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家国情怀

首页 > 散文 > 家国情怀

重读《二十四孝图》

作者:张永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399      更新:2015-08-27
文/张永

1926年5月《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10期刊登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后来编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2006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外读物篇目,出版了一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修订版)”,其中《朝花夕拾》列为初中学生的必读书之一。
因此,应该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是读到过《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的。
重读一遍后,我说说自己的感受,愿与中学生朋友和愿读鲁迅作品的读者交流。
《二十四孝图》是一篇咒文,诅咒“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因为“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所以“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为了“救救孩子”,鲁迅说即使自己“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而文学革命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鲁迅所言反对白话者,扩而言之,大而言之,便是针对反新文化运动的极保守势力。这是他该文立论的初衷。
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后,作家就要展开论证,以证明自己咒骂的有理。
于是便拿儿童读物做了例证。
鲁迅认为文化革命以来,中国的儿童读物是有变化有进步的—— “有图有说”,好懂了,虽然与欧美、日本儿童使用的精美得令人艳羡的读物尚“很可怜”。而这点可怜的进步,却有人想“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那真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
接下去鲁迅回忆自少年时所见儿童读物的状况,那是更为不堪的。
那时,塾师一般禁止读“略有图画的本子”。
那时,能看到的图画“恶鬼”一般的形象、鬼神的故事。
那时,鲁迅拥有的一本图画,是《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元代郭居敬编辑的一个故事集,专讲流传已久的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后来的印本上都配有图画。我想配图的目的,一是增强吸引力,二是方便阅读和理解,不识字的看看画也了解一点情节。
这二十四位孝子故事是:孝感动天(大舜)、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啮指痛心(曾参)、百里负米(仲由)、芦衣顺母(闵子骞)、鹿乳奉亲(郯子)、戏彩娱亲(老莱子)、卖身葬父(董永)、刻木事亲(丁兰)、行佣供母(江革)、怀橘遗亲(陆绩)、埋儿奉母(郭巨)、扇枕温衾(黄香)、拾葚异器(蔡顺)、涌泉跃鲤(姜诗)、闻雷泣墓(王裒)、乳姑不怠(崔山南)、卧冰求鲤(王祥)、恣蚊饱血(吴猛)、扼虎救父(杨香)、哭竹生笋(孟宗)、尝粪忧心(庾黔娄)、弃官寻母(朱寿昌)、涤亲溺器(黄庭坚)。
鲁迅在文中列举了七个: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哭竹生笋、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我以为刻木事亲、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尝粪忧心这几个故事,也不该成为学习的榜样。涌泉跃鲤、哭竹生笋则似神话。
平心静气地想来,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是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可能经过了文人的加工夸饰。既然称之为“故事”,就该允许夸张,甚至扭曲一下,目的无非是增强其感染力、扩大影响力,让人愿意读,又过目不忘。然而这种极而言之,这种“典型化”的效果不一定全是正面的、积极的。因此鲁迅“反感”这样的宣传和说教,认为它适得其反。他说:

“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郭巨埋儿》的故事,让儿时的鲁迅甚至产生了恐惧——担心自己被埋掉:

“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亲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对鲁迅这样的儿童、这样的读者,《二十四孝图》的宣教作用,不仅没有达到,还让他产生了抵触,甚至在成年之后,他断言,那些孝道的“老玩意儿,本来谁也不实行”。
至此,鲁迅完成了对自己立论的论证——谁反对新文化,就该遭诅咒。

重读此文,起因于今年我在好几处看到了一些壁画和宣传栏,浏览几番后,便约略得到以下信息,并由其中一块宣传板萌发了重读鲁迅文章的念头。
——这应该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宣传教育活动。承办者虽多为街道、居委会,但“精神”来自上头,因此是“任务”,以前的完整叫法系“政治任务”。如果不是上面统一部署的任务的话,不会有如此大的规模,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以一个街道之力,即能把长度几百米的一道墙,画成一面面的画,打制、安放了数十个一大溜的不锈钢宣传栏,如果是自觉的主动的行动,未免“声势”太浩大了,花费上也太“奢侈”了。
——宣传目的:爱党、爱国,努力实现“中国梦”。
——选择和使用的资源,或曰手段、方式、媒介:以文学、绘画、书法等形式,试图艺术地传播中国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等),展示国家新形象、新成就,如航空航天的成就,衣食无忧的小康场景等。
我注意到一块以“孝”为内容的宣传板,其左上角有一行字曰“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传承文化”。右半部分用几行竖排文字讲述了孝的含义、孝的意义。中间的大部分区域,是二十四孝图。站在宣传板前我想,这么做是否妥当,不加说明,不加选择,堂而皇之地把这二十四孝故事,一个不落地张以图片,还誉之为“国学经典”,是不是“过”了,能起什么作用?
孝,当然是要讲的;在我们这个未富先老、白发浪潮滚滚而来的国家,更该大力倡导孝道,不然老无所依的现象不会是个别的。
然而,还是不能忘记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愚忠固然不对,愚孝也不好。
然而,还是要学会做宣传。
就我浅见,简单议一议。
一是改掉躁急粗放的老毛病和应付公差的做法。诗歌、散文要有选择地使用,务求精美,而不是语句不通、空喊口号,那会让人败兴。绘画、书法,也要讲究,不要满足于涂抹上就好,大庭广众之下、繁华闹市之中,太拙劣的东西给人什么感觉?
二是真的要有个班子把把关,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精髓的东西,应该传承、发扬的东西,慎重地充满敬畏地理一理,不能没有选择,而要由现代眼光和世界眼光。以前是“统统打倒”,现在是古的就好,其实都乏理性。古玩意儿、洋玩意儿不一定全好。
总之,“中国梦”三个字挺美的,个人和社会都要有一点理想或梦想,但不要一经“宣教”,即糟践了。
看了那么些壁画和宣传栏,也有让人觉得好的地方,比如复制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张贴。这位老先生的一些理念,今天也不过时,甚至更“当令”。比如环境保护的理念、淡泊生活的理念,鼓励自由和多样性的理念,戒杀戮、倡和平的理念等等。
丰子恺的漫画跟鲁迅的文章一样,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出的果实,至今依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依然散发历久弥新的芳香,虽然从社会发展的眼光看、就他们所抨击、所讥刺的对象说来,还是早一点消逝更妙一些。
上一篇:山河的痉痛
下一篇:乡贤赵新坤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