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岁月留痕

首页 > 散文 > 岁月留痕

在卢梭铜像面前的思索

作者:林非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597      更新:2014-05-24

  我站在日内瓦的罗纳河边,眺望着一团火红的朝阳,正悬挂在东方缓缓起伏的山峦上,它燃烧出的满天霞光,轻轻地洒落在多少楼宇的顶端,洒落在面前这条清澈的河水里。我披着阵阵耀眼的光芒,急急忙忙地往卢梭岛走去,得赶快找见他的那一尊铜像,仔仔细细地观看着,好将许久以来阅读他著作的过程中间,逐步得到解开的有些疑问,在他面前再认真地回忆和思索一番。
  是将近六十年前的往事了,却还影影绰绰地在自己心里荡漾着。记得那一位很威严的国文老师,挺立在中学的课堂里,头头是道地串讲着《论语》里的章节,宣扬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观念。班上的同学们都听得昏昏沉沉,惶惑不止,不是早已废除了帝王的统治,为什么还要毕恭毕敬地歌颂那古老得发霉的秩序呢?
  好不容易下了课,赶紧走进图书馆的时候,我很偶然地找见了一本《民约论》,似懂非懂地浏览起来。卢梭在两百四十年前写成的这部论著里面,就诉说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还说是“如果没有平等,自由便不可能存在”,而如果“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放弃人类的权利”。
  我被这几行似乎是闪烁着亮光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在心里反复地诵读着,觉得如果整个的人类,都能够这样自由地过活,平等地相待,那将会充满多么巨大的亲和力。只要厌弃与憎恶那种臣服帝王的说教,不再愿意磕头跪拜,温驯地去充当奴才,那就一定会憧憬此种自由与平等的境界。而如果真像是这样的话,整个熙熙攘攘的世间,肯定会无比的美丽起来。
  卢梭的这些话语,真是道出了我一种朦胧的向往,还鼓励自己去消除满腹的疑惑和忧虑。于是这个多么辉煌的名字,就像从我头顶升起的太阳一般,永远在心里不住地闪耀。
  我在后来毕生的读书生涯中间,就常常思考着卢梭的这些话语。如果在遵守公正的法律,和服膺高尚的道德这种前提底下,人人都有权利去自由地安排各自的生活,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意见,肯定就能够熏陶成充满自由精神的习惯和心态,从而迸发出一种巨大的创造能力来,欢乐和豪迈地推动着自己生存的环境,始终都朝向前方迈进,让它变得更合理、更健康、更和谐、更美好。
  然而在人类历史上长期肆虐的君皇统治,却拟定了根深蒂固的等级特权的制度,藉以牢固地控制和奴役千千万万的民众,正像鲁迅在《灯下漫笔》里所说的,“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像这样“一级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在这种跟平等和自由迥然相异的社会氛围中间,当然就只好戴着沉重的精神枷锁,被囚禁在严酷、愚昧、落后和野蛮的秩序底下。
  只有高扬着平等和自由的理想,才能够鼓舞、召唤和敦促人们,英勇地去冲破专制帝王统治民众的牢笼。呼号着自由与平等的卢梭,真值得后人永远地感激和尊敬。不过为什么如此的钦佩和推崇他,自称是他学生的罗伯斯比尔,竟会在法国大革命的滚滚热潮中,推行起雅各宾专政的恐怖统治来?谁只要持有不同的意见,就很可能被视为这场革命的敌人,经过他所把持的国民公会表决通过之后,立即处以绞刑了事。为什么声称怀抱着平等和自由的理想,却又丝毫都不能够容忍与自己相左的意见,要这样残忍地大开杀戒,屠戮那些跟自己发生了意见分歧的盟友呢?我多么想迅速地赶到卢梭的铜像底下,再好好地想一想这个长期困扰过自己的问题。
  我又匆匆地往前走了几步,就瞧见那一座横跨着罗纳河的长桥,瞧见在卢梭岛的顶端,几棵高耸的枫杨树底下,一座方正的石礅顶部,这静坐在椅子上的铜像,正英气勃勃地挥起右手,是不是向赶来看望他的人们致意?当我走到浓密的树荫底下,默默地站在他的面前时,才清楚地看出来了,原来他是握着一枝细小的笔杆,还睁开明亮的眼睛,张望那捏在左边手掌里的纸张,正沉思冥想着要书写或者修改什么呢?
  我又想起遥远的中学时代,多么神往地阅读着《民约论》的情景,然而我读得实在太潦草了,只不过是一目十行,飞快地翻过纸页,面对着有些深奥与艰涩的说理,竟懒得去进一步地梳理和把握,而对于有些容易激发自己兴趣的话语,就一唱三叹地背诵着,还生发出无穷无尽的感喟来,自己向往平等和自由的理想,不正是从这儿萌生的吗?
  我还想起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期,也曾经反复地阅读着这本刚被更名为《社会契约论》的新译本,当时真是下定了决心,想要彻底地弄懂,究竟是罗伯斯比尔违背了卢梭的主张,抑或是卢梭在什么地方错误地引导了罗伯斯比尔?于是我花费了不小的功夫,在夜晚昏暗的灯光底下,一字一句地钻研起来,断断续续地琢磨这个始终困惑着自己的疑问。
  直到在后来又经历了四十载艰辛的岁月中间,我也并没有放弃过对于这本典籍的思索,终于在逐渐深入到字里行间的过程中,开始明白了他在自己论述中间产生的失误。
  原来卢梭把领导公民和国家的“主权者”理想化了,认为 “主权者既然是只能由各个人所构成”,因此 “不可能具有与他们的利益相反的任何利益”,“不可能想要损害共同体的全部成员”,这样的话当然就并不需要对大家“提供任何的保证”,而完全可以将自己的一切主张付诸于行动。这实在是构想得太天真和幼稚了,难道那些领导者在掌握了庞大的权力之后,一点儿也不会滋生出霸道与贪婪的念头来?况且是在消解了任何有效的保证措施之后,难道就不会开始走上假公济私和为所欲为的邪路?不会这样一步步地膨胀和堕落下去,成为说一不二和肆意压制别人的独裁者?
       卢梭在自己的《社会契约论》里面,多次提到过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足见这位只比他年长二十余岁的启蒙主义大师,对于他具有多么深刻的影响。可是为什么在这部杰出的著作里,十分强调过的“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这一真知灼见,竟没有很好地成为他论证和判断问题的出发点?
  孟德斯鸠目光如炬地抓住了“滥用权力”的这个问题,是因为他深刻地理解人性的本质弱点和历史的运转规律,才会提出必须建立一种平行的“权力”,以便去“约束权力”,这样才能够保证民主体制的正常运行。比起在这个关键的问题上,显得很幼稚和迷茫的卢梭来,孟德斯鸠真是万分的清醒和睿智,他在这一方面所形成的系统的主张,为人类历史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他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感激的人。
  卢梭在阐述自己这个形成了失误的问题时,比起早生于自己八十年的英国哲学家和法学家洛克来,也可以说是远远地离开了谨严与科学的原则。洛克却正好是跟他相反,十分审慎和确切地强调,政府只是掌握管理社会的公共权力,而每个公民则完全应该享受自由的权利,这在任何情况底下,都是绝对不能被转让和剥夺的。他在自己的《政府论》“下篇”里说道,“不能运用契约或者通过同意,把自己交由任何人去奴役,或者置身于别人绝对和任意的权力之下,任其夺去生命”,而应该“使统治者被限制在他们适当的范围之内”。卢梭如果能够做到像洛克那样,一开始就严格地区分开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界线,应该是会杜绝自己这个致命性的错误的。
  正是基于自己这种天真和轻率的见解,卢梭竟匆忙地将自己所规定的“主权者”的一言一行,都错误地标榜成为一种“公意”,断然地认为“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他多么豪情满怀地宣扬着自由与平等的崇高理想,却因为犯了思维方法上的错误,混淆了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这两种不同事物的区别,才形成了对于“主权者”的行为,丝毫都不加以限制的错误观点,从而就影响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出现此种以公民的名义,残酷地迫害和屠戮公民的暴政。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深受他影响的罗伯斯比尔,就不仅被自己垄断权力的欲望所蛊惑,出于此种心理的驱使,欣喜若狂和顺理成章地推行着恐怖的统治,而且最终还使得自己和几位最亲密的战友,也在接踵而来的热月政变中间,同样是被充满着恐怖与血腥气味地处死了。
       这部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是在一种壮烈与悲惨的气氛中间,苍凉和沉重地踯躅前行的。在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十一年之前,卢梭就已经去世,自然是无法看到它种种的场景,也无法作出任何触动自己灵魂的判断和反思了。要不然的话,以他如此坦诚和真挚的情怀,如此严厉与沉痛地揭示自己过失的勇气,肯定会在那一部震撼过多少人心灵的《忏悔录》里面,淋漓尽致地陈述自己这一观点的缺失,和义正词严地谴责自己所造成的多么惨痛的后果吧。
  卢梭无法见到的法国大革命,却被柏克和贡斯当目睹了。比卢梭年轻十余岁的英国政治学家和美学家柏克,在他自己所撰写的《法国革命论》里面,针对当时那种很混乱的情景说道,“如果卢梭还活在人世,在他某个清醒的片刻,是会对自己学生们的实践的狂热,感到震惊的”。这位曾经跟卢梭有过交往的作者,对于他作出的此种估计,应该说是符合他异常诚恳的性格的,然而柏克又在《致国民议会一位成员的信》中,很轻蔑地嘲笑“十分雄辩”的卢梭,“肯定有很严重的智力障碍”,这是否说得太过分了?
       比卢梭年轻五十多岁的法国政治家和小说家贡斯当,则在他自己撰写的《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里面,进一步阐述洛克《政府论》里的主张说,“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内容,必然是属于个人和独立的,它有权置身于任何社会权能的控制之外。主权只是一个有限和相对的存在”,如果“你确信主权不受到限制,就等于是随意进行创造,并且向人类社会抛去一种过度庞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在什么人手里,必定会构成一项罪恶”,接着就中肯地批评说,“卢梭忽视了这个真理,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所犯的错误,经常被用来作为自由的颂词,然而这些颂词却是对所有类型的专制政治最可怕的支持”。贡斯当多么清晰明暸地指出卢梭这种错误的实质,比起柏克在《法国革命论》中更侧重于情感的宣泄来,真是笼罩着一种说服力极强的理论色彩。
       针对卢梭在理论上的这种失误,贡斯当还十分强调地指出,“由权力的本质所决定,只要可以不受惩罚地滥用,它就会受到更多的滥用”。他对于“权力的本质”,实在是了解得太透彻和深刻了,从而才会斩钉截铁地作出这种理论性的规定,“对于主权加以限制,这既是现实的,也是可能的”,“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将使其得到更为严格的保障”。在这个十分具有逻辑力量的科学界说中间,可以多么明显地看出孟德斯鸠对于他的影响,正因为是如此,就使得他更容易判明卢梭在阐述这个问题的时候,存在着多么严重的弊端了。
       而比卢梭晚生一百六十年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自己撰写的《西方哲学史》里面,也抨击他那种关于“公意”的说法,“使得领袖和他的民众能够具有一种神秘的等同”,是“黑格尔替普鲁士独裁制度辩护时尽可以加以利用的”,同样都是贬抑得相当的厉害,却又不能不说是击中了问题的实质和要害。
       卢梭一心一意想要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精神,却由于存在着若干错误的观点,因此对于后来爆发的法国大革命这一历史进程,就产生过完全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消极影响。在这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真是蕴涵着多么沉痛的悲剧意味啊!
       卢梭自然是不可能见到和知悉法国大革命的实况了,也不可能有机会去阅读柏克、贡斯当和罗素的那些著作,认真地辨别和思考他们的批评意见了。这些对于历史的沉思,只好由后来的人们承担起来,真是责任重大啊!
       我肃穆地站在卢梭的铜像面前,倾听着从远处吹拂过来的微风,把自己头顶纷纷扬扬飘摇着的树叶,摩擦和弹奏出了瑟瑟的声响,使我感到了些许的寒意,于是赶紧寻觅着穿过树叶的阳光,瞅见它丝丝缕缕地抖落在青草丛中的影纹,闪闪烁烁地反射在卢梭那俊秀的脸庞上。我默默地张望着正陷入沉思中的卢梭,深深地信任他这颗永远追求善良、反思自己和向往净化的心灵。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