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岁月留痕

首页 > 散文 > 岁月留痕

瓷味四溢的老弄堂

作者:傅玉丽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308      更新:2016-07-23
文/傅玉丽

在景德镇,有时不用看陶瓷,便能嗅到陶瓷的味道。这些瓷味,穿过热闹的街头,总是那么轻轻静静地散发着,却重重地撞击着人们的内心。
这些味道就来源于老城区的老弄堂。
老城区不大,但挤满了老弄堂。以珠山中路为例,作为一条繁华的商业大街,它两边店铺林立,现代化气息浓郁。可走着走着,便会看见一条条弄堂镶嵌在这条街上。弄堂幽深,曲折地向前弯去,不见尽头。若沿其中与之垂直的古街走进去,那里弄堂就更多了:热闹喧器的这条小商业街上,小店铺挤得满满当当,人群熙攘。就在这些密集无比的衣服店、鞋店、首饰店之间,竟然也时不时可见一条条弄堂镶嵌其中。
再数过去,老当铺上弄、迎瑞上弄、毕家上弄……,还分上下。东面为上弄,西面为下弄。老当铺下弄、迎瑞下弄、毕家下弄……一条条的,几百米长的街上,竟有十多条之多。再一看,窄窄的巷子,一有的一米宽,有的好像不到一米,两边高墙,远望过去,特别古旧、幽深。
待到老城区逛一圈下来,便会看到更多的弄堂。弄堂向前延伸开去,走着走着又碰到横向的弄堂,可以说一直在老弄堂里打转——因为一条连着一条,多得数不清。
老弄堂里的房子多为两三屋结构,细看下来,有些弄堂的用料,不是别的,而是窑砖。从前烧窑用的是窑砖。用窑砖做墙,据说冬暖夏凉。原来,烧了多遍的窑砖没有用了,就用来建房子、修墙。至于打碎的碎瓷片,也不是一无是处,还可以用来修墙,嵌在里面,不仅当砖,还增添了另一种意味。连烧窑烧坏了的产品——窑渣,也用来修护坡墙。在景德镇原来还可看到用窑砖铺成窑砖路。
在东门头那边,有的弄堂的墙还看得出,是用烧陶瓷的窑砖砌的,还有的里面嵌着瓷片。
一千多年来,景德镇以瓷立镇,这里的一切都与陶瓷相关:做陶瓷,用陶瓷,玩陶瓷,所有陶瓷和做陶瓷的东西都派上了用场。听这里的老一辈人讲,从前镇上的孩子,在昌江边上,都玩过一种游戏。那时江边有许多丢掉的破损渣头碗。孩子们就捡来玩,彼此用碗相互撞击,谁撞出的声音清脆、响亮,看谁最后撞破。那时江边总是传来碗相撞的清脆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原来陶瓷的烧制之中,瓷窑里的砖很热,那砖还成了为孩子们冬天的暖手宝,让他们捧在手里取暖。
老弄堂,完全是因陶瓷生产而形成的。远望过去,景德镇说不出什么形状,既不方,也不园,更不像其他中国的小镇说出个什么有意味的造形来。可细看,就会发现,这里的弄堂几乎与昌江呈垂直方向。因为这里一切都是沿着昌江来发展的,最初的陶瓷就是在江边烧制的,然后依着昌江建出了城镇。“器成天下走,匠从八方来”,靖康之变之后,北方战乱不断,当时众多的陶瓷艺人来到此地,安家立业。人们就靠着昌江建立房屋,建立弄堂。一条条弄堂就此产生。
这些弄堂的布局,也是与陶瓷生产息息相关。因为陶瓷生产,八方来的陶瓷工人们,在这里住下来,渐渐形成了城市——手工业城市。弄堂一为生活需要,二为陶瓷生产的需要。当时昌江是景德镇最为有名的运输线。陶瓷的运出,原材料的运进等都离不开昌江。听说从前景德镇有三条大街:前街、后街、沿河路,全与昌江平行。这些弄堂便修成了与这些大街之间几乎垂直的方向,为从江边到岸上及从岸上到江边运输提供了最短的线路。
而弄堂与弄堂之间还有着一些南北向的横弄,又四通八达,来往十分方便。听说镇上当时有近200条弄堂。因为都跟陶瓷相关,弄堂名也体现了这一特色。比如龙缸弄,也许是为了纪念大龙缸的烧制;窑弄,也许是为了纪念烧窑而得名的。听说旧时,在麻石下弄那儿还有一条瓷器街,呈南北走向,与昌江平行。清朝时,此街为瓷器零售之处,“街两旁瓷店张列,无器不有。”
“九街十八巷、一百零八弄” 。过去,弄堂的上弄与下弄是不同的。上弄住的一般是从事绘画的红店和陶瓷贸易的商人;下弄一般住的是胚房工人。相比较,上弄的房屋比下弄的高大,气派。说起来,这种划分还是陶瓷生产的环节问题。如果简单地以制胚利胚制瓷工艺的起点,以绘画包装为制瓷工艺 的终点,古街就成了一道分界线。
而景德镇陶瓷生产商家,一般都会在弄堂里,将房屋前屋作店,后院作厂,制坯、画 瓷、烧窑。这种“前店后厂”的生产方式使弄堂里的各行各业,与瓷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样,与陶瓷生产相关的产业都在老弄堂里落了脚。坯房、窑房、原料作坊、包装作坊、仓库等样样不少,当然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酱油弄、草鞋弄、油盐弄……等也出现了。据了解,这里弄堂分类就有许多:有以鸟类取名有麻雀弄、画眉弄等;有以动物取名的牛角弄、狮子弄等,有以姓姓氏为名的,比如毕家弄、詹家弄等;最有意思的就是连求子弄、绣球弄、财神弄……也出现了,反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都进入了弄堂的名字。
试想一下,在这样的弄堂里,会遇到什么?不是丁香般郁结的姑娘,而是青花——青花瓷和青花般美丽的姑娘,那是多么浪漫的一幕。景德镇这座移民城市就此形成了,弄堂紧凑、生产方便、生活便利。城市还没有围墙,没有阻挡,开放而包容,成为了“天下窑器所聚”的世界上最早的手工业城市。
因为陶瓷促成城市发展,“陶烟五里长。“窑火通明两岸红”,从这些弄堂可以看出,里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曾经的陶瓷生产世界中心,这里当年窑火映红了昌江,也映红了弄堂和弄堂里忙碌的陶工。如果说景德镇天上那些仅有的高大烟囱,表明了曾经陶瓷的辉煌;那地上这些老弄堂,则实实在在成为了描绘了陶瓷生产和陶工生活的画卷。一天空,一地面,两相呼应似的,将空间与地面交融了,让陶瓷的气息弥漫开来。二者成为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立体教科书。
一些老弄堂现在仍然住着人,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陶瓷工人,弄堂口有卖小吃的、理发的、卖小商品的……突然看到老弄堂,再突然看到老弄堂里的老人们时,仿佛时光倒流,一股历史感涌了上来。
老弄堂,不仅是当地人童年生活的记忆,还是一种相思与生命依托,更是景德镇陶瓷历史的印忆和证明。
很多城市都有弄堂,可只有景德镇的弄堂瓷味儿四溢,将陶瓷的,历史砌进了弄堂,将陶瓷的味道洒在了弄堂。想了解景德镇陶瓷历史和文化,就得去这些弄堂看看,走走。这些破旧,逼仄、拥挤的老弄堂,它们身上那种浓郁的陶瓷味道,不动声色,却深深俘获了我们。
上一篇:春来野菜香
下一篇:抄书人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