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岁月留痕

首页 > 散文 > 岁月留痕

传奇周庄

作者:金兰仁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988      更新:2017-04-16
文/金兰仁

如今周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在外人看来,眼前的周庄,是江南小镇的传奇,梦里水乡的传说。其实,是传奇造就了周庄,是传说支撑着周庄。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吴江、上海三地交界处,旧名贞丰里,因吴王少子摇和汉越播君封于此,春秋时期至汉代称摇城,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等曾寓居周庄。北宋元佑年间(1086年)。周迪功信奉佛教,将庄田 200亩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也正是由于建成了全福寺,吸引四方的乡民前来朝拜和觐见。久而久之,以寺庙为中心,逐步形成偶然的或经常性的集市,交换生产生活资料,原来的水中之汀,逐步变成村庄。
  不过,哪时候的周庄也只是太湖流域的一个小村庄,村民在这里默默地繁衍生息。元至正二年(1342)浙江南浔一带发大水,乡民纷纷逃往他乡,沈万三之父沈佑迁往周庄。也就是这个沈万三为代表的数代人,将周庄由村庄变成市镇,周庄进入飞跃发展的时代。位于东垞的沈厅就是沈氏后裔在清乾隆年间修建的私宅,今日所见,是根据历史资料和历史原貌,在原址精心设计修建的仿明式建筑,七进五门楼。沈厅内,参照沈万三致富的各种传说、经商的坎坷历史、一生的传奇经历和沈家生活起居的场景,通过铜像、砖雕、漆雕、实景模型、版面、布景箱、泥塑、连环画等艺术手法,展示了富豪门前走轿,屋后行船的富裕生活以及聚宝盆等传说,业已成为周庄人“研究万三文化,弘扬富民精神”的场所。
  沈万三确有其人,确切生卒年难以考知,从《吴江县志》的相关记载中,可以确定他在明朝建立以前就已去世,也可以判断沈万三财富起于“农”,而繁于“商”,他的财富积累在元代便已完成,是一个地道的大地主兼商人。如此辉煌的人物,但未见元史记载,细想也很正常,当时的沈万三不过是乡村地主,既无出仕的功名,又无骄人的政绩,定不在史料记载之中。既然沈万三于明朝开国前离世,那么,有关沈万三在明朝的故事就没有事实基础了,明洪武十二年(1379)卢熊纂刊的五十卷《苏州府志》中,也没有涉及沈万三及其家族也就情有可原了,后来的明代野史笔记和《明史》关于沈万三的许多笔墨,就是民间传说了。之所以出现矛盾的记载事出有因。明朝建立前后,沈家子孙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不少人因家境富裕,受到良好教育,在朱元璋推行的粮长制度和举荐制度中崭露头角,有了话语权,可以自树形象;沈家名气越来越大,尽管沈万三早已去世,但提到江南首富沈家时,仍然习惯用沈万三来概括,加上沈万三的女婿,时任苏州府吴江县粮长的陆仲和,在明洪武冤案中,被扣上“胡党”的罪名满门抄斩,沈家人及百姓无以说冤情,只有用已作古的沈万三故事来慰籍自己。
  美好的传说随周庄人一路走来。在周庄,甚至在苏州,沈万三已成为代代敬仰的财神,是周庄人精神依托,人们坚信沈万三的故事:修筑南京三分之一的城墙,建设苏州观前街,在南京古城墙里遇到聚宝盆而发家,因富遭妒,因口祸而被发配云南,为边陲带去古乐,并繁荣了茶马古道等。如今,周庄的店家更是言之凿凿地告诉外人,万三蹄髈和万三糕就是当年沈万三发明的。怪不得朋友多次告诫,到周庄,口要有遮挡,要信沈万三的故事,否则吃饭睡觉的价钱都要比别人高。其实,对普通人来说,传说的真假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传承周庄人塑造的沈万三形象中包含的勤于致富,乐于富民的精神,为自己,为家庭,为国家而努力开拓,创造更大的辉煌。
  沈万三的形象展示的是财富周庄,而外乡人陈逸飞短暂的周庄之旅,洞察了古镇美丽恬静的精髓,用他的画作展示了古镇的水乡风韵,将周庄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1946年,陈逸飞出生于浙江镇海。年幼时,对绘画、雕塑以及管风琴有浓厚兴趣。1980年,赴美留学,四年后获艺术硕士学位。海外生活让身处异乡的陈逸飞时刻思念故乡,儿时故乡美景,时常在心头萦绕。
  然而,故乡镇海已经在改革开放初期飞速发展,不复当年模样。陈逸飞将目光转向当年还是很闭塞的水乡小镇周庄。当时,他花了六个小时,才从昆山摆渡来到周庄。周庄双桥,一横一竖的桥面、一方一圆的桥洞,独特的美感撞击他的心灵。他伫立双桥,举目远眺,水乡景色,让陈逸飞回忆起幸福的童年生活,“周庄和我的家乡镇海很像,也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古镇、双桥给陈逸飞心灵的震撼,陈逸飞以双桥为题材完成《故乡的回忆》著名画作。从此,双桥展示在世人面前,周庄植入人们心中。
  1984年,《故乡的回忆》和另外37幅作品,在美国石油大亨阿曼德?哈默举办的画展中展出。陈逸飞独特的西洋油画与中国水墨画相结合的手法,展示了姑苏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田园风光,叩击了大洋彼岸美国观众的心灵。《故乡的回忆》在美国展出后引起轰动,哈默访华时高价买下它,将其改名为《双桥》,以此寓意架起中美两国的友谊之桥,并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邓小平。从此,一幅画家的写意,一缕画家的思恋,变成了人们心中的美景,成了许多人心中向往的故乡。周庄从此成为世界知名的中国江南名镇,走近人们的视线,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
  看到当年陈逸飞先生用几幅画诠释了周庄,周庄人体会到了文化的力量。于是,创作了大型实景演出《四季周庄》,多角度展现和推介美丽、厚重的周庄,重新书写周庄的传奇。渔歌、渔妇、渔灯、渔作表现的“水韵周庄”,从春的《雨巷》、夏的《采藕》、秋的《丰收》、冬的《过年》,带人穿越时空,领略历经沧桑却不曾改变的质朴与典雅。“民俗周庄”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水乡民俗,展现了真实的挑花篮、打连厢、荡湖船等水乡风情,表达了老百姓祈求五谷丰登、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四季周庄》无疑是成功的文化产品,如诗的画面将人带入梦幻错觉之中,似乎是在告诉人们,眼前嘈杂、商业化的面貌与周庄无关,周庄还是往日的周庄!
  最近特意夜宿周庄,躲过人流,避开嘈杂,把自己融入夜色之中,想在这寂静的夜晚里,再次回味周庄的故事,重新温习水乡的传说。来到三毛茶楼时,已经很晚了。这里是当年三毛经常光顾的地方。1989年的4月13日,在江南绵绵的春雨中,三毛来到周庄。水乡清洌洌的水,蜿蜒曲折的河,高低不一的石板路,弯弯曲折的街巷,错落有致的民居,韵味悠长的小吃,淳朴厚道的市民,吸引了她。她把周庄当着梦中的亲人和故乡,深情地说:“终于找到了几十年来盼望的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
  周庄的美丽让她迷醉得如此深沉,周庄的淳朴让她心灵如此安详,黄昏时分,她依依不舍地与周庄作别,留下开心小吃和亲吻油菜花的镜头定格。虽然,有人邀请三毛再来,三毛也答应再来,但最终三毛没有再来周庄,而是带着在周庄获得的慰籍,在周庄找到的“吾心安处是故乡”的心绪,与一缕轻丝作伴,回到自己心灵的故乡。
  倚靠在三毛茶楼的窗边,看窗外世界,红红一遍。路灯照耀着青石路发出丝丝红色光芒,灯笼映照着水面发射红色斑斓,远处的霓虹灯展示着形状各异的门楼,近处彩色灯箱照红行人的脸庞,就连白天醒目的白墙黛瓦,在霓虹灯彩照耀下,也发出点点红色的光芒。这红是周庄人的喜悦红,是心里红,更是日子红。然而,坐在这红色包围的茶楼里,闻着外婆茶的清香,触摸着三毛的文字,心里还是感到彷徨。我总在思量,三毛来不了周庄,如果陈逸飞和吴冠中二位大师都健在的话,会不会再来?会不会在《双桥》的画面中添上攒动的人群,会不会在《周庄》的画布上加入五彩的招牌?
  以前,周庄因为交通闭塞,保留了水乡的纯真。今日,交通的便利,海内外的名声,加之周庄人传承了沈万三善于经商的基因,古镇已经高度商业化了。镇外,台湾风情小镇,工业园,欢乐世界,丛林野战基地等已经将古镇包围,已经看不到白墙黛瓦马头墙的连片水乡。镇内,尽管还罩着传统的长衫,保留了小桥流水的水乡风貌,但长袍之下,穿戴的是马甲和领带。进入古镇,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没日没夜吞吐门票的闸机,中市街,北市街及南市街等水乡风韵集中的古街道上,到处是鳞次栉比的商号以及川流不息的游人,难怪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说:“人人经商的浓厚商业气息在不知不觉侵蚀着周庄古镇的原真性”,周庄已经不是“沈万三”时的面貌,也不是陈逸飞当初见到的周庄,更不是三毛临走时定格的模样。
  每次来周庄,看到的都是绝版周庄,容不得仔细回味,眼前的一切就会变成传说。如今,也只有在朦胧的夜色里,似乎还能依稀看到周庄往日的模样。周庄发生变化是必然的,但太快了,能否多留一点记忆及思念,多留一些能与祖先和自然对话的地方?
  
  
二0一七年四月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