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名家访谈

首页 > 名家访谈

遥远的召唤--红学家张传芳教授访谈

作者:cnwenfox      阅读:21962      更新:2025-03-08

红学家张传芳教授近照

 

前言 :红学家张传芳教授对《红楼梦》独具风格与魅力的解读,深受广大网友喜爱。2025年3月5日下午,文狐网创始人方敏女士就名著阅读与女性文化话题,通过微信连线,对张教授做了如下访谈。

 

方敏:张教授下午好,是怎样的契机让您选择了《红楼梦》等名著阅读研究领域?您在自媒体上对《红楼梦》的解读深受网友欢迎,您的研究方法有怎样的独特之处?

 

张传芳:首先我是一个《红楼梦》的爱好者。记得在初中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听说《红楼梦》是一部很伟大的书,我就想读。可是条件有限。我在我们镇上的公立图书馆,也就是一个小的图书室,去了好多次才借到。借到之后,看了也是不甚了了,记不太清楚,但是让我还是有比较浓厚的兴趣记。上大学后读的是中文系,理所当然的要读到《红楼梦》,文学史也会讲到《红楼梦》。那个时候我会有特别大的强烈的期待。但是看文学史也好,听老师讲课也好,好像对我强烈的期待能满足的程度是有限的。所以《红楼梦》对我来说,有很强烈的吸引,那时也是一个相当大的遗憾。

 

工作以后我自己就教书,我教书的过程中发觉,一个会阅读的老师才能够把书教好。尤其是后来我开了一门课,这门课叫中学语文教法研究,也就是让我们非师范大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做一个合格的或者是一个比较好的中学语文老师,这是这门课的需求。我就发现讲理论孩子们能接受,考理论孩子们也不会考得差。一到他们上讲台真正开始讲课的时候,就难倒孩子们了。我一直就在琢磨,为什么他们讲不好课呢?我就发觉现如今的孩子们读书的功力,读书的功底还是欠缺的。因为不会读,所以就不会讲的那么好。

 

那个时候我就产生一个愿望,我能不能首先不教这些教学法的理论的东西,先让我们的孩子会读书。所以那时候我就想,我先开一门文学作品讲座,指导他们来怎样读书。当时复旦大学的一些学者们,也都是在倡导文学作品的精读品读。我这个课一不小心也蛮合乎潮流的,所以我这个课一开始之后就受到欢迎。我开设这门课,我就想要选那些最经典的东西,最经典的作品,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感受,读书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享受。他们享受阅读、快乐阅读、喜爱阅读,然后不知不觉的在阅读过程当中汲取到的东西,就可以化为他们将来教学的智慧。

 

这是一个初衷,后来我就这一门课要选什么样的作品呢?首先《红楼梦》就进入我的视野了。《红楼梦》很多的地方越读越有味。还有进入我视野的是曹禺先生的戏剧,他的戏剧我也是很喜欢的。所以一开始我的课程就以这两样东西为主打,没想到我的《红楼梦》开设一下子就在学校里引起很大的反响,喜爱这个课超出了我们文学院的学生了。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学校有提倡开一些通识课,所以我这个课就成为最早的一个通识课了。《红楼梦》的阅读,因为反响大,所以每一次一开课的时候,我们的学生们就是排着队。因为我的课人数受限制,选的人多,所以别的课好多老师就是凑不够学生数,开不了课。我的这个课孩子们一听说可以选课了,那天晚上他们会等到半夜里都要等着这个课,所以我这个课就一届一届的讲,一届一届的就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有很多汕大毕业的学生,他们会说回汕大还要看校园、游校园,然后就是听张老师的红楼梦。这个特别好。然后教学当中有需要,就是说每一次我都不想重复的讲过去的东西,所以每开一次课都往前走一步,都往前提升一步。

     

后来百家讲坛栏目组在全国遴选一些文化学者,就来到我们学校。他们一方面跟领导们开座谈会,让学校的领导们推荐优秀的教师,一方面开学生的座谈会,让学生们推荐他们心目中好的老师,把领导推荐的和同学推荐的这两个相吻合的老师们再召集起来开座谈会,现场有一个试讲,我大概就从这二三十个老师里面过五关斩六将,最终他们特别心仪。所以我就有一个机会到北京百家讲坛去开始试镜。这试镜也是过五关斩六将,最后用了我来讲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的人物王熙凤。

 

由于种种机缘,我这个在百家讲坛讲课的这些资料,虽然现在还没有给广大的观众们接触,但是当时我的反响力就出来了。所以全国有好多的机构,有好多的国学堂,包括北大,包括清华这些总裁办们,他们都来邀请我讲红楼梦。这个时候我就在想,我的《红楼梦》课让这么多的人喜欢,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他们在《红楼梦》中能汲取什么?一部《红楼梦》的阅读对现代人能给到他们一些什么样的滋养?所以顺着这条路,我一步一步地往前拓展,我首先坚守的就是守望原著。

 

我们要守望经典原著,我们不要在经典的基础上随意的添加,或是改动什么,忠实于原著。我的解读又想契合我们的时代性,因为每个不同时代的人,对经典的解读有不同的时代需求,所以咱们的《红楼梦》就有时代需求。   

 

从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讲,我开始在媒体上来做《红楼梦》,开始在全国来解读《红楼梦》,做一些讲座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应该是有50岁左右了。四十几岁到50岁了,对人生的这杯酒也都有很多的滋味在里面了,特别是在我人生最艰难最困苦的时候,是《红楼梦》给到我内心世界很大的力量。我那个时候我给学生讲《红楼梦》,我到外地讲《红楼梦》,我讲着讲着,我的内心世界涌动着一种很强烈的幸福感。我很奇怪,我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是吧?为什么我在讲《红楼梦》的时候,我的内心世界有这样的一种幸福感?我真的找不到答案。

     

还有《红楼梦》给我开启了精神觉悟,灵魂觉悟的大门。等到有一天我踏进这个门的时候,我才明白了,原来它对我来说就是遥远的呼唤,遥远的召唤,召唤我精神灵魂回家。所以这可能就是我对红楼梦的解读,我对《红楼梦》的感悟比一般的读者,比一般的学者要更有生气一点。因为它和我有一个精神灵魂的冲撞。

 

方敏:在AI时代、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要如何保持对经典文学的深度阅读能力?

 

张传芳:您这个问题提的非常棒,一般人真的提不出来。AI时代,一个知识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对经典阅读的兴趣?AI时代它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就是说我们缺什么,我们立马手机一搜,什么豆包我们一互换,我们要的答案就出来了。那么这样的时代使我们感觉到好像阅读就没有那么迫切的需要了,这是一个现象。其实这种现象在我看来它仍然是个表象,仍然是个假象,为什么呢?

 

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进步,节省了很多的人力劳动,使人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做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可以做一些拓展性的工作,也可以使我们的文化,使我们的艺术能达到一个很突飞猛进的发展。因为这些伟大的艺术多半可能是玩出来的。这个玩儿就是说有一个闲适的安逸的心,我们才能做出更好的精品。

 

还有,比如说机器人在很多领域将来会取代人类的劳动,那就是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减少了。他们要求的人力资源,更多的是能够有开拓性的、开创性的、前瞻性的、创造性的人才,更多的人就会失去工作的机会,更多的人就会共同竞争某一个同样的岗位。

 

所以,引起人内心世界的焦灼感,恐惧感可能会更多。而阅读一方面能放松我们的心情,放松我们的心灵。另一方面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沉浸的阅读里面,我们吸收到更高维度的一些知识,这样的一个文化智慧,实际上能够更好的激发我们的创造,激发我们的灵感。所以我倒是认为会有一些的人更加投入阅读,用心来阅读,来提升自己,以适应这个时代的脚步,这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我在工作的时候,我和我们的团队有的时候也做一些事情,挺好玩的。比如说我在备课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做一些课件资料,我们有助理老师给我做,有一次我说,今天我们要谈一谈王熙凤该不该撵走尤二姐呢?我刚刚把这个问题抛给他,他立马就搞一个AR或者是什么软件,他就给我一搜了好多资料,他哗哗哗的发给我。我们这边是在自己慢慢的思考备课。他发给我的时候,他就老干扰到我了。我就说,别打扰我,我在备课。然后我就是按照我自己的思路我在思考,我在自己的思维里面,我一步一步的往前趟。

 

等我趟完之后,我看到他发给我的,原来是运用机器人,运用我们的智能软件给我搜到很多的东西。然后我就问助理老师,我说到底是你看机器人好还是我思考的好?他说那是没办法取代老师思考的,跟老师思考差远了。所以我在开播的时候,我也跟我们直播间的这一些学员朋友们在分享。他们说,老师,即便是那上面能搜到的跟你思路是一样的,没有你精彩的这样的一个阐发,我们也听得没有味道。

 

就是这一次有趣的实验给我们提供的一个信息,就是说我们的AR也好,我们的各种智能也好,它能解决劳动力的一些问题,能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便捷,它永远取代不了创造和思考,尤其是个性化的阅读思考带来的丰富性、独特性、灵动性,那是不可能替代的。我是这么理解的,当然我有时候在备课的时候,查阅资料的时候,我也会借助于这样的一些工具。它对我而言,它仍然是工具,这是我的一点体验和感受。

 

方敏:在您的学术成长过程里,哪些导师、学者或者学术活动对您影响比较大?他们对您挖掘名著阅读研究有怎样的启发?

 

张传芳:首先我想跟你共鸣一下的就是,我个人读书,首先我跟别人有一点不大一样。我在高校里面,在文人学者里面,我不算是科班底子。很多东西我不是走一条研究化的路。我在大学教书之前,我有十年的重点中学老师的经历。所以我一开始是更侧重于我自己阅读。我在中学里面我的课之所以很受欢迎,是我要抛开参考书来教书的。到了大学里面后,哪怕后来做一些文学研究也都是一样。我首先不是看别人的研究成果,不是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而是用我自己去阅读、去感受它、去领悟它、去品味它。

 

有的时候我开玩笑,你看我对红楼梦的阅读常常就是一杯清茶,然后坐在那儿慢慢读,慢慢品。所以我在很多地方,我跟人开玩笑说,我的《红楼梦》里面飘着生命的茶香。我不是坐在在那正襟危坐的、一本正经的把那个东西当做我的研究对象去研究它,我是阅读它,感受它,用心灵碰撞它,然后每有妙处,那一个内心世界荡漾着无限的柔美的喜悦感。这个东西可能是我的一个个性的阅读方式。

 

在我的人生过程里面,有两位老师可以称得上是大师,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和启发。大学毕业我到中学里面去教语文。说老实话,那个时候上大学,上个师范大学,我都抑郁的要命。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是80年代,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不久,老师都是一张菜色的脸,老师都显得很寒酸,所以这和我的青春梦想反差太大了。那时候我说老实话,因为我是贫家的孩子,能给我一个大学上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我没有什么好挑的。那么我既然大学毕业之后,能分到一个我们省的一个比较重点中学,能做老师,这也是够幸运的了。所以我想做一个好老师,但是我内心世界未必认同好作为一个好老师,作为我人生的理想。

 

我教书一两年之后,我的一个大学同学给我发来了一个邀请函。他们在苏、鲁、豫、皖四省有个“中语会”(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黄山有一个会议,问我去不去?我可激动了,那个激动很大程度上还是对黄山的激动,我就说去。我们校长李义文先生,他也是中文专业的。我们要去的话,那时候学校经费很紧张,校长说你要去也可以,你必须提交论文,论文获奖了你才去。我就写了一篇教学论文寄过去,一下就获了一等奖。这一下子我就非得去了。我们学校还专门派一辆小车送我参加研讨会。

 

这一次上黄山的经历,对我一生来说影响太大了。因为在这个研讨会期间,我见到了很多的名家大家,更重要的是遇见了钱梦龙老师。他那个时候是中学语文教育界的人称泰斗级的老师,钱老师给我们做了一堂示范课,这个示范课就是我们包的是一个剧场,剧场的舞台上坐了很多的学生,钱老师在给这些学生上课,我的天,我简直震撼了,我说这语文课竟然可以这样上,一个语文老师竟然可以这样风度翩翩,风采斐然。他给了我一个梦,这个梦就是,哪怕你做一个中学老师,做一个中学语文老师,你同样可以光彩夺目。

 

后来我就是有一个梦想,我想成为钱梦龙老师这样的人。所以回到学校之后,我就广泛的收集钱老师过往讲课的各种资料,讲课实录,他的书我也买,我也跟钱老师联系上了。钱老师大概也觉得我还可以,就收我为徒弟了。我有五六年的时间,沉浸在教学法的研究之上,我就沉浸在如何把教育变成一种艺术的追求里面。我在钱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是很多的,其实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是那样的会读书。一般的老师讲诗歌、讲小说、讲记叙文,能讲的好多。钱老师能把很不精彩的议论文,尤其是说明文,能讲的那么饶有趣味,让我磨练一个本事,这个本事就是一定是用心的读,慢慢的品,一定是要读出文章内在的妙趣。他带给我很大的影响。

 

后来在大学期间,我们学校请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富仁先生,那个时候王富仁先生对鲁迅的研究,可以说在学界是一个标杆式的人物。我有幸和这样的老师在一起,在一个学院。后来我又加入了他的课题组,在一个课题组做研究。王老师是喜欢喝点小酒的,所以我们这个团队的人,我们课题小组的人,隔三差五我们就喝个茶,喝个小酒。在小酒的微醺当中,我们谈文化,我们谈文学,我们谈鲁迅。

 

王老师有一个特点,作为一个学者,他的课上得大气磅礴的,高瞻远瞩的。我在王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学者很深的功力,这也是我向往的。所以我在学校里面,花了半年的时间,我选听了王老师的一门课。我一边听一边琢磨。所以王富仁先生也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这两个老师,他们身上还有一个东西,就是他们用那种细心,在教学过程中,非常的精益求精。这个东西对我影响很大。一开始走出校园的时候,一开始我不是这样一个精益求精的。后来我说他们这样的大家,这样的大学者,做事都那么严谨,那么精益求精。那么我这样的一个小人物,这样的一个后生,我是不是首先要学他们做学问的态度呢?这是对我影响很大的。

 

当然到后来的时候,我自己教书教多的时候,我还悟到我的课不仅要给学生知识,不仅要给学生文化,我的课还要对学生未来的人生产生影响。所以我就是说如何产生影响呢?那就是说我在课堂上讲的东西,我传授的这些东西,首先是我自己能不能做到?师范师范,师者的身上一定是要对他者有影响和垂范作用。所以,后来我的教学里面,我始终把教学,把讲课和我人生的领悟感受和对我人生的鞭策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一点,有可能是了解我的人多了,他们会越来越越喜欢我,越来越追随我的原因。

 

一个人一生当中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是很关键的。我这一生有非常不幸的时候,但是又非常幸运,我遇到了两位非常好的老师。然后这两位老师,王富仁先生就是很遗憾,他已经离开我们了。他在世的时候,包括像钱梦龙老师,他现在身体还是挺好的,他跟我的关系都是一个亦师亦友的关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在他们身上也学到了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如何谦逊待人,如何有大家的气度,大家的风范。虽然我没有学到他们的精髓,但是对我还是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

 

方敏:自媒体的兴起对女性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为女性提供了表达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网络暴力、外貌焦虑等。您如何评价自媒体在女性文化传播与发展中的作用?

 

张传芳:我很幸运,我一不小心我赶上了时代潮流,我一不小心又成为网红了。其实我是得益于《红楼梦》。因为《红楼梦》这样的一个伟大的文学,伟大的艺术,它是深入到很多人的人心了。很多的人是因为对《红楼梦》的喜爱,我又是那么深情而动情的来演说《红楼梦》,我演绎的《红楼梦》可能距他们心中理想的《红楼梦》比较近,所以他们比较喜欢我。现在我的粉丝已经是超出五百多万,学者有500万粉丝是非常厉害的。有很多学者的功底都比我棒,但是我的粉丝数不比他们差。这个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鞭策,让我意识到我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有这么多的受众,那么《红楼梦》改变了我的人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红楼梦》的喜爱,尤其是跟随我一起来领悟解读《红楼梦》,有可能也会不知不觉的影响并改变到他们的人生,我是非常幸运的。

 

至于说自媒体时代,很多的人,尤其是女性在自媒体时代会产生一些压力,会产生一些焦虑感。我比较少,为什么呢?首先我的定位是我是来传播文化的,我可能长得不尽如意。我的装扮,我的这个打扮,包括有的时候化了一个妆,大家也说这个妆没化好。如果说我要把自己定位是一个美丽的人,一个人见人爱的人,那么肯定会造成压力。但是我来是传播文化的,我来是弘扬文化的,那么我只要落落大方就可以了。

 

所以有的时候我开玩笑,偶尔穿一件漂亮的衣服,学员们就说老师好漂亮,老师很美丽。我说谢谢,我说是因为你们喜欢我,欣赏我,我在你们眼里才美丽的。有的时候学员说,老师,你今天这个衣服穿得不好,或者是这个发型不好。我说喜欢我的课你就听课,你要不喜欢我的人,你闭着眼睛听也可以。我是以玩笑的方式,所以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我不是太在意的。

 

因为我始终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弘扬文化,传播文化的学人学者的位置上。所以就不会有太多的焦虑,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想对有焦虑人讲,烦恼即菩提。有的时候压力恰恰是我们提升自己的一个动力,所以来到直播平台上,我现在也是穿某一类型的服装,我们的这些听课的粉丝们或者是学员们特别喜欢,那我投其所好也可以,我也尝试改变自己。我不就是在自己其它方面也有所提升吗?

 

我和这个自媒体,我和这个平台,在我的内心世界里面,我始终保持一个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这样的一个定位。因为多媒体的时代,我们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可以在家里就把我们的知识文化,我们的一些观点,我们的一些思想,一下子很方便的传播出去。这是我们应该感恩时代的。但是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在这个时代里面,我们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使命,自己的一个诉求,不能忘记这一点,不能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面迷失自己。还有最关键的是,我自己讲,之所以早早的退休,我要有一个好好的身体。我用这个好好的身体把自己的心内心世界调试到一个最好的状态。我用心的读一些经,这个经既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也包括儒家的经典、佛家的经典、道家的经典,尤其是佛家的经典。我希望的是,人说老有所养,我们是肯定是老有所养了。我还希望老有所养里面,包括获取到精神智慧的滋养,始终不忘回精神故乡的这一条路。

 

红尘世界,我教书的讲台也好,登百家讲坛的讲台也好,现在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这样的一个直播间,都是道场,都是我修行的道场。红尘世界,红尘无处不道场,它不是我精神的家园,不是我精神的故乡。所以有一天会离开道场,踏上真正的回家路。我也希望能带领一些人,真正有一个回家的路。您去年组织了《红楼梦》电影的点映工作,一部《红楼梦》不就是呼唤灵魂回家吗? 

 

方敏:您未来对名著阅读研究有什么样的展望,未来有没有新的研究领域或目标?

 

张传芳: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我现在对于未来,我倒没有一个敢问路在何方一个困惑和困顿。庄子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他就用这样一个简单的几句话,描写了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生命轨迹。对我来说,能够投胎一世做人,而且能生在东土之上,成为一个伟大的中国人中的一员,这已经就是够幸运的了。

 

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去世的很早,家里很艰苦的时候,偏偏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就赶上了改革开放,赶上了高考制度的恢复。我成为比较早的一代女大学生,这也是我人生很幸运的。踏上工作之后,又遇到了那么好的老师,遇到了很好的一个成长环境。尤其是像我在中学十年,巢湖二中十年,其实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前走,也是对自己一个很好的成长和历练。在那里面遇到很多的同事,包括领导对我的鼓励和支持,都是我人生的幸运。

 

早几年我退休了。之所以早一点退休,我想人生的下半段我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能好好的读经,人生有一个真正的开悟,人生的后半段按照自己喜悦的方式来活。所以那个时候还没想到,我有一天会一不小心会借助于这个多媒体,然后还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网红。其实对我来说是一件比较喜出望外的事儿。

 

万法随缘,顺势而为。所以我就想既然我现在有这样的一个平台,又有这么多的人喜爱我、鼓励我、支持我。那么我就领大家把中国的书,把我们优秀的文化书读深读透。所以我的直播间,我每次给自己直播间做广告的时候,我说,这里是深度解读红楼梦的直播间,这里是深度的解读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直播间,这里也是汲取生命养料、生命滋养的一个直播间,这里也是引领我们生命觉悟的一个直播间。其实我对这样的一个自己的直播间的一个广告,也就是反映了我对未来自己人生的一个规划,一个方向,走精读的路,走品读的路。发挥我的一些长处,或者说有一点自己授课的魅力,引导更多的人去用心的读书,用心的思考,获取精神的资源,精神的养料。

 

在不同行业的人,每一个能够在逆境当中冲破种种的阻碍,能够做出一些贡献的人,他们都不是普通的人,都不是平常的人。他们不普通不平常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他们的心灵世界是有力量的,这就是心力。人的心力从哪来?一方面百折不回的生命经历,另一方面就是读好书,读真正有价值的书,给内心世界有好的滋养,有坚实的支撑。

 

我们这个时代是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我们这个时代也是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是一个能迎接到飞龙在天、飞龙腾飞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每个中国人,他们迟迟早早的会要回归到读书,用心的读,然后精神获得滋养,然后知道生命的路应该往什么方向去。

 

前两天我在和你交流的过程中,我开播的时候我谈女性的人生之路。首先任何艰难万险,你要学会先谋“活”,怎么样让自己活下来,活下来之后我们谋一个谋“生”,这个生,是发展自己,强大自己。在谋生的过程里面还包括谋“爱”。但是谋爱之后,我们的人生该向什么方向走呢?还有一个就是谋“心”,心灵,让心灵回到自己的家园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一个女性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非同寻常的一个女性呢?她要有谋活的本领,要有谋生的能力,还要有谋心的智慧。

 

我未来的路就是带领许许多多的女性和有需要的男性朋友,一起踏上一条内心世界觉悟,谋心的、智慧的一条路。我们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收获。这可能就是我的人生规划。

 

您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来给到我一些问题,也引发了我一些思考。我就把我思考感悟到的东西分享了一下,谢谢你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

 

我还要向我们文狐网创始人方敏表示敬意。她在文狐网带领许许多多的人在关注我们的女性,尤其是关注我们女性当中的一些弱势群体,而且想方设法给予她们一些帮助,这是在造福社会,造福许多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一份的慈悲心、慈爱心是让我们特别敬重,特别感动的。所以首先表达对您的敬意,也表达对您的谢意。

 

方敏:谢谢张教授,也向您表达我们的敬意与谢意!最后请您对我们女作家、年轻学者、文学爱好者提出一些寄语或期望。

 

张传芳:我想说,女性在中国,从古到今,她相对来说都是弱势的群体。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之后,给我们许多的女性提供了人生的舞台。我在解读王熙凤的时候,我更想说的是,王熙凤是可惜了,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所以这么优秀的女人,这么能干的女人,倾其一生在打一场无谓的婚姻保卫战。

 

王熙凤要活在今天,那个婚姻保卫个啥?我们可以保卫婚姻,如果这个婚姻里面有爱、有温暖、有幸福,我们必须誓死捍卫,对不对?但是那个婚姻它完全变味了。可是对王熙凤而言,她在那个时代她不得不保卫这个婚姻。

 

所以,很感谢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给我们很多的女性提供了比较好的空间和舞台。但是这个时代还依然有很多弱势的女性,弱势的群体,她们受教育,她们在选择人生的认知上,诸多的原因造成了现在有很多的女性还是生活得比较苦。所以我们的女性作家,我们的文学关注这一块,是一个时代要求使然,社会要求使然,也是我们女性从自身出发来关注同样一类的人,这样的女性写女性的文学有它的长处,因为感同身受这一点,她就是超出了一般的作者,比较占便宜吧。

 

另一方面,比如说我最近在给大家解读鲁迅的两个作品,《阿Q正传》和《祝福》里的祥林嫂?鲁迅的《阿Q正传》写的非常伟大,祥林嫂同样也很伟大。阿Q是男性,祥林嫂是女性。所以在伟大的作家作品里面,文学未必真正有什么性别之分的,当然我们的女性文学里面涌现出像张爱玲、琼瑶、三毛、王安忆等,还有海外文学里面的赵淑霞、容子这样的一些女性。她们都写了很多好的作品,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尤其我们很多的女性朋友是喜欢读这样的一些作品的。这是一个时代社会的需求,也是很多女作家努力的一个成果。

 

我想,如果我们呼唤有更好的女性文学、女性作品的话,还是更多的从人性的角度来观察,从女性的生命困境、如何摆脱困境这一条路上。因为当我们社会给这些弱势的女性一些帮助的时候,解决他们生存的一些迫切性的问题的时候,那么将来她们人生的路怎么走?所以还是要提高她们的觉悟,还是要提高她们的认知,还是要提高女性自己要独立,要自强这样的一个高度。所以女作家做了很了不起的工作,未来还是任重道远。

 

《红楼梦》本质上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是很关注女性命运的。《红楼梦》里的女性,是写得非常好的。只是我对女性文学这一块了解不多,虽然我上大学的时候是做过肖红这样的一些研究,包括对张爱玲有一些解读,最近也读琼瑶的作品,看多了一点,但是在这一方面的确不是专家,所以我只能发表一点自己浅显的看法。  

 

我也期待着从你那边得到更多的阅读者,对我、对我们《红楼梦》、对我自媒体上学员的反馈,我希望多听听,然后自己也能汲取到一些东西。 

 

方敏:感谢张教授抽出宝贵时间接受访谈,您的分享让我们对《红楼梦》、对名著阅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女性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期待下次有机会交流,再次感谢您!

 

2025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