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影视改编

首页 > 影视改编

母爱之殇

作者:王英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76475      更新:2020-09-23

《母爱之殇》

作者:王英

类型:抗战•母爱•遗孤•伦理

字数:16万

建议改编:院线电影+电视剧+网剧

 

          一句话概述

 

      旧社会,中国妇女——我的外婆,她是旧时代一个受凌辱、损害的女人、曾经有过爱,被抛弃又重新获得过爱的女人,还是一个被侵华日军强暴后诞下日本遗孤的女人,三重身份并置在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宏大背景下,战争的残酷、命运的跌宕、悲欢,特殊的母爱与人性之殇由此展开。

 

          内容简介

 

       这是国内第一部突破抗战题材写作的长篇小说。因其特殊的视角、及第一人称的叙述,直面战争的缝隙、以尖锐而顽强无畏的写作精神,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抗日战争题材写作的典范。

       书中的妇女,从最初遭受封建夫权的迫害,已是痛苦不堪,苟且偷生;到后来又被敌寇的蹂躏,怀上并生下了孩子,面对种种压力,她为了扶养子女,只能忍辱负重,苟且生存,以一位母亲的坚韧、强大,保护着自己的孩子。而最后她以一种特殊的残忍手段,了结了自己的一生时,人们才真正明白她所受的伤害和承受的压力,真正理解了一位母亲的伟大。

 

         故事概括

 

      小说从“我”开篇,用的调子是欢快的, 甚至有点像童谣,但很快随着外婆的出现,逐渐让读者走进外婆的命运:“外婆死了,她死于非命。她是自己用一把锤子将一枚二寸半长的钉子敲进脑门而死的”,除了令人感到震惊之余外,也留下了一个悬念,外婆为什么要以这样一种决绝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由此追随小说进入到她一生的命运之中,对其特殊环境下,特殊的母爱有了更直接的认识和理解。

       故事发生在浙江嘉兴海宁一个叫华家埭的村庄里。这里地处杭嘉湖平原,美丽富饶,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们枕水而居,安居乐业。这里主要养蚕,盛产丝绸、大米和麻。外婆就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中长大,出落得美丽动人。她的母亲务农,父亲是位老中医,唯有她一个女儿,因此父母将她视为掌上明珠。生活不说富裕,但也很安逸。由于她长得秀丽,十里八乡的小伙对她都有意。但她还是遵从媒妁之言的古训,由父亲作主,嫁给了一位走南闯北靠运货维持生计的船老大。她随丈夫的船航行在大海与河道里。每天面对的除了大海、就是江河。船老大被她的美丽所折服,对她好的没得话说。但随着一个个孩子的出生,船小,加上经济上负担日益加重,致使船老大将一个个孩子送了出去。这使得外婆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无情打击后,精神上处于半疯状态。

       祸不单行。适逢日本侵略者进犯中国,他们从上海金山卫登陆,沿途血腥掳掠,奸淫烧杀,无恶不作。终于有一天,鬼子兵被外婆的美貌吸引,闯进了船头欲行不轨,像老鹰捉小鸡似向她扑去,嘴里不停地说:“花姑娘的,你的漂亮,我的喜欢……”外婆当然不从,进行一番搏斗,柔弱的她哪里是他的对手?鬼子心生一计,抓住她的小儿子在半空中晃荡,试图摔进海里来胁迫她就范。母亲一听,瘫倒在地,鬼子趁势动手撕扯起她的衣裤来。“顷刻间,一个绝望而凄惨的叫喊声响彻云霄,于大海的上空久久回荡……”外婆惨遭侵华日军强暴,并且怀上了孩子,还将其生了下来。外公得知是日军的孩子,就将这孩子扔进了乱坟岗,半疯的外婆得知这个孩子被扔弃后,瞬间发了疯。外公为了外婆的身体,只好又将孩子捡了回来。外婆继续抚养这个孩子。后来被强暴她的日本军人发现,终于带走了这个孩子,并送往日本。外公终因无法接受这发生的一切,抛弃了妻子离家出走。出走之前,他变卖了家产,出售了房屋。致使处于半疯状态的外婆和几个孩子居无定所,食无粮草。无奈之下,外婆只好将他们送人的送人,卖掉的卖掉,当她将最后一个女儿送人后,自己却完全疯了。她成了一个沿街乞讨的疯婆子。奄奄一息的她,被一位也在跑船的男青年救了,他将她留在了身边。后来,这男青年便成了“我”的继外公。原来继外公的全家也是被日军杀害的,为了报仇,怀着国仇家恨的他,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成了一名隐秘战线上的战士。而外婆的出现,竟成了掩护其身份的保护神——谁也无法想到一个疯女人的丈夫是一名中共地下工作者。外公在她的“守护”下,在海宁盐官的地下交通站,完成了许多地下工作:他杀鬼子,搞枪枝、运送进步青年去解放区。但他一直不知道外婆曾经有过14个孩子的经历。新中国成立后,当继外公无意中得知妻子曾经的悲惨遭遇后,就千方百计的帮助她寻找,在他的努力下,终于找到了她的女儿,即“我”的母亲。

   日本遗孤长大后,来中国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尽管得知这日本遗孤就是外婆的孩子,但“我”还是拒绝与他相认。虽然“我”的母亲认为,孩子是无辜的。但因为外婆的死,使“我”无法接受他,虽说他是外婆的亲生儿子,但他的父亲对“我”外婆暴行,使我无法接受这一关系。虽说“我”的外婆和母亲都认为孩子是无辜的,但他的存在,在“我”的认知中,已经不是普通的伦常问题,它是一个民族,是否应该宽恕和拷问的问题。它不仅种下了对母亲(外婆)撕裂的种子,还祸及几代人的心灵创伤。这种“母爱之殇”非常特殊:各种各样“母爱之殇”者会获得人们的同情,但母亲(外婆)的这种“母爱之殇”却难以得到人们的谅解,她本人也只能默默地忍受,无法倾诉,最后只能用一枚钉子敲破自己脑袋这样的残忍手段,了结屈辱痛苦却又无法呐喊的一生。

 

         思想主旨

 

       通过一个家族在抗日战争背景下的经历,展现了老百姓在这场战争中的无助、革命,反抗与斗争的演变,贯穿了杭嘉湖一带在抗日战争中的风雨历程。通过一个母亲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的人生经历,表现了这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受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之时,她们依然用不被摧折的脊梁,扛起了一个民族应有风骨;更用她们巨大的母爱,抚平大地的创伤。

 

      备注 也许,这样的画面乃侵略者司空见惯的手段,比这残忍的还多了去了,算不得什么“特殊”。但作者在此埋下了伏笔,小说从开始,作家王英就独树一帜,她没有从正面书写抗日战争,而是比较集中地写一个普通妇女所承受的不同凡响的苦难。若仅从外公对外婆和儿女的遗弃这个角度构建整部小说,那么小说就是男权话语下,彰显妇女悲惨命运的故事,这种题材,已经有不少作家进行过发掘和写作。《母爱之殇》真正引起读者剧烈情感冲击的,却是孩子的生与死,对孩子的爱。

       这种母爱,因特殊性,和特殊时期、甚至特殊事件的造成,不可与其他母爱相比。

       而当外婆被日军强暴后,作为读者难免泛起:仇恨,悲愤、同情,压抑、总之感觉很复杂,滋味杂陈,中日之间的恩怨,是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植根于民族心理。而作家却从这样一个角度切入小说,拥有着一位写作者的勇气和信心,既为一种挑战,更为一种责任与担当。

       著名文艺评论家贺绍俊认为,这部长篇小说《母爱之殇》是中国文坛首部抗战题材作品的重大突破之作。作为第一部将当年日寇侵略中国之时,描写对中国女性杀害、蹂躏、摧残之中,由此诞生了孩子,以及此后母亲对孩子、众人对孩子感情的复杂性写作,引发人们对于人性、母性再认识,对战争深深反思的一部优秀作品。

下一篇:红雪莲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