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非虚构

首页 > 非虚构

毛利人的纹身文化

作者:林爽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13269      更新:2019-11-04

 

  紋身是毛利人的身份象征

 

       毛利人是居住於南太平洋島國--紐西蘭的原住民﹐他們的外貌兼備东﹑西方人士特色﹔性格大多纯朴憨厚﹐愛隨遇而安。身材碩大﹑悍勇强壮﹐黑发棕肤﹑厚嘴唇配短鼻子。北岛的奥克兰、罗托鲁瓦等地都是毛利人聚居地。

       紋身又稱刺青﹐毛利人稱為Ta Moko。據考古證明﹐毛利人纹身的历史已超过一千年﹐是世界各地土著的‘紋身鼻祖’。他們那種獨特的刺青﹐不僅僅是藝術﹔更是波利尼西亞刺青文化中最具身份象征的一種。早於 1769年﹐詹姆斯库克船長在塔希提岛探险時﹐就知道當地岛民称纹身为“tatatau”或“tattau” (意为‘击打’)。自此以后,纹身在欧洲人中廣為流傳,特別是那些具有高风险的职业﹐如水手和矿工們,更愛将锚或者矿工灯纹饰在前臂﹐作为护身符。

       远古时代﹐人类大多崇尚图腾﹐纹身就是人体美化及彩绘身体的延伸﹔也是原始人類保有永久性标誌的皮肤化妆。大致可分瘢纹、烙纹、黥纹三种。毛利人多以黥纹来表示部落的标志﹐身上的黥纹越多﹐表示其地位越尊貴。

 

  纹臉的毛利傳說

 

       根据毛利神话,纹身意为“人脸的生命力“﹐始于一名年轻人Mataora與阴间一位公主Niwareka之间的爱情故事。有一天,公主 Niwareka 挨打,憤然离开丈夫 Mataora ,跑回父亲王國Uetonga。傷心又内疚的Mataora 嘗試以各種方法追回公主並要求原諒。他克服重重障碍后终抵Uetonga後,由于經過長途拔涉﹐他全身湿透﹑滿脸肮脏,竟受到 Niwareka族人的奚落與嘲笑。Mataora歉卑的乞求宽恕,最终獲得公主原諒﹐並Mataora 得到岳父傳授﹐學了一些纹身技巧。他還學會了編織各色斗篷的方法 (Taniko)。夫妻最後一起回到人間,並將紋身和taniko艺术流傳下來。

 

 纹脸的意义及象征

 

       早期的毛利人因衣着简陋﹐只以亚麻织物蔽體,故难以分辯身份等级。纹身便是他們想出辨別身份的聪明办法。图腾花纹的内容、数量、色彩也成了判别他們身份的重要象征。

       毛利人視头部為身体最重要部位,在脸部纹上精美图案意味着身份尊贵。纹身图腾象征著個人出身阶級的高低及權力大小,有如現代人的身份证或护照﹔可視為‘脸部精美条形码’。比如一位滿臉刺青﹐身披斗篷大衣的酋长,便能马上被认出是位首领﹔可要是他因沒紋臉而不被尊重,對他就是极大的侮辱,将会导致報復行为(utu)。

       德高望重的酋長和戰士,大多作全面刺青。越有權力地位的酋長﹐臉上刺青越多。左臉代表父系祖先﹐右臉代表母系祖先(但并非所有部落都一樣)﹔故每个毛利人的纹身图案都各有特色。纹臉前必須確定世系﹐图腾就是他們寫在臉上的故事。假如父母一方地位不顯﹐那麼那一邊的臉部就不能紋圖﹔前額有图案的表示紋身者顯赫地位或有軍銜。故臉上刺青不但象征紋身者的身份﹐也顯示其所屬部落及輝煌家族史。

       男性常在臉部紋上以波浪形曲线构成的圖案或螺旋狀﹐也有在背部,腹部,小腿部位。女性有刺青者同樣表示身份尊貴﹐通常紋嘴唇和下巴﹐但有些也會紋额头﹑臀部﹑大腿﹑脖子和背部。早期的基督教传教士曾试图阻止女性纹身,但毛利女性仍在其嘴唇及下巴部位保留黥纹﹔據說可以防止皮肤变皱并保持年轻。一般毛利女性認為﹐紋全藍色的嘴唇是 ‘女性美的象征’﹔这种习俗一直保留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毛利勇士則視纹身為人生不同阶段的标志,並认为刺青圖騰不但可以突出本身英勇氣概﹐更能吸引异性。

       因纹身會促使气血运行﹐故此纹身匠 (tohunga) 被視為神聖的職業﹐備受尊重。所有地位尊貴的毛利人都得紋身,沒纹身的則表示毫無地位。目前﹐全身刺青大約需要3-4千紐元﹐一個臉部刺青則約 108紐元﹔紋上指定部落所屬圖騰﹐或特別設計圖案﹔則價錢另議。

 

 紋身前的心理準備

 

       傳統上﹐紋身多數在青春期開始,伴隨著許多儀式而進行。在正式紋身前﹐紋身者得做好心理準備,還要先了解其中重要含义﹔遵从一定程序安排。取得设计及形状式样後,需獲得部落長老及家人允許與支持﹔最后由长老取决圖騰式样。早期紋身進行时多不使用麻醉药,因此紋身者會感到極度痛楚,並可能历时數月才完成。由此紋身絕對是个人勇气的表现,胆小者多無法承受。

 

 纹身方法與過程

 

       早期的纹身方法﹐是将鲨鱼牙齿或动物骨刺固定在木棒上,然后蘸上各种颜色染料,再用小锤敲击进紋身者的浅层皮肤中。纹身时用弯针将皮肤挑起,以刀片削去挑起的皮肤顶端成为点儿;然后将烟灰灌入伤口﹔全部纹好后再涂上色料,颜料通常是燃烧過的栲里木松脂或食草毛虫。等伤痕愈合后便形成精美的纹身。現代科技進步﹐纹身多採用電針以減少受纹者痛楚。紋臉十分费时,技術好的紋身匠在動手前﹐多会仔细研究受紋者的骨架结构﹐並預先祈禱﹑唸咒。

       由于紋身过程漫长而痛苦,古早的紋身者多以卡拉卡(Karaka)树叶覆盖在肿胀的伤口处, 借此加快愈合。在战争频繁時期﹐進行紋身的战士几乎没法等待伤口愈合就得上戰場。在紋身过程中,他們常以吹奏笛类音乐和咏唱诗歌表演等缓和痛楚。紋身者還得嚴格遵從一些禁忌﹐特别是紋臉时﹐紋身者不得咬食坚硬食物﹐只能以木制漏斗吞食流质食物和水。在伤口愈合前﹐絕不能让肿胀皮肤受到污染﹔紋身者更嚴禁任何身體接觸的亲密行为。  

 

 紋身的深層意義

 

       作为一种具有保护和医疗作用的纹饰肤体方式﹐目前纹身在毛利社區发展快速﹔也成了区分社会地位,政治立场或宗教教派的獨特方式﹐甚至是一种潮流﹑自我表达身份的时尚象征。

       在某種程度上﹐波利尼西亚的文明大大影响了毛利的纹身文化。在歐洲人統治下﹐毛利人已經失去了祖先的土地﹔他們預見終有一天還將會失去一切,因此總想通過獨特的紋身圖案,贖回他們的精神靈性。因此﹐要是一般非毛利人不知就裡地紋上某個毛利部落的圖騰﹐就等於侵犯了毛利人的身份及私有權﹐也觸傷了他們心靈深處的痛苦。

        [附錄]

       中國人對紋身的看法

       中國人稱‘纹身’為‘刺青’﹐那是用针沾墨水在身上一针一针把图案刺上去的。先秦时就以此作為一種刑罰﹐在犯人脸上刺字作警示﹐稱為黥刑或墨刑。 可是世界各地的土著民族早就有纹饰肤体的习俗﹐並认为‘纹身’能防病祛灾。那些经手术后在身体某部留下不褪色的图案花纹﹐包括鸟兽花卉或图腾、经文、八卦等﹔都能反映其审美意识及宗教观念。在中国,高山、德昂、黎、独龙、傣、布朗、基诺等族皆有紋身习俗。

       在中國歷代典籍中,曾出现紋身、镂身、扎青、点青、雕青等故事,如岳母刺字。而《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及浪子燕青﹐就是遭刺青的三位角色。古埃及更利用刺青来画分社会地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也流行在唇部紋上红色,类似现代的紋唇、紋眉等永久性美容彩妆﹔後來演变成个人装饰的一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時下纹身多以电动纹身机,並配有专门色料﹔因此颜色較丰富,图案也较多樣化。追求返朴归真的現代人甚至認為纹身是前卫﹑時尚的玩意兒﹐並雅稱為“体绘”。有些人更視纹身為集艺术、文化、医学、心理学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也是一種潮流的美容方式。

 

部份資料參考自 http://history-nz.org/maori3.html

備註﹕2010年10月28日﹐作者受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邀請﹐於下午3﹕30-6點為‘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旅游管理系’ 師生作毛利文化講座﹐本文為其中部份內容。2011年3月17日﹐再應Manukau市圖書館邀請﹐于早上10:30-11﹕30在Highland Park 圖書館開中﹑英語講座。

 

附錄圖書館講座後記﹕

 

 一位美麗女纹身者的真情告白

 

       “我前後花了大約三年時間紋了全身﹐先是背部﹐再到腹部及肚臍﹔然後再紋雙臂﹐雙腿。雖然先後共花去三千多元﹐但還是很高興。我父親﹑祖母都先後去世﹐我無法得知自己是否有資格紋臉﹐但至少我能將自己的家族故事寫在身上﹐已經很滿足了﹗(作者按﹕毛利人紋身前必須查明父母雙方的家族歷史﹐確定是否有足夠地位做紋臉。通常左臉代表父系﹐右臉代表母系。)

       我是在52歲生日後才動了紋身念頭的。你看﹐我的背部及手臂上的螺旋紋﹐好看吧﹗那些螺旋紋向上的代表我仍在生的親人﹐螺旋紋向下的代表已經去世的親人。紅色彩繪代表土地與一切生物﹐黑色則代表人生經歷﹐因此紋身圖案越長﹔表示人生閱歷越豐富。

       現代的紋身工具要比從前簡便得多了﹐痛楚也減輕不少。我的紋身師Gordon用電針為我紋圖﹐不但減少痛感﹐也節省時間。記得三年前他為我紋背部時﹐電針在我身上就爬行了整整八個小時。期間Gordon怕我受不了而稍作休息﹔基本上是花了一整天。紋雙臂時﹐每邊花了一個多小時﹐紋肚臍時感覺最痛﹔但我還是咬緊牙根堅持著。毛利人視肚臍是生命之源﹐胎兒都從母親肚臍得到營養而慢慢成長﹔母親生產時忍受了那麼強烈的陣痛﹑苦楚﹐為了紀念我親愛﹑偉大的母親﹐我忍一點點兒痛苦也值得。其實嘛﹗說不痛是騙你的﹐只是我當時儘量讓自己精神分散﹐集中思考其他事情﹐並想到紋身後那份自豪與美感﹐我就坦然忍受痛苦了﹗

       每個人忍受痛苦的能耐不儘相同﹐故紋身需要整休﹑調理的時間也因人而異。有些人皮膚較敏感﹐期間得定時塗上潤滑油減輕痛楚。像我兒子﹐他們都在20歲左右紋身﹐也塗了不少潤滑油。我紋全身也得分開幾次。首先紋背部﹐休息兩周後﹐再紋腹部﹔過一段時間後﹐再紋雙臂及雙腿。前前後後花了約三年﹐由于我的皮膚比較好﹐紋身後不但不需潤滑油﹐還能在當天晚上淋浴﹐水壓不但減緩我的傷口痛楚﹐還覺得挺舒服呢﹗

       我的四名子女(兩名兒子31及30歲﹑兩名女兒28及27歲)都做了部份紋身。我們身上流著毛利血統﹐能將毛利人的身份象征展示人前﹐我們感動無比自傲﹗”

 

------------------------------------------------------------------------- 

 

       永遠無法估計廣告的威力﹐Highland Park 圖書館月前邀我在3月17日早上10點半作一個小時中﹑英語講座的消息見報後﹐吸引了不少華﹑洋讀者。當天最早到來的是一位來自巴西的移民Thomas﹐他原是一名導遊﹐因經常帶遊客參觀Marae (毛利會堂) 而對毛利文化深感興趣。分別身穿紫色及綠色‘沙麗’和‘鼻饰’的中年印度婦女也趕來聽講﹐我只知道印度女子特有的“鼻饰”是辨別她們結婚與否的标志﹐沒想到穿紫色‘沙麗’那位很有興趣紋身﹐講座後向我查詢紋身的門路。接著又來了兩位洋老太太和十多位華人讀者﹐圖書館內的演講角落座無虛席。

       講座開始﹐我正作毛利語開場白﹐眼前突然一亮﹔一名髮紮馬尾﹐身穿灰色短背心﹐淡藍色及膝牛仔褲的中年毛利女士飄然入座。她那雙紋著圖案的丰滿肉臂 ﹑配上一套墨綠色玉石項鏈及耳鐶﹔搖曳生姿﹑相得益彰﹔如此一身便服搭配﹐清閑中散發雅致動感。她自信的微笑磁石般吸住我雙眼。紋身講座竟引來了這麼一位美麗紋身者﹐我心中暗喜﹐盤算著如何與她互動。

       演說期間﹐Karen頻頻對我頜首微笑﹐令我信心加強。我對毛利人紋身的研究基本上來自書本和網上資料﹐偶而會作個別採訪﹐這次難得機會﹐演講後剩下10分鐘﹐決定請她現身說法﹐分享自己的紋身故事。經我邀請﹐她大方自我介紹。爽朗的她叫Karen Frost﹐是位毛利白人混血兒 (毛利裔父親與歐裔母親)。Karen成了當天最受人注目的聽眾明星﹐我與幾位華人聽眾在講座完畢後主動要求與她合影留念。我忙請她留下電話及電郵地址﹐回家後馬上給她傳發合照﹐順便電話採訪她。訪談中知道今年八月就是Karen的生日。徵得她允許﹐特別給美麗的她寫下紋身故事﹐連同照片一併刊在報章專欄及個人 Blog( 部落格)﹐作為她的55歲生日禮物。她欣然道謝。告別前﹐話筒那端又飄來Karen爽朗開懷的笑聲﹗

        一個族裔或個體﹐最重要是要有自豪感﹐我特別感佩Karen尋找民族自尊與忍受痛楚的精神與勇氣。但願那些曾以異樣眼光看待紋身者的讀者﹐看了Karen的真情告白後﹐有所感悟。事實上﹐在多元民族國家中﹐種族之間經常會因誤解而隔閡﹐卻因了解而融和﹔這也正是我移民紐西蘭後一直樂此不疲﹐努力追求的課題。

        写于2011年3月18日

 

本文作者與Karen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