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狐头条

首页 > 文狐头条

世界华人周刊社长张辉:一位倾情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赤子

作者:cnwenfox      阅读:53908      更新:2024-08-14

 

文狐网特约记者:淼淼

 

观其人: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若论张辉其人,其实还可用另一句唐诗形容:“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他天赋异禀,胸襟开阔,广交朋友,达济四海,为人爱才、惜才、善于用才。属龙的他,龙行虎胆,有侠之大者的豪杰胸襟和气度,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

       在江湖传说中,他做人做事不拘小节,具有强烈的个人魅力,总能自觉、不自觉地吸引周围人聚拢到他的身边,协助他做事。有人说:“张总身上有一种魔力,他让人帮忙的事情,你不忍心去拒绝他,何况都是一些善济天下的公益活动。”很多人在极短时间内,会迅速将初识不久的他视为值得相交一生的朋友。甚至,他在街上散步,路过的店铺老板也会从其言谈举止上立刻判断出他绝非寻常之辈。

       他为人坦荡,极透明,从不隐藏;极真实,从不伪装;极大度,从不计较;极敬业,从不怠惰。

       张辉粗中有细,极有能量和才干。从他1991年26岁时辞去体制内学校教职白手起家、下海经商,到坐拥中国大专院校教材民营出版发行的半壁江山近三十年,再到败走芝加哥、移民加拿大,在海外致力于中英文图书出版、文学活动策划、影视版权推介、海外中医文化推广、华裔艺术家推介近二十个春秋,他的一生都在文化领域躬耕。

        当他问到那些地产大佬当初起家资金仅有几百万元时也曾感慨道:“当年这点钱我也能凑到,怎么就没有想到多元化投资,也在中国蓬勃兴起的房地产大跃进中分一杯羹呢。”末了他也会自嘲道:“这就是命,上天让我一条道走到黑,倘若染指房地产,说不定下场比那些身陷囹圄的地产大佬更惨。”

         张辉擅长与三教九流打交道,不畏强权,不欺弱小,蛮有怜悯,常有恩慈。张辉具有出色的社交才华,看人办事眼光之精准毒辣,令很多人钦佩不已,好像任何难事在他这里皆可化于无形。“世界上没有什么沟沟坎坎是过不去的,只不过翻过去的代价是高是低而已。”这是他平时安慰别人最常用的一句口头禅。

       早在上月初他就知道BC省当地个别中医师会为海外国医大师、海外国医名家评选问题发难。他的朋友透露口风给他,提醒他小心提防。他笑呵呵地说:“连藏龙卧虎最多的美国中医界朋友们最终都能理解这次民间评选的意义和艰难,相信本地中医朋友们一定会理解我们的。至于如何应对一问、二问世界华人周刊的小文章,他说写文章肯定是我们的长项,只不过大家都有正事,你问100次我回复100次,那样很耽误功夫。言多必失,只会加深双方的误解,让外人看笑话。毕竟过去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曾有一位相面的朋友说,张辉眼神坚毅,一对粗黑有力的剑眉,右眉上方有一颗黑色吉痣,非富即贵,一生贵人相助,衣食无忧。诚然,他遇到的贵人的确很多;但同时,他也是很多人的贵人。早些年,国内房市红火时,他曾在国内卖掉几处房价节节攀升的房产,用来资助海外华文作家出书、写影视剧本、拍电视纪录片、电视节目、举办中医药论坛、文学笔会。对于曾经受他恩惠的人,有些人投桃报李,成为他的助手和挚友,无论风吹浪打,始终坚定地站在他身边,相信他的为人。但也有人恩将仇报,时不时散布他的谣言,在背后诋毁他,他既寒心也伤心。尽管他心中有委屈,但却能很快释怀。

       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天塌下来,还有个高的人顶着呢。他在酒桌上霸气十足,举杯换盏,谈笑风生,烈酒酒精很快从额头蒸发,很少有人敢和他拼酒。他常说:“我没有敌人,所有人都是我的朋友,没有人配做我的敌人,配当我敌人的人还没生出来呢!”言辞间的霸气和自信常常令人动容。

       有次我问他:“你想以德报怨,那么何以报德?”同样的疑问,在春秋孔子和弟子之间也曾有过。《论语·宪问》中记载,孔子的答案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张辉的答案是:“我看人只看优点,不看缺点。要做大事,就要有大格局,把能调动的人都调动起来。”正如《战国策》中所写:“合则留,不合则去。”张辉待人处事极其随缘,很想得开,没有执念,对于戴有色眼镜看待他和他的事业的人,他也不记恨,总是一笑了之。

       这也是我之所以长期佩服他的根源,看破而不说破,拥有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所具备的度量和智谋。他就有那么一股子劲头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魄。我与他初识时,他曾发给我一张照片。我记得很清楚,照片里的他站在落满厚厚积雪的高大松树旁,一身黑色冬装,目光坚定而明亮,让我突然想起那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观其事: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2007年9月,张辉在美国芝加哥创办的《世界华人周刊》,一度发行遍及美国、加拿大华人聚集的八大城市,每个城市每期投放都在5000本以上。他持续不断的投入和经营,为海外华文文坛增添了众多新面孔的作家、文友,不少行业精英、业内翘楚通过在世界华人周刊开专栏而被普罗大众所认知。

       也有不少写作新秀是通过世界华人周刊成名成家的。一位文友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在电话里与张辉交谈时,曾惊讶于他的谦逊和坦诚。及至见面,才知晓:原来,大名鼎鼎的张辉社长竟然如此随和真诚,甚至有一点憨憨的工作狂模样。

       几年后,他成功地打入英文图书出版发行市场,为中国出版走出去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在加拿大好山好水的温哥华,张辉将出版业务重心再聚焦,对运营模式再优化,形成了国内国外图书出版、媒体运营互动的双格局。在出版业务上,他在两条主线深耕:反映人文社科、科学技术创新的学术出版,以中医药文化、中国旅游文化为主的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出版。在运营模式上,以出版质量为中心,对国内出版发行业务进行流程优化,对参股经营的加拿大、美国、德国、法国几家出版社的中外文图书出版流程进行资源整合和强强联合,以保证出版质量和出书效率。在发展格局上互动、互促,以国际化视野和国际运作经验助力中国出版走出去。

       2015年初,为纪念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受欧洲华语诗人老木(李永华)邀请,张辉和众多海外华文资深媒体人共同组建了“单骑送铁证·万众倡和平”大型公益活动组委会。作为组委会执行主席,张辉和副主席老木、胡忠旭及一大批海外作家、学者、媒体人一起,全程策划、组织并和江苏、北京电视台联合举办了这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型公益活动。由老木、胡忠旭率领江苏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组建的俄罗斯、东欧、西欧、北美4个摄制组,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南京航空博物馆的英文史料,行程18000公里,与13个国家的32家二战纪念馆互换史料,成为海外华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最出彩的一个活动。

       大家通过这次活动惊讶地发现,连俄罗斯一些大型博物馆馆长都不清楚:若非中国在二战东方主战场拖住120万日军,一旦残暴的日军越过西伯利亚和狂傲的德军会合,前苏联解体至少会提前半个世纪。当摄制组成员被频频问及世界各国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与你们中国抗战有什么关系时,张辉和他的朋友们发现了西方主流社会正在有意或无意忽略付出3000万军民死伤代价的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于是2015年6月,他们在加拿大联邦政府迅速注册成立了非政府、非盈利的“世界反法西斯纪念地合作联盟”。

        张辉说:“我当年的朴素想法是建议中国各级政府将所有的抗战纪念馆增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馆’的招牌,将抗战纪念馆所在城市加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地”的招牌,真正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纪念地合作联盟”这个欧美亚非民间历史文化交流平台。我们的目标是,将那些抗战名城的市、县领导人请出去,哪怕就是在外国人可以落地签证的海南都可以,和世界各国二战纪念馆和纪念馆所在地政府议员、市长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话,积极开展二战、抗战问题学术交流和城市联谊活动,真正将发生过浴血抗战的徐州、枣庄、衡阳、枣阳等一大批中国抗战名城,像诺曼底、硫磺岛、奥斯维辛、德累斯顿一样让世界人民家喻户晓。但由于‘人微言轻’,至今尚无突破性进展。但我们不气馁,我们要在明年举世纪念二战、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这个埋藏心中十年之久的夙愿,付诸实施。”

       2017年5月底,因缘际会,张辉偶然介入海外中医师纪录片拍摄,借助近30年的出版发行资源和十几年的海内外媒体资源,他找到了世界华人周刊“聚焦全球华人,弘扬中华文化”的立足点和发力杠杆。通过北美科发出版集团资助的新媒体国际合作组织、世界华商基金会、国际中医养生大会理事会,弘扬中华文化,助力中国出版走出去,向全世界推广以纯中医立业、高手云集的海外国医名家队伍。

       2018年元旦前后,世界华人周刊和加拿大中医组织合作,在温哥华举办了长达一周的“首届国际中医养生大会”,涵盖了“2017国际中医药论坛”、“首届国际中医养生文艺晚会”、“中医养生课堂”等一系列活动。

       2018年至今,,世界华人周刊全程策划并成功举办了以下活动:

       2018年5月,在安徽合肥,与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联合举办“2018国际中医药论坛”;

       2018年9月,在山西右玉,与世界养生大会秘书处联合举办“首届国医名家论坛”;

       在中国医药物资协会支持下,2019年至今,在长沙举办三届、在厦门举办一届共四届“海外国医论坛”;

       2020年至今,通过zoom会议、腾讯会议、岐黄网直播、海外YouTube直播、抖音直播等平台,世界华人周刊为近百位海外中医师举办中医针灸实用技术讲座,不少讲座在线观看人数突破2万人以上,创造了中文媒体海外助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奇迹。

        2024年3月17日,经过长达2年的中医、针灸专家推荐、评选和2个多月的公示,由世界华人周刊牵头发起成立的海外国医名家评审委员会,选择在第96个“中国国医节”之际,正式公布了首届“海外国医大师”(22名)、 “海外国医名家”(165名)当选名单。

       对于这个石破天惊的大事件,海内外中医界一片哗然、愕然,至今余波不断。针对“海外国医大师”、 “海外国医名家”该不该由世界华人周刊来发起评选的问题,张辉坦言:“2017年我接触到海外中医师群体后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内地所有的中医师都由省、地、市、县各级中医药管理局管理他们的职业资格认定、专业进修、职称评定和执业维权,但超过60万人的海外中医师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承担上述职能。不少中医立法的国家如果由非华人挂帅,中医师的日子会更加艰难,英语不好的中医师遇到病人投诉,往往牙咬破往肚里咽。”

       对于个别中医师的非议,张辉坦言:“任何评选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由国家级中医、针灸学会出面评选,估计落选者非告到国务院不可。上百人的首届海外国医名家肯定存在挂一漏万、良莠不齐的情况,但是22位海外国医大师我自信是立得住的。至于还有不少德高望重的高手没有进入大师之列,我们已经重新组建评选委员会,相信在下一届评选中,肯定不会被忽略。好在我们没有向任何当选者收过一分钱,所有的获奖证书制作和国内邮费都是我们免费提供的。在这一点上,还真没有任何值得挑剔的地方授人以把柄。更何况我们是正式公布当选名单后才召开以会养会的海外国医名家论坛的,自名单公布之日起你已经是海外国医大师、海外国医名家了,与你缴费不缴费参会根本没有关系。”

       2024年6月11日至17日,由KF Times Group(北美科发出版集团)独家赞助的“首届海外国医名家论坛”暨“《本草无疆》首映式”在加拿大温哥华隆重举行。据新闻报道,在7天论坛期间,20余位首届海外国医大师、海外国医名家当选者,或与温哥华当地耄耋长者、文化精英、中医师、针灸师济济一堂,真诚分享中医养生知识,现场交流疑难杂症中医诊疗经验;或集体造访温哥华岛,揭秘BC省中药资源;或参加班夫国家公园中医养生之旅,为加拿大华人开启一场由海外国医大师、海外国医名家主导、底蕴丰厚的传统中医文化盛宴。张辉同时组织了线上ZOOM采访和线下采访两套运营团队为参会嘉宾服务。

       2023年11月11日,张辉作为组委会主要成员之一,参与并见证了全球华人美术界的”世纪之约" ,——首届世界华人美术金笔奖。

       除了上述各项活动之外,他在繁荣海外华文文学和推动文学交流方面,也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2022年元月18日,由张辉旗下(加拿大)北美科发出版集团、世界华人周刊、华人广播电视台(华人影视)三家联合主办,北京科发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由各国华文作家协会、华人影视机构推荐作品参评的“首届华人影视文学奖”揭晓。40多位海内外作家成功折桂,成为“首届华人影视文学奖”得主。

        2022年5月16日,“首届华人影视文学奖”颁奖典礼在阳光明媚的法国南部古城Narbonne成功举办,来自欧洲、美洲、亚洲的文学评论人、作家、艺术家和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共襄盛会,一同出席见证了此次颁奖典礼。

        2022年7月13至18日,由张辉发起并注册成立的欧美影视协会,携手加拿大大华笔会、高度传媒、世界华人周刊成功举办了“首届温哥华文学周”,成为大温哥华地区华人界的一件文学盛事。

        2023年3-6月,张辉率领欧美影视协会温哥华分会在大温地区先期组织了每场规模都超过300多人的3场观影活动及新闻发布会。作为7月11-13日第二届世界华人作家笔会的序曲,张辉于7月9日在Norman Rothstein Theater策划主办了温哥华歌苓读者见面会。

       7月11日上午,第二届世界华人作家笔会开幕式暨主论坛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亚洲中心会议厅召开;

       7月11日下午为笔会主题论坛,汇聚了各行各业的专题内容分享;

       7月12日上午国际影视文学版权推介会在加拿大 UBC 大学亚洲中心会议厅如期举办;

       7月12日下午在UBC大学陈氏演艺中心小剧院举办了高雅温馨的温哥华诗会。随后,现场举办了温哥华少儿文学院开班典礼。

       7月12日晚,在陈氏演艺中心主会场举办“首届国际华语原创IP 电影节”颁奖典礼暨音乐会。电影节为22位获得第二届世界华人影视文学奖的世界各地到场作家颁发了奖状,并为获得电影节各大奖项的影视人、导演、编剧等颁发了多个奖项。

       2024年3月27日上午,“第三届世界华人作家笔会”暨“首届海南国际影视文学论坛”在海口南国威尼斯城国际社区海德姆花园酒店开幕。会议邀请到上百位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作家、电影、电视剧从业人员,国内高校教授,并在海口、三亚、琼海、万宁多地开展多项文旅活动。整个活动为展示宣传海南、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靓丽名片搭建桥梁,对海南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自由贸易港和2025年底前适时启动全岛封关运作相关工作起到积极的宣传带动作用。

       其实,熟悉张辉社长的人都知道,他很少在凌晨2点之前入睡过,他在散步健身时与各方通话,他在吃饭时关注全球焦点,工作之敬业和勤勉,非常人可比。可以说,他这一生为文化和出版事业所做的贡献,绝不仅仅止于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宏大事件。在他一年365天的日日夜夜,他编辑修改的每一篇文章,他亲手制作的每一篇“简篇”文章,他审阅校对过的每一部书稿,他资助过的每一个作家,都在默默记录并见证着他对梦想和事业的热爱与执著。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张辉还是一个大孝子。他人在海外时,84岁高龄的母亲如果在中午之前接不到他的电话,午睡肯定不踏实。如果到下午六点还没有接到他的电话,当晚肯定会失眠。张辉说如果回国了又没在父母身边,每天早中晚母子间至少会通3个以上的电话。

       据我所知,从20多年前,他移民加拿大后,就先后注册了七八个非政府、非盈利机构,至今每年还在交着年审费。前些年,他不但经常回国参加各省侨联组织的海外华文媒体看中国活动,还拆东墙补西墙地凑钱出版各期《世界华人周刊》,并经常赔钱举办各种民间文化活动、中医药论坛、文学论坛和笔会。

       他的可贵之处是,他所做的一切不是做给任何一个人看的,而是为了一个宏大的理想,不求名利,但求无愧于心。然而,“志若不移山可改,何愁青史不书功。”尽管他淡泊功利,对于名利场没有任何执念,但他所做的一切已然聚沙成塔,积跬步而致千里,聚细流而成江海,让人无法忽视他的能力、胆识、才干和成就。

       

观其心: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张辉这一生虽然光明磊落,在向阳而行的路途中,身后却总有犄角旮旯里飞出的明枪暗箭攻击他。他一路踯躅前行,在“我心光明,夫复何求”和世人支离破碎的道听途说中痛苦游走。正像当年耶稣传道,在本乡本族总会被人蔑称为“木匠之子”,最终被戴上荆棘冠冕游街示众,并钉上十字架殉难一样,但凡行为和意识超越寻常世俗逻辑,不在常人理解范围之内的人,总会被污名化,甚至被歪曲形象、恶意解读。他常常忧愤,一脸苦笑道:“自2008年5月我从芝加哥返京,至今拿不到美国签证,2个女儿的本科、硕士毕业典礼,我都只能隔海相望,默默祝福。我在芝加哥投资的房子、印厂、设备都化为泡影,上千万人民币统统付诸东流。我英语不好,只会几句日常用语,又不会开车,没有任何特长爱好。在海外搞出版和文化事业还时常被误解,被冠上莫须有的罪名。”

       世俗之人无法理解张辉的一些行为逻辑,比如:他为何不图钱财资助作家出书,他搞中医活动是什么目的,他举办文学笔会是不是为了敛财,他办《世界华人周刊》并在北美大量投放是不是大外宣?

       对此,他惟有长叹苦笑,说:“我一生对吃穿不讲究,下海经商这30多年,我喝下的白酒可以用顿计量,但至今分不出好酒、孬酒,菜好菜歹。但是我把钱花在做大事上,从不觉心痛,我来世上一遭从来没害过谁,一辈子从没主动开除过一个员工。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是非曲直苦难辩,自有日月道分明。

       甚至,连加拿大政府也无法理解他的行径。有关部门至少花了2年时间调查他的各方面背景,最后才确认张辉其人干这些文化活动,就是一个移民加拿大的中国企业家吃饱了撑的。

       也许,你不会相信,张辉其实是一个多么枯燥的人,熟悉他的朋友们都知晓。他的人生除了工作、散步、看看电影和应酬饭局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业余爱好。不会钓鱼,不会打猎,不会打牌,不会下棋,不会麻将,不会赌博,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会打高尔夫,更不会欣赏音乐和绘画,就连讲个笑话都能冷场。我有时为他尴尬难过。心想:这人是如何做到什么都不会的?!以此而论,他除了邀请一些名人、作家演讲,举办文学活动、中医活动、文化活动,人生几乎没有什么别的打发时间的特长了。张辉也遗传了他父母的基因,非常有社会使命感。张家曾连续5次获得安徽省“五好家庭”称号,他的父母心地善良,不但资助没有血缘关系的困苦之人,还省吃俭用把退休金用来设立“家族教育基金”,奖励家族里学业有成的后代。

       在所有攻击他的谣言中,最猛烈的有两项:一项是大外宣,另一项是借办文学笔会、中医活动敛财。。

       先说第一项所谓的“罪名”,源自他2008年5月从美国离境回国之后就再也去不了美国,他说:“老美给我的签证处罚可能是终生不得入境。”当时,他在芝加哥的房子不得不甩给银行,而随后他举家移民加拿大温哥华。事件的起因是2007年《世界华人周刊》在芝加哥创刊后,前20期都是在美国、加拿大八大华人聚集城市每期投放5000本以上。对于如此大规模的投放,又是以跨国公司管理人员身份移居美国的张辉,自然引起注意。他们的疑问是:你为什么要这么大规模投放,是不是从中国政府那里拿到了资助?其实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他说:“我从1991年就开始在大学教材市场从业,不会英语,不会开车。到了美国既做不了贸易,又不可能去开餐馆,我们出过的大学教材也不可能有销路,唯一的可能就是办本杂志。得亏那时国内生意还算兴旺,要是现在每期印上几万本,而广告一点着落也没有,那工人还不把我吃了?!”回想当年的风波,他甚至有些庆幸:“幸好我拿的是跨国公司管理人员L-1签证,真要给我续签了,我回到美国不知道还会烧去多少钱。”

       再说第二项莫须有的“罪名”:借办文学笔会、中医活动敛财。但凡有逻辑思维的人都会想明白,假如张辉真的是大外宣,何愁拿不到资金来搞笔会,何苦还要收费搞笔会呢?何苦还要被泼脏水呢?更何况,明眼人和内行人都一望而知,无论是温哥华笔会还是海南笔会,吃住行方方面面的开支总和要远远大于收入总和,完全入不敷出。每一届笔会,张辉都要自掏腰包垫上一大笔资金空缺。他说,我们是民间文学活动,没有官方资金支持,更没有商家赞助,如果不收费,哪来的资金运作?!他搞文学活动,完全是出于想把海外华人影视、文学、中医药文化推广事业搞起来,对于每一届都来捧场参会的文友,他都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更不区别对待,因此就有了一批非常忠实真诚的文学界、中医界朋友支持捧场。

       请问,有谁见过自掏腰包、没有后台资金支持的大外宣?有谁见过自费投资几十个微信公众号,不求任何回报的大外宣?这些年,他不但垫资举办世界华人作家笔会,还持续投资《世界华人周刊》两百多期在《中国日报》上的文学专版、影视专版、绘画专版、综合版运营,以及《世界华人周刊》豪华版的发行。

       早些年,他资助了很多作家出书,甚至为了帮助他们卖了多套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产。在他落难时,有人却趁机落井下石,甚至幸灾乐祸到处说:“张辉犯事了!”有人为他不值,为他愤慨。他也伤心,但他却选择了原谅。有些受过他恩惠的人,为了一点小事就过河拆桥,他却一笑置之。他是“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尽管受到这么多攻击和非议,受到了这么多恩将仇报的伤害,张辉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胸怀宽广,不念人恶;慷慨大方,侠肝义胆。他常说:“我是做大事的人,我最自豪的是,这一辈子没有一天是虚度的。人要有浩然正气,才能最终邪不干正。”当有人在他背后坏他事情时,他说:“我会对这个人更好,用自己的真诚感化他(她)。”

       他心性豁达大度,好脾气和心胸宽广是很多人公认的。他其实具有非常敏锐的感知力和观察力,对于很多人的行为动机,以及一些人无法摆上台面的小算盘和小九九,他都了然于心。他说:“人,都是有弱点的。但我看人,只看优点,不看缺点。”

       其实,我非常理解他。在他心里,对待这些人并非没有评判和衡量。但他秉持“难得糊涂”的心态,只是为了能把大家聚拢到一处,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人的才干,来共同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事业。至于那些谣言和污蔑,永远不可能消失,人活在世上,“无人背后不说人,无人背后不谈己。”要想做大事,便要经得住言语攻击和人格诋毁,否则就成不了事。我常说:“懂你的人不用解释,不懂你的人不必解释。”      

 

观现世: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有人说:“如果张辉不发财,就没有天理了。”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第一批辞掉公职、下海经商的人,他曾经建立了庞大的民营出版发行帝国,打下了大专院校教材民营出版发行的半壁江山,并整整红火了20多年。最鼎盛时,他在中国20多个省会城市拥有办事处、分公司和房产,手下员工二三百号人,拥有2000多平方米的生产大楼和二栋职工宿舍。

       而今,辉煌过后,洗尽铅华的他,斜阳暮里,仗剑天涯,依旧是“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的神情。他时常和我说:“如果我突然闭眼了,我认为我这一生值了,我没有虚度一日,我脑子里想的都是大事,做的都是大事,我这一辈子活得值了。”他的一辈子顶别人几辈子活,时间和精力,事业和感情,他都尽力而为。他说,后半生最大的心愿是建立世界华人开放大学或者世界老年开放大学,否则总觉得过去出版过的8000种教材、图书放在电脑硬盘里有点暴殄天物。

       这几年,他在出版业也硕果累累。自2019年国内出版转型至今,他补贴出版的学术著作就超过300种,他创建的(加拿大)北美科发出版集团资助海外作家出书500多种,为国内出版社版权贸易翻译出版英文图书超过200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属于出版“疑难杂症”的学术著作出版难题,张辉也通过符合中国出版法规的市场化运作顺利解决了。他筹建的世界开放大学网正在陆续将科发书业出版过的几千种大学教材、学术著作以网络课程的形式推出。他希望为中国传统出版向网络教育转型摸索出一条新路。北美科发出版集团也出版了1-4辑《世界华人文库》系列丛书,里面集结了这些年曾出版过的数百部中、长篇小说,是海外华文文学的巨大宝库。

       如今,他虽年近六旬,精神矍铄,不失赤子之心,像他的属相龙一样,神龙见首不见尾,热气腾腾地在尘世间行走。他像风一般自由无羁,在这个纷扰动荡的世代,依旧做自己喜欢的事。在有生之年,期盼多走一些国家,多看一些迥异的风土人情。不带有色眼镜,不带立场观点,只做一个匆匆的行者与过客,像饱经沧桑的冷眼旁观者那样——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