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读长篇小说《追忆如歌年华》有感

作者:刘春英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1685      更新:2025-02-15

      很惊喜也很荣幸收到陈玉兰作家赠送的《追忆如歌年华》一书。因为与陈老师有缘,便与《追忆如歌年华》也有份。

    《追忆如歌年华》是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也是一首知青时代的赞歌,也可以说是一部悲和喜交叉复杂剧本,更是时代的非凡和风华留下历史的印记。小说以感慨岁月流逝拉开了序幕,以回忆知青的现实故事为主线,歌颂时代的真善美,披露邪恶,以故事揭开社会的真相,最后在花甲年华之际回归芳华的心态,以追逐幸福美好快乐生活落下帷幕。我发现知青那代人从未老,也永远不会老去,看!他们头上的白发,不就是云净天空的一朵朵美丽无瑕的白云,散发着透亮的万丈光芒吗?他们脸上刻着的道道岁月伤痕,不就是他们生命印记的深度验证吗?他们笑脸上展开的皱纹,不就是依旧芳华绽放吗?神奇!我怎么感觉她们就是越来越年轻,越来越生动。因为我婆婆是当年知青,我对《追忆如歌年华》非同感想。

      我婆婆是当年知青,很幸运能成为知青的媳妇,让我对知青的生活有所了解。和知青能产生共鸣。

      我和先生结婚以后两地分居了7年,这7年我基本上和婆婆公公一起生活,我们在饭桌上会边吃边聊天,经常听到公公婆婆讲他们知青岁月的故事,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时代,带进了知青农场。只是当时我还年轻,感觉他们的生活离我好遥远,但我却感到很新鲜,特别好奇他们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一点都不浪漫,因为没有仪式,只是几个朋友聚了一桌吃了一餐饭,两人在异乡,结婚时没有亲人参加,也没有任何的新家具。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俭朴到不能再俭朴,我被他们知青当年在农场的艰苦岁月的场景和爱情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不!他们的爱情太动人浪漫了,动听到无法用任何言语形容,因为那是精神之爱。

      公公更多时候会谈起当年知青们的热闹生活,依然回到铁骨铮铮火燃烧的岁月,如此有趣和快乐,有时候,好奇心让我还会对婆婆公公的话插话打趣,公公在我的好问下畅谈。我还听说,当年公公还有一段爱情,女孩善良高挑漂亮。因为当时县与县之间两天才有一班车。公公和女孩彼此思念深切,有一次,他们在信中约好时间,女孩子要去知青农场看公公。那天,公公怀着美好的心情早早在车站等候女孩的到来,不知等了多久,只见颠簸了一天山路的班车,拖着疲倦的身子缓缓驶来,公公激动的心难以平静,赶忙迎上去,车慢慢停了下来。相思已久的两个恋人,在此刻应该迎来美好的相聚,出乎意料没看见女孩,公公突然无比失落,不知所措,目光久久望着隔山女孩的方向,不敢相信女孩失约,可是现实告诉他,人群里没有女孩的身影,失望之时以为女孩另有所爱, 但是公公始终心里不相信女孩会变心。知青们在农场也期待了一天,想看新人的到来,没想到看到公公沮丧独自回来,大伙儿大失所望,你一句我一言的为公公打抱不平,说:“那女孩子太不像话了,既然失约,肯定有男朋友了,我们朱医生医术高明,一表人才,人又那么好,还怕没有女孩子爱吗,天下何处无芳草,爱朱医师的女孩子多着呢!怕什么!”公公在朋友们的怂恿下,一开始没有动摇,但是很不巧,公公写了很多信给女孩子,就是没等到回信,后面又有人和公公说:那个女孩子已经结婚了。公公这时候才真正死心,放弃了那份爱情。 

      后来公公和婆婆彼此钦慕,在农场相恋、相爱、结婚。公公哪里知道近水楼台有知青的等候,当年公公哪里敢高攀知青的婆婆。多年以后,公公一次出差到此县,真是天意,巧合遇到女孩,两个人互诉衷肠才真相大白。原来当年女孩子错过了当天的班车。那天班车提早了半个小时,女孩眼睁睁地看着车开走,拼命奔跑追赶,但还是没追上,女孩热烈的心,突然被泼了一盆冷水,放下豆腐干、萝卜干、地瓜干等两大袋的物品,伤心地在路边痛哭,久久不愿回去,发呆了许久。过了两天,女孩叫朋友转口信给公公,说明没去找公公的原因,现在这些天又走不开朋友又叫另一个人传给公公,那个朋友既然忘记了。很巧,女孩寄出去很多信公公也没收到说:以为公公不爱她了,伤心欲绝,寝食难眠,日思夜想痛哭了很久,不知道当时自己怎么从失恋痛苦中走出来的由于彼此有联无系,公公也就相信了别人所言,就这样彼此产生了一场误会。

      女孩子知道真相以后,众目睽睽的大街上在公公面前大哭了一场。第二天女孩子骑着三轮车早早地在宾馆门口等着公公,给公公送来豆腐干、萝卜干、地瓜干等,公公上车后女孩泪流满面,依依不舍。公公对当年爱情回忆的同时,看出对女孩的同情。看到婆婆沉默不语,我也不敢多问

      我也了解一些婆婆公公房东的故事,记得有一件人命关天的事情。那年代农村医疗落后,公公关键时候还救了一命。一天半夜,房东突然重病昏迷不会说话,当时在偏僻的小村子里还没通电、通车,更没有电话,村子离镇里县城路途又非常遥远,万分紧急,吓得房东全家人束手无措,手忙脚乱,家族的人都赶来了,给他张罗后事。公公听到人命关天的大事,半夜立刻起来抢救,抓住了最关键抢救生命的时间,在最短的及时有效的时间内抢救回了房东一条生命,当时房东家里的人哪里会想到房东还能“死”里回生。幸运的房东,刚好遇到知青农场当医生的公公和婆婆住在他们家,真是不幸中的万幸,房东一直很感恩公公。

      当年知青们回城后,公公从农场调到永定芦下坝水电站工作,再后来调到永定合成氨厂,婆婆一个女知青留在山区。婆婆在多所偏僻村子小学任教过,有的村庄非常偏僻离合成氨厂好几里远,婆婆就每天披星戴月、踩着露水走好几里的山路。我曾经问过婆婆,你在厦门成长没走过山里崎岖的小路,到那么闭塞的村子任教,肯定很不习惯吧!她说:“还好,慢慢就习惯了,有的村子没多少村民,很快全村子的家长们都熟悉,家长都很好,那些孩子真的太可怜了,说不出的滋味,每天看见村子里的学生们,感觉就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个村子真的太闭塞了,有的孩子小学毕业之前都没出过他们的村子,一年到头也看不到一个外面的人进去村子,学生们每天在校门口看见我到了村口好高兴哦!每天那些孩子跑出来接我,真的太舍不得离开那些孩子了,但又没办法,我离开那个村子任教时候都没有通电,后面不知道那个村子的孩子和村民们怎样了?”婆婆心里还是很牵挂同情那些闭塞村子里的孩子和百姓,一直说有的偏僻村子的村民和孩子太苦了,一年到头在村子里。听到婆婆那样说,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带着闽南口音一位高瘦的女教师,每天踩着山野小路上的露水,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显得如此高大。村口田间地头是淳朴家长在劳作,热情地和婆婆招呼,一群孩子在校门口,目光注视着村口,期盼着老师的到来,看见婆婆的身影在村口一旦出现,孩子们一边奔跑,一边雀跃欢呼着:老师来了!老师来了!就那样,每天孩子们迎着晨光,呼拥而上迎接婆婆的到来,看着孩子们的热情和求知的目光,婆婆每天在清晨的朝阳下,就如拥抱一团团的光,婆婆心中充满了教育的幸福和力量。宁静的村子里,古朴的流水人家,只有那座小学,充满喳喳的热闹声,在山野丛中,一面五星红旗在高高飘扬,那是这个村子里充满希望的一角。也难怪婆婆对偏僻村子里的教育经常心系挂念,原来婆婆用真情在村庄播撒了爱的教育种子。

     婆婆公公始终是哪里需要哪里去,国家安排最需要的地方不管再偏僻的山村都毫无怨言,和村民打成一片。

      当年婆婆这位闽南女子独自留在闽西,在交通不便、言语不同、文化不同,在山路弯弯闭塞的环境下,村庄还没有通电的状况下,那种思乡之情,念亲之苦以及亲人对她的牵挂可想而知。曾经公公当年的朋友对公公婆婆说:“如果当初你们一直留在之前县城,不回武平早回厦门了。”也有朋友说:“你婆婆如果不是因为和你公公,当初也早就回厦门了,就不会那么辛苦,人生也会有所不同。”我说或许那些是我婆婆公公人生必经历的山海十八弯吧!近朱山河赏观锦,周转反则画美图。有朋友问:“你婆婆本来是厦门人,却变成了龙岩人,她现在厦门还有土地和老房子吗?”我说,我婆婆留的不是土地和房子,而是永恒的巾帼女子的精神灵魂。

      由于那时代交通不便,错过了相隔两个山区青年的爱情。公公和女孩这段爱情,是交通不便带来的无奈和伤感,从而给女孩留下了一个终生的遗憾。女孩的弟弟出来工作以后,每年都会来看公公,和公公婆婆走得非常亲密,他对公公的真情也感动了婆婆,婆婆说之前他每次来,什么活都抢着做,我都抢不过他,非常不好意思。后来我想,或许就如当年公公在他们家那时候一样。一次女孩的弟弟和我说:“你公公曾经在我们县工作,当时我们家非常困难,你公公人非常好,对我们全家各方面照顾,不但里里外外帮我们家干活,还经济上帮助我们家,而且我家人生病都是你公公帮忙拿药照顾,你公公让我们家渡过了很多难关。当时我们家里穷,我没办法上学,你公公知道后,给我交学费,还给我生活费,由于你公公的救济,我才完成学业,你公公和我们亲如手足。我父母看你公公热心善良、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勤劳能干、人又英俊,非常喜欢他,想让你公公做女婿,其实那时候,我姐姐对你公公早就日久生情,暗暗爱上了你公公,你公公听到我父母的想法后,也同意,两个彼此爱慕,所以他们两个人是属于我父母已经认可和确定的恋爱关系。后来你公公到知青农场工作,两个人只能书信来往。由于当时交通问题,产生误会就错过了成婚,我们就成了亲戚来往,后来我姐姐和你公公都各自成家了,怕影响双方家庭,不太方便往来,不然她也会来,我是每年都很想来看你公公,不来就好像感觉不舒服。”真情的链接水落石出,让我恍然大悟。可见他们对公公深厚感情,以及公公和他们当年情溶于水的那种情义,也看出他们全家一辈子没忘公公当年的恩情,也可以想象女孩对公公的爱之深。公公去世的时候,他们家知道以后,她爱人和他的儿子来看望婆婆。他爱人说他一直要来,我们不敢让他来,担心他过来接受不了会过度伤心晕倒,因为他在家里一听到你公公去世的消息,已经伤心欲绝吃不下饭哭成泪人了。

      公公和女孩因交通无缘的爱,成就了婆婆和公公知青之缘,农场之恋,山海之情。婆婆为此留在了闽西,把当年在嘉庚学校所学的知识、女性的修养和先行教育思想带到了山区当年就觉得奇怪,怎么看婆婆就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和“格格不入。”97年第一次来厦门的时候,婆婆带我去参观她的母校——集美中学,和我说起读书时代并带我去参观了陈嘉庚纪念馆和鳌园。让我才真正有知道,原来我看婆婆一直持有的无私奉献精神、伦理思想、务实敬业、积极进取、孝顺仁爱、勤俭持家、热情善良、尊老爱幼等,这些高尚的品质来自她的童年和青年的环境熏陶。我想,婆婆的优秀品德,除了自己修炼,更离不开她当年从小学到高中这所教育先行学府培养受教育思想的影响她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嘉庚教育理念和所学知识传播到最边缘的山区去传承了爱国华侨嘉庚教育精神。而且我有一次听婆婆同学们说:“当初你婆婆是我们班级最会读书的女生,是学校的大队长,学校的大型活动,你婆婆经常都是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当年高考结束快开学了,同学们都互相打听你婆婆被哪一所大学录取了,听说你婆婆没考上大学,我们大家都不相信,出乎同学们的意料。”婆婆这位巾帼女子后来上山下乡,知青们回城以后,婆婆独自留在山区。在还没有改革开放的时代,没几个女子读书的山区环境里,可想而知,一个女子背井离乡的艰难困苦。虽然婆婆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但是那时代国家因为山区农村的需要,婆婆服从国家安排到山区偏远艰苦的地方去,婆婆是伟大无私的。

     虽然婆婆公公只是普通的干部,但是他们始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婆婆公公两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了紧紧围绕在百姓身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婆婆公公的相遇相爱,是大爱之爱。虽然当时山路弯弯,弯走了公公相思的恋人,那是大山忍痛割爱,割舍了公公和女孩的深情苦恋,但是大山没有阻隔知青农场那热血沸腾、情溶于水、翻山倒海、山海相依、激浪澎湃的山海之情,这是大山和大海赋予两个山海儿女青年的重托,链接山海得以作出牺牲,也是上天赐予公公婆婆生命的永恒赞歌。

      记得一次,一群人聊天,有人说生男生女取决于女孩子。婆婆说,哪里是取决于女孩子,这是双方的事情,取决于谁又有什么关系,生男孩和女孩都一样。我这个新媳妇在一旁听了很是轻松感动,遇到这么开明的婆婆是我的庆幸。或许我是当年先被婆婆看重的女孩子,虽然我们长期一起生活中,之前偶尔也难免会有生活上的不同看法,但是不影响我们婆媳之间的真正内心真情,也不影响婆婆内心真正对我的赏识,彼此之间有一种心底的共情。独生子女时代,很多人的婆婆还是非常重男轻女的,如果遇到重男轻女的婆婆,做媳妇的多少会有些压力感,而婆婆似乎没有一点倾斜男孩意识,毕竟婆婆青年时候接受过新思想教育果真有所不同,也是我所愿的婆婆。

      婆婆公公有时候也给我翻阅他们知青岁月的照片。和我分享农场生活有趣片段,介绍当年的房东和一些知青朋友。那些在山间地头上“咔嚓”美丽镜头下的黑白照片,是他们装满故事的童话。因为婆婆一直单独远离家乡,有时候她会被芳华岁月牵动情绪,或许她那刻正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和隔山的大海,便会许久的沉默,甚至会默默离开。所以我对知青有心灵上的共鸣,觉得知青故事离我很近。当年一批火热的青年跃入我眼前,白天在田间地头和小溪山涧,扛着锄头、背着犁耙、拿着镰刀、牵牛放羊;晚上活跃在农场自娱自乐在昏暗的油灯下看书在月光下思念亲人。

      虽然我的婆婆公公已经去世多年,但是他们不负韶华,以青春舒展了他们生命的宽度和长度,在知青农场的农田山野留下他们高大的身影,犹如璀璨的明星,在天空中闪耀着最耀眼的光芒。知青是生命的青色,是温暖人间的春,是葱郁的盛夏,朝阳染红山岗,是秋发出金色的光,是冬天的火,照在纯净的雪上特别透亮,是四季轮回振奋人心永不褪色的歌,因为他们的青春定义在那里,生命永远在闪烁。

     《追忆如歌年华》总二十三章的内容,每一章衔接过渡自然,故事都具有重点和细节描写,人物的塑造鲜明,刻画巧妙。此书开端和结尾呼应,以“我们这代人老了”开头,点出了他们对岁月不饶人的感慨和无奈,以及对人生的感叹。但是他们经过了人生的是是非非、风风雨雨,又童心未泯回归到芳华,寻求到生命的质量,散发出璀璨的星光,展现他们生命的真彩,活出生命的永恒。

      此书作者以追忆知青现实性的典型为主旋律展开叙述。他们从理想希望、彷徨悲观、失落失望、痛苦无奈、顺应自然、回归淡然、珍惜生命、快乐生活、享受当下、留下印记等,方方面面阐述了芳华岁月。以知青的团队生活、工作变化为焦点,团结力量彼此之间互帮互助支撑着受到的打击和精神思想,传承着他们爱的生命延伸和对抗邪恶的正义感精神。

      他们从城市到农村,有田间地头自由奔放和自娱自乐的生活,也有学做农活的压力和背井离乡生活不适的艰难困苦,但是他们更多的是艰苦中的快乐美好和青春的火热。他们以大队百姓和他们打成一片生活中反映真善美的事物,以及隐藏在面具下,个人利暴露出来的虚伪和丑陋嘴脸。

      村支书女儿赵杏南是农村新思想女性的典型,她为了逃脱农村向往城市生活,放弃了读书,在强烈对世俗观念的抗议下终于插入到了知青的圈子里,从而打乱了知青生活圈的常规,也增添了一个新的活力和美好,同时也扩展了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复杂性,她的介入,在知青圈子里多了一个农村新思想的活跃人物,同时也折射出知青团队中的纯粹和单纯,赵杏南的加入就如把清纯的水加入了一些杂质,搅扰着水的质变,又如知青团和百姓的平衡安顿牌,平衡安顿着两边冲动和躁动带来的冲突,平衡着利益关系和活剂,也是矛盾的催化剂,也体现了农村青年追求自己美好生活的向往敢于与世俗对抗,反射出了为了个人利益背后隐藏着的心理动态。赵杏南为了能到城里永不放弃追求不爱自己的知青——袁自朝,在她的努力下虽然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但是成就了自己走进城,犹如狸猫换太子,这太子也换得太巧妙了,她的爱情经历也为知青的下一代埋下伏笔,虽然他们两个最终没有走在一起,但是没想到他们的孩子因为爱情走在了一起,填补了她们当年的“阴差阳错”。原来替换是一种无形无声的交换,只是迟早问题,上天自然会在不同时间段弥补归还付出奉献的人知青们在农村当年的生活如风火轮一样风风火火,也如孙悟空一样十八变,热热闹闹,快快乐乐,当然快乐单纯中有烦恼和复杂的矛盾,而今他们留恋的是那火一般热烈的美好岁月,感伤着似水流年,然而他们又回归童心,点燃了生命的热忱找到了生活的纯粹、热情和真情。

      知青们从农村再回到城里。作者以回到城市知青的生活、工作、家庭为主调,进行人物塑造和事件描写,以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时代的社会矛盾逐步推进达到内容的高潮。在各种利益中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看到人性本质特点,通过一个个故事的展开,鲜活的典型人物,在利益面前展现人心、人性,有留下时代真善美的美好故事,也有为了个人物质利益下的虚伪和无情刻薄以及丧失人性的恶毒行为。说明人物是时代背景下考量的产物,人性在利益面前才会摘除面具,也是在利益面前最能看出真实面目的。

     《追忆如歌年华》书中有揭示几千年遗留下来锢锁的思想,残余的顽固结痂,也有呈现改革初期人们还不能接受新体制改革,旧思想受到了新思想的冲击产生的社会矛盾,以及在体制过渡期的不适应性反射出来的彷徨,还有只顾不断的索取,不懂感恩的吸血鬼似的人物群体的描绘。如重男轻女传统观念思想下婆婆对媳妇的冷眼,弃女婴受到的悲惨遭遇,让人揪心心痛,反映当时妇女忍痛割爱的无奈和旧思想的无知和残忍,以及新思想力量的弱小。善良的女性犯了什么错受到如此的命运不公?楚建军的男女平等思想和正义征服了愚昧,赵杏南婆婆因为重男轻女欺负赵杏南,法盲欺软怕硬,宁宁和涂燕为赵杏南解决了巨大问题,震慑了她重男轻女要求儿子离婚的婆婆。可见遗留的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对新思想青年巨大的毒害和伤害,以及对先行思想女性的障碍,揭露了新一代男女青年要求的男女平等和封建思想重男轻女之间的尖锐矛盾,客观上来说这种尖锐的矛盾也提高了妇女的一定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妇女的思想。

     善良的知青余然和坚持正义的郝建社两个青年相识相爱成婚到孩子出生在家庭琐事的一地鸡毛,以及双方家族兄弟姐妹利益下的丑态,余然家的内部矛盾,哥哥的好吃懒做和窝囊以及嫂子的彪悍,带给家庭鸡飞狗跳,房子、孩子、工作压力历练了她温柔中的锋芒和刚强。作者以余然婆婆家的房子问题产生的家族内部矛盾为典型,揭露了社会中的不孝子女,他们一些为了个人物质利益,不但对父母没有养育之情和感恩之心,还一个个如“吸血鬼”一样,而且猜忌防备冤枉最善良之人——余然夫妇,直接撕开了隐藏在龟壳下一个个伪装的面具,揭开了利益之下一个个的丑陋狰狞面孔。还好的是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作者以典型反映现实社会中老人得不到子女的感恩和孝顺,而且兄弟姐妹尔虞我诈,互相推卸,体现了作者对老人的同情,和对不懂感恩孝敬为老人遗产争夺的啃老一族子女的轻视,对那些为了个人物质利益没有人道主义和违背良心的深刻揭露和愤怒谴责,也是作者大声呼吁社会孝道和良知的一个途径。

     宁宁在生命的转折中,给宁宁收获了知识的能量和一个美丽爱情的插曲,也给宁宁一个善良和理性的考验。宁宁和海东方读大学时的深厚情感,夏雨雪无理地对我误解拆散了她们的感情,她让步夏雨雪,让海东方选择事业前途,单纯的宁宁在夏雨雪无形的威逼下写了保证书“从此不与海东方来往”。就这样海东方成了宁宁梦境中的期盼和幻觉。海东方的出现,增添了宁宁青春的美好幸福和残忍的浪漫,但也让宁宁生命中有了期待的希望,最后梦幻成了宁宁的晚年美好爱情现实。可谓完美!

      书中的涂燕活泼个性给本书增添了生动性和持久的生命活力。

      余然夫妻面临下岗压力,余然嫂子冲着有四个哥哥的男权欺凌余家;姚主任和曲厂长夫妻关系,曲厂长的家庭和涂燕的家庭悲剧;都是反映出时代背景下现实的家庭典型的问题。村支书儿子的霸凌,安逸姐姐为了妹妹读书的学费,被法盲强暴带给自己的人生遭遇悲剧,刻画出的人物的丑恶,法盲的失去人性、毫无人道主义的恶劣行为写照,这些都是体现出作者对愚昧无知的讽刺,对那些野兽般恶劣的野蛮行径伤害摧残女性心灵、心理、肉体的可气可恨,更是作者对社会的强烈呼吁和呐喊——社会需要真正的男女平等。

      欢子因为怕被世俗的嘲笑,不敢接受安逸姐姐,放弃曾经最深爱的欢子姐姐,涂燕家庭遭遇,下岗生活被逼等,这些既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受旧思想束缚带来的可悲可泣和焦虑无奈,也更展现了体制改革下,中国人民为了打破旧思想和追求正义的胜利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精神,以及为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勇于挑战、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顽强的意志力和坚定决心。

      老局长和“小芳”的相识相恋相爱的惊喜、惊心、惊讶,反映出青春和老年生活是紧紧相连的,也是城市和农村之间鱼水相融密切的联系。

     宁宁的人生驾航即将快到彼岸的时候,给了宁宁生命重重的一击,没想到击破了那面梦境,梦幻变成清晰,击出了压抑的火花,激活了梦中的爱情。原来要让宁宁收获那份期待已久的陈年而新欢的爱情,然而要先给宁宁一个致命的一击,要击醒她的头脑,让宁宁掉转到新的码头再靠岸,因为那当年甲板上的卫士依然在那里隐身等候,那军舰依然高高扬帆在平静和汹涌澎湃的浪涛中远航。

      是呀!“青春如歌,芳华如诗”。知青们步入花甲之年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他们的生活依然青春般热烈,每一次的相聚都会自然回归到芳华的单纯、热情、热闹、开心、快乐,而且他们在笑声中多了一首岁月的歌和诗。唱回他们美丽的芳华,唱他们的美好生活歌声永远回荡在田间地头;在他们沧桑中多了一首生命不朽的抒写他们的履历,倾诉他们人生经受与遭遇,抒发他们丰厚的阅历,展现他们的资历,抒情祖国大好河山,书写人生真谛。他们的生命绽放的如此淋漓尽致。

      他们为中华民族传承了精神文化的力量源泉,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遗产,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行。知青永垂不朽!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