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一瓣心香令人痴

作者:郭振山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3496      更新:2025-02-17

 

——读陈玉兰纪实作品《追忆如歌年华》

 

       前几天和保定市竞秀区作协闫逶迤主席见面,闫主席送我一本带着塑封的陈玉兰新书《追忆如歌年华》,回家后伏桌展读,字字句句犹如瓣瓣鲜花香浸心脾,书中叙写的故事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不由间打开电脑敲出此篇不敢称为评论的文字,以此就教于陈玉兰老师及各位文友。

       我也是1974年底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的知识青年,照此说来我和陈玉兰应该是同龄人。那时大学停办,城市高中毕业的青年男女失去继续求学机会,不得已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美之名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实则是分流城市人口,减轻城市就业压力。而我们出生于农村的青年当时根本没有别的出路,毕业后也只有回老家,继续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生活。就这样我在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五年。那时候的农业生产可不像现在机械化程度如此之高,耕种锄割全靠手工体力,最多也就是借助牲口畜力。尤其是三夏三秋大忙季节,一天下来累得腰痛胳膊酸,收工后不想别的只想倒头便睡。高考制度改革后我有幸参加高考并被保定师专录取离开农村,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直到退休。期间经历的喜怒哀乐与陈老师大体相同,因此陈老师的新书《追忆如歌年华》所记述的故事对我来说感同身受。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对陈老师《追忆如歌年华》的认识。

 

       一、把个人经历放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中,自己的每一步成长与进步,都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作品以普通人的视角观察社会,通过对平凡事的叙述表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将历史形象化、生活化。起笔即从1974年主人公上山下乡开始,亲身经历了上山下乡、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严打、城乡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等,哪一件都是影响中国当代历史进程的大事。在这个大的社会进程中,作为亲历者的作者,把自己五十余年来的起起伏伏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为读者展现出一幅曲折跌宕的人生画面。这其间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有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繁琐小事和爱恨情仇。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些个人爱恨情仇不是现实中的主流,而大作为、大成就才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这些虽有一定的道理,但社会生活是多维度、多方面的,而做为构成现实生活主体的人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普通人而言,每一件生活小事都是自己多彩生活的组成部分,都能表现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或某种动态。书中的主人公成为电视台记者后,听闻、经历的事比社会一般人更多、更复杂,对社会的认识也更全面、更深刻,因此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更直接。但这时面对社会的影响,已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变得越来越主动,并且试图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影响社会进而改造社会。但社会环境这只巨手最终改造了主人公并成就了主人公。可以说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任何人无论是指点江山的英雄伟人抑或是为生活奔忙的普通民众,谁也不能脱离现实而孤立的存在。因此,离开社会现实,单纯地去写个人经历是不完整,也是不可能的。

 

        二、主线清晰贯通,行文紧扣主题,其间虽然交织穿插了与自己相交密切的同学、同事、领导等,但都紧紧围绕主线,做到了主线清晰,不蔓不枝。

 

       主线是一篇文章、一本书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的主轴,任何事件起因、发展与结果都必须围绕主线展开,其间虽可穿插与本事件有关的其他事件,但不可脱离主线去任意穿插。本书中,作者围绕主人公五十年来下乡、求学、工作、退休这条主线,把主人公参加农村劳动、上学、参加工作、恋爱、结婚、婚变等生活琐事缀在线上,把碎片化的生活连在一起,将人情、世情、亲情、友情、恋情、爱情撕碎了揉在一起再挂起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处处皆学问,甜酸苦辣我尽尝的生活图景。为使叙述生动引人,将静如湖水生活写得引人入胜。在正叙的基础上作者有意采用倒叙、插叙等笔法,为读者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把一部个人亲历的纪实作品写得波澜壮阔、起伏有致,达到了观文如观山的表达效果。

 

       三、语言朴实平和,且述而不作,只讲故事,不做评论。

 

       语言是叙述事件、表达思想,突出主题的工具,任何一种文学作品,语言的作用都是不能忽视的。《追忆如何年华》的作者是一位作家,因此对语言的运用更是克瑧入境。遣词造句得心应手,成语、俗语信手拈来,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修饰雕琢,只是用朴实的语言,平和的笔调娓娓道来,就较好地表现了思想,塑造了人物,突出了主题,提高了表达效果。像书中叙述农场场长为照顾主人公,让其与同是女知青的小溪一起去学校掏大粪,面对那辆“车把上到处都是屎,连木纹缝隙都浸透了屎”的粪车,主人公和小溪先是畏惧继而不得已在村小卖部里买了副白手套、卫生口罩,接下来把大粪车拉到河边整整刷了一上午累得腰酸腿痛,到中午谁也没吃饭,把仅剩的自由时间都用在呕吐上。任何人读着这样的文字都会忍俊不禁,在平和中感受到女知青心里的恐惧与无奈。

       叙述中的评论等于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强加给读者,逼使读者被动接受自己的观点,这在议论类文体中是可以的,但在叙述类文体,尤其是纪实作品中就不太合适了。叙述类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作者的思想、认识、观点都是通过对事件的起因、发展、高超、结果的叙述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读者在阅读时通过作者对事件的叙述、意境的营造,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出来的。《追忆如歌年华》中,作者很好的遵循这一要求,只述事件,不做评论。即便是影响自己一生的上山下乡,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只是着眼于劳动以及知青之间、知青与当地农民之间爱恨情仇,如实地叙述表现出来。而没有像一些流行作品一样对知青上山下乡大加挞伐,对社会发展随意评论。从这点来讲《追忆如歌年华》作者的文笔确实是高超的、引人的。

       要说不足,本书上存在不严谨且略显粗糙,尚需细细打磨的地方。比如故事开始于1974年7月16日,作者说这是华北大平原上开始割麦的日子,这一点是不对的。在我们华北平原上农村千百年来都有谚语:芒种三天见麦茬,芒种半月麦归仓。芒种节气一般在6月5日或6日,而7月16日已经过了小暑快到大暑节了,这时已是雨季开始割麦子是不可能的。还有一点作者说这一天是高中毕业的日子,也不准确,因为文革复课后进行教育改革,废除了暑假前毕业的惯例,改为年初入学、年底毕业了,这一点可能是作者记错了。即使存在如许不足但瑕不掩瑜,《追忆如歌年华》仍不失为一部表现社会有深度、反映现实有广度,表达思想有维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作品。

      本文只是对《追忆如歌年华》的几点粗浅看法,在此就教于各位文友方家。

 

作者简介:郭振山,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戏剧协会会员,河北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员,保定市诗词协会副会长,保定市竞秀区作家协会会员,安国诗词协会常务副主席。有诗集《放声集》、剧作集《药王神》和《郭振山教育法治文集》行世,另有诗词、散文、书评、杂文200余篇(首)在各级报刊发表。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