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家国情怀

首页 > 散文 > 家国情怀

用泥土铸出中华美名的小镇

作者:傅玉丽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445      更新:2014-08-04
文/傅玉丽

她很小,在江西版图东北一个角落,十分不起眼;
她又很大,虽名为“镇”,却以“瓷都”相称,在世界成为中国的指代。
她——景德镇,一个在中国、在世界唯一因陶瓷而得名的城市。她使泥土脱胎换骨、出神入化,在平静的泥与燃烧的火之间找到最佳相融点,创造的陶瓷艺术,带来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英文大名——CHINA。
高岭土、昌江水、太平窑……在中国悠久的制瓷历史,唯小镇独占鳌头一定是因了这里独特的自然优势,以及小镇特有的开放与固守。不似中国其他的城镇,这里从来没有围城而居过,历史上就一直没有建过围墙。这在中国可以说是少有的。是不能建,还是不想建、不好建、不需建?答案只有一个,不需建。因为小镇地处赣皖边界,无论对于安徽,还是对于江西来说,都相对偏僻,山高林密,环境封闭,多次远离了战火兵燹之灾。
与此同时,小镇又处于江西最丰饶的鄱阳湖流域,拥有着丰富的植被、物产,生活应当自足。而自古赣鄱之地除了是鱼米之乡外,读书耕种传统颇为丰厚,想必此地也受到了不远的浔阳文化、徽派文化影响,虽处内地,远离大海,却有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胸襟。据悉,这里语言也自成一系,还与三百里外的省城南昌异常类似、相通。徽商少年远行、勇闯世界的作派也渗透到了这里,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没有建墙,不仅为不需要,更显示了一种泰然、平和、开放、包容的姿态。
因为瓷器,小镇得以早早地从农业文明中脱离而出,成为工业生产城市。又因为陶瓷,昌江码头成为开放的工商业码头。“北青南白”,小镇的白瓷,自元朝开始,引起朝庭关注,拥有全国制瓷技艺最高的窑场,吸引了一批批制瓷工人,成为最早的移民城市。而随陶瓷发展和历史的进程,当中国北方群雄战乱之时,在大批的瓷工往南逃离之际,小镇伸出双手,将这些外来者拥抱入怀,显出了厚道、质朴、热情的风范,为陶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镇本地特有的瓷土、水质、釉料、燃料等,构成了陶瓷创新的基石。当本土技术、力量和经验与外来的一次次碰撞之后,激情的火花溅出了景德镇瓷器的辉煌,产生了超出想像的影响。
最称奇的是,“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从汉代自今,两千多年了,岁月流转,物换星移,小镇面对时光的飞逝、历史的更迭,窑火一直保持不熄,固守着自己。这里,从事陶瓷行业的人薪火相传,代代承接,祖辈传父辈,父辈传子辈,两千多年从来不变。想象一下,千年从事一种行业的生产情景吧:千万个日日夜夜、一代代的陶瓷工人、一批批的精美陶瓷,融化了日月,穿透了风尘,不张扬、不喧哗、不浮躁,自然、安静,点土成金,制成的陶瓷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登堂入室,化作神秘、脱俗、清新、雅致,令人神思的艺术作品。
假如没有一种强大的定力,没有一种穿透岁月的火热之情如何能成?!新平、昌南、新昌、浮梁、……小镇名字几经变幻,最后还是延用了因瓷器而致的“景德镇”,足以昭示了对这份事业的尊重、显出了小镇人的内心情怀。
这也就难怪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管理瓷业的机构——浮梁瓷局在此产生。元、明、清三代朝庭在此建“皇家瓷厂”,并专程派人监制宫庭用瓷。长达六百多年的时间里,小镇陶瓷生产规模最大、工艺之精湛、影响之巨大令人望其项背。今天,中国唯一一所陶瓷专业大学就设在小镇,时刻准备着为陶瓷发展积蓄力量。
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以水与泥交响,泥与火弹奏,用不同的配料、温度、炉窑,将卑微的泥土化为精美的陶瓷,小镇创造着人间的一份神奇。她如泥土般固守,又如火焰般热情,自古与外界进行着交流,互动。就像现在,她周边两省八县的人们、中国其他省市的人们、世界各地的陶瓷爱好者,不断涌入,尢如朝圣。现在人们熟悉“上漂”、“京漂”等词,却不知小镇自古就有了独特“景漂”现象。因陶瓷生产,这里的人“八方杂处”,外来者多达八成,小镇自古语言与所辖的浮梁大相径庭,自成一格,也为一证。
千年的传承,小镇击败了时光的拷问,让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她以瓷而生,成为青花的故乡;又以瓷而立,成为瓷都;更以瓷而长,成为中国历史的深远篇章。小镇,因陶瓷迈出了最遥远的步履,铺就了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当小镇瓷器远销欧洲之时,那里还不会制瓷,几乎被当作神器看待。而小镇的原名“昌南”在海外演变为“CHINA”,陶瓷成为了中国的称谓。
与瓷器相连,在中国,她的名字刻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在世界,她的名字与中国相连,成就了中国人的荣誉、自豪、骄傲和信心,成为了江西,乃至中国的最大一张文化名片。
安静、偏远的小镇,如此厚重。
上一篇:在农家做客记
下一篇:人类的归宿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