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山水田园

首页 > 散文 > 山水田园

地母文化:人类辉煌的母亲颂

作者:孙晓荔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4505      更新:2021-03-10

     
——走进历史文化名城广南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小城。沿着长长的青石板小巷穿行,两旁的百年古建筑就像一个个慈祥的老人微笑着迎接远方的客人,无法阻拦疲惫的心不去依恋那温暖的怀抱;
       这是一个“四面莲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小城。漫步在铺满清新荷叶的莲湖畔,无法阻拦激动的心情不 把这座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的湖比作昆明翠湖,或比杭州西湖;
       这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小城。“一塔耸南郊云林苍茫扶杖翁归烟霞中;群峰朝莲郡雨晴浓淡依楼人在画图中”——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的文笔塔巍然耸立在小城南郊,无法阻拦好奇的心不去翻阅小城厚厚的历史画卷,聆听小城跃动的文化脉搏;
        ——这不是一般的小城,这是一个有着70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世界稻作文化发祥地、世界铜鼓文化发源地。
        从昆明出发,我们的车辆奔驰在高速公路上,四个多小时之后,记者已经漫步在这座飘满稻花和莲叶馨香的小城青石板路上,在这里追寻古城之梦。
  

 

来自句町古国的铜鼓回响

 

       铜鼓的回响源自大地的心脏,来自2000多年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站在位于县城西郊、占地面积约78亩的铜鼓广场正中,一面硕大的石雕铜鼓闯入眼帘,这是一面以西汉时期石寨山型铜鼓为原型放大的巨型铜鼓。“中原地区以鼎为尊,南方则以铜鼓为贵”,广南壮族人民视铜鼓为神圣的“镇宝”之物,铜鼓广场则是浓郁、独特的铜鼓文化的重要象征。
      采访中记者惊奇地发现,在世界出土的8种古老铜鼓的类型中广南就出土了100多面,很多是国家一级文物。沙果村II号是全世界迄今发现最早的铜鼓;杜宜句町王族墓地出土的石寨山型II号铜鼓是全世界已出土的最大石寨山型铜鼓;广南阿章村的石寨山型竞渡鼓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些铜鼓做工精湛,年代久远,有极高的历史考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因为广南铜鼓的出土,2004年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召开的国际铜鼓文化研讨会上,广南已不可辩驳地被中外专家公认为世界铜鼓文化发源地。
       据了解,广南是古西南夷中句町方国的发祥地及其都城所在。据《汉书》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句町方国国君毋波率部归附汉朝,被封为句町侯,以其地置句町县,隶牂牁郡,属益州刺史部;汉昭帝始元年间,句町侯毋波又奉调“率其邑君长人民”参加平叛,“大破益州,斩首捕虏五万余级,获畜产十余万”,为维护西汉中央王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立了大功,因而被册封为句町王。自此之后,句町王室与中央的关系更加密切,句町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及经济文化的巨大发展。句町国一直延续到梁朝(公元502年)才从历史上消失,历时613年之久。境内惊现规模庞大、规格很高的木椁汉墓群及出土各类精美的铜鼓、羊角钮编钟、金腰扣、许多珠宝玉器和简牍、木雕牛马具、黄釉陶、朱书有“王”字的漆木耳杯、五铢钱等珍贵文物,充分再现了句町王国时期的辉煌。
      伫立在铜鼓广场,清新的风拂面而过,天空是高远的蓝,大地是纯粹的绿,脚下的泥土是撼人的温润。句町古国烈马蹄声已经远去,而千年凝重的铜鼓声声,依然在新世纪的天地间震响!
  

 

穿越历史长廊的古城建筑

 

       且不问这里有多少古建筑,昊天阁的风铃会告诉你;
       且不问这里的历史足迹有多深远,和我们一起迎着仲秋清凉的风,踏着古巷的石板路穿越邈远的文化长廊吧……
       一座小小的古城,即建有地母庙、三皇宫、皇姑庙、先农坛,青莲书院、莲峰书院、培风书院、莲城考舍、太阳庙(护国寺)、土主庙(句町王庙)、三英庙、文庙等45座寺观庙和书院,至今供奉地母神像,传诵地母真经,崇拜、传承地母文化,成为供奉地母女娲、传颂《地母真经》经文、教化民众的圣地。
      据《广南府志》载:唐宋时期,广南已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和道教、儒教、佛教的传播,普遍兴起了祭拜“文昌”的文化活动。
      记者在位于广南县城西郊太平寨的皇姑庙“皇姑坟”前驻足。此乃明朝永历帝朱由榔胞妹——安化郡主之墓。据传,安化郡主随哥哥逃亡途径广南病逝后葬于马蹄井,后来城郊附近壮族父老怜惜皇姑,将其尸骨改葬于太平寨旁。“明桂恭王府安化郡主之墓”碑刻上附有楹联:“流裔朔明时遗憾深山埋玉骨,边城有夷俗讴歌首夏吊皇亲。”在皇姑坟上,一棵大树独树成林,颇有《孔雀东南飞》中“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的韵味,遗憾的是明朝皇姑却孤单地在这里安息。一只飞鸟掠风而过,鸣叫声无限凄凉……
       广南侬氏土司衙署始建于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至民国37年(1948年)结束,世袭27世、673年。土司衙署占地50亩,建筑宏伟,功能齐全,是中国壮族土司世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建筑群落。新中国成立以来,侬氏土司衙署成为广南县第一小学所在地。记者步入该所小学,一面五星红旗在小学的制高点飘扬,偶见几个孩子在操场上奔跑嬉闹着。
       沿着月牙塘、棂星门石牌坊,我们带着仰慕的心情踏着一级级青石台阶走向位于广南一中中心位置的文庙(也称孔庙)。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文庙,古色古香中透着庄严肃穆,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使人立刻感到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脉动。山川钟灵毓秀,必然人才辈出。翻阅历史长卷,不难发现古代广南人,凡进京赶考的大多榜上有名,先后有进士21人,举人77人,贡生106人,清代文学家方玉润,云南总督岑毓英、翰林学士王宝均,现代狂飙诗人、原中国文联副主席柯仲平等——他们因广南而满腹经纶,广南因他们而名扬四海。
       在西街,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的贞节石牌坊已经显得十分沧桑。在牌坊的两旁,散落着时装店、小吃店等店铺,现代音乐从旁边一家名为“青春一佰”的时装店中传来,和古旧的石雕艺术形成鲜明的比照,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汇,碰撞成难以名状的错落韵味。
       太阳庙、三皇宫、先农坛……我们的足迹读不完小城的经典之梦,只沿着一条条小巷的石板路慢慢地品味一排排百年古建筑,默默叩问那些岁月积淀的记忆,可曾烙在邈远的时光缝隙里?
   

地母恩赐的稻田飘香 

 

      “东西南北四部州,春夏秋冬母造成;江河湖海不离母,万国九州母长成……天下五岳仙山境,山林树木母造成;庶民百姓不离母,五谷六米母长成……绫罗绸缎从母出,四季禾苗母长成。”
        ——这是民间流传的长篇神话史诗《地母真经》中的一段韵文,阐释了广南壮族人民对大地母亲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地母真经》是地母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人类辉煌的母亲颂”。据了解,目前首都地坛公园内的皇地祗,道家之源的河南洛阳上清宫,以及陕西城固县地母庙内现存的经书都注明有“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地母降笔于滇省广南府漳仙女山之地母庙”。即,这些地方的地母经都是同一版本,均出自广南。
      “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曰贵土。”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都把大地奉为神圣的母亲。黄帝姓姬,号轩辕氏。相传他出生以后,双目炯炯有神,不到一岁就能说话,稍大一点就能通百事。古时人们以金木水火土为万物之本,称作“五德”。轩辕氏崇尚土德,土为黄色,故名黄帝。可见我们的祖先对土地的敬拜之情。
        古代广南句町民众以壮族先民为主体,在壮族的传统观念中,地母为乘象仙女,壮语称“囊南漳”(囊为仙女,南为乘坐,漳为大象”),由她统管大地,生养万物,教人耕田种地。而在汉族的传统观念中,地母则是炼五色石补天的女娲,她与伏羲结婚繁衍人类,因而成了人类的始祖。据此,早在句町时代,这里的壮、汉民众经过长期而又密切的文化交流,已逐步产生了“南漳仙女”与“女娲圣母”同为一位至尊女神的共识,认为她既是大地之母,万物之母,人类之母,也是稻作文明之母。
       著名考古学家李昆声先生在其《云南在亚洲栽培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一文中说:“最早驯化野生稻的民族是古代百越。”壮傣语支各民族是古代百越的后裔。广南、那坡等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出土有炭化稻,证明壮族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将野生稻训化为栽培稻,他们应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水稻的首先发明者之一。壮族称稻田为“那”,广南、那坡一带有近千个由“那”构成的地名,如广南的那们、那糯、那朵、那伦、那洒等,富宁的那能、文山的那么果、砚山的江那、丘北的那红、西畴的那马、马关的那往、麻栗坡的那登等等,广南周边省区和相临国家也有“那”的地名。这一“那”地名文化景观已被学术界认定为“保存壮族稻作农业史本来面目的鲜明印记”。
        广南过去还沿袭 “官撒种”的传统风俗,即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由广南知府与侬土司率文武官员和村社头人到莲城东郊的“先农坛”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并用三头白水牛在坛前的田里象征性地犁田撒种。其辖区内的广大民众,更是借此机会表达敬畏地母、缅怀祖先神灵大恩大德的深厚感情,他们在村寨头人、长老和布摩(壮族宗教人士)的率领下,杀猪宰羊,上竜山、入社庙举行大祭,进行鸡卜,并抬着神像走村串寨,举行驱邪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的系列民俗活动,其间,有的还跳草人舞、春牛舞、手巾舞和纸马舞,有的则对山歌、唱壮戏、敲锣打鼓、舞狮耍龙。此活动连续三天,热闹非凡,使广南成了传承农耕文化、特别是稻作文明的圣地,又使“三月三”成了壮族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万国九州、山林树木、五谷六米、绫罗绸缎、四季禾苗……人类离不开大地母亲,广南《地母真经》已解读了千古谜底。而《地母真经》所吟诵的内容与当今党和国家一贯倡导的科学发展、保护生态、珍爱土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及社会和谐的主体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在通往被称为“最后的世外桃源”的著名景区坝美道路两旁,金黄的麦苗在风中飘香,溪流潺潺间,一群晚归的水鸭拍着翅膀鸣唱着黄昏的金色歌谣,青山青,白云飘,一切都生机盎然。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刻钟之后,“最后的世外桃源”坝美进入我们的视野,这里村寨宁静,山如臂膀,水似眼波,茶园千顷,稻香千村……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再多词汇早已被1500多年前的陶潜写尽,混混沌沌,记者不小心又做了一次武陵渔人。感慨之余,叩山为钟,抚水为琴,扁舟为叶,心随风飞……
       句町古国,山歌嘹亮,铜鼓回响!
       神圣地母——大地之母、万物之母、人类之母、稻作文明之母在哪里?
       ——她早已丢开供奉的香花,从静坐里走出来。她在辛勤耕作的农人身边,在太阳下,在阴雨里,在劳动中,她一直和我们在一起!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