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岁月留痕

首页 > 散文 > 岁月留痕

徽商的脚印

作者:金兰仁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990      更新:2016-10-24
文/金兰仁

到徽州古城多次,城中的许国石坊、南谯楼、阳和门、徽州府衙、斗山街等地都是几经来回,深深为古城明清时期的汉族文化特色所吸引。看的多了,就想得多了,想得多了,就感到街道,民居和牌坊身后浮现的徽商影子和足迹逐渐清晰。旧时的徽州文化兴起于徽商也衰落于徽商,也正是徽商,造就了中华文化脉络上粒粒璀璨的珍珠。
徽商富甲天下,徽州府城也就很气派,既满足了政权管理的需要,又符合徽州风水观念和满足世俗心理需要。资料介绍,徽州府城西对五魁山,俗呼五鬼山、火焰山。于是在潮水门外城之内建蔺将军庙,塑像作张弓状,西射五鬼,以消火灾。隋末汪华在毛甘故城遗址扩建郡城。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明将邓愈要加筑府城墙,周围九里七十步,约长5300米。高约5.6-6.6米,厚约2.7-3.8米。改成为五门,分别为东德胜门,西潮水门,南南山门,北镇安门,东北临溪门,五门都有月城。门上有城楼,兵马司房,城上设窝铺,敌楼。城外东、西、北三面挖掘濠池,深约3.8米,宽约7.7米,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城墙再次增修,城墙一半左右增添高约1米。我们现在看到的城池是明代遗存的部分砖石城墙及西门月城一座,城楼、敌楼及窝铺等已经荡然无存。
统六县之徽州府署坐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三雕遍布,装饰庄重典雅,具有明显的明代建筑法式和徽州风格。仪门南是谯楼,是徽州府的大门,楼南建承宣坊,府前街上东为申明亭、西为旌善亭,分别为公布处罚、判决和表彰善行之所。谯楼与仪门之间两侧是理刑厅、督粮厅等建筑遗址。
府衙是王权的象征,而民族文化之根还在民间。许国石坊在古城的显眼位置,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大学士坊,是明代大学士许国建造的,所以称作“许国石坊”,石坊上的题字出自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手笔。许国是歙县县城人,嘉靖年间的进士,也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重臣,万历十一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内阁成员,后又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渊阁大学士。万历十二年九月,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决策有功,晋升为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同时,万历皇帝“龙心”大悦,被赞为“协忠运筹,茂著劳绩”,恩准造石坊褒扬。许国石坊是徽州建筑的杰出代表,技艺高超,结构牢固,造型丰满,加上许国当时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使石坊跨度明朝、清朝数百年。南面的巨龙腾飞象征了许国对朝廷的忠诚;东面的三豹和喜鹊,喻指许国在万历年间的三次升迁;西面的威凤祥麟,喻指许国是难得的贤才;北面的瑞鹤翔云象征着许国的品格高尚脱俗,以及当时的社会吉祥安乐,国泰民安。
今日,许氏宗祠只留下门坊(东门外徽州师范附属小学院内),建于明万历间,因许家出自高阳郡,故坊上大书“高阳里”,系许氏许国题。据传,许国祖上也是或经商或从农,秉承了徽州人贾而好儒,贾而入儒,贾而从儒以及达到贾而从仕的理念。从贾而轻贾,贾为四行之末的思想在徽州人心中牢牢扎根,事实也是如此,试想,即使家传万贯,如果没有功名,怎么能光宗耀祖,会建流传百世的牌坊呢?因此大学士牌坊获得乡民官宦推崇,留存至今。
旧时徽州当地流传有“歙南太荒唐,十三爹来十四娘”的俗谚。有“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的说法。长期在外经商的男性,可以纳妾狎妓,但远在徽州家庭不能乱,侍奉老人,教育后代,支撑门户的重任就落在妇人身上,而约束在家的妇孺工具就是儒家的三从四德,因而贞洁烈女的形象在徽州得到普遍褒扬。
古城内的叶氏贞节门坊是一座木牌坊,牌坊中间的横额上写着“旌表江莱莆妻叶氏贞节之门”,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叶氏25岁开始守寡。虽然守寡,但是叶氏在兵乱中依旧侍奉婆母,直到婆母去世。传说当年朱元璋兴兵征战,在歙县落单,躲在叶氏窗户下的瓦砾堆里。叶氏发现了窗下蓬头垢面的朱元璋,猜测他肯定是义军,顿生怜悯,每天深夜将饭菜装入篮子中给朱元璋充饥,其中一道菜就是菠菜滚豆腐,味道鲜美。元兵败退后,朱元璋成了明朝开国皇帝,当他在宫中吃到菠菜滚豆腐这道菜的时候,想起了救命恩人叶氏,于是下旨召叶氏进宫为自己的妃嫔,可叶氏一心守节,自缢身亡,朱元璋非常后悔,令徽州知府为叶氏立起了这座贞节门(牌)坊。
无人知道叶氏当时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风俗的侵染,夫死守节的徽州妇女,往往足不出户,自我封闭,艰难度日,过着心如死灰的生活,就连皇帝宣召都可以放在脑后。世俗的压力,徽州妇女走上这节烈的窄路,内心的苦痛,只有她们自己知道,今日看来,让人唏嘘。
古城内的民居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也就是常说的徽派建筑。普通人看徽派建筑的特点就是白墙黛瓦马头墙,然而其中奥妙无穷。徽商财富集聚后乐于花巨资在家建房筑宅,而徽商的儒学思维里的“显宗扬名”,“光宗耀祖”思想,引领徽派建筑发展到极致。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多进院落的设计理念,木构件为主的复杂榫卯结构,石雕木雕砖雕装饰艺术。同时,多山少地的窘境造就街道狭窄,儒家和为贵的思想及商贾遇事让三分的理念,成就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建筑外形。普通人家的住宅规模很小,因时代的变迁,或改建或损毁,留下的都是官宦或巨贾之家了。
坐落在打箍井街的曹氏二宅,是清代宰相曹振镛家族的房子,徽商后裔曹霆声于清朝末年兴建的,也称“舟庐”,喻指徽商出去经商,走的是水路,视水为财,显示了主人高深的意境。该宅地处府城内,设计巧妙,南北二宅通宽11米,入深13米,四合院式的楼房,布局实用独特,宅内构件雕饰精美,保存完好,是徽州古建筑传统风格延续发展的典范。
曹家南宅为商务迎客,红白喜事及节庆宴宾的大型集体活动场所。一字形豪华砖雕门罩,下砌水磨青砖墙面,门左右墙脚,特选配坚固的石雕刻件防雨防损,寓意福禄临门,显示了名门望族的祈求。曹家北宅是曹家内眷家属的生活区,两边的房间是老爷、长子的卧房,前面是天井,天井两侧雕花隔扇内称“阁厢”。厨房单设,确保居室不受油烟污染,左边的小门是大厅举办筵席时的便捷通道。曹家在清朝历史上有重要的影响,仅乾隆一朝,曹姓子弟中进士的人数就非常多,而曹文埴、曹振镛父子,从清乾隆到道光的三代皇帝中,把持朝政长达75年,清王朝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历史都在他们的影响之下。
徽商经商的理念就是“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因而自唐宋以来徽商特别重视教育,到了明清就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之说。徽州曾经养育大批杰出的人才,例如唐朝初年被封为越国公的汪华,北宋的农民起义领袖方腊,伟大的思想家朱熹,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近代中国铁路创始人詹天佑,国画大师黄宾虹和汪采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人民音乐家张曙和著名学者胡适等,不胜枚举。
坐落在斗山街的许家厅是留存下来的古私塾。正厅是“尊孔厅”,供奉了孔子像,平常祭孔活动以及接待客人都在这里。穿过右侧的平安门,两边的厢房供先生住宿,楼上是学生听课的地方。正厅天花板绘有民间彩绘,可起装饰、防腐的作用。院中的桂花树已有200多年的树龄了,“桂”取“贵”之意。古徽州有这样习俗,只有家中有人中举,出了“贵人”,才可栽种桂树,在这里载一棵桂花树,就是希望学子能够“蟾宫折桂”。
中国人包括徽州人在内,对寻根的追求世界无双的,千年之后的后裔,根据家谱中对大槐树记忆就能找到先祖之地,不可思议。徽商出门在外,举目无亲,血缘的联系最为可靠,商业机密,经商脉络以及困难时候的呼救,无一例外的要想到家人,而家人,族人联系最好的纽带就是宗祠。宗祠是同姓集聚地,是族内最神圣,最高尚的建筑,也是徽商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最好的场所,是徽商的精神寄托。
郑氏宗祠是郑氏的祖祠,始建于明成化(1466年)年间,是为纪念元代著名学者、教育家郑玉而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宗祠占地1856平方米,规模宏大,空间层次丰富,为典型的徽州廊院式祠堂,由门坊、门厅、享堂和寝堂四部分组成。
门坊是门面,三间四柱五楼,梁、柱和枋额遍饰锦纹雕刻,典雅工丽,牌坊正反面刻有“奕世忠贞”及“名宗孝祀”。一对抱鼓石竖立仪门两旁,似在抱鼓迎客,仪门上方正中挂有“郑氏宗祠”牌匾,平时人们进出走仪门边门,逢节日或大事才开中门。享堂构建宏敞,梁木用材硕大,丁头拱眼内及驼峰、雀替、平盘斗等处雕有精美的云纹、花草纹饰,具有明代建筑风格。享堂是族内议大事、办庆典或族人聚会之地。寝堂是祠堂中最高之地,是摆放家族牌位和族人跪拜祭祀之地。牌位不是任意拿来放上去的,要举行隆重的“进主”仪式,送进一定位置的。灵牌是双层的,正面写有神灵(灵主)的世序、姓名及子孙落款。
从建筑艺术上说,柱、檀、椽、雀替和斗拱都是优质木材特别加工制成的,牢固美观;瓦、屋脊上的吉祥兽、鳌鱼,地面铺砖,都是开窑定制专烧的;郑氏宗祠三雕优美,遍及全祠,全祠的三雕,简单、粗放,显得历史久远,祠堂建造古老。可以看出整个建祠工程浩大,原料浩繁,可以看出当初建设祠堂的耗费是巨大的。
熟悉人告诉我,徽商热衷于建造宗祠甚于宅院、学堂和庙宇,如果某一个家族徽商富足,祠堂自然修得气派,最有名的就是绩溪县龙川镇徽商名贾胡氏家族的祠堂。祠堂里安放先人牌位和族人祭祀,开展家族庆典,商议议族内大事或族人聚会。徽州地界内有几句俚语及习俗足以说明祠堂的重要性,例如,家族出了不屑子孙,往往用“不让进祠堂”来惩罚,大事协商不成,就要“到祠堂解决”,婚丧嫁娶首先之地是宗祠,外出多年回家的首要事情就是进祠堂“拜祖宗”,而在外的徽商,即使再忙,只要家族召唤,不远千里奔向家乡,参加家族的大典及商议大事,可以说徽商是情商,是亲商,是族商。
徽商区别与其它商人最大不同就是商业的开拓,伴随着文化传播。在博物馆里图版上,徽班进京的路线与徽商开拓的路线相重合,是徽商把徽班推进京城,成就了中华艺术瑰宝---京剧。
徽商需要文化。徽州的俗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道出了人多地少的徽州商人的凄凉境况,不管自愿或是不自愿,少小离家,总是悲凉,怀乡之情和心灵缺憾需要慰藉,沉溺于声色犬马成了极自然的事。留在家里的亲人,父母思子,少妇思夫,独挑生活重担的压力以及生活的无奈需要发泄,豁缺需要填补便可想而知,乐于看戏排遣就顺理成章了。
徽戏来源于乐仆的习俗,最早是应家族祭祀而生。徽商聚集财富后,应老家及在外经商人的需求,蓄养优伶,组织家班,徽戏艺人得以专业,技法提高且广为传播。有钱的官宦或者巨贾,不满于荒郊野外与庶民同乐,于是建戏台,唱堂会应运而生,徽商的社交之需和排场之风,促使徽戏吸收了像昆曲之类的唱腔。家人排遣寂寞,典庆所需,加上外出徽商的需要,促使徽州戏事日盛。大大小小的“徽州”之“班”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徽班”的含义在这里便由“徽”商之“班”开始了向“徽”州之“班”或安“徽”之“班”的延伸。
进入清代以后,徽商势头更劲,势力达到高峰。徽班徽调也如日东升,逐渐步入黄金时期。徽商们财力上升,更加有实力和闲暇扶持戏班,蓄养家班此外,也更有热情和鉴赏力来欣赏戏曲,审美趣味更臻成熟。人在异乡,自然与异乡文化相融合,博采众长,从而赢得广阔市场。如此同时,随着徽商的富可敌国,朝廷也对徽班另眼看待,一改抑制的态度,招徽班入京庆寿,迎来了京剧的诞生。
徽州文化不只体现在戏曲,诗画及医学等方面,例如文房三宝,徽剧及新安画派等艺术瑰宝,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一家不大的餐馆用餐时,主人特意准备了徽州特色的蟹壳黄,毛豆腐,臭鳜鱼及一品锅。她说:“吃徽菜,品的是文化,每道菜都有出处,菜肴中有我们老祖宗经商心酸的眼泪和汗水,所以徽菜口味偏重偏辣”。
蟹壳黄里透着徽商的心酸。旧时商道迢迢,每当丈夫儿子离去,妇人常常抹着眼泪准备石头餜、炒面和咸鸭蛋作干粮。咸鸭蛋金贵,生性节俭的徽州人吃三天,还没露出蛋黄来,炒面就着山泉是主粮,石头馃为补充。石头馃是霉干菜猪肉馅的面饼,火烤制而成,硬如顽石,得名“石头餜”,旅途携带,十天半月不变质。石头馃今天称蟹壳黄或酥饼,已经成为徽州及其附近地区特色小吃。
央视报道的毛豆腐也是徽商的杰作。山泉水酿出的豆腐人人喜欢,然而天气炎热时难以保鲜,豆腐商人卖不掉的豆腐会霉变长毛,远在外乡的徽商惦念家乡的豆腐,因路途遥远,带到外乡也会霉变,于是,有人将长毛的豆腐放在油锅油炸消毒食用,奇怪的是油炸后的毛豆腐除了豆腐的清香,还有特殊的鲜味,由此传开了,变成徽州的特色小吃,成了徽州的饮食符号。
臭鳜鱼里包含徽商的勤俭与孝道。鳜鱼肥嫩,口味鲜美,是鱼中上品,据传一位在外的徽商发现了家乡少见鳜鱼,长期的颠沛流离,思乡念母之情常在心中,于是就想把鳜鱼带给母亲尽孝,那时候杭州到徽州有几天的路程,携带的鳜鱼全部死掉了,徽州人的勤俭让舍不得丢掉它,于是就用食盐将这些鳜鱼腌制起来,回家之后,儿子孝心感动父母,坚持把这些已近发臭的鳜鱼烧着吃了。也是天意,这样的鳜鱼吃到嘴里反而更加鲜美,于是在徽州流传开来,成了一项美味。
这些都是传说,但都来源于实际中,可信程度很高。徽商的发展带动了徽菜发展,徽菜从乡里土菜,登大雅之堂,逐渐形成自己特色:擅长烧、炖、蒸,就地取材,以鲜制胜,娴于烧炖,注重天然,以食养身。后期,徽商富甲天下,生活奢靡,又偏爱家乡风味,其饮馔之丰盛,筵席之豪华,对徽菜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哪里有徽商哪里就有徽菜馆。明清时期,徽商在扬州、上海、武汉盛极一时,上海的徽菜馆一度曾达至500余家,到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的徽菜馆仍有130余家,武汉也有40余家。
用餐之后,品位着主人的絮语,循着当年徽商的脚步,在中山巷里踱步沉思。很早以前,这里都是深宅大院,房东都是名门望族,巨富大贾。当年,徽商曾遍布全国,与晋商齐名,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资本雄厚,“讲道义、重诚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获利致富后回报家乡,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后人总结徽商具有爱国,进取,竞争,勤俭,奉献,文化,团队精神是不为过的。
现在,中山巷已是物是人非,富甲天下的徽商衰败了。徽商离去,与当时环境有关,封建政权政策打击了徽商,导致徽州盐商的失势,清政府迫于财政困难,无休止残酷的剥削商人,疲于应付连年战争,不断增加赋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国家相继入侵中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徽商也未能幸免。
然而,自身的原因也是徽商衰败重要因素。徽商尊儒,儒学思想轻视商人。汤显祖的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在徽州或者黄山是家喻户晓的。这首诗原意不是赞美黄山的,也不是称誉徽州的(古人常用“黄白”代指黄金、白银),是要抒发对权贵的不屈,对商人和金钱的鄙视,可见儒家四民(仕农工商)之中仕居首位、商属末流的观念根深蒂固。儒家思想文化在徽商兴起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亦应看到,儒家思想文化有十分保守的一面,例如,其世界观是向后看而不向前看,认为人类理想的社会是唐尧虞舜时期,言必称夏商周三代,后来进步的东西都是古已有之。徽商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贾而从儒,贾而入儒,弃贾从儒,贬贾尊士”理念,让他们人生失去方向,资本流错地方,失掉精神后再失掉天时地利,错失向近代工商业转型的机遇,最终走向衰落。
古往今来,徽州人及来徽州的客人,都要来中山巷拾级登山,期盼生活和事业都能步步登高,一年比一年好。变好是肯定的,但是回不到当年,也不能回到当年,旧日的辉煌在今天不可能华丽转身,只能在肥沃的热土故地上涅槃重生,我们只有踏着昔日徽商的足迹,发掘民族文化的根源,再次发力腾飞!

二0一六年十月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