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与文字干杯,其乐无穷

作者:傅玉丽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6754      更新:2019-10-27

 
——读《干杯,文字》有感
 

       收到景德镇供电公司朋友沈贵云的赠书《干杯,文字》,我才知道在景德镇有一帮和沈贵云一样,与文字干杯的人。
       书的封面,标题下有一个副标题——1379群友自选集。1379是什么意思?读了序后,我知道,1379的意思是一生吃酒。
       只是,这一生吃酒,吃的不是别的酒,而是文字的酒。书中12名作者职业各异,身份不同,阅历更不相同。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文字的热爱。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面对时光飞逝,岁月流转,这种热爱没有褪去、消失。相反,成了促成出版这部作品集的动力,更成了他们对自己追求的肯定和纪念。
       因为,这12个人一生因文字而相聚、相系,因文字而干杯,因文字而陶醉。

       因为和沈贵云是朋友,我自然首先打开了他的文章。12篇散文拜读下来,一股浓烈的情绪包裹住了我,让我强烈地感觉到,与文字干杯的人,心底对亲情、友情的美好追求;与文字干杯的人,内心对自由、自然的纯真向往。更感受到了与文字干杯的人,因为文字自身获得的乐趣与喜悦。

       许是女性对亲情的关注更为强烈,我一下翻开了《怀念母亲》一文。景德镇出瓷器,碗自然也在其中。而一只几十年前在景德镇普通的花瓷碗,被沈贵云留到了今日。还是在他十多岁时,那时吃饭都困难,一般家庭用的都是大的蓝边碗,或渣头碗。他的母亲买了这种白胎大瓷碗。因为这种碗便宜。他记得母亲为了这碗变漂亮,到处求人。从要花纸,到贴花纸,再到点金水,到烧烤,一只只白胎碗变成了花瓷碗。对母亲的举动,当时他不理解,还责骂母亲。现在他明白了一个女人的爱美和对孩子的爱护之心。
       后来,沈贵云自己结婚了。母亲还将这些碗送到了他的小家,对孩子的关爱由此碗延续了下来。当他想写点关于母亲的文字时,这碗一下就进入了他心里。现在这碗一直被他留着,成了为对远去母亲的珍贵怀念。

       除了对母亲,对于女性,作为男性,沈贵云有着无比的热爱、尊重之情。他认为,男人对女人的爱,其实就是尊重、关爱,从细节的关心上。中国男人面对女性应该具备绅士风度,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里,他由自己给爱人送花之事写起,道出了自己的观点。

       而从小生活在弄堂里,沈贵云对景德镇弄堂有着特殊的记忆。在他眼里,弄堂不仅是生活的地方,更是体现景德镇特色之处。在《弄堂,城市的根》一文中,沈贵云不仅描写了弄堂,更使我们跟着他的笔,对景德镇人弄堂有了了解。因为对自己家乡的感情,他将对弄堂的记忆,化作了今天的思考,提出了弄堂就是自己城市的根。而面对现在弄堂的消失和保护,他发出了自己的担忧与惆怅之情。
       若干年后,当沈贵云离开弄堂不再受到漏雨之苦,住上了洋房子时,他发现,现代人的家园就是高楼,有家无园。在《家园》一文中,沈贵云敏感地意识到,人们一方面失掉了闲居、与自然为居的味道,一方面失掉了彼此的关照与相系。据此,沈贵云发出了呼唤,希望家园梦想能够真正实现。
       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而又若干年后,因为他一直坚持着对内心的关照,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身体力行,终于找到有家有园的地方——在乡间找到了一处居所。实现了自己的有家有园,能群居也能独处,在城市与自然之间游走的梦想。
       他的乡下居所有树有草有花,都是他的必血和付出。这种状态,一般人即使向往也是难以做到的。文中他引用女儿的话,在过去,你就是隐士,道出了自己的心里所想。一股对自然与内心强烈关照、向往之情由此飘散开来,一股追求归隐的情怀一下向我们敞开。《心存一分田,忙里种悠闲》沈贵云做到了。
       平时,沈贵云和其他人一样的工作、生活,关注社会现实,比如对于对现代艺术品、商品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作为生于景德镇的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在《艺术品、商品及其价值、价格》一文中,针对陶瓷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对陶瓷工人与大师之间的不平等给予了抨击。对当前景德镇陶瓷市场的混乱深表忧虑。而对自己的朋友徐旺贵,沈贵云又不吝笔墨,对他的陶瓷艺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而一有闲暇,他就离开工作,奔赴自己的乡间之所,呼吸清新的空气,观赏自然的美景,再动手培植自己的花草……在与自然的亲近中,滤去一身的尘俗,保留下了自我的纯真、质朴与放松。
      再翻看书中其他的作品,类似的感觉次次涌现。比如,汪建青的《为文字一醉》,短小、精悍的十个篇章,却如十个画面,以散文诗的笔法将人生感受一一道出,文字优美,意境突出,令人难忘。
       而封卫闽的文章,在12个作者中独树一帜。他的议论文立足当下现实,观点独特,视角新奇。比如对曾经轰动一时的老师辞职一事,那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和向往。只是现实的无奈比比皆是,此种任性须有基础。同时,如果不出去,也能获得诗意的生存,不也一样吗?《任性不可复制》,他用自己的笔,纵横捭阖,将此事此理说了个透。
       至于,书中几位女性,比如三朵铿锵玫瑰曹琴姣、陈鼎华、耿春华,她们三人彼此欣赏、相互羡慕,曾以三剑客自居。三个女人一台戏,不仅在生活,更在文字中,唱得岁月动容,风雨留情。而饶晓丽,更是了得,她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书的封三就是她与汪建青的摄影作品。在用镜头捕捉美的时刻,她还不忘动手书写,令人感动。

       书的序与跋没有请外面的作家,而是出自他们自己之手。程世平以《我们这一群》骄傲地推出了包括自己在内的12个文友的作品,并将他们的情谊与对文字的热爱一一道来,因聚会干杯,吟诗放歌,使最后的成书成了自然。而跋中,程世平又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以一首诗歌,道出了出书的辛苦与喜悦。

       曹琴姣、陈鼎华、封卫闽、耿春华、江训榜、李和平、饶晓丽、沈贵云、汪建青、徐小明、于秀来、程世平,12个朋友,12个文友,恰如12朵花儿怒放,组成了文字的群,啜饮着文字的味道。
       物以类聚。听沈贵云介绍,因为有这个群,文友们经常切磋、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常常陶醉其中。他在自己生日那天,就收到了群里朋友的祝福——祝福均以诗词方式进行。他为此还专门印了本书,以示纪念。这种文字的唱合、心灵的相通,真是令人羡慕。
       再翻看本书其他作者的作品,无论诗歌、散文、小说……无一不散发着一股自然、清新、朴实的味道。书中12位作者做到了以文字为酒,几十年不变,成为了难得的文友。如果没有对文字的敬重与喜爱,也就没有了“一生吃酒”这个群,也就没有眼前的这本书。
       书中封面上有着一座摩天轮,上面不多不少正好12个车厢。让我不禁想到,这旋转的摩天轮就代表了这12个作者,12个文友,在与文字干杯时,他们恰如坐上了不停旋转的摩天轮,成为了文字永远的朋友,也成为了彼此永远的朋友。书的跋中,写道“感动的,也许只有自己,纪念的,却是共同过往”。不曾想,面对此书,我也被深深感动了。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