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杂文时空

首页 > 评谈 > 杂文时空

说不清的政治理论先不说

作者:李武恒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9662      更新:2025-01-24

说不通的政治理论先不说  

 

  五月二十二日,新华网发表了北京日报社社长梅宁华《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辛亥革命百年回眸》一文,隔夜,便有近千评论帖子,有支持的,有反对的,言词激烈,观点分明,一石激起千重浪。

  这篇文章和文章所阐明的观点,以及极具点破窗户纸作用的,更加引发当前人们意识形态中本已混乱争执的,如何评价百年辛亥革命历史的分歧,粗浅地说说自己的直觉,只能是直觉,没有高深的理论。

  长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意识形态领域从过去的激情四射和坚定不移,一下子跌入到徬惶模糊、解释不清的低谷,进而进入淡漠游离的状态。而现实的车轮依然强劲地、毫无疑问地向前滚动。在强大的事实面前,慢慢地把人们的观点,一点一点地拉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全面否定过去,尤其是新起的年轻一代,更是热衷于现代民主自由的制度,大批特批过去的“独裁”、“虚无”,似乎又走入另一个激情四射的讲坛。而以深受“革命”理念浸染的另一伙人,不时喊出反对的声音,甚至警告的言词,力保曾使他们引以自豪的革命历史。于是争论不断,但终无结果。

  事实上,在中国百年历史中所进行的变革,甚至是反复急转弯式的道路,过去也都进行过讨论,也是无果而终,就连一代伟人邓小平,也都说,“搁置历史,一切向前看吧。”而那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是妥协,该明确的还是没明确。如在宪法中,剥削仍是反对的字眼,但说剥削阶级已经灭亡,而事实中私有经济不断发展;再如,反官僚资本仍是明确写入宪法的,而资本市场已是热火潮天。不是说这些发展不好,而是说这些理论上的混同,始终没有说清。就连中央最权威的理论研究机构也坦诚,“一些观点和字眼只能回避”。

  拥护这些越来越好的事实是当然的。但有一点老早就想不通,共产主义究竟是个什么崭新的东西?按照理论描述,那是极为美好的制度,人们思想觉悟空前的提高,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人人各取所需,美若天堂。试想,就算那时的物质极大地丰富,人们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取多少。然而,人的需求不仅仅是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而且物质生活越是丰富,精神生活越是需要,在精神上也能做到要什么有什么吗?除非人的大脑结构发生变化,生理需求也发生变化,不然就一个异性需求就会产生许多不和谐,这又能做到吗?虽然这样说着,但说者还按期交纳着党费,仍是一个共产党员,真有些大逆不道!

  在中国的现实中,表面上看起来发生过几翻激情四射的信仰争执,其实还是人云亦云的时候多,就一个党派的加入与退出,也是心口不一,庞大的党员队伍中,真信仰的少之又少,只因仕途的需要和利益所求,才留在那里或加入进去。如此说来,就更反动了,但这是事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现实,与过去反列强,兴中华时的精神,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篇反虚无主义的文章。梅宁华社长将中国近百年历史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革命阶段,时间是从1911年到1949年,主要是通过革命来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时间是从1949年到1978年,主要是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第三阶段是改革发展阶段,时间是从1978年以来至今,主题是改革发展。”这其中新鲜的说法无非是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这段说成是“探索阶段”,但这也仅仅是摸索着说的,试想在当时豪情万丈的革命形势下,谁还敢说是摸索呢?

  文章前半部列摆了实用主义的五种表现,一是告别革命论,二是夸大人祸,三是颠倒翻案,四是恶搞历史,五是价值中立。并将其危害加以论述一番。接着提出对待历史应该坚持的四条原则,客观性,包容性,是非性,全面性。后半部,就如何把握百年历史的本质,分三个三十年,通过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全民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等,几个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的分析,证明其三个阶段理论划分的正确性,似乎告诉人们,不要再虚无,也不要太实用,历史就是这样说通的。

  实际上,文章标题醒目,内容不尽服人,新鲜东西并不多。我不赞成实用主义的五种表现,也不接受社长大人的努力说清。但我有一个观点,评价历史要将其放入当时客观的条件中去,不能因为现在的事实,就推翻过去的历史,也不能出于政治的需要,就美化历史,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由着自己的性子巅来倒去。

  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大多数时期是昌盛的,兴旺的,发达的,盛久必衰嘛,一味地陶醉于自大中,肯定要衰落,而衰落了呢,又死要面子,不是积极思变进取,而是固执地闭门自守,当然,这样做肯定不行,最终门还是被撞开了,墙被砸碎了,被杀戮,被奴役。面对如此落后腐朽的清朝末期政府,孙中山这个先知先觉者,坚定地闹起来,一呼百应,并将那不堪一击的皇朝推翻,这是很正常的,历史就是在不断更跌中前进的。争论的焦点是在孙中山的这一革命成果被如何如何的盗窃上。这就怪了,盗什么窃呀,无非是中国封建历史太过长久,影响极其深远,一下子急转弯,许多人接受不了,有些反复是很正常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历史的前进,当时孙中山也没有办法。打个通俗的比喻,就如股票的涨跌,涨多了,跌一跌,接着再涨,这有什么好争论的?什么这个论,那个论,文诌诌的。理论水平没有,不仅难于理解,还被绕糊涂了!

  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人接受先进文化的一场激情宣泄,是中国走出封建黑暗的一抹曙光,只有思想的进步,才有社会的进步,只有观念的更新,才有行为的前进。青年人一闹,影响着整个国人的情绪,解除了脑壳里长久的麻木神经,接下来,才有更为激烈的变革。至于这主义,那主义的,也没什么好争的。

  北伐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清除异已的行为,是为了他的政权更加巩固,之前的联合,只是借力而已,成功了,当然会狡兔死,走狗烹,谁也会这样做。只因当时另一个党派太顽固,没有被剿灭,才导致最终蒋的溃败。另一个是日本人的侵略行为,上升到中国的主要矛盾,大局需要一致对外,国共只好暂时联合。当抗战胜利后,双方必然要进行一场争夺,一方已经坐大,演绎出喧宾夺主的大戏,蒋叹息着养虎为患,养虎为患,跑到台湾去了。而共产党当时的一大特点是穷小子闹事,打出解放穷人的旗帜,因了当时中国的穷人太多,苦难太深,也就出现一呼百应的局面,民国党很快完蛋。

  历史总是这样,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为什么?还是回到人的生理需求上,享受总比受苦好,有了政权,当初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就会消失,当权者慢慢地就会忘记过去,只有自我,享尽荣华富贵,延续不过半代人。腐败堕落就会接踵而生,野火烧不尽,愈演愈烈。

  看看当前的腐败是不是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已经完全公开化,合理化,法不责众啊,如果按照法典执行,是不是整个权力层,都将下地狱呢?不行呢,那是做不到的,谁愿意革自己的命?不过还好,现在还能做到,将撞在枪口上的,民愤极大的,绳之以法,给人以安慰。物极必反,只要发展到一定程度,旧的机器必然被打碎,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而新的再旧,再打碎......历史就是这样循环前进,强迫让谁说好,那是没用的。

  因了人的本性所决定,再好的设想,没有相应的思想去支配落实,等于空想。各样制度,各有利弊,计划经济好是好,但抑制了人的进取心。激情过后,谁也不去努力,因为大家要穷一样穷,谁肯当傻瓜。市场经济也好,激发出无穷的动力,但又贫富悬殊,不解决恐为遗患。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中等阶层的人是最多的,权力代表的是最多的人,而一旦权力代表少数人,那就危矣。目前最应该以各种手段调节少数最富阶层的收入,引导中等阶层成为大多数,扶持下层民生。这样的观点已经提出,但效果不佳,也许快速发展时期本就如此,以观后效吧。

  革命也好,探索也好,发展也好,稳定是至关重要的。但没有稳定,一切白费。欣赏总设计师的务实作风,理论上不要再争,向前看,发展才是硬道理。世界文明到今天,没有亡国论,那个国家也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也不会分裂,因为谁也不会答应分裂。也没有一个民族大到可以独立的程度。说不清的不要说,先发展,也许若干年后,能说清,让事实去说,再过几百年,过去几十年中产生的理论,还会让人当回事吗?

  说不通的政治理论先不说。(写于2010年5月)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