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亲情悠悠

首页 > 散文 > 亲情悠悠

“磕死你”

作者:金兰仁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5704      更新:2018-12-10

   

      不少人都打听家乡话“磕死你”是啥意思,因为有人听说过,有人还被家乡人“磕”过。“磕死你”是九江人的一句口头禅,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打死你或弄死你,但这只是它极少一部分意思,几乎不用。可它的外延很广,结合语境,可以表达喜怒哀乐,等于将“磕”换成心中所想的一切词语,“爱”、“恨”、“打”、“想”等等。退一万步说,即使说话者表达的就是字面上意思,也不是真的要打死你或弄死你,是一句典型心口不一的俚语。
  我就是在“磕死你”声中长大的,不知道被“磕死”多少次,也“磕死”过好多人。不过,“磕死你”是有严格应用范围,只用于听话者是平辈、晚辈或陌生人,长辈是万万不可的。如果哪天嘴贱,对着长辈来一句“磕死你”,那就是犯上,估计真要被“磕死”了。以前的孩子,无论是淘气了、跑远了引起家长恼怒,还是听话、考试得好成绩获得父母鼓励,都会得到父母几句“磕死你”的礼遇。于是,大家对“磕死你”的“威胁”习以为常,心里明白,即使母亲真恼怒了,也不是真“磕”。母亲们打人时,手掌多是拱起来的,响声大,但不痛。发小“疤子”调皮,经常被打。他介绍经验说,真要被“磕”的时候,要死劲叫唤喊痛,这样母亲的手掌不但拱起来打,不痛,而且末尾几下,几乎是抓痒,因为母亲心疼,要仔细看有没有打伤孩子。
  平辈之人,一起玩耍,无论高兴或恼怒,都要“磕死”对方,而且由之引申出其它口头禅,例如“磕栗子包”(意即用手或物什打人)、“磕脑壳”等等,有时候也真的来几下“磕栗子包”,多半是孩子们打弹珠、滚钢圈时,胜者对输者的惩罚。成年人之间,常常是你“磕死”我,我也“磕死”你,发个小誓就说:“如果夸白(说瞎话),磕死我好不!”如果某天女人对心仪的男人说“磕死你”,那么听话者真要被“磕死”了,当然那是心甘情愿的“死”;麻将桌上和牌铺里更是如此,你来我往,不亦乐乎,大家相互“磕”,如果突然安静,那就要小心了,有人要和大牌,将要“磕死”大家。
  平日小冲突时,一般的口头禅就是“磕死你”,其实并非真要打架置对方于死地,而是口头,也仅仅是口头“斗狠”,其内涵与字面意思相差甚远。以前,长江通行客船时,经常乘江轮读书或到沿江城市出差。当时人多,排队买票、上下船免不了相互之间磕碰或踩脚,不同地域被踩者或被撞者表现明显不一样,家乡人有自己的特色,至今想起来还让人忍俊不住。在重庆,被踩的人会高声咋呼:“哎哟哟,脚断了嘛,咋子嘛,……”,不停唠叨,不管过失方道歉与否,一直叫到双方在视线范围外才罢休。但是,如果遇到一个火爆性子,被叫烦了,挽袖子瞪眼睛将发急时,反而不叫了,因为被踩的人本意不想找麻烦,就是想吸引眼球并图个热闹。如果武汉男性被踩了,就有点麻烦,几句高声粗气的“做么事,做么事,……”是免不了的,然后多半瞅准机会报复一下,甚至不言语就报复。末了,瞪着眼睛看着你,似是要说:“不服就来!”如果双方再言语相加,架就打定了。而在上海十六铺码头踩了上海人,那就要受教育了。上海人嘴里先念叨:“没事体,没事体,……”,弄得有过失的人好感动,心想大城市人就是不一样。不过,上海人会紧随其后,走是走不脱了。同时,边走边和颜悦色的打听从哪儿来,到哪里去。一旦弄清你不是上海人,也不是什么大人物时,就开始拿着腔调,从个人卫生到文明礼貌,都要讲一遍了。最后,还要假惺惺地问,到上海来有地方吃饭、有地方睡觉吗?撩得过错方会觉得道歉都解决不了问题,惟有跳到黄浦江才能谢罪。而在九江码头踩了家乡人,被踩者脸上多半露着笑容,来一句:“做(念bei)么事”。如果气急了、痛极了,大多会狠狠地来一句:“磕死你”,其实手脚没有什么动作,原本没有、根本就没有准备进一步动作,已经原谅了。貌似凶狠的外表下面充满柔和的内涵,把你当作本地人看待,当然也包含着以柔克刚、精明狡诈,因为不知道你是哪家的客人或哪路财神,说这么一句,既解恨又不跌面子、得罪人。如果过失方不识相,就会斗狠:“有种你莫走”,即使这样,也多不发生正面冲突,走人算了。有时双方都有错,人前当面下战书,发誓“互磕”,但背后却多半找人说和,对方也借坡下驴,双方出个价码,握手言和。不过,就是这么个态度,对外地人或不明就里的人是有杀伤力的,因为不知道是真要被“磕死”还是说说而已,再加上“有种你别走”这句死磕的后话,以为九江人记仇,于是背脊发凉,担心啥时会祸事临头。即使在自家地头得罪了远道而来的九江人,心里也不安生,心想除非不去或路过九江。可在往日九江是交通要道,不去或不经过是不可能的,只有背地里称九江人是“九剥皮”解恨和壮胆。湖北人与九江人交往多,鄂东人几乎把九江当成家,许多人在九江安家落户。外来户融入九江要有时日,于是就自嘲地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抵不住一个九江佬”。后来被外人利用,沿长江流传,成了江湖名言。事实并非如此,不然的话,咋有那么多的湖北人在九江安家?其实,是外人挑拨并贬损两地人,暗示两地人都不是什么好“鸟”。
  不过,说“磕死你”口头禅的地域不大,也就是九江城区及周边地区,大致是古代的德化县(包括今鄂东一部分)、解放前的九江县范围,也就是历史上的江州城及附近地区。许多外地朋友不理解,好烦九江人“磕死你”的口头禅,多有嫌弃或恐惧之意。其实大可不必,九江历史上书院多,儒家“中庸之道”盛行,受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举世无争生活态度影响大,崇尚平和恬静。近现代,二者与商业文化、西洋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码头文化,几乎浸润了中下层人士,特别是市井小民的生活。家乡码头文化特色就是包容,为人处世秉承“来的都是客,相聚图的是发财,交往图的是朋友”理念,从来不“磕死”谁,倒是作为军事战略要冲,历史上几次被屠城。与人为善、善待来客是家乡人的本性,当然也包括来家乡的失意、落魄者。例如,失意的李白、白居易等在江州调理心情,写下的诗文都是绝唱。不被待见的岳飞安家江州,北伐抗金的事迹至今传诵。而且,不同的宗教在它处明争暗斗,到了九江,不但相安无事,还相互促进,庐山出现五教共存的局面。至今普通九江人家里做白喜事,不但请道士念经,还请和尚超度。其实,“磕”最能显示九江人的包容。“磕死你”口头禅出现的时间并不久远,也就是九江庐山被外国人开发、出现九江租界前后不久,来源于英文的KO(knick out),是典型的“洋泾浜”。九江人虽然痛恨洋人,但觉得KO好用,“磕”比“打”“杀”等词来得文明隐晦,比土语“做(音bei)”要洋气,连洋人都听得懂。于是将其与本土文化融合,赋予更丰富的内涵,来表达日常的情绪、心迹及做人的态度。
  不少人,包括家乡人,都弄不懂咋就“干磕”而不动手呢?其实这也是家乡人的无奈之举。外人都知道九江(古称江州、柴桑)是“吴头楚尾”“七省通衢”,“四大米市茶市”“天下眉目之地”,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确实如此。但这些光环下掩盖的无奈和心酸,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不是省城或大区域中心城市,不被重视,距那儿都不远,但就是有距离,实际角色就是“吴楚之尾”。交通方便,但聚集不了钱财,顶多是外人过路而已,赚点来往客商的差旅盘缠,收下往来粮船留下的几升米罢了。而且,一旦有其它佳途,客商都跑了,京广线开通,沿江高铁北移,据说连省城到武汉都准备修直通高铁,绕过九江,再加上黄金水道衰落,九江将慢慢被边缘化。如此境地之下,锤炼了家乡人的包容性,深知只有靠自己,只有谦逊处事才能引来各方贤士,才能安身立命,安居乐业。因此,与他人冲突时,大多嘴巴说说,但又不能输气节,只能过嘴瘾,并不来真的,从中不难看出既有旧时上江人斗狠逞强的影子,也有昔日下江江湖大佬“讲理协商”的痕迹。
  直至今日,因交往扩大、人的素质提高以及黄金水道衰落等原因,类似“磕死你”这样难登大雅之堂的俚语使用频率已经大大减少,但码头文化及其习俗影响还在,变化不大,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所以,如果朋友来九江,与九江人并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结时,听到九江人言谈之中的“磕死你”,或被九江人“磕死”时,大可也“磕死”九江人,更不要垢语或受惊吓,相反要感到高兴,因为九江人把你当自己人、当朋友看待,说不定未来的日子里会“磕”出心灵的火花,“磕”成一生一世的朋友呢!

          二0一八年十二月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