一样,是主情主义的文学样式。《少年滋味》一书,包含浓浓的各种情谊。最多的是对亲人生平的回顾,这类散文最容易写出深藏胸中的情感。中小学生命题作文,老师最常出“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老师”“我的朋友”“我的玩具”一类的题目,因为只有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物,才最容易下笔。遗憾的是学生面对如此宽泛的题目,往往不知道从哪儿下笔,老师的指导再跟不上,写出的文章便不得要领,难得其法。《少年滋味》一书,当然也会写自己最熟悉的人,最熟悉人的生活片断,写这生活片断留给自己的记忆。写最熟悉的人和事物给自己的留下的体验,留在记忆的海洋,常忆常新。趣味扑克游戏,故居老屋充满的烟火气,小人书,直到初识大海,登楼上塔,读书赏画,游山玩水,用文字铺展,用纯情贯穿。无论是对亲人不尽的思念,还是对游历山河的无比喜爱,或者与文学书画作者的心灵交汇,更或者与朋友的诚挚交往,无不流露出少年的率真。这份率真情怀,又在一篇篇文章里得以升华,如陈酒一样,酿出醉人的芳香。在《母亲养花》里,一句“我不就像母亲养的一盆花吗?”天下母子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撑,浓缩到了至纯。这至纯,是弥漫于心中对母爱情感体验的升华。“‘累了就去背背床吧。’当年儿子听厌了的这句俏皮话,如今还有谁说给我听。”这句《想起父亲》一文的结束句,浓缩了岁月积淀后的思念,已然闪耀着从岁月流淌过来的光芒,严父和慈父得以完美融和,让人读来回味悠长。“祝老师们吉祥”,是《我的小学老师们》最后一句,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少年对恩师一生的怀念,更是岁月淘洗后率真、深厚的少年情谊。《二姨画画儿》则写了多才多艺的二姨,有人求画,从不拒绝,“这是我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画的画,送给80多岁的老太太做寿。”其中的幽默俏皮,不也是满是未泯的少年趣味?即使是少年记忆天空里出现的自行车筐、老街的道边树留下的少年体验,多年后,经过岁月风雨,闪着纯真的灿烂光辉。“生活中许多琐碎的细节,就像老电影一样,总是值得去珍惜、回忆。(《车前小筐》)”这些直接从逝去的岁月里拾取的片断感悟,是生活的馈赠,是亲情的馈赠,酿成滋养生命的特有的少年滋味,融入奔涌的血脉,让人一生富足。
如果说少年留下的是自己亲历的少年滋味,那么,书中大部分表达的,是对成年后体味到的少年滋味的表述,是成人的生活启迪和传达的生活感悟,是成年后心灵味蕾上品味出的少年滋味,更丰富多彩。《第二故乡》集中写了初入社会的一系列滋味。“我的19岁至24岁,这段年华交付给了深圳”,很平常的总结,却包含了对那段年华无限的留恋。渴望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挣钱自己养活自己,“无论心灵还是行动,都更落得自由自在。”这是那个年龄的孩子都有的追求,在“毕竟跟家里不一样”的环境里,“就很满足”。这种少年滋味,是那段生活的动力。然而,正是这种追求的实现,才有了对故乡的深切认识,游子回乡,是最平常的心境。然而回了故乡,又会想念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那里有自己赖以生存的一切,有个人成长相对自由的空间,因此成为“第二故乡”。“这段年华交付给了深圳”,包含了“生存第一”的深厚内容,个中滋味,只有一个大男孩儿的亲历才能得以体味。思乡的方式有很多,作者独辟蹊径,借酒思乡,《酒之愫》中表现的犹为独特。与好友推杯换盏中品酒、赏酒、论酒,不是“青梅煮酒论英雄”,而是品尝一种味道,“远方游子,要的就是家乡的味道啊。”家乡酒的味道是思乡情结,是地域酿造出的思乡滋味,对背井离乡的游子来说,独特而隽永。在酒中体味情感,似乎是中国人的特有的情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三杯五盏落肚,低吟浅唱,豪放高歌,无不抒发情怀。但大多是高赞一声“好酒”了事。而作者笔下,一定要喝家乡的酒,品家乡酒的味道,这里边一个游子心中的滋味,涵概了思念、惆怅、潇洒,抒发出诸多情感,是调和的少年滋味,鸡尾酒似的,有好多层,且色彩斑斓。因而走向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思乡的滋味写得最是动人。而这种思乡滋味,没有“少小离家”的感慨,没有“乡书何处达”的渺茫,只有成年后追忆的醇厚,如陈酿般绵长,入心入肺。思乡的情感经过酿造催化,会这般迷人。思乡是锻造文人气质的催化剂,作者在思乡的过程中,完成了向文人的过渡。作者为什么高考失利后没有四处打漂儿溜,胡同串子似的游荡?读这篇文字后方明白,可以与大学无缘,但少年之心不能缺失,率真地跨入社会门槛,将少年心性保持不改。待人真诚,如少年之间的交往,心底无私,以情谊相交,浓郁的少年滋味俯拾皆是,成为这本书中的另一重点。《包头访友》是文友的交往,相识7年第一次见面,“我急步向前”“紧紧握手”,其心境里满是少年朋友间的相见的模样,并且“虽是第一次见面,却无甚滞碍”。和闫逶迤相交,也真的是无甚滞碍,心理上不用设防,说话办事,跟个大男孩儿似的单纯,爽快。《心直语捷,快文快人》追忆了一个逝去的供稿人孙捷民先生,他在留言条和书信开头,总喜欢用“闫编辑,见字如握”这几个字。作者套用这两句给这篇追忆文章结尾:“孙先生,见信如握”。一个“如握”,蕴含了多少纯真的滋味,谁能道得出?不是纯真情怀,又怎么可能写出来这么深厚、纯净又平常的文字。书中所有关于朋友的文字,都带有作者鲜明的真诚印迹,让人过目不忘。作者寄情于山水产生的少年滋味,是这部散文集的重要情感抒发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中国文人墨客最常有的情怀,中国地域辽阔,俊山秀水,《少年滋味》也自然不能躲开这个绝好的领域,但从山水里写出少年滋味,那得要点劲儿,但作者写的信手拈来,轻松自如,着眼于少年情怀,写出少年滋味。《黄河裸泳》,与黄河赤诚相见时,“我们都兴奋的尖叫起来”是天真的惊呼,并且开始自我反思,进行了自我批判,这是少年成长的必修课,在黄河水里,有了“好像是在远古”的体验,因而“灵魂仿佛回到了故土”,与黄河赤诚相见,少年情怀在思想高原上被轻轻锻打,闪现出纯真的辉光。这是一个成年人的少年滋味,与事物赤诚神交的体验,唯有少年才具备。山水里,作者表现出的少年滋味,也有五味杂陈,《野游记事》里把复杂的情感异常精妙地再现出来。本是游不熟悉的青城山,按常规路线走,就不错,但“冒险寻异的心就有了另辟蹊径的想法”,一旦有了想法,不计后果,果断付诸实施,典型的少年思维。少年思维往往要付出代价,因为在少年儿童的智力结构中,缺少的只是经验,获得经验是有代价的。于是有了“树枝草刺扎着我”“嗓子焦渴”时,产生的“隐慌”,当然也有战胜困难后的“激动兴奋”,登顶后的喜悦。山水中展现少年情趣,让记忆的味蕾品尝少年滋味,但这滋味毕竟已经是中年寻找到的少年滋味,于是,就有了对这滋味的再认识,把少年滋味品出了成年人少年般的纯真。不但敢于单身进山,更敢于单身《海上泛舟》,主要是得到“自由和快乐”,把所有海上泛舟的人“都看作是的旅友和玩伴”,产生出少年最期许的滋味,这滋味感染着每一个读者。在《山腹中穿行》,仅题目便闪耀出少年情趣,加上不乘缆车而选择步行攀登,更应了少年寻求新奇的特性,似乎见到一个懵懂少年,在山野间尽兴游览。古人说人“慌不择路”,然而作者是闲不择路,也可以说是精心择路,专择没有路的路。这才有在阜平游山,掉进人家院落的里,“脚被蹾了一下”,引来闲坐院中的大娘大嫂们的笑的一幕;才有满城游山找不到路,“就沿着山沟的大石头往里闯吧”,在山荆野草间穿行的,“心情格外地舒展”。少年才有的勇气,在成年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时,这不是一般成年人能做到的,惟有少年性情满满的人,才有此等情趣。
艺术品评,是成年人的事情,用的都是成年人的眼光,得出的是成年人品评到的滋味。然而《少年滋味》里艺术品评,则别是一番天地,表现出天真活泼的少年心态。作者的外祖父是国家少有的美术大师,进而培育出了同是美术家的舅舅和姨母,且与外祖父住在一个城市,相隔很近,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熏陶,可谓家学渊源。因此对绘画艺术的品味有与众不同的角度和兴趣,有很高深的评判。如在评论张智慧画作时,“一股浓浓的情韵在水墨间流动”,这种感觉只有用一颗水一般灵动的心才会产生,只有成年人后仍保持童真,心中才会产生如此曼妙的滋味。书中关于画作的品评,无不产生关乎滋味的情绪,无论是在山野庙堂的彩绘前,还是在大家画作前,都能感受到一颗活泼灵动的少年心。对诗作的评论,也同样显示出作者更为广博的少年情怀。大凡读书人,有一个年龄阶段格外钟情于诗,诗中的浪漫氛围,积淀成读者艺术情感的根基。对诗歌的鉴赏也就成为重要的读书内容,大凡过来人,概莫能逃过此阶段。作者读诗很杂,古今中外,无不涉猎,并且都能读出特有滋味。读阿巴斯,认识到“诗是最能敲击人心的语言文字”;读萧红,读出了“真诚而鲜红”和久远的“芬芳”;读浪漫主义大师雨果,读出了李白一样的“仿佛一场大雨,砸在爱诗者的心田”;就是读个《圣经》里的《雅歌》,也读出了童话世界似的“镶满黄金和宝石的锦缎,绚丽斑斓”;读席慕蓉,更是“读到美、读到爱,能读到生命的单纯与温柔,能读到人生的丰盈与历练”;读孙犁则又读出了“极恳切、极简明”“极富趣味”。这些读诗的感悟,根本就是一个少年用无邪的纯洁,感受着诗歌世界的清澈明净,在作家一颗充满少年滋味的心里酿造, 少年情怀脱颖而出。美食题材是文人的最爱,苏东坡甚至对美食还有不少发明创造。作者在饮食上,也表现出特有的少年情怀,抒写出特有的少年滋味。这类作品写得情趣盎然,特喜欢《点点你的心》,由点心南北差异,写到自己所到之处经典食品,数落各地的经典点心,不断勾起人的食欲,这还只是少年滋味外露,文末笔锋一转,“优美的小文短章,有时也有点心之妙,但要赶上你正好有些饿的时候。”在此建立起了点心与人的精神需要的联系,只有到了这个层次,少年滋味才在一个已非少年的血脉里化为心灵的滋养。《品螺》同样让人在品味不同地域的螺食品时,品味出了“慢有慢的好处,正因为慢,才能让食客们细细品出田螺肉鲜嫩韧滑、香辣麻口的味道来。”把海螺和家乡的田螺味道作比较的过程,是情感上的锤炼过程,得到虽然还是少年吃螺的情趣,但已经闪耀着成年人身上的少年滋味。而在《第一次吃酸鱼汤》里,不问就里,上来就是“要个酸鱼汤,再来一碗米饭。”依稀梁山好汉“上好的牛肉切二斤”的意味,其率直天真,跃然纸上。这些文字里,少年滋味与少年行为如影随形,浑然成天。没有少年情怀,很难运出如此笔墨。独处是作者一个常态,仿佛这时他是在进行心灵猎奇,更多的心灵沉思,产生更独特的生活情趣。《看云》就是独处抬头看天的滋味,文中以独特视角写不同时期云在心中的感觉,特别是歌声中的云,给了自己亲切和感动,尤其是学生时代记忆最深的歌词,“仿佛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而把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暂时抛开。”看云想到歌词,由歌词产生激昂和振奋,典型的少年情绪放飞,可贵的是这种情绪贯穿于作者写作之中,生活酿造出他生命中的少年滋味,不断释放着正能量。“文如其人”,是一句唱厌的老调,但要说文论章又绝不可能绕开这句话。我与作者相识在十几年前,第一次接触,给我的印象是不烟不酒,爱说爱笑,语气语调随和,真诚是他性情的核心,即使初次相识,依然老朋友似的云天雾地神聊,谈古论今地切磋。后来知道是身体原因戒酒数年,如今恢复,远远高于一般人的海量再现出来,每每让人惊叹。因他在写作上给我不少的启迪,我一直称他老师,他很不好意思,说是我比他年长,称老师不合适,我则不以为然,能者为师,是必须的。闲谈中,他说从小不打架,自谦说是“因为懦弱”。懦弱倒不见得,即使年轻,也从不好勇斗狠,倒是一定的,这在文章中可见。少年时平和待人、与人为善的性情,没有因岁月推移而改变,反而愈烈愈浓,无论何时何地,都给人心灵上正能量的慰藉。忘记是哪位大师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天真是一个作家成功的要诀,读闫老师的《少年滋味》,愈加体会到此言不虚。
少年滋味很复杂,五味杂陈,有少年时的体验成年后的再回味,有成年后悟出的少年般的心绪,不一而足。把这些生活恩赐拾取起来,在永远年少的心中,用一生再难改变的率直酿成甘醇美酒,在人们心灵盛宴上供人品尝。爱是滋味的核心,对世间万事万物,如能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的大爱之心,那么就永远是少年,品出的所有滋味,必然是少年滋味。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以至终生都能用赤子之爱去品生活滋味,要有个前提,必须终生具备一颗少年的纯真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