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小说。一个时代就是一段历史,无论站在哪个立场去回顾,去反应它,都是必须的,都是值得的。因为过去是不能忘却的,忘却就意味着背叛,尤其是对国人尚史为重的固有观念下。
反映时代,回顾历史,追忆年华,以文学作品来作谱写,是最为合适的选择,而小说可以说最好的一种,因为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语)。陈玉兰女士《追忆如歌年华》这部长篇小说,正是这样一个回顾和追忆时代,找回离去身影的再现和书写。也正如她在书页封面上所说:我们这一代人老了。岁月带去了我们的青春芳华与容颜,唯一留下来的是记忆。是的,正是这种记忆,是撕不断,理还乱的;是揭不去,融于心的;是美好的青春记忆,又是沧桑岁月的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是留恋回不去的时光。
所以,我对这部小说很能引起共鸣,因为这里边的事,这里边的人,这里的环境和语境,就如邻家的大哥大姐在身边,就如昨日的语言和氛围真实回响。这就是跟我们成长的年代,虽有错时,但也有极大的重合和折叠。由此,这部作品给我深刻的感受是——
一是真。这里的真是时代之真。起笔的1974年,那是共和国还很年轻的时代,也是特殊时代的后期。作为适龄的社会青年,来到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也正是这个起笔,让我们看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这是作品的起点,就此,把我们带入到了波澜壮阔的五六十年的历史,这是作者,不,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史,也是共和国很长的一段历史。随后的返城、高考、进厂、改革、个体户,以及下岗等,还有主人公一代的人生岁月的逐步推进,直至当下的互联网时代的微信和快递席卷而来,真实地记录了时代,反映出了时代,刻画了时代,是为时代真实立传的。
二是实。小说从始至终是以实写为线条的,把真实的历史和个人的经历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如同把我们拉回了时代之中,也让大家感受了作品的“干货”,很多具体的细节和场景都让人历历在目,不能忘却。这是作品真实的力量。比如,开始的杀狗、搬家等 ,后来的决斗、拆迁、二胎还有内退等。正是这一件件、一桩桩的“真事”儿,支撑起了更多的细节,让作品有了读来亲切,读后回味,再思感慨的感受。这是小说最大的亮点之一。
三是畅。小说写得流畅,读来毫不费力,感觉是像在听一个熟悉的说书人,在吟唱,在倾诉,在解读。把保定的事儿,身边的事儿,昨天的事儿,乃至当下的事儿,当然还有时代与国家的事儿,仔仔细细地给我们叙述,既是故事也是真实。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情与笔端的流畅,彰显出了作者很好的书写能力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并且是故事连着故事,人物贴着着人物,故此,这又是作品的又一大亮点。
作为一部长篇,这部作品在取得了成就的同时,也有着值得创作中注意的地方——
一是乱。除开始前五章外(前边五章写的确实是很有名家的风范),后边的故事及书写感觉有些乱。故事有的很散,很急,没有交待就无头无绪地出现了,有的离题远了,还有跟作品有些不搭了,甚至勾连不起来,“各自为政”了,如后来的房子拆迁,打官司等,来回自说自话,打乱了作品的整体感,非常的破碎等。
同时,作品中,主人公(我)的地位到后来,感觉离开了,其他人物的琐事掩盖了她的主体和地位。
二是廻。作品整体还算流畅。到了后边,很多事件有种倒线团的感觉,对作者熟悉的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反复絮叨,给人的感觉是,作者无力摆脱。不该延伸的地方在延伸,不该细写的地方过度地反复。比如搬迁,后来涂燕的人物创作上,重复、啰嗦等等。
三是浅。虽然,我们都不太喜欢所谓的宏大叙事,但,这个作品,是写多个时代的,也是跟随国家脚步行进。可是,在作品中很难看到国家层面的切入,也似乎在试图避开很多政策性的东西。其实很多的东西,在我们的国家是很难避开的。普罗大众的起伏是随时代而沉浮的。知青下乡是,改革开放是,市场经济是,砸三铁是,乃至对外对内的政策是。而读后这部作品,人物都像是在单打独奏,远离了社会和政治。其实,在中国,政治从来不缺席任何人。我的意思不是跟着解读政策来创作,而是,政治层面的影响的“缺失”也是有缺失的。所以,作品也只能反反复复地写熟悉的介绍对象啊,离婚啊,家产处理啊这些了。
如果,将这段历史,也是自己的经历,循着时代,放在“家国”情怀层面,来展现,来书写,作品肯定会提升到高的档次。这方面创作上金宇澄的《繁花》确实做到了,也做得非常好。可以借鉴。
四是过。表现在语言上。比如,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的环境下,有官二代的网络语,这与时代的语境不合辙;还有特别表现作者的泄愤语言“王八蛋”等,这不是不可以说,但得看所面对的对象啊。
同时,作品还有着转换突兀、没有来由的情节现象,比如第六章与前边五章没有连贯,突然过渡,生硬;第十八章司佳丽,凭空而出,没有交待,跟作品联系也不够,似是硬伤;第十九章很 是凌乱,杂拼的感觉,前边介绍对象,后边失盗等不和谐。
还有作品中,很多真实的地名人名的出现,给人的感觉真实是真实,但,作为小说这种虚构文体来说,当是大忌的。最好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和地点。
再有,给我还有的一个感觉是,作品像一部大的纪实或者是非虚构,可能和作品中大量存在真实的地名和地点,及作者经历的事件有关。其实,小说是从虚构中表现真实,而历史恰恰相反,在真实中存在着“虚构”。这正是我们喜欢读小说作品的原因吧,因为,谁也是想看真的本来的历史面目。
以上,是对这部作品的一些印象,不妥之处,敬请谅解与批评。
作者简介:杨亮辉,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保定市诗词协会副会长,保定市竞秀区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阅读推广人。著有长篇小说《村坝》《昨日的月光》,短篇小说《打火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