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家国情怀

首页 > 散文 > 家国情怀

会昌缘起

作者:刘春英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5455      更新:2025-02-25

    会昌——我只懵懂知道毛主席去过的地方,给我小时候留下这样一个小小而大大的印象,也不知道离我家有多远,后来才知道就在我家乡隔壁。

       会昌挺近的。我和先生恋爱的时候,先生经常周末会到我家。一次,先生问我二级站会不会离这里很远,我说就在我们家这个山后,他说我们去二级站朋友那儿坐坐。也是巧,散步去二级站途中正好看见一辆会昌的班车经过,让我觉得奇怪。由于之前我只看过载水电站职工的班车在这条路上走,从小到大经常走这条路,却从来没有看过其他的班车在这条路经过,我便问先生:江西会昌的车怎么会从这条路经过?先生说,应该是东留万安那片区在为建设水电站扩路吧!我才恍然大悟,才想起来据说东留即将建造亿元的大型水电站,想到以后家乡即将供电量大,电压稳定,百姓家将不会经常停电,就感到无比高兴和期待。我深刻记得小时候,因为县里电量供不应求,村民经常田间劳作辛苦了一天,晚上回到家忙碌的一地鸡毛时,正当村民在家煮饭煮菜、喂猪、拢鸡赶鸭、吃饭等等,或孩子在写字作业时候,突然整个村子漆黑一片,大家在家开始摸黑找蜡烛、火柴,奶奶家总是点煤油灯,从厨房提到吃饭厅再提到卧室。经常也因为电压不稳,村民家的灯泡经常突然烧掉,小时候我是经常帮父亲跑腿买灯泡的,最大孩子也是最早能帮忙和减少父母的小活儿,或许被大人们招呼跑腿习惯了,或许跑速和做事比较快,从此成了父亲自然的第一首选,其实我小时候是挺害怕的,但是在勇敢有胆略的父亲面前,我哪敢提“怕”字,每次都满口答应,壮着胆勇敢的向夜色冲去。把买回来的灯泡马上递给父亲,并持手电照亮仰着头好奇的看父亲换灯泡,这是我经常跟着父亲做事形成的自然的默契配合,我还深刻记得,父亲换灯泡时和我讲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我说没想到江西会昌那么近。我们结婚不久婆婆刚好去会昌,也说起会昌,感觉真的太近了,那时候就很想去会昌。

       后来由于村里青年外出打工居多,农村人口减少,村镇来往的人口流量极少,不是遇到墟天,有时候一天没有一个人出镇里,导致交通极其不便,我经常周日一个人没车回镇。一次,没车回镇,第二天又要上班,听说水电站可以乘车,一到水电站,发现对面也在山路扩建。那时上游亿元东留水电站在轰轰烈烈建设中,似乎会昌更近了。

       虽然家乡离会昌很近,之前却没去过。从厦门前往会昌,感觉也很近,厦门出发动车两个多小时时间,交通极其方便。

       来到会昌,感觉真的好近好近,全部语言都能听懂,因为会昌县是客家人集中聚居县,95%以上人口均为客家人。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东南部,东邻福建省武平县、长汀县,南接寻乌县,西南毗安远县,西北连于都县,东北交瑞金市,地处赣粤闽“三省通衢”。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县份。古称九州镇,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建县,因有人凿井得刻有篆文“会昌”二字的古砖12块,便以“会昌”作为县名,至今已有1042年历史。县城三面环水,湘江、绵江在此交汇成贡江;南宋绍兴年间开始修筑城墙,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升会昌为郡,咸淳五年(1269年)复为县。是古代军事重镇,素有“铜赣州、铁会昌”之说。

       我们来得正当时,恰巧遇上会昌戏剧小镇的戏剧节。会昌小镇“小而精”,位置独特,在会昌县西北街,这里远离城市喧嚣,独具一格,背倚岚山,贡水、湘江穿流而过,三江汇流绕镇缱绻,生灵雀跃,绿林成荫。千年古榕繁茂参天,南宋城墙临江伫立,古城墙守护着小镇安宁,是赣南地区风景秀美的山水僻静之处。明清民居和客家祠堂风雅再现,千百年来的人文迁徙和留驻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宅、铭文砖记录着往日尘烟。厚重的人文历史与浓郁的戏剧文化在千年古镇巧妙结合、焕发新景。

        小镇内两棵三百余年树龄的古榕树——智榕、慧榕,见证着此地丰沛人文,庇佑一方生灵;数座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古宅分布于小镇内。

       戏剧小镇承载近百年历史风云的亭戏台、滋养万物的贡水河之岸,所到之处皆有戏。丰富多样的场域,小镇设立“艺术家驻镇”“原创小剧场剧目驻地”等,是跨越国界、语言和文化的创作人才的交流平台,推动着城市之间乃至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在这里,每年演出季薪火不熄,无论是希望从快节奏城市生活中“逃离”的艺文迷,还是深耕戏剧行业的造梦者,或是纯粹希望可以度过一段忘我时光,陶醉戏乡的旅行者,都能在此找到你爱的戏和一份难忘的戏剧回忆。朋友刚好是爱好广泛者,也算是一个戏剧迷,特别喜欢这里的戏剧,让其赏心悦目。

       旅途中品尝着各种会昌的美食,美食非常天然,土特产特别的土。还感觉到会昌人非常热情好客真诚朴实。

       会昌曾经是中央苏区南大门,毛主席还称赞这里“风景这边独好”。

       来到独好园,却有伟人的豪迈和气派跃入眼前。想起毛主席的清平乐“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我们来到毛主席办公和居住过的建筑地参观,我和朋友志气相投都喜欢这些历史文化。我们走进伟人曾经的办公居住地,在里面足足阅览了一个上午的红色文化历史,踏出共和国粤赣省委旧址大门,深感一场心灵洗礼和大脑充电后的一种满足和力量的充盈。

       土地革命时期,会昌是中央苏区南大门、全红县,“八一”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途中夺取的第一场大胜仗——会昌山战斗,云集元帅7位、上将3位、中将5位、少将5位,为中外战争史罕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7位开国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陈毅、罗荣桓、聂荣臻)曾在此生活战斗过,毛泽东于1934年7月23日登上会昌城外高峰,写下了激情澎湃的壮丽词篇《清平乐·会昌》,盛赞会昌“风景这边独好”;邓小平曾在这里担任过第一任寻安中心县委书记。会昌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当年有7.72万人支前作战,3.86万人参加红军,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7704名。经过战火的锤炼,会昌走出了宋玉琳、陈士法两位会昌籍开国少将。    

       会昌——有远及近,懵懂到清晰在目,甚感近乎,有声其境到身历其境。会昌——红色历史文化之地,山灵水秀,会昌将繁荣昌盛、繁华似锦是振兴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