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狐头条

首页 > 文狐头条

诗情墨韵:书法家刘耀西诗书作品集出版

作者:admin      阅读:33781      更新:2022-11-21

 

 

 

       刘耀西同志托我为其大作写序,怎奈本人承之学浅,却之不恭,甚难。但我对耀西同志德崇、智睿、才广印象之深,只得简述数语,聊表心意。

       我年轻时在耀西同志的家乡参加『四清』工作,当地干群对耀西同志自幼聪颖过人,童年的品德,成年的美德,入伍后的军德颂声贯耳,赞词有加。我和他后来又有同在江城工作之缘,经常交谈,多次拜读其诗、词、联、书作品,受益非浅。今又喜读新著,有感而发,记言共勉。耀西同志给人们的印象是对党忠诚,与民情深。为人谦虚谨慎,温雅而坚毅。他十七岁应征入伍,刻苦训练,勤奋好学。在入伍后几年里,年年评为五好战士,技术能手;一九六四年军事大比武时,获全军测地兵第二名;随后被部队提干留用。在军队期间因工作需要,先后就读于武汉测绘学院和湖北大学,系统地学习了测绘专业和历史专业,为后来到师、团、军机关工作打下了基础。在军队二十多年里,他经历了两次对国外的战争,还经历了他所在的军由陆军改编成空降兵,从中得到了考验和提高。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为国防事业付出了青春和热血。在军队大裁员时,转业到地方工作。

       为了尽快适应新工作,他积极学习地方行政管理和专业知识,努力为企业为社会服务;在湖北省计量管理和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近二十年中,几易其岗,他所领导的单位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退休后潜心学习研究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临帖、填词、撰联,以文化艺术陶冶情操,提高自我,奉献社会。因学习用功,各项艺术水平进步明显,先后被湖北省书法家协会、湖北省诗词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的专家学者认可,接纳其为会员、理事,随后又被中国楹联学会发展为会员,被中国对联文化研究院聘为研究员。在湖北省书画家协会成立时,被选为常务副主席。

       耀西同志此次以『我书我诗』的诗书作品展览形式,热情颂党,赞美祖国,推介家乡,抒发心声,展现艺术,不仅表达了他的情怀,也昭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他写的万里长江联、江城子·长江水、灵秀湖北旅游之歌、浪淘沙·避暑北戴河,都讴歌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和神圣。他写的庆祝国庆节,祝贺党的历届代表大会召开和党的生日的对联,都表达了他对党的热爱与忠诚。他写的四言诗·祭母辞、一剪梅·留住乡愁、鹧鸪啼·弟兄情、四言诗·贤妻吟,七绝·思乡、故土芬芳、回乡祭祖,都抒发了对家人的感激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对先祖的怀念敬畏之意!我们两人曾将各自写的祭母辞交流时,诵读的彼此哽咽在喉,泪眼含悲。他为企业、旅游景区、民俗建筑、宗教场所撰书的作品,直接为企业文化、企业经营服务,把优秀的历史文化呈现给后人,表现出了对社会的无私与奉献。

       五年前,他将这些诗词联结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仰藜斋诗联选集》一书。受到读者的好评。他各个时期创作的诗词楹联和书法作品,被有关单位和个人收藏使用。参赛作品屡屡获奖。

       耀西同志退休后所参加的这些文化艺术活动,正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八十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要求,体现了党的初心,不愧是一位老党员。

       他的书法造诣之深,得益于他的勤奋好学,长期坚持的刻苦精神。七十多年来,他勤学苦练书法,除广临碑帖,向古人学习外,还不失时机向专家、老师、朋友学习,他加入各种书画诗联组织后,更是如饥似渴求教,经常将习作主动呈给老师、朋友指正,由于他潜心钻研,诚心求教,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其作品雅俗共赏。他除了参加社会上各种书画诗联组织外,还在本局组织成立了老年书画家协会和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汉风书画院。

       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时,应邀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澳门厅举办的书画篆刻笔会,他带去的一副纪念陈云同志的对联,被主办单位悬挂在厅内的彩亭柱上,并被收藏,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军队高级将领的接见。

       他的求艺之举,再次佐证了一个人只要有梦想,就会去追求,只要有目标,就能长久坚持,只要痴迷,就不畏艰难困苦的道理。

       此次他的《诗情墨韵·刘耀西诗书作品集》付梓,是他退休后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坚持文化自信,学习书法诗联的又一个成果。实乃可喜可贺!

       耀西同志精神可贵,感人之深,浅谈数言是为序。(文/王生铁)

 

 

写在刘耀西先生书法作品集即将出版之际

 

 

       我和刘耀西老先生认识是在我入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以后。湖北省书画研究会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张昕若、孙方等前辈倡导成立的,它与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书法报社、湖北书画函授学校,分工有所侧重,但都共同构成了湖北书法事业的重要板块。湖北省书画研究会成立后的八九十年代,不仅主办了张裕钊、杨守敬书学研究等学术研讨活动,而且还创办了《书画印》刊物。二○○七年我来汉不久,就通过昌少军、李友明两位老兄之介参加湖北省书画研究会的活动。那时刘耀西老先生正在张家厚副主席分管的《书画印》杂志做编辑方面的工作。此后,虽然和刘耀西老先生交往不多,但知道他退休之前在湖北省质监局工作,尤其对刘老先生谦和、硬朗、做事有板有眼的印象最为深刻。

       二○二二年初,刘耀西老先生给我电话,聊及其在家乡仙桃打算举办个人展览、出版作品集事宜,我也代表我个人和省书协表示祝贺和全力支持。果不其然,中秋节前夕,刘老先生就把作品集电子版发来,我先拜读、拜赏为快。

       作品集版面干净利落,这应是刘耀西老先生编刊物的一贯作风。通过拜读大作,才对刘耀西老先生有了更多地了解。刘老先生早年还有一段难忘的军旅生涯,这就为我心目中的刘老先生的印象找到了答案,当然也让我对刘老先生更多了一份敬重感。

       说实话,和刘耀西老先生认识多年,但看到其作品的机会并不多,这一方面是由于我本人的疏懒,大概也和刘老先生的谦抑不多示人的修养有关。拜览刘老先生的作品集,我首先被其书法所吸引。作品取法唐宋诸家,没有故作夸张的笔墨和章法,笔触清净,有一种静气蕴含其中,这是一种娓娓道来的轻松语调。这种笔触和语调似乎和我心目中的刘耀西老先生的印象高度契合。同时让我感动的还有作品中所记录的其人生踪迹所透露出来的那份真挚的家国情怀。作品文字内容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大事,但所透出的对母亲、妻子、孩子、战友等的爱却是炽热和真挚的,这同样体现了中国书法『文以载道』精、气、神的传统。这样,看上去轻松地笔墨语调实际上还蕴含着沉甸甸的人生体验并折射着时代的内涵。

        祝刘耀西老先生康寿,同时也期待创作出更多的书法力作。(孟庆星,系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诗雅墨芳

 

 

       中国是一个诗国。吾国吾民之天性,以诗言志,以诗抒怀,以诗成教化、美人伦,诗之用可谓大矣。诗词楹联,更为历代文人之雅好。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小说、戏曲、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园林、建筑等,莫不以诗为魂魄;词赋曲联,亦皆诗之变奏。如果说周秦文、两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为中国文学之代表,窃以为『明清联』当可继之。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刘耀西先生以《仰藜斋诗联选集》为内容,用书法形式示人,适得其时,大有意义。

       耀西兄幼入私塾,所学皆传统蒙学,诗文佳句浸润于心田。青年入伍,渐露才华,学文学书,多有爱好。其间又于大学深造历史,文史之基日筑日厚。其诗词楹联创作,始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退休之后进入盛期,尤以近二十年为甚。每年作联一二百副,诗词数十首。收入《选集》中的一千一百多副楹联、二百四十多首诗词,是其中代表。

      作旧体诗词,首先难在格律。他以入虎穴觅虎子的决心和毅力,焚膏继晷,手不释卷,辨清浊,别四声,反复实践。又多方请益,『广交众友入联会,勤拜诸师登雅堂』,问学于白雉山等前辈,终于化险克难,进入自由之境。他勤于思考,笔纸随身,不时捕捉创作灵感。『学文抛秃笔,习武破戎衣』正是其苦学之写照。

       捧读此诗书集,首先有感于题材之广、内容之丰。举凡人文天道、四时八节、山川风物、花鸟虫鱼、交朋会友、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五行百业、国家大事、闾里逸闻,无不入其诗联。英模如宇航健儿、奥运冠军,名流如巨星大腕、各界精英,乃至茶肆酒楼,『引车卖浆』者流,学校、街道,宗教寺观之所,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而其立意又在刺恶扬善,激浊扬清,传递正能量,凝聚精气神。

       诗词楹联创作,重在立意。立意之功夫在人品学问的涵泳,即所谓『诗外』。耀西以光明正大为人格追求,以恭谨和善为处世准则,其作品自然意趣高雅,境界不俗。他曾以人生感悟为主题作联若干,其一曰:『有屋千间,仅可夜眠八尺;拥田万顷,只能日食三餐。』又曰:『聪者逢褒慎言,愚人受警无忧。』他以『华年研太白,皓首习兰亭』,『耀日八方舒望眼,西风一面拥芝堂』自况,以诗联为日课,怡性情于毫端。

       诗联之工,工在『炼字』。一字之得失,关乎全篇之生死。此集中许多篇什都可见作者『炼字』之匠心。如春联『东风拂柳翠披树,冬雪压梅财满枝』,上联一『披』字写出春天之活泼生气,下联一『财』字化冬雪之景为喜庆之象,令人叫绝。再如雅趣养心联『耕砚纸翻浪,炼诗心起波』,意境由『纸翻浪』而出,下联『心起波』承接对应便顺理成章了。『碧水一泓鱼对咏,彩霞万朵燕双穿』『瑞雪江城天不夜,琼花大地玉无瑕』『黄土田间牛作画,白云天上雁吟诗』,此类工稳之对,集中俯拾皆是。

       耀西尤擅嵌名联。他作嵌名联,绝非市井之辈的强嵌硬塞,而是尽量了解其人生平事业、喜好情怀,作得恰如其分,且寓意积极。如为阿里巴巴的马云撰联:『马到成功登港市,云开远略引全球。』嵌得十分妥帖,毫不牵强。再如为京剧梅兰芳奖得主杨至芳撰联:『梅岭点红寒苦至,梨园披绿柳杨芳。』化用『寒彻骨』旧句不露痕迹,点出得奖非易事。

      耀西诗联之所以感人,在于抒写真情。文学的生命在一『情』字,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九七六年,其母以五十四岁之盛年因肺痨而逝世,耀西悲痛欲绝,洒泪作四言诗《祭母辞》,将母亲勤苦而善良的一生写得生动感人,令读者动容。

       耀西兄不惟诗词楹联学识博洽,于中国书法亦深有造就。其学书与识字相终始,蒙童即沾墨濡毫,及长已有可观。待其入伍,其军旅中有喜书法者,耀西相与切磋,并广收碑帖临习不辍,于是书艺大进。尤其退休之后在湖北省书协、省书画研究会、省书画家协会、省老年书画家协会等多个书画团体参与有关工作,协理主编《书画印》杂志,广泛接触各方名家,精研书艺之道,艺术境界日益提升,逐步形成以帖为尚,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耀西的书法根植于帖学,于王羲之、赵孟兆等最为心仪,在唐楷上也下过功夫,由楷而行而草,故其字遵循法度,骨清神爽,奕奕有生气。尤可贵者,他视书法为服务社会之手段,应社会需要,慈善捐助,书碑刻石,走进企业学校,服务美丽乡村,深为大众喜爱。

       我与耀西相识十余年,日夕相处,意气相投,于其人品学识多有歆羡。今书法集付梓,恰逢耀西兄八十大寿,特撰俚句以贺:『湖沔盛荷莲,翩翩势挺然。军戎经砥砺,机要制衡权。翰墨循王赵,诗词法圣仙。羡君庆寿日,意气干云天。』 (张家厚,湖北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诗书竞秀,何简之有?

——耀西先生诗书展之我感

 

 

       我与乡贤刘公耀西先生相识十年有余。初识先生之情景犹历历在目。先生儒雅之风,恬淡脱俗之态是我最初之印象。后交往日多,更觉『淡中交耐久』。古人云『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良有以也。

       诚如荀子所言:『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梅花香自苦寒来,耀西先生少有大志,潜心苦学,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其精神岂只以『感佩』二字所能表达?

        先生青年从戎,为国效力,钻研科技而为军中翘楚。解甲转业,服务地方而工作业绩突出。一路走来,于文学艺术之追求始终未曾放弃。直至退休,厚积薄发,一发而不可收。其修养之全面,造诣之深厚,诚不多见。诗者,非浸淫数十年功力不可下笔有神,书者亦然。余见诗者多,亦见书者多,然诗书双修者不多,观耀西先生诗文自书,唯有叹服。

       所谓诗,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刘耀西先生笔下有山川风物、有人情世故、有家园回顾,琳琅满目。有绝、有律、有词、有联,体裁多样。诗之动人处,无非一个情字。诗之超拔处,无非一个格字。刘先生的诗句无矫揉造作的闲愁,风花雪月的浮华,字字根植于生活,句句都是真情的流露。用生活里的滴滴雨露去照见内心、映射世界。

       浏览这行云流水的精美诗书,心生欢喜。我欣赏耀西先生长联《长江之歌》的纵横捭阖,大气磅礴;《对曾国藩诗句联》哲理深刻,世事洞明;媲美《陋室铭》之翻版《兰楼铭》的豁达闲适,大道至简;《忆镇南关之战》的铁血军魂,铁骨铮铮;《再忆五十四年前》的岁月峥嵘,侠骨柔情;还有那组《思乡》《故乡行》《回乡祭祖》《故乡之晨》《故士芬芳》尽现家园之爱,赤子之心。耀西先生的诗句没有拗口的引经据典,没有隐晦的故作高深,源于生活,泼于宣笺,言之有物,饱满丰富。平实的表达,以显言浅意深、情深意切之风格,笔力雄健、功力卓然。先生之书虽根植于帖,源于二王一脉,顺流而下,更多得益于赵孟兆、王文治。书法之道有以工力胜者,有以性情胜者。我认为耀西先生当属后者。耀西先生学养深厚,无一般书法家的习气。无论楷书、行书,抑或是他并不擅长的篆隶都给人以雅的感觉,气息固不同于流俗。耄耋之年挥毫,长篇巨制亦少懈笔,更是难能可贵。

       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耀西先生年高八十而回乡办诗书展,其意义不仅在于奉献给我们一份文化大餐,更重要的是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将激励每一个人为生活奋斗不止的意义。(何慧敏,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湖北楚简书法研究院院长)

 

 

一缕墨香

 

 

       沔阳通顺河畔塘嘴村的一片绿树丛中,掩映着一间青砖黛瓦、飞檐翘脊的农舍。大门上方挂有『安成世家』的匾额,墨韵清雅,农舍主人便是生于斯长于斯后落籍汉上的刘耀西先生。

       先生年少参军从这里走出已有半个多世纪,或许是对这一方水土的眷恋,或许是少小离家旅愁的羁绊,亦或是悠悠岁月的魂牵梦绕,先生在自己出生的老宅子旁盖起了这间农舍。

       春秋之季,先生总喜欢来这里雅玩。晨光微熹,登上阁楼,于书案铺一张宣纸,执一管霜毫,濡一盘翰墨,勾勒流年……时有曲水流觞,农舍雅集。画家姚占宽先生心摹汉高祖、定王、安成候之圣像,致敬不老汉魂。篆刻家李锦程篆刻安成世家字派歌印鉴,方寸之间见汉家万千气象。楚简大书家何慧敏先生常往来其间,屡与先生纵谈笔走龙蛇,句雕风月之妙。农舍厅堂,自然是先生撰书的对联,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乃镇舍之宝。

       先生汉上府第位于楚河汉街,雅号曰:『仰藜斋』。八十年代中期,先生解甲归田安居于此。闲暇之余,先生研『二王』,习米氏,拈词弄句,陶冶情趣。先生曾问学于诗联大家白雉山先生,白老赠其『仰藜斋』之号,且撰联:『提剑曾绳祖武,燃藜又振雄文。』斋号墨宝是『金刚陈体』,为已故书家陈义经先生所赐。

       由此,联想到安成世家翘楚磨勘公的『墨庄』。磨勘公即南唐进士刘式,身为朝廷命官,去世后家贫无资,惟留下藏书数千卷的墨庄。其妻陈氏聪明睿智,以夫君千卷昭示子孙。子孙遵训示,刻苦攻读,皆学有所成,续写『五子登科,兄弟双进士、墨庄三刘』的传奇。绍兴六年,大英雄岳飞为磨勘公后人题写『墨庄』牌坊,以旌表安成刘氏书香传家的门风。干道四年孟秋,朱熹也走进这座墨庄,留下《朱子墨庄记》的手泽,让后人在千年之后还能触摸到墨庄的脉博,嗅觉到墨庄的余香。

       如今,天禄阁的藜光未曾熄灭,远去的黄锺大吕仍在回响。墨庄的文脉淌过千年,仍在赓续绵延。先生的仰藜斋、安成农舍不就是墨庄的一缕墨香吗!

       这一缕墨香,是馥郁的芳华之歌;这一缕墨香,是绽放的生命之花!( 刘厚元,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理事)

 

 

一心不忘桑梓地   乐归田园泛小舟

——刘耀西其人其书略评

 

 

      《诗经·小雅·小弁》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汉张衡《南都赋》曰:『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旧里焉。』于是,故里田园成为中国人灵魂深处割舍不断、挥之不去的乡愁。这一点在有文化修养者身上体现更甚,气魄更雄阔。不信,请看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早年有诗赠其父:『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我国台湾诗人余光中作于一九七二年的一首现代诗《乡愁》,更是家喻户晓。诗中的『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几个时序词,贯串全诗,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全诗语浅意真,情感深切。

       刘耀西先生一九四三年出生于湖北仙桃,我的外婆也是仙桃人,早年的仙桃叫沔阳,此地虽有『鱼米之乡』之谓,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前,此地流行着『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若有一年收,狗子都不吃糯米粥』的谚语。与刘耀西先生的相识、相交,缘于十多年前在湖北省书画研究会,我们一起编辑会刊《书画印》杂志;这是一本在湖北书画界颇有名气和学术品位的内部专业刊物,每期甫出版,除了留存少量样刊,几无多余,可见此刊在湖北书画界的影响力。

       那个时候,《书画印》杂志由刚退下来的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主席杨斌庆先生担任主编,刚退休的湖北日报社副总编辑张家厚先生担任常务副主编,湖北省书画研究会秘书长李友明先生担任副主编,刚从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刘耀西先生担任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由中流印社社长昌少军、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孙富民、中流印社副社长叶青峰、湖北省书画研究会理事姚占宽和我担任编辑。刘耀西先生操着沔阳腔的汉味普通话,因为我的外婆是沔阳人的缘故,一下子就拉近我与他之间的距离。由于都是业余从事杂志的编辑工作,大家聚一起不容易,刘耀西先生充分发挥他的军旅行伍出身作风和多年从事领导工作的经历,立马做起『大管家』——负责杂志的具体编务,并迅速进入角色。《书画印》杂志虽是内刊,但每季度按时出刊,每年出四期,还是很赶人的。每期杂志从来稿情况、组稿安排,他都精心计划,组织编辑负责落实,杂志发排后还多次到印刷厂负责校样,杂志印出来后再分发打包装入信封并寄出,这其中每一个细小环节,他都合理安排,具体落实,体现他坚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务实的工作作风。他为了每期杂志的正常出刊付出大量心血,用绞尽脑汁来形容都不为过。

       那个时候的《书画印》杂志,每期都有一个封面人物,早期是杨斌庆、张家厚先生亲自出马联系省内书画名家(后期主要是姚占宽先生负责),因为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出刊的资金有限,每期的封面人物,都需要书画名家赞助一件书画作品支持,这些作品汇集到一定量后找到藏家出资收藏,资金作为支撑杂志出版的主要经费。张家厚先生是复旦大学高材生,又曾担任湖北日报社副总编辑,是我们这个编辑团队的业务总指导。每一期杂志的刊首语都是他亲自捉笔,其提纲挈领、高度凝练的总结性文字,令每一期杂志锦上添花。历经多个春秋和炎夏,在湖北省社科院一楼的办公室中,留下我们一同埋首弄文的身影,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至今回想起来都历历在目,还是那么温暖、那么亲切,因为大家都不计报酬、不计得失,义务为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工作。几位长者都将退休不久、人生中那几年宝贵的『余热』奉献给他们衷心热爱的湖北省书画研究会,这几位前辈为了湖北书画事业发展的躬身垂范,也在那时默默无声地刻入我的脑海心田。作为不是专业文史科班编辑出身的我,也是那几年在张家厚、刘耀西等先生身上学到不少为人处世和专业编辑知识,为我日后到《书法报》工作迅速进入角色打下坚实基础。

        二○一八年,刘耀西先生送给我一本他出的《仰藜斋诗联选集》,是二○一七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联集,收入他的诗联作品一千多首(副),俱为他回仙桃老家筑室耕读之余的心血之作。

        今年夏天,在时隔四年之际,刘耀西先生打电话告知我,他将在老家仙桃办一次书法个展,展览作品的内容以自己所撰颂赞仙桃人文风物的诗文楹联为主,我闻之倍感欢欣鼓舞。随后不久,他又到书法报社找我,和我详谈他对本次展览作品的构思。我当时给他提了两点建议:一是作品突出『文』,在自撰诗文、楹联上着力;二是作品不要搞流行的形式感、尺幅不必大,要体现一片文心。

       离家几十年,再回到家乡筑室居住,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意,刘耀西先生当有深切感悟,衍而生发为诗、为联,当系一派深厚的桑梓深情。是故,他感而赋之、感而联之、感而诗之、感而书之,观者亦当深明通晓其义。此举颇契合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所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是一种表现书者心性情志的艺术创造性活动,书者的学问、才思、修养俱能通过恰当的方式流淌于笔端纸上。刘耀西先生幼读诗书,历经苦攻严训和数十载翰墨生涯的磨练,对二王、颜鲁公、米南宫、赵子昂、董香光诸家法帖范本用功尤勤,书作自有符合其年龄、修养的妙处。

       刘耀西先生的楷书,以小楷、中楷最能会心,多得褚遂良、赵子昂、王雅宜风气,以简约的笔法、灵变的体势、旷朗的布白为风尚,兼取颜鲁公宽舒雍容的篆籀气度,并略施草隶波磔增添优游意味,能将收放、虚实、动静等矛盾、对比情势汇通融合,不刻板、不单调、不平庸,颇具小中见大艺旨。因其书作多为自撰文辞,多有文质涵泳,是当今一众单擅『技术流』书手所不能及者,故能体文气、文意、文心,看点、亮点颇丰。

       刘耀西先生的行书,以二王、米南宫、董香光等为师范,以风标清劲为概要。虽为行书,但喜以草法体现,亦能显胸怀,多现流势,许是受年龄或书写环境所囿,于笔墨畅达、神韵交融、情感生发等行草书艺理、精神旨归略存阻隔,是为一憾!行草书自然多变、笔化万端,是历代书法大师、大家境由心造的创造性演变、创新性发展的硕果结晶。若无融汇气脉、勃兴意气之功而勉力为之,结果实则事倍功半。『草书不是草草书』,法度、气象、笔墨诸端高度凝练升华,方能创出特色、另辟蹊径。在几千年的书法史坐标系中,只有那有限的几位书法家汇聚成的『点』熠熠生辉而为世人记住,即为明证。

       窃以为,以现实情境与时间为依傍,刘耀西先生若多将心力放在小楷、中楷上,则较合宜,因其更能养气、养心、养身,于颐养天年大具功效,更兼其多为书录自撰文辞,可谓一举多得,亦合先生居乡耕读之念想也。

       现在,乡愁已变为一泓平坦的沙湖汊,刘耀西先生在这头,桑梓在那头,在浩渺的烟波深处,连接的是他笔下不断流淌的诗联文赋、翰墨丹青。还有那艘当年送他过湖出沔阳、踏上漫漫征程,在梦里时常出现的一叶小舟。(张波,《书法报》副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

 

 

后  记

 

 

      《诗情墨韵·刘耀西诗书作品集》一书,在热情的相关单位和书画界同仁的支持下,终于要付梓了,在此以感恩的心情撰写此记。

       喜爱写毛笔字,在我几岁时就开始了,参军后因工作需要,一直追求把字写准确、写端正,以便他人识读作为目标。因此就养成了经常临书古碑帖的习惯。退休后闲暇时间充分,书法活动频繁,身边老师众多,故读书写字就成为每天必修的功课。近二十年来诗词楹联撰写,书法作品创作进步明显,经常向各类书法组织投稿,时有参展获奖,同仁也称之为书法作品了,但一直没出集子。

       通过几十年的学习和书法实践,我认为书法主要具有『三性』,一是实用性,二是民族性,三是艺术性。书法的实用性持续了几千年,虽然近几十年有所降低,但实用性依然存在。书法的民族性,是从她产生的同时就具有的,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和核心,将永远存在下去。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折不扣的弘扬和传承。书法的艺术性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应该努力研究她、提高她、完善她,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了让书法的『三性』永远发扬光大,世代传承,既是国家的责任,也是书法爱好者的任务。大家全力支持我将创作的书法作品结集出版,使我十分感动。

       为了编辑好这本小册子,编委会和编辑人员花了不少心血。此集突出了书法作品为企业为人民大众服务外,还张显了作者在书写内容上的主动创作意识,也反映了领导同志积极参与指导的场景。故此集除一幅小楷书黄帝内经外,其余书法作品的内容均为本人撰写,所以称为『我书我诗』。此集部分照片,是本人在近二十年书法创作中的刻板勒石作品,也是书法实用性的佐证。

       此集将本人六十多年的经历粗略的进行了划分,共分为五章,以便读者阅览。

        在此集即将付梓之际,我衷心地感谢不吝笔墨慷慨赐文的湖北省政协原主席王生铁同志,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孟庆星教授,《湖北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张家厚先生,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主席何慧敏先生,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刘厚元先生,《书法报》副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张波先生。

       感谢不惜财物全力支持的企业家刘宝林先生、楚昌投资集团公司总顾问刘望林先生、湖北石油化工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烈铜先生、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湖北华鼎团膳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清华先生、副总经理刘杰先生、武汉名瀚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圣明先生。

       感谢以不同方式支持我出版此集的各界同仁。感谢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原秘书长尤中会先生,孔艺工作室孔艺先生,羊楼洞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赤壁市茶业协会会长刘建军先生,武汉俞辰乡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俞辰先生,湖北汉风书画院院长刘成春先生,院士姚占宽先生、李锦成先生。

       由于本人能力所不及,故创作的诗词楹联谬误难免,创作的书法作品艺术水平有限,诚望诗联界、书法界方家多多指正,不胜感激。

                                      

   刘耀西

   二○二二年十月九日

 

刘耀西简介:字还清,别署仰藜斋主,汉族,湖北仙桃人。现系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湖北省楹联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中国林业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原常务理事,湖北省书法家协会、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主席团成员,湖北省书画家协会第一届常务副主席,《书画印》杂志副主编,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研究员。近年来,所撰楹联作品被《中国楹联》杂志、《中国楹联年鉴》、《中国对联作品集》收录。诗词作品常在《湖北诗词》杂志和有关报刊发表。在『第五届黄鹤楼诗词大赛』中,一首词《江城子·长江水》获优秀奖。在参加『二○○八·中国奥运冠军题赠嵌名』活动中,楹联作品获优秀奖,所撰十二副嵌名联全部收入《中国奥运冠军题赠嵌名大典》。近二十年创作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曾获第三届中国重阳书画奖,现场创作金奖;原山杯全国书画大赛获三等奖;中国首届『八大山人杯』文学艺术大奖赛中获书法一等奖。在长江杯书法篆刻比赛中作品入围。参加纪念陈云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型书画篆刻笔会时,撰书的对联和其他作品被组委会收藏。其他书法作品也被国内外人士和有关单位收藏。近二十年,先后为各类企业、旅游风景区、宗教场所、美丽乡村撰书的书法作品被刻板勒石近二十处。还为多位立著者题写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